竹间十日话

  九仙山国朝碑碣 重建三清殿碑记。顺治间,闽县林之蕃撰,碑存,文见《林涵斋集》。渴石隶书,一尺三寸。渴石,怜予命渴、名渴、心渴、石两无形,从兹渴得应消渴,留渴人来解渴情。隶书,四寸。 登平远台。“高台远眺白云天,树色江声对浩然。四野桑麻依雁序,九衢第宅绕歌弦。升平帝□垂无斁,□代师贞屡有年。六载征东逢此日,登临作赋感前贤。”康熙壬戌秋辰韩金镇定一氏题。草书,二寸半,此诗原无足录,以郡志失载其事,故特表之。乌石山邻霄台,有金镇与安尔玺康熙壬戌秋联吟诗序曰:辰韩金镇定一、凤凰山安尔玺琮侯奉天子命,从大将军克平闽海,功成班师,行有日矣。诗有“六年建旆驻炎方”是金镇与安尔玺自康熙十六年从征海上,至二十一年班师。施侯克复澎湖,在康熙二十一年,所云大将军,即总督姚启圣。 月朗风清行书二尺。乾隆辛已,郡守李拔题。行书三寸丹井流香行书一尺六寸乾隆辛已剑南李拔题。 登云台行书,一尺五寸。乾隆壬午,郡守李拔题行书四寸 南教场演武厅铭乾隆壬午,李拔,楷书。六寸。共二百一十九字。嘉庆十四年,闽中绅耆颂归安张巡抚师诚歼海寇蔡牵事。楷书三寸。
  九仙山不署年代石刻 寺占鳌峰第一巅,七律一首。行书,五寸。涂登贤题。行书,三寸半。光孝观二断碑既无意义,亦无应验。中有“衣锦次第”之语,林侗《来斋金石考》云:彭木崖世居于山麓,其先人明季淘井,出石一片,广可逾尺,纵尺五六寸,刻文九行云云。又载:闽督李率泰割福城之东,以驻靖南王番兵。木崖移居衣锦里,偶置熨斗石上,轰然有声,石断为二。崖称二断居士,谓李公断东方地,移居后谶,石又断,皆应谶文也。 志载:于山光孝观二断碑“我有一庄园”云云,即《三山志·九仙光孝观于山碑记》中所引前人谶语也。彭木崖乃据《三山志》作伪矣。 此地异雪□五绝一首,行书,二寸半,平远台东。东源舒□□书“物色开玄圃,风云护石屏。朅来闲徙倚,宜醉复宜醒。”陈锡行书,二寸。 “古杏坛边石,奇哉一画屏。昔人曾此醉,吾可独为醒。”山阴何诏书正书,二寸,孔子《题吴季札墓》,李斯《绎山碑》亦称石刻,凡俗客偶尔涉趣题石,使后人知从前天地间曾有一我足矣,乃往往作丈二诗人,科名中人亦多坐此病。徐向聊吟五十六字。十三年夏六月宋人王问化、石友斋艺桃梅十五本行书、四寸,十三年上,当有年号。李公绶、方大年、郑应明等补山题词一百二十二字。正书,二寸半。词称补山高处,称癸丑中秋,不署年号,疑绍兴三年也。 怪石旁幽亭诗二十字行书,五寸平。山王□□俨然化城正书,一尺一寸。许侗题正书,五寸 壁立干霄行书,一尺六寸晋江陈继光书行书,三寸 护国禅院正书一尺 状元峰正书,三尺。天游山人书正书,六寸。蓬莱峰正书,五尺。罗山正书,二尺五寸。神游行书二尺。曾扬芳书行书,四寸。仙石正书,一尺。 一泓正书,七寸。露泉行书,一尺五寸。 鹤波正书,九寸。 仙屏正书,一尺五寸。平远台东。 丹井正书,一尺,廓然台北。 梯云正书,二尺。 仰止正书,一尺,鳌顶。 醒酒石,太监书,醉石李率泰书,修九仙山志者不可误为古迹。
  李忠定公石刻止戈堂,李伯纪撰。《瓯粤铭》,当时想系勒于越王山之麓,磨灭已久,不可复考。乌石霹雳岩下孟庾题刻,忠定与焉,然不知其为谁笔。鼓山石门左刻石,则公领客来游,定为公笔。宁化草仓诗,乃公自吉戆谪福州,道宁化,憩草仓祠下时作也。行书劲削,尚完好。延平府治北《剑归碑》亦公手书,今尚存。其地名化剑阁,即雷焕跃剑处。雪峰枯木庵外有公及陈默等追游一,刻字已漫漶。枯木庵乃柽木,其中空嵌,故僧人以之奉佛,三十年来茶客多从后路往建郡,舆子相传,枯木可以止泻,日侵月削,不久庵毁矣。
  朱子题石,闽中在在有之,然多假托者。摹“晦翁”二字于无名刻之旁,而山岩遂以生色。乌石山大“福”字为张元简书,好事者知朱子入闽,曾书“福寿康宁”四大字,遂强指以实之。“寿”字二丈四尺,在鼓山;“康”字三丈六尺,在长乐,宁字四丈八尺,在福清。邵武东门外,朱子楷书《黄文昭神道碑》,苍谒墓下,碑尚完好。
  李唐时,碑碣之在今闽县侯官县者,录其目。 乌石山《盘陀和尚真身塔记》大足二年,在侯官县,详《乌石山志》 《怀道塔碑》李邕撰,并书,在今侯官县圣泉寺。 《怀一塔碑》皇甫政撰,并书,在今闽县圣泉寺。按:怀道、怀一二塔今存,碑俱亡。《三山志》:大乘爱同寺在东山瑞圣里,梁大同六年置大乘,十二年置爱同,皆律寺,异居而食同,故曰爱同。唐神龙中,律师怀道、怀一相继居之。会昌例废。大中十一年复之,合为一。尚星居,皇朝天圣元年主僧戒华始改禅刹,元祐中,门下侍郎许将请为功德院,有《西院大律师碑》,刘太真撰,于頔书。《三山志》:怀道、怀一,皆神龙间戒僧。按神龙元年乙巳,至三年丁未即改元景龙。是怀道怀一二碑当成于神龙之后。又按:尚星居乃寺中之院落,后戒华改为禅刹。 《西院大律师碑》刘太真撰,于岫书。在今闽县圣泉寺。详上怀一塔碑条下。代宗御书多宝佛额在今闽县圣泉寺。 乌石山李阳冰《般若台记》大历七年,在今侯官县,详《乌石山志》。 福州都督府《儒学治记》在今闽县。《三山志》记:府学旧州西北一里,大历七年,观察使李锜移城南。独孤及记、《闽都记》,唐福州都督府儒学在今布政司右、盐运司左。大历八年移建于城南。按:即今兴贤坊。《三山志》“椅”作“锜”。 福州《南涧寺上方石像记》贞元六年,欧阳詹撰,在今侯官县。《三山志》作天宝八载,误。详《乌石山志》。 石塔寺《无垢净光塔铭并序》贞元十五年,庾承宣撰,正书,在今侯官县石塔寺复壁中。详《乌石山志》 乌石山“初阳顶”三字《三山志》:贞元末,阎济美自婺州剌史为观察使,酷爱此峰太阳先升,因题石上云。在今侯官县,详《乌石山志》方山寺《章敬国师碑铭》在今闽县。权德舆撰,贾岛书。《三山志》:方山寺,清廉里,陈天嘉元年置。石床左右有柑橘木,味特甘,人或得之,可食不可窃。天宝六年敕号甘果山。有唐贾岛《章敬国师碑铭》。《闽都记》:方山寺有贾岛《章敬寺碑铭》。“寺”字,乃“国师”二字之误。《毬场记》在今闽县广积营将军山。《名胜志》毬场,唐剌史裴次元辟,合二十九景。次元记云:勒为二十咏、诗各一章,章八句。按:次元元和六年任。 《毬场山亭记》在今闽县将军山,冯审记。略云:次元政暇,燕游城之东偏曰左衙营,遂命开治二十九所,见于歌咏者二十篇。“冯审记”,《郡志》作“元和八年”,玩其辞意,在裴次元去后。 乌石山麓《惠安明应王庙碑》元和间立,在今侯官县,详《乌石山志》。《圣泉院记》太和四年,刘轲撰,在今闽县圣泉寺。 《上生院记》大中六年,剌史李贻孙譔,详《乌石山志》。 下邳郡《林夫人墓志》大中九年,褚符撰。在今闽县府学乡贤祠。 《闽迁新社记》大中十年,摄驿馆巡官濮阳宁撰,在今侯官县南涧寺东。详《乌石山志》 《新修神光寺碑记》咸通五年李勋撰,卢元正书并篆额,在今侯官县。详《乌石山志》。 《怀安县天王堂记》咸通六年,保蟾撰。在今侯官县。 《双峰院记》咸通六年,在今侯官县。 《修筑城北及创天王楼记》咸通中,驿馆巡官、乡贡进士卢标撰,在今侯官县。“薛老峰”咸通间书,在今侯官县。详《乌石山志》 《西禅寺记》咸通八年,在今侯官县西禅寺。 《重修子城记》文德元年,观察使林嵩撰,在今闽县 《报恩定光塔碑》莆田黄滔撰,在今闽县万岁寺。 《灵山毗沙门天王碑》莆田黄滔撰,在今闽县灵山。文见《黄御史集》及《郡志》《开元寺丈六金身碑》莆田黄滔撰,在今闽县开元寺。文见《黄御史集》《雪峰真觉大师碑》莆田黄滔撰,在今侯官县雪峰寺,文见《黄御史集》。 《司徒观察陈岩墓志》莆田黄璞撰,在今侯官县北门陈观察墓。文见璞集,及郑杰《注韩居七种》 《枯木庵记》天祐乙丑,在今侯官县雪峰寺。 《敕建琅琊王德政碑》天祐二年于兢撰,王倜正书。在今闽县忠懿王庙,为天下四大碑之一。 《灵津庙敕》漫灭不可读。 《八卦井刻》‘上元甲子癸丑,云云,在今闽县井楼门兜关帝庙内。按唐高宗、肃宗皆有上元年号,而无甲子,存以俟考。’郡志以翁承赞所撰藏经碑铭列入李唐石刻。按《三山志》:怀安太平寺,州东,本开元寺地。后唐同光元年,闽忠懿王折建。注曰:《寺碑》云:“地据灵山,芝山之麓”。忠懿于城西南张炉冶十三所,备铜蜡三万斤,铸释迦弥勒像。庄宗题为金身报恩之寺。又泥金、银万余两,作金银字四藏经各五千四十八卷,旃檀为轴,玉饰诸末,宝齿朱架,内龙脑其中,以灭蠹蟫。唐翁承赞碑而铭之,又造木塔七层。天禧中尽焚。庆历中修完。元丰中复灾,后太守程公命僧守恩新之。所云‘太守程公’非师孟,乃程之邵。师孟熙宁元年九月任,至熙宁三年十二月移广州。元丰乃符之误。及大观乃成,政和六年,更为神霄宫。建炎元年复为太平寺,三年敕奉仆安懿王神,遂以其寺之半为嗣王行府。绍兴五年因以为西外宗正司,据此,则太平寺成于后唐同光元年。《三山志》称,唐翁承赞碑而铭之,殆以赞为乾宁进士,故别之以唐云。
  录宋莆田刘克庄夫人林氏墓志铭
  有宋林孺人墓志铭第一行
  福清林氏,自南渡百年,号□□□。君曾祖遹,龙图阁直学士。祖埏,第二行。
  知沅州。父瑑,今为朝请大夫,直秘阁,母黄宜人。为余妻十九年,余第三行。
  官不遂。江湖岭海,行路万里。君不以远近,必俱,尝覆舟嵩滩,十口第四行。
  从死,获生。告身橐装,漂失且尽。余方窘挠,君夷然如平时。又尝泛第五行。
    灕江,柁析舟漩,危在瞬息,君亦无怖容。余贫居之日,多君节缩营第六行。
  薪水,未尝叹不足。即有禄米,君奉养服用□不改旧。盖其俭至惜第七行。
  一钱,然于孤遗,则抽簪脱珥无所吝;其仁至不呵叱奴婢,然家务第八行。
  剧易粗细,不戒而集。余历官行已,退休之念,常勇于进,为澹泊之第九行。
  味每于酣畅者,君佐之也。余调建阳令,君已胃弱恶食,抵官且第十行。
  愈矣。复感风痺,神色逾好,不类病人。余垂满,君苦脾洩,饵岁丹黄第十一行。
  芽百粒,不止。既亟,父老炬,环匝县门,膜拜所谓佛者,为君祈安。第十二行。
  既逝,邑人相吊,如丧亲戚。既讣,乡之贤士大夫皆唁余曰:“孝敬慈第十三行。
  顺,可为内则者,今亡矣!”君讳节,封孺人,生于庚戌十一月十七日第十四行。
  亥时,殁于戊子七月六日辰时,年三十九。明年小祥之翌日壬申,第十五行。
  葬于寿溪西刘之原。男曰昌、既冠,曰升。女曰靖、曰繁。升与二女皆第十六行。
  夭,庶生一男、一女,尚幼。初,秘阁公夫妇贤闻一时,君清约似父,淑第十七行。
  媛肖母。归余之年,黄宜人卒,又三年舅侍郎卒。执丧毁瘠,泣慕终第十八行。
  身。事姑太硕人恭谨,处妯娌柔顺,待族戚有恩意,故自返柩至封坎,六第十九行原石多二字。
  亲之哭者皆哀。而秘阁公与吾母之悲愤伤痛,过时而未平焉。君第二十行。
  有至性,忠孝大指,皆暗与吾徒合。往年虏骑大入,余当从主帅督第二十一行。
  战,君适患悬痈,呻吟邻壁。余犹豫未发。君曰:“妇病,小挠;虏入,大第二十二行。
  耻。若之何以小妨大也。”余愧其言,即日渡江。临绝,尚惓惓姑、父。又第二十三行。
  以昌属余,不忍诀。余曰:“鳏余身,拊而子,不使君有遗恨也。”君颔之第二十四行。
  而暝。及是为双圹,复为冢舍,以读书休息。而今而后,可以修身俟第二十五行。
  命矣。乃纳石藏中。铭曰:第二十六行。
  黔娄、于陵仲子之妻远矣。世之妇人,鲜不以富贵利达望夫第二十七行。
  子也。君则异是,以廉退为耆好,以义命为限止也。然彼健而第二十八行。
  此废,彼寿而此夭者,则又何理也?嗟嗟乎!君,行路之所哀,况第二十九行。
  恩谊与伦纪也。夫既无获于彼,则宜有传于此也!乌乎,悲夫!第三十行。
  承议郎新通判潮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莆田刘克庄□□。第三十一行。
  此石光绪丙子刘氏裔孙澹斋上舍修祖茔取出,拓数十纸,以一纸致侯官杨观察浚,复纳石圹中。按:林遹,格子,字述中,福清人。元符三年进士,终龙图阁学士,赠少师。详《通志》。《郡志》未刻。《洪塘志》、《闽会水利故》:子埏,以遗恩授监税,为漳浦丞,知潮阳县。积阶奉直大夫。志附父遹传。据墓志,则曾知沅州。孙瑑,字景良,与兄璟、瑰同登淳熙十一年进士,知兴化县,改知全州,又改袁州,俱引疾不拜。志附祖遹传。

卷四
  节录《海滨外史》记学变事:顺治十八年,生员邓譔欠盐商举人陈殿邦银。殿邦婿曹鸿芝、内侄王钦祖指使殿邦兄忠陞出名,贿盐运司辽阳王志佐指作盐饷,板责邓譔。十学生员林芬等数百人公投上宪。邓譔哭于文庙。忠陞等以亲友溷入庙中,抱先贤牌位入运司署,毁其公座。督抚令司道在明伦堂公谳。时左布政闻喜人翟凤翥,右布政于际清、按察使辽东人祁彦、提学道汝宁人宋祖法、粮驿道山阳人陈台孙钦祖。布置已定,复板责邓譔。譔挟刃自刎。观者万人,狂呼号哭,以砖瓦掷破司道头颅。各官踉跄走避。诸生乃抬譔尸置文庙庑下,群往按抚衙门哀诉。司道途遇签名生员陈元铉、郑有祚、陈作霖,锁拿监禁。顷刻烈风雷雨,天昏地黑。时按抚辽阳范公名平,在署奉太夫人讳。冒雨微行到府学,见邓生死状,即夜拿陈忠陞等十一人监禁。次早发放陈元铉等三人,出示晓谕。示云:“闽中士子,不特文章甲海内,而且意气薄云霄”。当即具题参王志佐“擅责生员,以致自刎”云云。司道欲肆其毒手,加士子以殴官鼓噪罢市之罪,将林芬、林晟、黄国璧、郑鳌毓、刘元蔚、陈章、陈谟、张星、高岩、林秋来、潘琦、刘新辉、林肇震、卢灼、陈元铉、郑有祚、陈作霖十七人通详。总督李率泰从漳州回省,与致仕侯代之抚院徐永祯承新旨,有“绅衿欠粮解京”之语,李徐遂疏:“欠粮者皆林芬等殴官所致”。六月范公回京,诸生以纸写其照,以木雕其像。率泰闻之大怒,即于是日擒十七人监禁,并行学褫革譔弟邓志衣巾。七月,宋祖法拿执诸生应考,卞鳌、庐登、翁钦仁等百余人卒不入试。九月,按院之疏下矣。陈忠陞、王钦祖、曹鸿芝俱褫革。王志佐削职,仍究其庇商情节。诸生行学戒饬。率泰、永祯二疏,反责其违旨徇私。新抚院许世昌见郡志《名宦传》。遂行按司,转行刑厅问志佐。各官承率泰风旨,开志佐罪。率泰遂扬言曰:“运司既无贿状,诸生缘何倡乱?”竟不释放戒饬。泉州司李翟廷谐献媚肆威,妄行罗织。新抚屡驳,翟终不开豁。奈新抚回疏,并不波及十七人。一场深文,亦枉费鼠狱矣。康熙元年,左布政翟凤翥调迁,假手其党李之芳,疏揭宋祖法不能约束诸生,因以中伤十七人,下其章于总督究问。戒饬之旨既虚,南冠之囚长系。逐一熬审,益加陷害。回疏竟致诸生于死律。幸范公在京,当事诸大老无不谂知其情。竟使十七人不议罪,仍前戒饬在案。十一月,宗师陆密庵名求可,山阳人。行考校,特请发落,以便入试。率泰大怒曰:“只消自家发落。”遂于初三日提出十七人,竟违旨革去衣顶。率泰残忍状见《榕城纪闻》解入衙门,森列兵丁刑具。各官则左右屈膝,率泰据案指挥,虎须鹞眼。十七人壮心义胆,毫不畏惧,从容鱼贯,虎伏阶下。率泰发令曰:“棍责呈首林芬等四十棍”。当时毙杖下者林肇震、张星两人。其余皮肉腐烂,各将茶瓯打碎,出毒血。十七人打毕,左右齐声呼曰:“请出台下罪人”。各家在辕门外,各以门板抬回。观者寂然,掩泣吞声,不敢仰视。盖率泰指使棍役,下其毒棍,以为人人必死。岂知郑鳌毓至次年二月以病死,林芬以病至六月死。林晟最崛强,受棍时毫不啾唧,即羯奴亦啧啧称矮秀才不置,至庚戌年冒寒而死。陈章併十一人,或年七十余或八十,皆强健不衰。而忠陞逾时即死。王志佐去位即死。于际清、祁彦、宋祖法、翟廷谐亦即相继而死。率泰则痈,肠寸溃流出。月余,求死不能。凤翥再任布政,亦痨瘵脱颔,艰于饮食,求死不得,卒与率泰俱死于吾闽,为十二人所目击,人人称快焉。范察院劾:盐运司王志佐,本为鹾司,刑辱斯文,致士自刎,谨据实纠参。仰祈睿鉴,急赐处分事。臣据布政司翟凤翥、于际清详文,看得盐运司运使王志佐刑责生员邓譔兄弟,致通学不平,抱移孔圣神位赴运司衙门公愤,此臣未入境时也。迨臣二月二十四日入境,由浦城抵省,于三月十二日,据邓有“欺君灭圣”之控、十学生员林芬等有“欺君杀士”之控,各冤揭一摺。本月又据运司有劣绅充当牙行之详。臣查此事,督抚两臣已批案司,随併批案司祁彦会审。去后,冀其公剖曲直而安士心也。讵至某日,据学道宋祖法呈报:二十六日,各官公集福州府学明伦堂,公审邓譔。至是日午刻,而邓譔妻江氏告状,为杀士立死事。内称“忠陞创假盐契、勒夫供认,被责自刎”,赴臣控诉。臣阅之不胜骇异。因思运司职掌者盐课,统辖者商人。譔以生员充当油行,固非自爱。但所认者代客徐季石与陈忠陞,以盐易油,譔代领油变卖,自非商人行盐办课者比。且所认五百金,既偿以过半,更有未完之数。忠陞若难索于譔,尤当问于徐季石未完之课,运司若难问于譔,即当问于陈忠陞。查志佐任内,帮银多未足额,未见提比一商。何独比责于领油变卖之生员耶?况欠账者邓譔,与譔弟志、谘何涉?索逋者忠陞,与忠陞亲王钦祖、曹鸿芝何与?乃钦祖、鸿芝遇志于巷口而迫协之,再扭于忠陞家而痛辱之。绑拷献屋,此为课耶?为屋耶?竟将志押送运司而峻刑严比,又拘其弟谘併行监禁。继后复毒责邓譔,全家爱刑,兄弟缧絏,惨甚矣!又譔、志皆生员,何不先移提学审革,而乃擅自加刑耶!又且先帝宾天,衰绖未除,例暂停刑。四海皆遵,而志佐独淫刑以逞。以致通学公愤,激成士变,迄会审之时,征譔以侮圣凌官。而譔当杖堂下,怀刃自刎,非极难堪,何遽轻生至此?总之,观譔冤揭,开口即云忠陞等贿嘱运司,酷加刑虐,上羞先圣,下辱士类,自分惟有一死。据此,则譔之死志早决於志佐责辱之时,非第为今日之薄责而死也,明矣!启祸致变,王志佐与陈忠陞等又安得辞其罪乎?据志佐曰:“生员不得为牙行”。独不思忠陞亦生员,又何可为商人乎?忠陞既为商人,自当盐引,不离卖盐行盐之地,,而奈何以盐易油,又以油发牙,辗转索价于他人之手乎?志佐身为盐官,反置不问其庇商溺职、坏法误课,又不能为志佐解矣。至于通学生员公愤,亦宜恪遵教条,安心静听。而乃忿忿之气,以众而嚣,亦难概宽其罪也。伏乞敕议。范抚按木主私祀陈章家。后乡先生请入台江书院,祀于文昌神之旁。黄祗永题联云:“一疏力扶芹泮士,千秋同纫柏台恩。”万历十三年,提学副使邹迪光,无锡人,万历甲戌进士,以巡抚都御史,巴县赵可怀挞辱诸生,即解绶去。合郡思之,建风节亭于西门外保福寺西,立石亭中,吴郡刘凤撰文。李率泰擅杀诸生,宋祖法以崇祯甲戌进士,国朝为提学道,殆未闻邹迪光之风节,然亦无责也已。风节亭,嘉靖七年,提学副使吴仁解绶归,诸生以金为赆,不受。因建亭,后刘凤碑亦立亭中。今入保福寺路口之亭是也。明太监高寀因扑诸生之父,合学大噪击之,几不免,火其宅。寀伏宅后,不敢喘息。林世卿极力救之,时攻高寀者,王宇为首。寀欲得而甘心,当事不应。宇乃入北太学,登万历庚戌进士,官至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