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佛牙
万历辛卯。浙僧真淳。得佛牙于天台山中。献于管东溟。时陆五台为南尚书。管以转属。陆大喜。雕紫檀小浮屠。笼以金丝文龛。送入天界寺。
布袋
布袋和尚。唐僧。闽人。或问。年几何。曰。此袋与虚空齐年。化后。复见于东阳。
遗蜕
无量寿佛遗蜕在广西全州。张口眼。露二齿。舁入城西。汗出如注。以巾拭之皆湿。后毁于火。僧拾遗烬。和泥像之。舁入城。汗出如旧。又全州临江一峭壁。凡数十级。半壁有一木柜。岁久不腐。人称兵书匣。嘉靖中。遣南昌姜御史儆访异书入全。张云梯。募健卒探取。乃一棺。中函头颅甚巨。二锯牙垂口外。如虎豹然。持其骨下。卒暴死。姜仍以原所瘗之。
长耳和尚
定光佛。初为和尚。号法真。耳长九寸。上过于顶。下可结颐。吴越王宾礼之。居定光院。既寂。漆遗蜕。目翕口微张。以院为寺。正殿居中。龛蜕居左。覆以楼。殿屡毁。不及楼。
愿得地
地藏菩萨。姓金。名乔觉。新罗国人。在池州东岩修习久。土人闵欲斋之。地藏谢不愿。愿得一袈裟地。闵许之。明日以袈裟冒之。凡四十里。闵即付之。举家悉成正觉去。
舍宅之始
舍宅为寺。自吴吕蒙始。今建安之开元禅寺。是也。或云。其子孙为之。
两京诸寺
慈寿寺。在阜城门外八里。太监谷大用故地也。圣母宣文皇太后所建。始于万历四年。至六年秋成。殿宇壮丽。僧房罗列。一塔耸出云汉。四壁金刚。攫挐如生。可畏。至今想之。隐隐眉睫间。如西天龙华境界。
京城西香山碧云寺。瑰壮靡丽。正德中。于经大珰所造。经为御马监太监。以便给得幸上。请赠父泰为锦衣卫都指挥使、母王氏夫人。复导上于通州张家湾等。榷商贾车舟之税。极为苛悉。岁入银八万之外。即以自饱。斥其余羡。为寺于香山。而立冢域于后。所费金以万万计。上亦亲幸焉。故为之赐额及?。而经后随上南幸。其宠亚于诸贵。会上得疾久。多所恚恶。一日。忽厌经而逐之。尽革其官与所赐蟒玉。使辫发从小珰。受翰林师教诲。嘉靖初。下狱瘦死。籍其家。而寺与墓独存。
南京三大寺为钟山灵谷寺、凤山天界寺、聚宝山报恩寺。五次大寺。摄山栖霞寺、天竺山能仁寺、牛首山弘觉寺、鸡鸣山鸡鸣寺、卢龙山静海寺。并中剎、小剎、共一百六十。最小者不与。视六朝四百八十。盖有间矣。
报恩寺有琉璃塔及殿屋。皆庄严雄伟。盖悉成祖宣庙财力成此。嘉靖四十二年二月雷震。一夕俱烬。僧房无恙。今皆化为酒肉场矣。塔烧琉璃砖为之。不可焚。今尚完好。惟踏级刓不可步。为级者九。登五六级。南中历历可指。铁顶左欹。僧雪浪修之。乃复旧。雪浪。予及见之。伟长而美。有才气。横行南中。郭明龙为南大司成。指名逐捕。遁去。不知所终。盖妖淫之尤也。
报恩寺。永乐十四年十月十三日起工。至宣德三年方完。盖十六年矣。塔九层。通高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
瓦官寺在秣陵城西南隅。起自晋长兴年。陆地生莲花两茎。有司穴地视之。则一僧俨然在瓦棺中。其花发于舌根。芳馨异常。朝廷闻而神之。赐建慧方寺。民间仍以瓦棺称之。他志所谓铜官、盐官之类。非也。南唐改为升元寺。后毁于火。国朝归魏国为菜圃。数见神光。有比邱觉恒自伏牛来。礼魏国复之。掘片石。刻画巨阁形制。中坐释迦。次及三大士。旁列天王。笔法精良。寺遂复振。
葛屺瞻寅亮。为南祠部。所领近畿诸剎。有赐田者稽籍。籍在则问租。租在则问数。清查勾剔。与所在有司往复甚苦。既有绪。兴补堕废。约束僧寮。秩然可观。亡何。为狂生所辱。同乡人督学者又助之。投劾归。其素以职事。或请嘱相左者。适在事。尽翻所为。今已荡然矣。
女中天子
宋章献明肃皇后本成都之华阳人。家以播兆?鼓为业。随父龚美游汴。过荆门。至玉泉寺。慕容禅师夜梦金刚报云。明日女中天子过此。因厚遇之。赠以金。时真宗尚为寿王。居潜邸。知客张耆引后见王。王悦。遂纳之。无何。寿王即位。自贵妃册为后。天禧末。慕容已往长芦。后白于帝。召之不至。惟曰玉泉无僧堂。长芦无山门。诏建二寺门堂。遣中使赍白金三千两。安寺市田。兼赐龙眉、龙角、镇山。?建皇后行宫焉。
石佛
嘉定州凌云、峨眉、二山并甲天下。今人只说峨眉。不知凌云。岂世间两大不能并耶。凌云石佛高三十六丈。唐开元二年。僧海通于水滨凿石为之。未就而殁。贞元初。韦皋尹成都。完之。覆以十层阁。额曰凌云寺。
寺门风水
景泰初。?大兴隆寺。不开正门。鸣钟鼓。并毁寺前第一丛林牌坊、香炉、旛竿。从巡抚山西右副都朱鉴之言也。
戒坛兴废
杭州昭庆寺。建于石晋天福元年。宋太平兴国元年。始为戒坛。屡毁于火。入宪宗时。议修复。按察使杨继宗领其事。我湖富民吴琼舍万金为倡。落成甚丽。并开戒坛。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至。当事者恐其区广。为贼薮。焚之。旋即修复。后复火。孙织造隆又复之。壮于前观矣。
翔鹤
嘉定南翔讲寺在县南二十四里。梁天监间。里人掘地得石径丈。常有二鹤飞集其上。僧得齐即其地作精舍。每鹤至止。必获檀施。后鹤去不返。僧方怅然哦诗。见石上有白鹤南翔去不归之语。因名焉。
造塔
越州宝林寺。宋元徽元年制。法华经维摩经疏。僧遗教等与法师惠基于宝林山下建寺。名宝林寺。时有皮道与。舍宅。连山造寺。山之巅。有石岫。岫有灵缦。旁有巨人迹。锡杖痕。初。晋末沙门昙彦与许询玄度同造砖木二塔未成。询亡。久之。至梁天监中。岳阳王将至。彦预告门人曰。许玄度来也。岳阳亦早承志公密示。至州。即入寺寻访。彦望而曰。许玄度。来何暮。昔日浮图今如故。王曰。弟子姓萧。名詧。彦曰。未达夙命。焉得知之。遂握手。命入室席地。王忽悟前身造塔之事。宛若今日。由是复修塔。塔加壮丽。唐会昌中废。干符元年重建。改题为应天寺。宋干德初。僧皓仁建塔九层。高二百二十丈。号应天塔。祟宁三年八月。诏改崇宁万寿禅寺。三月八日。又改祟宁为天宁。每岁天宁节。羣寮祝圣于此。绍兴七年。改报恩广孝禅寺。俄又改广孝为光孝。专奉徽宗皇帝。盖以本天宁祝圣之地也。时有长老滋须者。有高行。会改当十钱为当五。郡守召须及能仁长老密告之。且曰。闻二寺方大兴造。有未还瓦木工匠之直。倘蓄当十钱。可急偿之。明日文字一出。皆大折阅矣。二人既归。能仁呼知事僧。告以将赴他郡之请。凡有负者。皆即日偿之。于是出千余缗与之。抵夜乃毕。得者皆喜。明旦。遣侍僧问天宁。则曰。长老归自郡斋。即以疾告。闭方丈门熟睡。至今犹未起也。及令下。须始以当五之数偿负。 【 不肯利己损人。方不愧善知识。】 能仁乃大愧服。 【 当自悔所为。】 干道末。藻绘尤盛。置田五千余亩。
水墨罗汉
会稽华林寺。旧有水墨罗汉十八幅。形模奇古。凡视之。初则隐隐模糊。久之。渐明显可挹。喜怒忧寐。其状不一。宛然如生。世称仙笔。相传昔有自矜其技者。寺僧延之。乃独处一楼。谢接谈对。惟令日供饮食。既浃旬。僧疑而瞰之。见其以盆水自照自图。始及半身。觉而绝笔。遂盥其手。弃其水于地。泉迸出。今香泉池是也。不别而遁。收其所遗。得罗汉十六幅半。至李唐时。一僧全其半。而续其一。笔法精妙。绝似。释家以为画者后身。又云。乃僧贯休。俱未可知。且灵异。凡悬挂失其伦序。则坠卷不停。国初有盗者利其重赀。窃而鬻于杭。即托梦以指示。寺僧追而归。后中贵曰三宝者。威胁持去。将渡江。风逆十昼夜。则梦僧人数千。驱其登高涉险。神思不宁。惧而醮祭还之。弘治丙辰。寺僧违戒行。忽一夕。主僧梦羣僧负担相率辞去。越三日。罹于火。遂煨烬无存。
羣飞蘸油
净土寺在会稽净土山。唐开宝五年。即旧善名寺遗址建。名弥陀院。宋太平兴国七年。改号净土寺。后山有塔。每夜令行者募油钱燃灯。至晓不灭。江海道途之人。望以为号。绍兴中。塔上灯至二更忽灭。寺僧疑行者干没油钱。问之左右。答曰。每夜至更尽时。则有如人形一羣。飞自西来。啾啾呼噉。集塔上。灯即灭。寺僧疑其言。次夜。自登塔伺之。至更余。果见一羣。约千余人。来塔上。各蘸油傅疮。僧直前问之。众叩首曰。某等乃淮上阵亡卒也。见三宝慧光。乞油傅刀箭疮痕。即愈。便可托生。僧问此番托生何道。众军分四队前后应答。后世当生为富贵人。只得此灯油。疮痕平愈。便超度矣。僧由是多买油。更益灯满塔上。每夜鬼众仍集。取油傅疮。半年渐少。久之。不复来矣。
百尺弥勒
新昌宝相寺在南明之阳。东晋昙光开山。齐永明中。僧护尝隐于此。护始到。夜闻钟磬僊乐之音。又时现佛像。炜烨可骇。由是启愿凿百尺弥勒像。像成。端严伟特。名闻中外。其最异者。像自石中凿出。今佛身之后。石壁之上。有自然圆晕。如大车轮。正当佛首。而四方阔狭一同。无毫厘差。佛身高广。则咸平僧端辨尝记之云。按刘勰旧记。齐永明四年。有浮图氏。厥号僧护。尝兹矢誓。期三生躬造弥勒之像。梁天监十五年二月。始经营开凿之。洎毕。龛高一十一丈。广七丈。深五丈。佛身通高十丈。座广五丈有六尺。其面自发际至颐。长一丈八尺。广亦如之。目长六尺三寸。眉长七尺五寸。耳长一丈二尺。鼻长五尺三寸。口广六尺二寸。从发际至顶。高一丈三尺。指掌通长一丈二尺五寸。广六尺五寸。足亦如之。两膝加趺。相去四丈五尺。壮丽殊特。四八之相。罔弗毕具。谅嘉陵并郡石像外。至于斯。天下鲜可比拟者。后梁开平中。吴越王镠赐钱八千万贯。造阁三层。东西七间。高一十五丈。又出珍宝巨万。建屋三百余楹。后镠之孙俶又列二菩萨夹侍阁前。身高七丈。宋景德间。邑人石湛铸铜钟一口。董遂良等舍钱百万。装饰金像。又诣阙请经一藏。石氏又起转经藏。并宝殿以安之。赐额宝相。厥后侍像亦坏。元元统二年。僧普光更为坐像二。高六丈五尺。又以铜丝为网。护于其前。明永乐九年。住持僧裔重建三门毘卢阁。凡三层五楹。高十三丈五尺。正统中悉毁于火。万历三十一年。复为石龛罩之。永绝火患。
马房灯光
贵阳府蔺州永洪庵在印山中。去城十五里。高僧月溪所构。僧。江安人。以罪戍赤水。役于陈百户。所栖马房。夜有灯光照数里。陈异而遣之。遇禅师为示三乘。既得正觉。选地以庐。因庐焉。是为宣德二年。越二载。章皇帝召天下名僧十三人诣阙。月溪亦与焉。别弟子语曰。此招提中徒众。慎无踰四十。踰则殃。抵京将召入。上令中使密置经槛下。覆以锦。诸僧履而入。月溪伏不前。上召之急。对曰。非敢以方外自高。惧藉经为罪。非上所以召臣意。上异焉。翻经入之。赐以茶。不饮而南洒。问何故。曰。留都火焚四十八户。用禳之。上未信。后十余日。守臣报火作。如其语。上遣还。遂示寂留都。后有檀越广其居。成福地。林麓点苍。溪洞镂错。中有磨刀溪。大石横其中。为石佛口。水从两傍流。大如轰雷。细如鸣弦。北有峭壁隆起。瀑泉挂岩。为珠帘三重。寺中缁衣四十人。每自外来者。过五人则有一毙。过三人则有一病。过一二人则有怪。
志公砖塔
临邑县东有砖塔。云是志公所营。四面有石兽。迅猛可畏。周灭法时。令人百千挽出。终不可脱。亦无所损。今犹在彼云。
刮金
谚云。佛面上刮金。陋之也。嘉靖初。用工部侍郎赵璜奏。没入正德末所造诸寺绘铸佛像。刮取金一千三十余两。正合谚语。可笑。
罗汉化米
庐陵能仁寺。当宋时旱甚。米价翔贵。一罗汉变为僧。去化米于赣县。得载两舟。抵郡城。谓舟人曰。吾归领人来取米。方及岸。失足水中。两履尽湿。舟人迟之。两日不至。亟诣寺僧问故。寺僧曰。此无有也。舟人行殿上。见罗汉中有绝似僧者。而足尚湿。乃知罗汉所为。今诸像中惟化米者有生气。酷类行役方息。汗泚泚在其额。
麻衣书字
拆梵宫者必受其毒。吾师陈禺阳建寿圹于峡石山。有观音庙直其右。以计毁之。果有满指挥之死。累其长子问斩。坐狱十年。破家十万。指挥未死前。一麻衣僧。各书一夫字于店门上。凡七十余家。惟一老媪沽酒者不书。指挥死。地方人惧祸。放火欲燔尸灭迹。因延烧凡书夫字皆尽。老媪家独免。考满指挥之先。乃以夷人归附。实姓矢。成祖为改姓。发海盐卫。夫字近矢复近火。盖其兆已豫定矣。郭青螺又言。其郡曾谏议撤快阁。尹合撤南台。皆斩其祀。吁。可畏也。
狮岩
黄文肃公。读书大云山下。水际屡得采药。寻其源。遇二僧。忽二狮子骤至。僧叱曰。勿惊地主。公因舍地立寺。额曰狮岩。其山盘曲深秀。一达官利其地。纵火焚寺。火尖蟠结如球。其人一日入山。忽有狮衔入洞中。惊绝久之。有僧抚其首复苏。乃叩头。愿重刱寺赎罪。僧嘻曰。勿言。汝且归。既归。罄所有。集大木千章。印其名姓。忽风雷。龙伸爪攫去。无一留者。其人亦竟死。未几。一老叟过之。发愿修复。方辟土。前所失大木俱在。惟姓名都削去若新。众欢趋。不半岁告成。老儒邱良。久居山下。素知其事。叹曰。昔何遭劫。今乃重兴。偶然如此。何佛何僧。空中若有应者曰。公言误矣。彼畜业重。福何从兴。有发心者。即佛即僧。
龙湫
李元阳。滇人。驻十九峯下。见水涨冲城。裂其门。沙没民居。闵之。以问祖秀眉。曰。郡本龙湫。汉书谓邪龙云南是已。古祟佛法。建寺塔弹压。民始得安。今法废。龙复作祟。吾家世修其法。而力未逮。汝他日可复千年之功。以慰先人之忧。公受命默识。既贵。自壬寅迄己卯四十余年。寸积铢累。崇圣遗墟及郡中坛宇。焕然一新。又为之振其钟鱼。条其科教。其法渐备。水患用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