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

山崩
万历二十七年八月。陕西狄道县城东五里。地名毛家坡。山长二百余丈。午时崩裂一半。长一里。其下冲成一池。山南平地。涌出大小山五座。约高二十余丈。山未崩之先。每夜山下火光四出。其内有声如雷。稍稍又闻鼓乐之音。如此者十数夜。至十八日。遂崩。
血涌
万历十七年六月。慈豀县民邵二等。舡到八都。地名茅家浦口。适见红血从草涌出。约有八处。大如盆面。高有一尺。血腥溅到舡上。舡即出血。溅到人足。足亦出血。约半时方止。考嘉靖年间。一见慈溪。有倭寇入犯之祸。一见东阳。有矿贼窃发之虞。近万历十五年五月。复见余姚。未几。即有杭城兵民之变。是时闽人陈中从琉球来。报称倭奴造船挑兵。倾国入寇。见在福建查审。寻破朝鲜。浙兵东征。死者甚众。
都城大水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六月。京师大水。平地丈余。万历三十五年丁未。闰六月二十四等日。大雨如注。至七月初五、六等日尤甚。昼夜不止。京邸高敞之地。水入二三尺。各衙门内皆成巨浸。九衢平陆成江。洼者深至丈余。官民庐舍倾塌。及人民渰溺。不可数计。内外城垣。倾塌二百余丈。甚至大内紫金城亦坍坏四十余丈。会通运河尽行冲决。水势比甲寅更涨五尺。皇木漂流殆尽。损粮船二十三只。米八千三百六十石。渰死运军二十六人。不知名者尤多。公私什物。民间田庐。一切流荡。雨霁三日。正阳、宣武、二门外。犹然奔涛汹涌。舆马不得前。城堙不可渡。诚近世未有之变也。有诏发银十万两。付五城御史。查各压伤露处小民。酌量赈救。仍照甲寅年例。发太仓米二十万石。平粜。
涌幢小品卷之二十八
蒋山佛会记 【 宋潜溪集】
皇帝御宝历之四年。海宇无虞。洽于大康。文武恬嬉。雨风时顺。于是恭默思道。端居穆清。罔有三二。与天为徒。重念元季兵兴。六合雄争。有生之类。不得正命而终。动亿万计。灵氛纠蟠。充塞下上。吊奠靡至。茕然无依。天阴雨湿之夜。其声或啾啾有闻。宸衷(日百皿)伤。若疚在躬。且谓洗涤阴郁。升陟阳明。惟大雄氏之教为然。乃冬十有二月。诏征江南有道浮屠十人诣于南京。命钦天监臣差以谷旦。就蒋山太平兴国禅寺。丕建广荐法会。上宿斋室。却荤肉。弗御者一月。复?中书右丞相汪广洋、左丞胡惟庸、移书于城社之神。具宣上意。俾神达诸冥。期以毕集。五年春正月辛酉。昧爽。上服皮弁服。临奉天殿。羣臣服朝衣。左右侍。尚宝卿梁子忠启御撰章疏。识以皇帝之宝。上再拜。燎香于炉复再拜。躬视疏已。授礼部尚书陶凯。凯捧从黄道出午门。寘龙舆中。备法仗鼓吹。导至蒋山。天界总持万金及蒋山主僧行容。率僧伽千人。持香华出迎。万金取疏入大雄殿。用梵法从事。白而梵之。退阅三藏诸文。自辛酉至癸亥止。当癸亥日。时加申。诸浮屠行祠事已。上服皮弁服。搢玉珪。上殿。面大雄氏。北向立。羣臣各衣法服以从。和声郎举麾奏悦佛之乐。首曰善世曲。上再拜迎。羣臣亦再拜。乐再奏昭信曲。上跪进熏芗奠币。复再拜。乐三奏延慈曲。相以悦佛之舞。舞人十。其手各有所执。或香或灯。或珠玉明水。或青莲花冰桃。暨名荈衣食之物。势皆低昂。应以节。上行初献礼。跪进清净馔。史册祝。复再拜。亚、终、二献同。其所异者不用册。光禄卿徐兴祖进馔。乐四奏。曰法喜曲。五奏。曰禅悦曲。舞同。三献已。上还大次。羣臣退。诸浮屠旋遶大雄氏宝座。演梵咒三周。以寓攀驻之意。初斸山右地。成六十坎。漫以垩。至是令军卒五百负汤实之。汤蒸气成云。诸浮屠速幽爽入浴。焚象衣。使其更。以彩幢法乐引至三解脱门。门内五十步。筑方坛高四尺。上升坛东向坐。侍仪使溥博西向跪。受诏而出。集幽爽而戒饬之。诏已。引入殿。致参佛之礼。听法于径山禅师宗泐。受毘尼戒于天竺法师慧日。复引而出。命轨范师咒饭。摩伽陀斛法食。凡四十有九。饭已。夜将半。上复上殿。羣臣从如初。乐六奏徧应曲。执事者彻豆。上再拜。羣臣同。乐七奏玅济曲。上拜送者再。羣臣复同。乐八奏善成曲。上至望燎位。燎已。上还大次解严。羣臣趋出。濂闻前事二日。凄风戒寒。飞雪洒空。山川惨淡。不辨草木。銮辂一至。云开日明。祥光冲融。布满寰宇。天颜怿如。历陛而升。严恭对越。不违咫尺。俯伏拜跪。穆然无声。俨如象驭。陟降在廷。诸威神众。拱卫围绕。下逮冥灵。来歆来飨。焄蒿凄怆。耸人毛发。此皆精诚动乎天地。感乎鬼神。初不可以声音笑貌为也。肆惟皇上自临御以来。即诏礼官稽古定制。京师有泰厉之祭。王国有国厉之祭。若郡厉、邑厉、乡厉。类皆有祭。其兴哀于无祀之鬼。可谓备矣。然圣虑渊深。犹恐未尽幽明之故。特征内典。附以先王之礼。确然行之而弗疑。岂非仁之至者乎。昔者。周文王作灵台。掘地得死人之骨。王曰。更葬之。天下谓文王为贤。泽及朽骨。而况于人。夫瘗骨且尔。矧欲挽其灵明于生道者。则我皇上好生之仁。广衍无际。将不间于显幽。诚与天地之德同大。非言辞之可赞也。猗欤盛哉。祠部郎中李颜、主事张孟兼、蔡秉夷、臧哲、职专祷祠。亲覩胜因。谓不可无纪载。以藏名山。以扬圣德于罔极。同请濂为之文。濂以老病。固辞弗获。既为具列行事如右。复系以诗曰。皇鉴九有。宪天惟仁。明幽虽殊。锡福则均。死视如生。屈将使伸。一归至和。同符大钧。 【 其一】 元纲解纽。乱是用作。黑祲荡摩。白日为薄。孰灵匪人。流血沱若。积尸横纵。委沟溢壑。 【 其二】 霜月凄苦。凉飔酸嘶。茫然四顾。精爽何依。寒郊无人。似闻夜啼。铸铁为心。宁免涕洟。 【 其三】 惟我圣皇。夙受佛记。手执金轮。继天出治。轸念幽潜。宵不遑寐。爰启灵场。豁彼蒙翳。 【 其四】 皇舆载临。稽首大雄。遥瞻猊座。如觌晬容。香凝雾黑。灯类星红。梵呗震雷。鲸音号锺。 【 其五】 鬼宿渡河。夜漏将半。飙轮羽幢。其集如霰。神池洁清。鲜衣华粲。涤尘垢身。还清净观。 【 其六】 乃陟秘殿。乃觐慈皇。闻法去盖。受戒思防。昔也昏酣。棘涂宵行。今焉昭朗。白昼康庄。 【 其七】 法筵设食。厥名为斛。化至河沙。初因一粟。无量香味。用实其腹。神变无方。动皆充足。 【 其八】 鸿恩既广。氛盭全消。乾坤清夷。日月光昭。器车瑞协。玉烛时调。大庭击壤。康衢列谣。 【 其九】 顽惟佛道弘。誓拔羣滞。惟皇体佛。仁德斯被。无潜弗灼。有生咸遂。史臣载文。永垂来裔。 【 其十】 钦录集云。洪武五年壬子春。即蒋山寺建广荐法会。命四方名德沙门。先点校藏经。命宗泐撰献佛乐章。既成。进呈。御署曲名曰善世、曰昭信、曰延慈、曰法喜、曰禅悦、曰徧应、曰玅济、曰善成。凡八章。?太常谐协歌舞之节用之。着为定制。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钦奉圣旨。御制广荐佛会榜文。命都省出榜。晓谕天下官民士庶人等。
跋蒋山法会记后
予既从祠部羣贤之请为撰法会记一通。自谓颇尽纤微。近者。蒲庵禅师寄至钟山稿一编。其载祥异事尤悉。盖壬子岁正月十三日黎明。礼官奉御撰疏文至钟山。俄法驾临幸。云中雨五色子如豆。或谓娑罗子。或谓天华坠地之所变。十四日。大风。昼晦。雨雪交作。至午忽然开霁。上悦。?近臣于秦淮河然水灯万枝。十五日将晏蒇事。如记言。及事毕。夜已过半。上还宫。随有佛光五道。从东北起。贯月烛天。良久乃没。已上三事皆予文所未及。蒲庵以高僧被召。与闻其故。目击者宜详。而予耳闻者宜略。理当然也。屡欲濡毫补入之。会文之体制已定。不复重有变更。保宁敏机师请同袍以隶古书成兹卷。来征余题。故为疏其后。使览者亘见而备文云。
又云
右蒋山广荐佛会记。予向为仪曹诸君所请而作。一则铺张帝德之广。一则宣扬象教之懿。意虽有余。而文不足以发之。丛林之间。往往盛传。徒增愧赧而已。苇舟上人。留意宗门。乐善如不及。近来南京。亦缮书一通。持归吴中。求予题识左方。呜呼。佛法之流通。灵山付嘱。恒在国王大臣。读予记者。当知王化与真乘同为悠久。犹如天地日月。万古而常新。猗欤休哉。

余既造此记。自知笔力衰弱。无以发挥圣皇崇尚佛乘之深意。岂期大方丛林。竞相传布。殊用悚仄。而雪山成上人复索余书一通。藏诸箧衍。以上人好学之切。不欲固辞之。虽然。余文固非佳。然昭代制作之盛。足以为千万世之法者。亦备着于其间。后之续僧史者。必当有所择焉。
传衣 【 郭青螺集】
万历乙酉。予入韶州。间道棹小艇入曹溪。六祖像精彩庄严。寺僧因出传衣、宝钵、革履。衣似今羊绒褐衣。而间以金缕。传灯录谓西域屈眼布。缉木绵花心织成。理或然也。钵本瓷器。为广东提学魏庄渠所碎。或云。有心碎之。或云。偶坠诸地。僧以漆胶。仍似钵形。而宝色无光。革履云是六祖遗履。比今履差长耳。衣是释迦佛所遗者。有言是达磨所遗。有言是武则天所赐。未有定说。高僧等传。释迦佛有衣。名金缕僧伽梨衣。释迦知化期将近。命摩诃迦叶。迦叶敬奉佛?。后持入鸡足山。自念。今我被粪扫。服持佛僧迦梨。必经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至于弥勒出世。终不致坏。于是寂然入定。则释迦衣未传也。又二十四祖师子比丘传。法婆舍斯多。并授僧伽梨衣。后斯多适南天。至中印度。彼国王得胜曰。予闻师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祖曰。吾师难未起时。密授我信衣。以显师承。王索其衣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乃大信。即请其衣。秘于王宫。则师子衣未传也。今曹溪传衣。实出达磨。考达磨传。菩提达磨传法慧可。命之曰。我传汝法。并授汝僧伽梨宝钵。以为法信。惟恐后世以汝于我异域之人。不信其师承。汝宜持此为验。以定其宗趣。吾没后二百年。衣止不传。后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弘忍曰。受衣之人。命如悬丝。此后传法。毋传衣钵。慧能禀教。竟止不传。及坐化后。肃宗慕其道。诏取衣钵。就内瞻礼。肃宗崩。代宗即位。永泰元年。梦尊者请还衣钵。天子敬其法。七日。即诏使臣持还曹溪。曹溪传衣之始末如此。达磨长逝于魏庄帝废立之际。实梁大通二年。自梁至今。约千余年。而衣贮曹溪。完备如故。夫金石之刻。其质本坚。如周石鼓。秦太山碑、晋铁柱之类。是也。而金缕甚脆。草木之生。托根于地。如孔之桧、子贡之楷、老之柏、汉之松、是也。而金缕无根。然历千年不坏。是岂无尸之者耶。嗟乎。庾岭之争。惠明不能举。肃宗之取。唐宫不能留。宝钵之碎。魏公不能并碎其衣。故今宇内千年之物。独此衣存。
袈裟
秇林伐山云。袈裟名水田衣。又名稻畦帔。王维诗。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王少伯诗。手巾花迭?毛净。香帔稻畦成。袈裟。内典作毠沙?毛。盖西域以毛为之。又名逍遥服。又名无尘衣。然未及袈裟之原也。陈养吾象教皮编云。迦罗沙曳。僧衣也。省罗曳字。止称迦沙。葛洪撰字苑。添衣作袈裟。 【 或作毛。作毠沙?毛】 一名无垢衣。一名忍辱铠。一名销瘦衣。一名离尘服。一名莲花服。一名福田衣。一名水田衣。一名稻畦帔。一名逍遥服。一名无尘衣。一名去秽衣。一名离染服。乃知袈裘之原。始于迦罗沙曳。至葛洪始加衣字也。
五铢衣
秇林伐山又云。博异志。天女衣六铢。又曰五铢。北里志。玉肌无轸五铢轻。若以为天女玉肌之衣。不知诸天人皆衣五铢、六铢。不独天女。且有三铢、一铢、半铢者。不独五六。阿舍经云。忉利天衣重六铢。炎摩天衣重三铢。兜率陀天衣重一铢半。化乐天衣重一铢。他化自在天衣重半铢。又云。天衣飞行自在。天衣。衣如非衣。光色具足。不可名也。韵注。十黍为累。十累为铢。八铢为锱。二十四铢为两。五铢、六铢、尚未及半两。微乎轻矣。
三教
魏道武除沙门。法令至严酷矣。乃其太子晃不谓然。密密弛缓。故道武没后。其法愈盛。崇奉愈益隆。辟如烧山一番。山之草木更茂。三教之并行久矣。其能除乎。又可以口语辟乎。
宋晁文公以道。欲将儒、释、道、合一著书。曰法藏碎金。凡数万言。不出此义。继作道院集三卷。过八十。又为耄志余书。湛师以为觅正法眼可恨。然则三教合一之说。今人不过拾其唾余耳。乃诧以为异。何耶。
三教互相攻击。此低秀才、泼和尚、痴道士识见。儒者能容之、用之。暗禁末流。方见广大。
自浮屠黄冠而改儒为仕宦者不少。惟唐韦渠牟。京兆万年人。少警悟。工为诗。李太白异之。授以乐府。去为道士不终。更为僧。已而复冠。仕至太常卿。盖涉历三教。然于义俱不甚解也。而憸躁最为时所薄。
天下之变幻莫甚于释。次则道术。而儒家独稀。抑儒者之说平实。原不露奇为胜。而业为儒者。耻以奇自见。以此差足胜二氏乎。然二氏不可废。以奇济平。则平乃尽变。益见为奇。故儒犹青天白日也。二氏则日之珥、月之华。以及云雨露雷。总之。皆天也。离而废之。不成为天。合而混之。丽天者又几无辨矣。
小佛像
建平均亭里中。唐时。虎衔一小佛像置于时山之巅。有朱道人建庵以奉之。至今灵验。
大士涌出
至正元年闰五月一日。华亭县修竹乡四十三保朱谢里民家。竹林中忽见大士一。身从地涌出。质类芝菌。形如雕琢。光彩照人。数百里中。一时倾动。其地立大悲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