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佛言修摩那沙弥年向八岁。得四神足及得四谛之法。 【 增一阿含经。】 舍利弗生。始八岁。诵十八部经。通解一切义。摩伽陁国尝设大会。作乐谈义。舍利弗便升论状。结跏趺坐。问答之间。辞理超绝。 【 智度论。】 释道安七岁。读书。再览。能诵。年十二出家。神圣聪敏。师与光明经一卷。不减万言。安览毕。即还其师。覆之。不差一字。释宝志产鹰巢中。手足皆鸟爪。朱氏妇闻其啼。梯树取养之。七岁。依钟山僧出家。修习禅业。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释法聪八岁出家。卓然神秀。陕郡人辛七师。十岁好浮图法。曰阅佛书。自能辨梵音。不由师教。 【 俱出神僧传。】 昙无谶本天竺人。十岁诵咒。聪敏出羣。日万余言。初学小乘。后得树皮涅盘经读之。惊悟。 【 北凉录。】
大年
周穆王一百三十四岁。召公奭一百八十岁。 【 出王充论衡。】 一云。召公百一十九岁。 【 竹书纪年。】 太公望百四十岁。 【 金石录。】 老聃生子。殷时为周柱下史。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入大秦时。盖二百余岁。 【 高士传。】 卜子夏一百三岁。 【 出荣斋随笔。】 汉文帝得魏文侯时乐人窦公。百八十岁。两目皆盲。 【 出桓谭新论。】 齐东宫得疾。隐居嵩岳。寿三百余岁。 【 出嵩山志。】 后魏正光初。有隐士赵逸来京师。云是晋武时人。晋朝旧事。多所记录。号为圣人。不闻养生。自然长寿。言郭璞为吾筮寿五百。今始逾半。盖二百五十矣。 【 洛阳伽蓝记。】 魏侍中罗结一百七岁。犹总三十六曹事。百二十余乃卒。 【 出北史。】 梁锺离思远。百一十二岁。凡七娶妻。有子十二人。 【 出南史。】 汉丞相张苍。年老。吮妇人乳汁。得百八十岁。 【 抱朴子。】 荆州上津乡人张元始。年九十七方生儿。儿遂无影。元始百一十六岁乃卒。 【 出南史。】 梁武帝太清元年。海中浮鹄山。有女人年三百岁遣使献红席。有女道士四五百人。年并出百岁。 【 出南史。】 唐开元东封。太原人于伯龙诣阙。年已百二十八岁。其子老死。两孙随行。各年七八十岁。 【 出旧唐书。】 唐南昌人钱朗。累官光禄卿。百七十乃卒。 【 出一统志。】 唐会昌五年。胡杲吉白?文与白乐天。于东都履道坊。为九老会。洛中遗老。李元爽年百三十六岁。杲八十九。白?文八十八。刘真八十七。郑据八十五。卢真八十二。张浑七十七。白居易七十四。 【 出白氏长庆集。】 宋初。罗浮山有陈崇艺者。年百二十。自言儿时见山下有船数十。今去海四里矣。 【 罗浮山记。】 宋太宗时。琼州人杨遐举。年八十一。其父连叔。年百二十二。祖宋卿。年百九十五。并存。犹有九代祖居鸡窠中。如小儿。见人。出头下视。不语不食。 【 出洞微志。】 又池州有一村。皆查姓。有翁媪两人。是其村祖。不知几百岁。各长三尺。脑后一髻。拥以绵衣。惟露首。面兀如土木。但目能运转。舌能舐酒 【 夷坚志。】
国朝亲郡王寿考者。肃恭王贡錝、东阿王泰懋、俱八十一。益恭王厚炫、堵阳安僖王同鉣、内江庄懿王友墦、襄陵恭惠王范址、乐平定肃王冲焚、俱八十二。襄陵安穆王征钤、唐山恭懿王勋。澄、俱八十三。庆成恭裕王表栾。八十七。安化惠懿王秩炵。八十八。襄垣安惠王仕坯。九十一。坯子成鍨袭封。年九十二。见封长曾孙充煌乃卒。 【 王弇州别集。】
国朝大臣眉寿至九十者。陆文定树声。九十七。 【 于谷峯集。】 江侍郎治。九十二。 【 谥议公册。】 魏文靖骥。九十八。刘文靖健。九十四。王端毅恕。九十三。尚书胡公拱辰、尚书陈公雍、大理寺卿葛公浩、俱九十二。王尚书学夔。九十四。湛尚书若水、应尚书大猷。俱九十五。南兵部尚书郭宗皋。九十。刑部尚书钱邦彦、喻茂坚。俱九十一。 【 王氏别集。】
大臣八十以上者。胡忠安濙、韩司寇邦问、蒋恭靖瑶、方尚书钝、俱八十九。邹宗伯干、殷司寇从俭、李太宰裕、张太保子麟、冯司寇岳、俱八十八。王恭靖璟、潘恭定恩、俱八十七。马端肃文升、林司马瀚、韩忠定文、章文懿懋、高襄简友玑、刘清惠麟、董宗伯份、严分宜嵩、俱八十六。王靖远骥、孙司马原贞、焦泌阳芳、俱八十五。王文端直、王忠肃翱、贾文靖咏、朱恭襄希周、吕少傅本、俱八十四。黄文简淮、胡宾客俨、尹文和直、陈太保金、谢文正迁、毛文简纪、罗文庄钦顺、顾宫保应祥。胡司寇松、俱八十三。俞司寇士悦、雍司徒泰、洪太保钟、徐少师阶、 【 王别集。】 礼部侍郎习礼。八十九。户部侍郎万虞恺、大礼卿夏时正。八十八。右副都御史孙曰良。年八十七。都督同知吴良。洪武中以蕃将来降。成化中卒。年九十九。 【 弇州别集。】 太守林春泽。一百四岁。太史王革。一百岁。【 出王同轨耳谈。】 韩府郡牧所千户朱政。言其曾祖信百六岁而终。祖全。百二岁。父镛。八十二岁。俱见存。弘治中。太仓状元毛澄祖、毛弼。百岁。有司为建人瑞坊。洪武中。昆山耆老周寿谊。百十六岁。入见。赐宴及钞币。天顺中京师人茹大中。百有四岁。入见。便殿赐宴并冠带。命礼部尚书姚夔。造其第贺之。成化癸卯。济宁人王士能。自言百二十。又三年乃卒。 【 弇州别集。】 北京良乡人孔无似。年四百岁。御史金灿召见。与之饮食。 【 郎仁宝七修稾。】 内乡李子田为池州同知时。有老人百七岁来见。内邱有向指挥。百十七岁。淅川县人卖大用。一百三岁。顺阳赵相。百岁。新野李老。百十余岁。邓州郭陵母。一百七岁。颍州姚老。百有六岁。其妻亦百岁。内乡人罗纪。百岁。崔举。百有二岁。 【 出李子田于堧注笔。】
涌幢小品卷之二十五
御药医
御药烹二服为一服。候熟。分为二器。御医先尝。次院判。次内官。其一器以进御。
戴元礼。国朝之圣医也。太祖临崩。召至榻前。曰。汝仁义人也。事无预汝。无恐。太孙即位。诛诸治疾无状者。拜元礼院使。诸王奔丧。太孙道太祖语。哭问状。劳之。辽王题仁义字大轴。肃庆二王为赞咏以赐。
景皇帝御医徐枢有名。帝尝问药性迟速。对曰。药性犹人性。善者千日而不足。恶者一日而有余。人以为药谏云。
性药名言
吴杰。号晹谷。武进人。学无所不通。更精于医。遇奇疾尤效。正德末为院使。尝曰。调药性易。调自性难。挈出性字。方可言医。人以为名言。
太医用药
列圣大故。太医儗罪。未见确据。惟孝皇有疾。太医进药。鼻血骤崩。盖误用热剂也。御药局太监张瑜、医官施钦、刘文泰等四人皆下狱。据正律。误用御药。大不敬。当斩。是时刑部尚书闵庄懿珪、左都御史张简肃敷华、尚书掌大理寺事杨康简守随、皆名贤也。仅引交结近侍官员例绞。当时议者犹恨狱未蔽法。方朝审。奄李荣阿内意。欲从矜疑。康简泫然曰。先帝梓官在殡。臣子幽愤方殷。君父事。误与故同。律以春秋许世子之义。岂可曲贷。李亦泣下。乃加杖尽法。
刘文泰即是倾王三原大宰。为丘琼山所庇者。琼山未几捐馆。而文泰竟坐大辟。人谓有天报焉。然此辈皆以医官坐误。而方士又当别论。方士外道。其书妖书。其言妖言。李孜省、王金、是也。孜省是房中之术。观万安所进御箧之书可见。其初遣戍。后以内侍蒋琮之力。方置之死。琮之功大矣。王金是符箓。斩之非过。而招中引及先帝。遂为高中玄借口。
武皇疾甚。诸内侍皇急。以二万金募人疗治。无赖者蜂起自效。大学士杨石斋上言。圣体违和。臣等殊切瞻恋。昨司礼监官传谕圣意。令臣等拟旨。博访精通医药者。臣窃惟天下名医聚太医。又选其尤者入御药房。但当专任信用。自收万全之效。又何待求诸草泽侥幸未试之人哉。况治疾之术。调摄为上。医次之。若调摄少有不节。则医药亦无速效。伏愿皇上慎重启处。勿使劳逸之失宜。调节饮膳。勿使滋味之太过。但凡一应玩好。可以惑乱聪明。伤损元气者。皆不使少干圣虑。自然百体康豫。万福骈臻。上可以慰九庙在天之灵。下可以慰天下臣民之望矣。事遂得止。此辛巳正月初旬事。时去晏驾尚六十余日。未必非从容调治所延。万一如内侍言。药投即有他故。石斋何以自处。以近事观之。普天同恨。可以永鉴矣。
疾病大约多起于酒色。而帝王为尤甚。武皇病根已深。南郊一献。呕血而踣。景象可知。吴场谷为院使。先一岁在临清。固曰。病急矣。幸可及还内耳。还而犹能支持百余日。则药之功也。贞皇之病止是虚弱。尚能视朝。大黄劫泄后。犹能延见羣臣。传宣取药。亲举玉盏。若以温平之剂缓缓滋养。自然平复。乃进红铅助火之物。一夕遂致大故。误之一字。罪安得免。况武皇时内臣纵恶极矣。凡事阁臣不得自专。而此事尚传阁拟旨。阁臣犹得执正。今一槩顺从。自以意行之。可乎。
或曰。误则坐罪甚轻。今当如何拟议。曰。在齐民。有误有故。天子其可误乎。误则大不敬。与盗大祀神御物。伪造御宝。同科。皆斩。若曰故。直以谋大逆论。盖其下注曰。谋毁宗庙山陵宫阙。天子一身。宗庙之主也。故下它药不利于君。非大逆而何。故必有谋。谋则有主使矣。在十恶中俱服上刑。不忍言。不可言。暗暗藏影。俟人理会。乃误字入第六款。有分别。有次第。律意之精如此。杨康简曰。误与故同。余犹以为多一层。不若从天子身上起见。看得误字大。更自直捷。其误而杖止一百者。乃小小出入。无关大故者也。不可曲解。尤不可错引。
禁狱
我朝制度严密。尤慎于刑狱。二祖多由锦衣卫发落。此所谓天断也。不必言。自后必经法司招拟以上。然事于宫禁。如天顺丁丑徐正、嘉靖壬寅扬金英两狱事。如何成招。成则非臣子所敢言。不则事体重大。无径自下手之理。若曰旨出宫中。自来无内降极刑之事。况刑人于市。谁人莅之。即如郭中允之戮。亦必会议题本。方票严旨行事。则以前两事。诸公试设身处此。当如之何。大约变出理外、事外。顷刻立决。并其藁削去。与逆人骨肉俱化为灰烬。而亦不没其实。着之录中。春秋内大恶不书。讳之也。讳者。不忍言也。甚之也。文字简严。书法隐然自见。况又有素臣之手在。至刘文泰一案。虽不可并论。然武皇未登极。即已下狱。孝皇未葬。加杖尽法。则罪人既得。无烦它说矣。
医民
徐应明。号瀔溪。兰溪人。少与赵文懿公同学。赵日有名。应明意不自得。一日谓曰。汝医国。吾医民。各行其志。可乎。赵曰。国医赊。且不必遂。民医实。人求我而应之。造化在手矣。遂从时师游。厌而去之。遇异人有别传。决生死远近。或预订。或逆定。皆奇验。游楚中。诸名公争致之。有欲传其术者。曰。必有活人心地则可。苏中翰惟霖有隐病。诊之。言状。约于一年前。无一字虚发。苏将师事焉。忽一日卒。人以为仙去。不死也。
用时文
辛酉。予有不寐之病。彻夜宛转。心火焦灼。诸医束手。不得已。检古方试之。无一验。愈困。自分必死。命孙子信手抽架帙。指八字。定吉凶。初得龙为祥之来五字。甚恶之。又得用时文三字。不可解。馆客邵生持王宇泰证治一书至。悟曰。得非医家之时文耶。检不寐一款。其方自丹溪递至末。有戴元礼二方。平平无奇。恍然曰。时文在此矣。服之。就枕即卧。次日稍平。渐渐调服。而先一月膈病。上下如分两截。中痛甚。不能支。余友缪仲醇至。用苏子五钱即止。盖余危病。自丁巳后此为最甚。去死几希。仅存之年。可不自爱乎。
书蝇
诸生俞某久病。家赤贫。不能具医药。几上有医便一册。以意检而服之。皆不效。有一苍蝇飞入。鸣声甚厉。止于册上。生泣而祷曰。蝇者。应也。灵也。如其有灵。我展书帙。择方而投足焉。庶应病且有瘳乎。徐展十数叶。其蝇瞥然投下。乃犀角地黄汤也。如方制之。而苦无犀角。俄出门。失足踏坎中。甚痛。以为石尖。视之。犀也。服数剂得愈。
本草
唐高宗时。于志宁与司空李绩修定本草并图。合五十四篇。帝曰。本草尚矣。今复修之。何所异邪。对曰。昔陶弘景以神农经合杂家别录注詺之。江南偏方不周晓。药石往往纰缪。四百余物。今考正之。又增后世所用百余物。此以为异。帝曰。本草别录何为而二。对曰。班固唯记黄帝内外经。不载本草。至齐民录乃称之。世谓神农氏尝药以拯舍气。而黄帝以前文字不传。以识相付。至桐雷。乃载篇册。然所载郡县多在汉时。疑张仲景、华陀、窜记其语。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其言华叶形色。佐使相须。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帝曰。善。其书遂大行。
灰性
医书云。烧灰存性。存性二字最妙。可见万劫成灰。性未尝不存。今人当陷溺之后。四端时露。即死。枯骨犹能荫后。惟业重。毒火烧然不留。则性灭。天地圣人无如之何。
医不治老
贾敦实。曹州人。唐贞观时历怀州刺史。永淳初疾笃。子孙延医。却不肯见。曰。未闻良医能治老也。卒年九十余。
寒疾免祸
武元衡遇盗之时。裴晋公首裹毡帽。虽伤不死。考其时乃六月下旬。一曰六月三日。晋公尝有寒疾。盛暑裹毡故也。
热疾得宝
贞元中。淮南一小将得热疾。生痈。皮肉如水晶。医家以银钻刺之。坚不可入。气垂绝。俄有鼠啮破。大呼而起。堕一物。五采烨然。坚滑。有纹甚细。货之。得十千。病亦寻愈。
奴婢疟
疟鬼小。不能病巨人。故曰。壮士不病疟。晋人曰。君子不病疟。蜀人以痎疟为奴婢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