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樵阳子
蜀灌县青城山有樵子。大足县人。姓雷。方诞育。有踞而募于其门者。父母因呼之曰化缘。可二岁。随父母往安县。父母皆死。县民陈和养为子。凡十余岁。陈夫妇亦死。遂投青城山下童翁家。童又贫。无所得食。则入山斫柴。售灌县人以活。灌县人持升米。或碗许米。市其柴。尽一担。樵子不计也。一日入山。天大雨雪。迷失道。益深。雪盈六七尺许。所见惟高崖万丈。古木架阴壑。飞鸟都绝。忽一老人须眉皓白。执拂子。招樵子坐。顷之。又一老人。貌颀。腹便便。衣大袖紫衣。亦来共坐。如是累月。并有所指授。已乃导樵子大树下。指曰。是中。尔前身所托也。坐樵子石上。设十二拜。礼甚恭。号之曰樵阳子。人因以称云。老人既去。樵阳子徘徊岩谷间。往往闻隔崖弹琴声。或人声。及迹之。无有也。结跏趺大树下。凡百数十日。败衣掩形。颓然槁木。采药人遇而怪之。佛耶。仙耶。颇以语灌县人。转相语。羣走物色。识为童家儿。是儿陷雪窖。一年久矣。曷不死寒饿。死虎狼。乃作如是相。事闻灌县令景某。驾而之山中。临问状。所对斑斑应古记。非童子口吻也。自言吾前身在树中。令便便人斫树。树轰然若雷震者。火发。其腹划然开。现委蜕焉。髫垂额覆领。指爪绕身。其貌像。则樵阳子也。令惊叹而返。寻并蜕坐处。得一石匣。匣有文字。秘不传。有布衲。有铁冠绦。樵阳子先自有剑。剑柔绕指。今失所在。其时令下教制龛。奉树蜕筑庵。居樵阳子。于是其名一日倾动州郡。士庶竞来瞻谒。樵阳子遽能谈人未来事。又能已人疾。来者愈益多。苦之。乃避匿安县之天池山。士庶则亦走天池。趾相错。其自乡荐绅以迨官长。车盖相望。而独石泉邓令某。憯墨吏也。问丹何居。樵阳子云。为令廉而仁。是官人外丹。令疑诮己。而孙弁某。将因缘为功。阴教令名之妖人。上变。告台司追捕。毋酿乱事。下成都张丞某逮治。樵阳子朴野。至则箕踞而谇。丞大恚。骂何物囚。敢尔。痛搒之。无苦也。系囹圄三月。狱上。而王观察某。特廉其非辜。覆丞牍。身为白艾中丞穆。是夫童而好修。安所涉人间世而惑众为。事得解。久之。谭中丞希思来。檄所司。即向所筑庵建大通观。遣还山。厥后。凡开府及领藩臬至者。率召见。樵阳子率一再往。不拒。顾其意忽忽不自得。会毘陵吴参政捧表过家。谋挟之来江南。樵阳子洒然从焉。来则止永庆寺。亦数过锡山龚方伯勉城南别业。稍一游武林西湖。所至。江南人就征未来事及丐已疾者麇集。樵阳子不甚答。间露一斑。即往往奇中。其在山。专饵生黄精。出乃复火食。食止蔬素。然终岁废便溺。良有绝异者。故未名。强而自名曰思道。亦书出山后事。未几辞去。相传其大父孔文。进士也。与内江赵文肃同榜友善。父鸣春。
三生照水
川中王、李、赵、三生。幼同学。后王官都督佥事。李官方伯。赵则老儒。家贫。读书不辍。一道士能知轮回。三人相约往扣。令注水自照。都督见一虎出穴。猎夫睨而弯弓。方伯止一猪首。老儒则垂髫诸生。鼓乐迎彩亭。榜曰神童云。
白李
洪武乙酉。吴山三茅观雷击白蜈蚣。长尺许。广可二寸。有楷书秦自起三字。
云南赵州。永乐间。雷击死一夷人。朱判其背曰。木子唐朝一佞臣。罚他千劫在牛羣。而今逃脱为夷士。霹雳来寻化作尘。火烙字曰李林甫。
夙慧
凡早慧者。固天授之奇。亦因前生夙习未及发。而转于后一见其奇也。相传闽戴大宾。少年及第。未几死。榇归。父发而视之。瞿然一白须翁也。可见老而久炼。则复少容。少而速殒。则见老态。去住总只一人。老少亦何分别。
升座词辨
员半千之孙俶。九岁。升座词辨注射。坐人皆屈。乃李长源之甥也。
遂初老人
王应麟之孙厚孙。八岁能诗。十岁能词赋。为象山教职。调浦江。归养。累荐不起。自号遂初老人。性介洁。文法三代两汉。有遂初集三十卷。
神童诗
汪洙。字德温。鄞县人。九岁善诗赋。牧鹅黉宫。见殿宇颓圮。心窃叹之。题曰。颜回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万代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上官奇而召见。时衣短褐以进。问曰。神童衫子何短耶。应声曰。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世以其诗诠补成集。训蒙学。为汪神童诗。登元符三年进士。仕至观文殿大学士。谥文庄。仁厚忠孝。着闻于时。子思温、思齐。孙大猷。皆至大学士。
鸡声诗
刘崧。字子高。吉安府泰和县人。旧名楚。国初改今名。性仁厚。且颖悟绝人。七岁能赋诗。世父夜寝。闻鸡声。因命为题。应口成一律。末云。唤醒人间蝴蝶梦。起看天上火龙飞。力学不倦。游南昌。有称十才子者。皆出其下。
莲池黄花
陈宗。辽海卫人。性颖悟异常。初。城南莲池。忽生黄花一茎。其大如盘。色艳甚。一术者见而异之曰。是花世所罕有。城中当出一奇士。未几。宗果生。四岁能书。五岁善文。号神童。尤长于篆刻。十八成进士。任刑部主事。宣庙奇其才。升为尚宝少卿。卒年二十七。遣官谕祭。
韩五泉
韩苑洛先生之弟邦靖。字汝庆。号五泉。有奇质。少读论语至文王至德篇。若有所思。父莲峯先生问故。曰。若是则武王非乎。莲峯为福建按察副使。渡江。母子各一舟。五泉泣请同舟。曰。岂以波涛叵测。父母皆不可离耶。以百余钱掷于地。命一视即收。答曰钱若干。悉如其数。百试不差。皆五岁时事。尝与客弈。背坐不视局。以口对弈者。始终不差一着,与苑洛公二十一同举进士。二十二同为部署。二十七同以进谏罢。三十四同起用为参议。然三十六竟卒。而苑洛为尚书。五泉孝友过人。诗亦清发。奇士也。又先后同下狱。
士荣议论
苑洛外孙张士荣。南阳人。九岁读书。皆识其义。年十七。从苑洛于京。问以致太平之道。对曰。今之举子业。与前代不同。经书传注皆祖宗之制。律例者。国之成宪。今为文不详传注。治狱不依律例。祖宗制度违越如此。况望其学古议事。欲致太平。必先正此二者。盖致天下之治在郡县。而它日为吏。皆庠序之士也。苑洛又与僚友赞一大臣。士荣屏后听之。客去。进曰。所论。儿殊未谕。大臣与言官不同。言官遇有缺失。即当言。大臣审其必见纳。方可言。若明知不能行。身徒窜殛取美名。使朝廷添一过举。四海加一疮痍。非大臣忠爱之实。惟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苑洛大奇之。后卒。年仅二十八。苑洛深痛惜之。
染巢鹊
王佐。字廷辅。山西辽州和顺县人。父义为谭城驿丞。有中贵驻驿。久不肯去。人厌苦之。佐方幼。夜密令人取庭树巢鹊。黑身朱喙而纵之。中贵见之惊诘。馆人皆惊以为不祥。遂去。佐举成化戊戌进士。官南户部尚书。子云凤。号虎谷。官佥都。佐廷试时。黄榜填毕。少一卷。求之不得。或曰。状元卷封内。若有二。启之。则佐也。遂足榜尾。名之首尾。亦有数如此。
捷对
郭中允希颜。泰和人。幼时与一长者浴于池。偶一龟浮水上。长者出对云。龟浮水上分开绿。中允对云。鹤立松梢点破青。长者奇之。妻以女。
尹文和公直。少入学堂。尝穿圆领。塾师眇一目。出对嘲之云。牧童也学穿圆领。应声对云。瞎子何曾见大衣。众皆失笑。
翁迈。字仲和。崇安人。年十三。以聪慧为郡举首。邑宰欧阳竦试以对曰。笋出钻钻天。应声曰。蕈生钉钉地。郡守元(日东)以幼。不甚礼之。问曰。小解元读何书。应曰。诗之相鼠篇。盖讽之也。守无以难。迨宴鹿鸣。小妓就之觅诗。即题云。年未十三四。娇羞懒举头。尔心还似我。全未识风流。守大称赏。
陈佑山汝弼之子敏勋。少慧。九岁。从佑山鄱阳舟中。佑山指笔架作对云。笔架如山。应声曰。棊盘似路。又曰。苏家三父子。文章可法。对曰。程门二弟兄。德义堪尊。未几卒。佑山。平湖人。进士官给事中。弹汪太宰鋐。谪官。诗文清丽。长子敏功亦举进士。官布政。
苏福。潮阳人。 【 一曰惠来人。】 有夙慧。再岁而孤。五岁不言。一日。见道上死蛙。曰。出字也。闻者惊异。时有驿丞。遇福拾穗陇上。戏曰。拾穂与神童。应声曰。折梅逢驿吏。矢口成章。下笔若有神助。率多此类。所著有秋风词、纨扇行及赋三十篇。卒年十四。 【 此段一作董玘。】 周一经。贵溪人。六岁。从父入郡。晨旭方升。顾使属对曰。东方日出天开眼。应声曰。西岳山高地出头。又王格。京山人。五岁。父读书兰若。来省。侍几侧。令对曰。春台四角正。应声曰。佛殿两檐高。后皆举进士。为显官。
张扆。陕西安定人。颖惠绝伦。二岁。从父官上党。所过山川、道里、厩置。若城郭、廨宇、园亭。久而不忘。指画成图。所问响应不穷。父尝以句属对云。晚霞高挂。无烟野火烧空。应声曰。新月初悬。没线银钩钓海。平凉赵中丞浚谷。父之受业师也。闻其奇。使侍立而试之曰。一日心存十二时。对曰。九重策献三千字。又故难之曰。秋雨连绵。檐前如奏九霄音。丁丁当当。惊回幽闺淑女梦。梦不成。夫戍萧关。对曰。春云缥缈。空中似放五毫光。往往来来。动起他乡游子思。思无穷。亲留瀚海。以诸生老。子国绅。进士、户部主事。
公交车有名
昆山张玉山廷臣。与吴中英归有光俱有名公交车。玉山父宽为钱塘令。方五岁。署中火。觅公不得。乃自寝抱印出走矣。有伪檄至。公识之。问何所得。曰。以前檄篆得之。有塾客邀公饮西河。而主具乃一吏。拂衣归。侦之。则吏以侵藏钱见告。是时甫八岁。后不第死。孙栋。进士、都给事少卿。有直声。文柱。举人。为同知。称良吏。
袁氏神童
倭人贡。道苏州。闻袁永之之名。延见。唱和累日。赠以奇珍。时年十余岁。郡中哗传袁氏有神童。
袁后年二十四发解。次年登第。二甲传胪。庶吉士张罗峯嫉诸吉士。请外补习吏事。得刑部主事。改兵部官提学、佥事。卒。胡端敏深重之。袁改武选主事。部署忽火。莫知所起。须臾焚爇尽。与陈侍郎俱下狱。部有巡风主事杨姓者。宜往。公代之。未及入而火作。公独承。不及杨。榜掠百余。谪戍湖州。过浔中。题诗于御书阁壁间。至湖。寓慈感寺。郡守长乐陈□令诸士从受业。拒不受。凡三年。哀冲太子生。赦归。又十年。荐起为南兵部。
识难字
嘉靖年间。御史余光荐闻喜县异童董应嘉。年三岁。未言。四岁始言。一言自能诵千文及大学序。能识千文难字。其父董才。抱以视光。光试之。得实。且知俯伏兴拜。从容循序。略无嬉惧。奏闻。光。江宁县人。子孟麟。甲戌及第。余官南中识之。年七十九。生子。后竟无嗣也。
书大字
万历甲午。广东顺德县李氏生子。名世屿。二岁不言。善书大字。如白沙先生体。四岁时。贵阳马御史文卿按广东。召之见。抱膝上。令写。手甚小。握甚固。作字如碗口大。挥洒甚疾。盖神童也。或曰。有物冯之。未可知。
丘养浩。晋江人。三岁。父抱谒外氏。他日潜往。家人愕。不知所向。觅得。诘之。答曰。门墙红圬。折而小巷。知为外家也。盖外家巷连学宫。公早慧。即能辨。一日游戏外氏园中。拾巨珠以奉外祖。祖曰。何不与尔母。答曰。实翁家物。安得奉母。
异林记
所辑夙慧数款。甚少。惟异林记详备。今并大年一款。稍订正。录于后。然出于玄、禅二门者。洸漾又当别论。削去之。
黄帝十岁。知神农之非。而改其政。 【 出鬻子。】 颛顼十岁佐少昊。 【 帝王世纪。】 禹年十二为司空。代鲧治水。 【 出传子。】 蒲衣子八岁。舜让以天下。 【 尸子。】 皋子五岁赞禹。项橐七岁为孔子师。 【 列女传。】 周灵王太子晋。八岁辨服师旷。 【 逸周书。】 鲁仲连。十二。折田巴于稷下。 【 鲁连子。】 甘茂之孙甘罗。年十二。为文信侯。见张唐。使之相燕。罗请躬说赵王。赵因献秦以五城。 【 秦国策。】 汉杨乌九岁。与其父子云太玄有荷戟入榛之语。 【 刘向别录。】 张霸七岁。通春秋。号张鲁子。 【 益都耆旧录。】 张堪六岁。受业长安。号曰圣章。宛人任贤。年十二。明诗、易、春秋。号任圣童。 【 后汉书。】 孔融十岁。盛宪见而异之。下车载归。结为兄弟。升堂拜母。 【 会稽典录。】 杨周七岁时。孔君平诣之。设杨梅。孔问。杨梅是君家果耶。周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金楼子。】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养于宫中。欲以为子。 【 世说新语。】 贾逵十岁。暗诵六经。 【 王嘉拾遗。】 夏侯渊之子荥。字幼权。七岁属文。日诵千言。经月辄识。文帝闻而请焉。宾客百余人。人一奏札。荥一览。即能历举其乡邑名氏。 【 郭颁世语。】 魏武幼子苍舒。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过成人。孙权曾致巨象。欲知其重。舒令置象大船。刻其水痕。称物校之。即得轻重。 【 魏志。】 王弼十岁便好老庄。通辩能言。何宴题曰。斯人可与言。天人之际矣。 【 世说注。】 陆士龙六岁便能赋诗。时人以为项橐、杨乌之俦。 【 世说注。】 何逊集初传入洛。元文遥时年十岁。一览便诵。邢邵谓此殆古来未有。 【 后魏书。】 梁昭明太子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徧读六经。简文帝六岁能文。揽笔立就。武帝以东阿目之。 【 出梁书。】 顾欢六岁。作黄鹊赋。谢贞八岁。作春日闲居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为尚书王筠所赏。虞荔九岁。往候太常陆倕。问五经十事。荔对无遗。 【 俱出南史。】 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作颜师古所注汉书指瑕。以擿其失。李百乐七岁。知琅琊之稻。 【 出左传注。】 开元间。召能佛、道、孔子者相答。禁中童子员俶。九岁。升座。词辩注射。坐人皆屈。是日俶又荐其舅子李泌。泌年七岁。召入。使张说试以方员动静说。因贺帝得奇童。 【 新唐书。】 贾言忠数岁讽书。日万言。七岁以神童擢第。 【 唐世注。】 闻喜人裴敬彝。七岁解属文。性大端谨。号为甘露顶。 【 旧唐书。】 后唐庄宗年十一。从晋王讨王行瑜。入觐献捷。昭宗异之曰。此子有奇表。可亚其父。赐以鸂鷘酒巵、翡翠盘。因号李亚子。 【 北梦琐言。】 宋张九成八岁。默诵六经。通其大旨。父积书坐旁。命客就试。酬答如响。 【 出宋史。】 晏文献殊、杨文公亿。皆举神童。晏年十四。杨年十一。真宗亲试九经。不遗一字。又试诗赋。请至五赋乃已。 【 叶少蕴避暑录。】 金大宗时。东平童子刘天骥。七岁。能诵诗、书、易、礼、春秋左传、语、孟。章宗时。益都童子刘住儿。年十一。能诵大小六经。工诗赋。所书行草有法。孝行夙成。召至内殿。试凤凰来仪赋、鱼在藻诗。赐经童科出身。 【 俱出经史。】 国朝李文正东阳。五岁。以奇童举。杨少师廷和。年十二。举乡试高等。 【 弇州别集。】 李文正公东阳。六岁时。与学士程敏政。皆以神童举。纯皇召见。过宫门。不能度。上曰。书生脚短。李对曰。天子门高。时上御羞有蟹。上持示二子曰。螃蟹一身鳞甲。东阳对曰。蜘蛛满腹丝纶。敏政对曰。风凰遍体文章。纯皇赞曰。他日一个宰相。一个翰林。卒如所言。 【 雪涛小书。】 羣臣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