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酒喻
林楷春。漳浦人。以翰林编修。出为副使。督学浙中。于补考。拔陶石匮祭酒。人称其精鉴。升参政罢归。能饮酒。所至命觞登览。飘然格外。同年顾公养谦开府辽东。致书以酒德为言。戏报曰。昔人以酒为兵。兵可千日不用。不可一日不备。酒可千日不饮。不可一饮不醉。美哉此言。可与论酒矣。弟落落无成。正可归醉乡耳。而脾气虚弱。溏泄为灾。欲效郑公一饮三百杯。竟不可得。安得使酒乎。乃知器自有限。此禄亦不易也。顾饮中友故相往复如此。归家日与同好痛饮。老无子。后举子。数岁而殇。悲咤成血疾。疾时令人奏管弦。倚而欹枕听之。遣亟。问以后事。皆不言。独引声歌刘长卿上阳宫诗。声若金石。两手交舞。其达生如此。
浃洽
刘俊。深州人。在官终日闭门。不通一谒。有善客至。时或对饮。惟蔬菜汤饼而已。必求尽醉。指大樽曰。吾兴在是。非浃洽不可。奖善疾恶。皆越常格。率意而行。卓诡绝众。以致仕终于家。
饮会
王遵岩云。亲戚常人之会。俱已辞绝。惟士夫之会。不得不应。恐其以为立异相拒而起怨谤也。然细思之。身不惜而将好性命陪伴人。口语可笑。余自通籍后。即辞绝士夫会。而好与亲戚常人饮。欲免怨谤。其可得乎。
贵人持斋
一大贵人。奉六斋。嫌味薄。怒捶厨人。乃以腥汁合作清澹色素品和之。贵人甘甚。诧曰。奉斋何不佳。而人乃嗜荤。贵人之侄。余主其家。一日饭素。亦怒甚吓。厨人凡易十余品皆不称。余笑曰。何不开斋。其人一笑而止。
心口
今之修斋诵经者每每有佛口蛇心之说。余初以为疑。后试之。良验。盖世之矫诬者多矣。天且勿畏。而况于人。乃知其言有味。却均一蛇心也。有托之佛者。有托之儒者。有托之玄者。总之以善门为标。行其恶机、杀机。逞志而纵欲。要之善门原大。作恶藏机者到底赖之。存此根核。故愈见其大。人能为蛇。蛇亦复能为人。仁人心也。此天地生生之机也。
涌幢小品卷之十八
精经史
罗泰。字宗让。闽人。学精易、春秋及史传。隐居教授。不乐仕进。永乐间。南京尹闻其名。聘为考试官。亦辞不往。曰。吾志善一乡足矣。彼都人士也。安敢与知去取。国初南城县萧泗。其父兄皆仕宦。泗独为农。而通经术。多读古书。时称曰布衣学士。此名甚佳。如在今日。便以隐士求征辟矣。
陆彭南。字去邪。号象翁。明毛诗。不仕。文章劲健。与陆伯灵齐名。伯灵字子敬。皆松江人。尝讲论。戏曰。君谈诗。何敢思无邪。象翁应声曰。子读礼。胡为毋不敬。人称敏妙。
士夫守礼
宋时士大夫家守礼法。客造门。肃威仪。俯首。拱而趋以迓。至门左右立三揖。至阶。揖如初。乃升。及位。又揖者三。每揖皆致词相称慰庆赞。周旋俯仰。辞气甚恭。元人入主中国。此法遂废。为士者辫发短衣。效其言语衣服。以自附于上。冀获速仕。然有志之士。犹私自确守不变。而金华、广信、建宁、尤多。既守礼法。便不屑仕。一意读书敦古。而儒术反盛。太祖龙飞。诸君子悉搜出。佐大运。而宋郑王为冠。噫。岂偶然哉。
啖助解义
春秋胡传中数引啖助。啖字从口字。叔佐。赵州人。爱公、谷、二家。以左氏解义
多谬。其书乃出于孔氏门人。且论语。孔子所引率前世人。老彭、伯夷、等类。非同时。而言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丘明者。盖如史佚狐之云。又左氏传国语。属缀不伦。序事乖剌。非一人所为。盖左氏集诸国史以释春秋。后人谓左氏便着丘明也。
史名
尔雅翼云。史者。示往知来者也。梼杌之为物。能逆知来事。故以名史。
班史
班固作西汉书百篇未成。明帝初。有人上书。言固私改史记。诏收固下京兆狱。固弟超上书。具列固著述意。会郡亦上固所为汉书。天子奇之。除兰台令。使成前书。唐天宝初。郑虔。荥阳人。为协律郎。缀当世事。著书八十篇。有窥其稿者。上书告虔私撰国史。虔苍黄焚之。坐谪十年。玄宗爱其才。欲置左右。特更立广文馆。以虔为博士。子美有诗。广文之名起此。虔追译故书。得四十篇。苏源明名其书为会粹。班、郑、皆良史才。以未奉明旨得罪。至宋秦桧。则禁私史。国朝原无此禁。亦不明许人着。所谓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圣意远矣。
唐史记
有以一研示孙之翰者。索三十千。孙曰。何异而然。曰。石润。呵之水流。孙曰。一日得一担。缠直得三钱。此语欠雅。只云得水不难便了。公有唐史记七十五卷。取入秘府中。间谓褚遂良不讃刘洎。太子瑛之废由张说。张巡之败由房管。李光弼不当图史思明。宣宗有小善而无大略。皆旧史不及。白首乃成。未以示人。文潞公执政就索。止录姚崇论与之。后苏内翰与李荐书云。录示孙之翰唐论。仆下识之翰。见此书。凛然得其为人。
宋史
宋史列传。李纲至上下卷。犹可言也。李全亦如之。无乃太甚乎。三百年文物辱于胡元之手。真可浩叹。永乐中。编修周叙以为言。诏允自修。竟不克成。余初为史官。亦欲手笔削。另立一书。而不果。今老矣。无可望矣。
元修宋、辽、金、三史。吉水贡士周以立上书争之。谓辽与本朝不相涉。其事首已具五代史。虽不论可也所当论者。宋与金而已。本朝平金在先。而事体轻。平宋在后。而事体重。宋之为宋。媲汉、唐而有光。金之为金。比元魏而犹歉。宜有分别。附金于宋书。奏不省。揭傒斯深是之。而夷臣自相为力主之。揭不能违也。
不列监修官
钱若水。字澹成。又字长卿。宋太祖晏驾。若水监修实录。有驯犬号叫不食。诏遣使送陵寝。参知政事欲若水书其事。遗之诗曰。白麟朱鴈且勿书。劝君书之惩浮俗。若水不从。后奏若水成书。不列监修官吕端名。以为掠美。若水援唐故事。有实录不书监修官名。众不能屈。
史难信
世言伯道无儿。谓无天道。夫避难时。子侄不两全。弃子抱侄。犹曰念兄无后。不得己弃之。然子能脱缚走。至暮追及。独不可并携去乎。又再缚之而去。则天性灭矣。其无子固宜。余谓此史臣描写太过。伯道决不狠戾至此。甚矣。史之难信。观者不可不辨也。
信大节
无垢居士言。读书考古人行事。既已信其大节。若小疵。当缺而勿论。盖其间往往有曲折。人不能尽知者。如欧阳文忠公志王文正公墓。言寇准就公求使相。寇公正直闻天下。岂向人求官者。若此类。宜慎言之。余谓世间如此类甚多。若宋子京为晏临菑门下士。晏公罢相。制有广营产以殖货。多役兵而殖利等语。亦未必遂真也。
袭影
古书中尽有袭影处。只如瞽瞍二字。从目从耳。真源赋便云。舜粜米平阳。为父舐目。目以光明。
儒禅演语
禅语演为寒山诗。儒语演为击壤集。此圣人平易近民。觉世唤醒之妙用也。
训注
秦延君注尧典二字至十余万言。此训注之最烦者。如何传得。
字法
尚书尧典连用六哉字。成汤祷旱连用七与字。哀公问政章连用九也字。此欧公醉翁亭记与苏公酒经所自昉也。
通典有本
杜佑通典。今行于世凡三百篇。其先刘秩摭百家侔周官法为政典三十五篇。房管称才过刘向。佑以为未尽。因广其阙。号通典。然则刘秩开刱之功。不可少也。
房管用刘秩而败。秩。子玄之第四子也。安禄山反。杨国忠欲夺哥舒翰潼关兵权。秩上言。翰兵天下成败所系。不可忽。房管见而称之。其时兵势不敌。二人亦无如之何也。
撰记
唐永徽以前。左右史惟对仗承旨。仗下谋议不得闻。唐武后时。平章姚璹以帝王谟训不可阙起居。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自撰。号时政记。以付史馆。从之。铸字令璋。思廉之孙。
平贼作记始于裴肃。肃为浙东观察使。剧贼栗锽诱山越为乱。肃引州兵破之。作记一篇。上于德宗。生三子。仲子即裴休也。休为相。奏宰相论政上前。知印者次为时政记。所论非一。详己辞。略他议。事有所缺。史氏莫得详。请宰相人自为记。合付史官。诏可。裴家父子可谓详于记者矣。
文选
文选所收。多浓郁。兰亭简旷。自所不取。或曰。天朗气清似秋。或曰。丝竹管弦。四言两意。诸公又曲为辨。俱揣摩之见。
文选五臣注。吕向字子回。泾州人。玄宗朝官主客郎中。以李善注为繁。自与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等更为解。今称为六臣云。
韩文
韩昌黎之文本之于经。而得法于孟子。昌黎授之皇甫持正。持正授之来无择。无择授之孙可之。可之没。其法中绝。后王临川得之独深。而边幅稍狭。可之有集在秘阁。武宗时稍录于人间。
文公佛骨表自是事君忠爱之言。从福田利益上说。事暗君道理当如此。岭外与大颠往来。亦人情之常。何劳诸公苦苦逼拶。此际惟考亭最妙。考亭极重韩公。注经书外便注韩文。故文公决当从祀。而议者异同。今且不复讲矣。
攻佛者惟昌黎一篇。浅浅说去。差关其口。故佛子辈恨之。至今哓哓若不共天。其余极口恣笔。自谓工矣。味之。翻是赞叹夸张。却不为恨。
退之肥而寡髯。韩熙载小面美髯。熙载亦谥曰文。后人题像。遂误以为昌黎。
潮州韩文公像。状如浮图。此后人因公辟佛。而故以此挫之。以实大颠之说。郭青螺为守。易以木主。最是。
苏文
东坡文字。至近日。推尊极矣。在宋则朱考亭比之淫声美色。盖以程伊川对头。故作此语。觉着成心。至叶少蕴何人。而亦痛诋。且引欧阳文忠为证。其谁信之。
东坡身上事。件件爽快。只程颐奸邪四字。见之便欲气死。
浙文
浙之文章莫替于宋。都被四川、江西、夺去。至国朝。金、处、诸公开先。王新建大振。此外如郑澹泉、茅鹿门、王敬所、唐一庵、张甬川、许云邨、徐子与、蔡白石、吴泉亭、田汝成、徐文长。或以理学。或以诗文。皆号成家。而近日。余汉城、孙月峯、亦铮铮独上。又如冯具区文集。尽简质可读。屠纬真天才骏发。法度不足。入目斐微。久嚼少味。至如于忠肃、胡端敏之奏议。虽不以文名。而大手笔、大议论。足盖天下矣。澹泉之史笔。何减孟坚。鹿门之叙事。庶几龙门。余尝执此说。为人所笑。要之。后世必有能评之者。
焚枕文
梅溪江天祥与张姓者为仇。勒众拒捕。一郡大骇。欲请兵行剿。唐一庵先生言于当事。与之约。就狱儗死长系。免其家。凡再三往。江信先生至诚。出就缚。无何倍约。竟斩之。灭其家。先生私抚枕哭之。作焚枕文谢过。有云。我负伯仁。伯仁者。江之字也。江虽死。其名得先生而传。死贤于生。可谓知所从者。至先生仁心。又活郡中数万人。子孙必兴。今尚式微。殆天之未定者与。
叙文首尾
王文恪公作丙辰同年会叙曰。首某人。殿某人。此南宫之次。又曰某某。此胪传之次。又曰某某。此私会齿坐之次。甚得体。今则科名以殿为耻。齿坐以首为耻矣。公是年典试。会元陈澜、状元朱希周、皆苏州人。在今必疑私其乡人。生口舌。
启戏
侯总戎 【 名一元。】 归家买田。于文定公作中。皆潴水不畊。讼于官。文定公作启戏之。伏以龙韬虎略。方图秉耒之耕。雀角鼠牙。递速穿墉之讼。堪为捧腹。未足介怀。恭惟大将军戏下。望振百蛮。威宣九塞。拂衣玉帐。敛攘夷安夏之才。袖手青山。为问舍求田之计。本觅禾麻之野。翻成烟水之乡。汪汪千顷之波。惟见沿凫而飞鹭。闵闵三农之望。虚闻佩犊而带牛。已悬罄于槖中。尚辍耕于陇上。反劳讼牒。致见比追。陶令尹之西畴。孤舟可棹。王将军之武库。束矢何充。曾无批亢之能。可効弄丸之解。料无负三尺之法律。亦何伤八面之威风。聊陈奉慰之辞。自释作中之愧。
文字简古
国朝诸集。大约流盏鬯者为多。其号称简古。惟崔仲凫文集盛行。次则桑民怿有集数卷。序金文靖前后北征录。凡四百余言。中谓宣王淮北之伐为定师。师定者理。高祖平城之役为漫师。师漫者挫。隋唐高丽之行谓荒师。在淫主则乱。在英主则挫。宋太宗收复幽州。谓之棘师。棘则不支。我太视为涤世之师。太宗为继武之师。其题朱清花园堂诗中二句云。可怪名花真势利。东家倾覆西家去。大有情致。今之不为名花者寡矣。
文冗长
文之长短疏密。各有体制。皇甫湜为裴度作福先寺碑。至三千言。其冗长亦已甚矣。事未必真。盖后人欲夸润笔之多。而曰字三缣。何遇我薄。则其态可知已。凡读古事。当以时论以理推。
楚志繇。至四千余字。广东志序。则二千四百八十四字。
文照顾
叙事文虽细碎。极要照顾。如贼得主人胁之曰。必曰事我。富贵可得。而唐书张兴传作史思明语曰。将军壮士。能屈节。当受高爵。屈节二字。岂像思明口中语耶。景文之病。大都如此。不直替易生抝而已。
有作李太白祠碑。而甚訾老杜曰。同于遇主。自足枋榆。避地三川。依人转侧。卑栖待哺。不异鹪鹩。猥云忧国忧民。许身稷契。浸假而当一官。受一事。即啁啾奚益焉。夫文字中毁桀誉尧已非。况骂尧以誉舜乎。
嘉鱼城记曰。上则洞庭。下则彭蠡。萑苻为警。县当其锋。犹孤注也。考县境俯临洞庭。而去彭蠡。尚隔武昌、黄州、蕲州、九江。凡千五百里矣。
造桥记曰。上控衡皖。西绾浔阳彭蠡之口。盖不啻数千里矣。古人作文。约大而小。今之作文。推小而大。烦简亦如之。此所以分也。
三品以上身后文字。于其卒。皆曰上闻震悼。甚至封君亦用此语。上果震悼否。其人果堪震悼否。
某公作某尚书墓志。所引前后诸大臣凡二十余人。皆称其字。夫前人有名者。尊之称其号。或字曰某某先生。盖举世所共知共晓者。以为重。然不过间一及之。或引证。或点缀。以尽文之变。其它庸庸者。即贵至三公。数至千百人。何足有无。而人亦安知某之为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