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左都督马芳。少为继母所虐。走出。遇虏掠去。从俺答饲马。虽小。辄能腾跃控御。无敢踶啮。又挽弱木为弓矢。每发命中。后亡归。隶周太傅尚文幕下。充骑队。虏至通州。以三百人横贯其阵。分为二。虏大惊引去。累立功至极品。盖嘉靖末一名将也。黄酋尝请与公约日手搏。许之。为坛塞上。方广五百步。各携虎士百人。去弓箭兵器。散手单帢立坛侧。公结束登坛。威容若神。交手壁立。意气闲暇。黄酋望见震惧。不敢上。抽匏矢三发而去。虏皆退走。由此夺气。不敢窥塞者数年。公猿臂壮伟。走及奔马。太傅短小精悍。坐而竦身。两足跨坐屋梁以为常。乃议者谓太傅武艺虽非所长。练兵亦有可取。盖阿分宜之指欲弹治。而北方正赖其力。又恐摇动军心。生他变也。至马公虽始终无异议。而末年以郍吉纳降为非是。坐夺职。夫武人言战是本等事。乃以此课去留。何耶。如此人物。若使文臣知兵有方略者督之。捍奴虏如秋风扫落叶。可以一空。而动多牵制。不尽用。可恨。
刀两刃者曰拍刀。起于隋阚陵。
火器
火器起于周官。有矢枉、矢紧、矢利、火射、枉矢之属。以变星名。能飞且有光也。春秋焚成邱。焚者。樵之也。晋中军曳柴焚之也。鲁取齐攻廪邱之郛。主人焚冲。焚战车也。楚奔燧象。齐纵火牛。孙子五火之变。此其最着。水战之火。起于赤壁。束苇灌脂。用以济舟。魏、唐以来。火箭、射梯、巨炮、飞石。宋曾公亮编武经。有虎蹲、旋风之炮。蒺藜、霹雳之球。
国朝火车、火伞、大二三将军、等铳。四眼、双头、九龙、三出、铁棒、石榴、等器。最利者为佛郎机、鸟嘴。近又增火筩、火砖。而用无可加矣。此外则猛火油最烈。今未之闻。或云。出高丽东数千里。日初出处。烘石所融之液。佗物遇之即化为火。唯真琉璃器可贮。
陆战用火。莫着于陆逊秭归之役。水战用火。自赤壁外。莫着于我太祖鄱阳之役。然皆草木苇荻之类。束而灌脂。又走??风势。虽间以球、炮。未闻全用火药、火器也。惟建文东昌之战。燕军为火器所乘。死者万余人。味一乘字。则战酣而用。非全恃以决胜也。文皇因之。有神机铳炮之属。其制始盛。五军铁骑恃之益强。能逐虏数千里外。至宣皇喜峯口外之战。先以两翼飞矢。虏不能支。而后以此乘之。则用之次第可见。自后兵不习战。专倚之为护身符。敌佯挑战诱我。或驱所掳掠我中国人先尝我。火器迭发。敌迭为进退。药尽。敌冲而前。全军溃散。甚有不见敌而发火。敌至不及发而先走者。则火器误之也。 【 火鎗、火炮。守则得力。若战。不及弓矢便捷。此余亲在行间知之。】 火药重在提硝洁净。硝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百斤提至九十斤。次者提至八十斤。下者七十斤。必咸秽去尽。舂捣极细。试然铁上。着火无滓。方妙。大铳药干结成块。经年不碎。虽久冒雾雨。放之雄烈。远去百步。入火箭、火龙、火砖、诸器之内。虽二三年可用。则提之至净故也。不者。虽藏之极密。吐湿。尽废无用矣。
阵法战法
刘锜、王德、御金人于柘皋。用万人持斧。如墙而进。此阵法之最整者。葛荥众号百万。尔朱荣以八千骑讨之。分骑为数处。处不过数百人。扬尘鼓噪。使贼不测多少。临战不听。斩首以捧。捧之而已大破擒之。此战法之最神者。然必惯战久用精兵。指挥如意。方可语此。近年抚臣有以万人持刀。演为雪花阵。又有以万人持棍。演为一字阵。真同儿戏。吾友庄复我督粮庄浪。每称西兵戆勇。云。百数人遇虏。杀尽不肯退。用兵者有此站立脚跟。方可言阵。言战而吃紧尤在选将。将如何选。那得有宗汝霖一只具眼。拔出岳鹏举。只于练兵见之。看其人骨格坚劲。意思深沉。木吶有志尚者。付以二三百人。练成一队。卒而试之。果能站定不扰乱。益以千人。又尽其力量。加至三千人。便是一枝上好战兵。能加至万人。即大将所向无前。更得文臣知兵者与之共事。而所谓监察巡视者。各宽其文法。公其举劾。何施不可。
步骑射
古人之射。穿杨命中。今天下之大。岂无其人。而省直武举。骑四矢以上。步射二矢以上。即为中式。闻射骑在十步之内。即步射靶子亦不过六十二步。苟有妙手与平日习惯。中之。亦非难事。而从来骑未见有中至六七矢。步未有四五矢者。至十发十中。想二三百年中无一人矣。何古今人之不相及至此。 【 予往在湖南。有安化武童。善射。余首拔之。其人盖二十发而二十中也。】
僧慧开弓
开劲弓者。古多有之。左右射者亦有之。惟董僧慧能反手于背。开五斛弓。此自来所无。僧慧。丹阳人。慷慨好读书。在南齐事晋安王子懋。子懋举兵不克死。僧慧葬之。悲恸而卒。真可谓义勇士矣。
纸铠绵甲
纸铠起于唐宣宗时。河中节度使徐商劈纸为之。劲矢不能入。商。有功五世孙也。官至平章事。太子太保。子彦若。官亦如之。有功仁恕之报也。
绵甲以绵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肩五寸。下长掩膝。麤线逐行横直。缝紧入水。浸透取起。铺地。用脚揣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黰不烂。鸟铳不能大伤。纸甲。用无性极柔之纸。加工锤软。迭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
甲冑密法
元太宗攻金。怀孟人李威从军。患世之甲冑不坚。得其妇兄杜坤密法。创蹄筋翎根别为之。太宗亲射不能入。宠以金符。威每战先登。不避矢石。帝劳之曰。汝纵不自爱。独不为甲冑惜乎。谓诸将曰。能捍蔽尔。为国家立功名者。威之甲也。
廷杖
廷杖始于唐玄宗时。御史蒋挺决杖朝堂。张廷珪执奏。谓御史可杀不可辱。人服其知体。然本之。又起于隋。文帝本纪称殿庭挞人。此其征也。其后北魏、金、元皆用之。盖以夷狄效中国。而其本俗止有斩杀。原无此法。
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毡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又成、弘间下诏狱。惟叛逆、妖言、强盗、好生打着问。喇虎、杀人打着问。其余常犯。送锦衣镇抚司问。转法司拟罪。中间情重始有来说之旨。正德以后。一槩打问。无复低昂矣。凡廷杖者俱豫知状。或自分疏入必不免。得多服药。节啬以待。然间有死者。惟廖恭敏庄谏上皇事。久留中不报矣。以母忧领勘。合入见。景皇想旧事。大怒。命锦衣卫着实打八十。送吏部贬驿丞。此而不死。真天佑也。余同年有为刑官者曰。凡卒然与杖。即十下亦可死。有意待杖。至百亦难毙。盖心血不上冲故也。然刑人者亦可念已。
族刑
战国而后。有三族、五族、九族之刑。国朝乃十族。邹阳则谓荆轲湛七族。不知如何算帐。
木丸塞口
刑人者以木丸塞口。始于武曌杀郝象贤。象贤。处俊之孙。曌衔怨。因事诛之。临刑极骂。用此法令离磔其尸。斲夷祖父棺冢。人生不幸遇大难。度不可脱。只默默以死。何至愤极。以自取酷烈。且累及先人骸骨耶。读方正学传。尤令人酸感。
申文鬼杀
凡狱囚。往往为仇家赂狱吏。或承上官风旨。谬以疾申。不数日辄报死。实杀之也。成化弘治间。曹子文为司狱吏。主书写申状多矣。一日。与众坐狱舍。忽旋风从外来。文色变神乱。张目若对语曰。某人某所命。某人某所使。非我罪也。随语随困殆。舁归家。语不绝。卒。时谓众鬼杀之也。里中人亲见。皆能言之。
伏气
魏宏。字损之。宝元中进士。岳州司理参军。尝鞫狱。有囚闭口不食。莫能诘。宏乃引囚问曰。吾以一物塞若鼻。能久不食乎。囚惧。遂承伏。或问故。宏曰。彼必善伏气。若塞鼻。则气结死矣。
革鞭夹钱
洪武末年。湘阴县丞刘英以生革为鞭。长三尺。中夹铜钱。挞人至皮肉皆裂。尝出行。以巡检未即迎。怒而挞其妻。几死。上闻曰。刑者不得已而用之。故圣人常加钦恤。惟恐滥及无辜。英。一县丞耳。酷虐乃至于此。独不闻刘宽蒲鞭之事哉。且律载刑具。明有定制。乃弃不用。而残贼如是。是废吾法也。难论常律。逮至。戮于市。
刑人而笑
宁国诸生周世禄有仆逃孝丰。抵罪当赎金。械送本县。县令欲毙之狱。周代偿而舍之。其子希旦举进士。为莆司理。公训之。无深文。无淫刑。古者怒而刑人。今或笑而刑人。怒则仇矣。笑则乐。仇之已甚。又可乐乎。余尽见有刑人而笑者。不独有司。此言真刺骨可痛。
鹦鹉堕地
陆纶。字理之。号南洋。归安人。为云南太守。一日之野。有鹦鹉向前哀鸣。忽堕地。则赫然死人也。就而视之。已复为鹦鹉。呼老妪问故。家先杀人。瘗尸鹦鹉笼下。掘之如生。亟召其子孙。畀以杀人者。四境颂若神明。
神断
伍典为柳州太守。州民锺钮。其叔自他所。贻书钮。携囊金市产。钮堕其计。至中途。叔与伙贼扑杀钮。携其囊金去。不可踪迹。妻讼之官。且祷于神。谓事必下。公始得决。已而南宁道果以属公。檄至。公得钮妻所上叔所贻书。方思为之计。神忽见梦。公因策梦中语。谓事当起于僧人。因于府治白石山结僧堂一区。令方僧至者率舍其中。各写经凡几。已而得一僧。所写经字与锺妻所上书适类。又因诘其祝发岁月。正与杀钮时合。乃令锺妻遣仆觇之。众僧中果一人如钮叔。指以示。即公顷所诘问僧也。杖之吐实。遂伏辜。
陈琰。字公信。江都人。贡生。尝按云南。每出入。则凝顾院东民家烟楼。人莫知其故。一日召其家长。闭诸后堂。复遣人诣其家。文书匣检阅。有江西贩客路引。乃呼家长出讯曰。汝于灶所谋害江西客人某。因取其货。汝罪当死。即伏辠。盖尸瘗灶下。出入见烟楼中。若有人手招以诉者。众惊以为神。后转陕西布政。
余一龙。婺源人。为江山令。妻戴。以刲股疗姑。卒。继李入署。合卺夕。虑有乘间者。潜出则逻卒醉。狱户启。重囚将逸。悉捕获之。郊行见妇哭夫于墓而不哀。有男子从。召问。若与彼何亲。曰。妇夫友也。廉其邻里。妇故淫。夫暴死。家无朞功亲。收妇系狱。阴语狱卒。来视妇者告我。前男子频致其私。狱卒以告。执讯之。吐实。邑称神明。
成宰。长垣人。举人。知睢州。有杀人北城者。街卒射声寻逐不得。来白。密察。中有无良数辈。忽驰骑迹之。一人卧褥下。有血刀。诘之。以屠彘对。笑曰。屠彘。何避人为。而负刀以卧。北城之事。汝实为之。出不意。语塞。服辜。
顾承显。临淮人。太保尚书佐之孙。为虞城令。乡民祝如川者颇居积。一夕。室有稾尸而丧其元。家人恟恟。惧不测。驰往熟视。笑曰。是不类生人手刃者。殆雠之为。挟睚眦而思覆其巢。奴辈利汝财耳。命徧索诸野。得新阡。有遗首焉。携至。脗合。迹其人。得之。立承。曰。公天神也。
增官寿
彰德部中有大盗发觉。株连士族数百家。葛端肃守礼为司理。谳鞫尽释之。后晋为郎。病甚。梦帝谓曰。以彰德狱事增寿三纪。后年七十四。官太子少保左都。卒。为郎时正年四十。其数果符。然则公不但增纪。且增郎秩至八座矣。
年少编发
两广擒贼。率多斩首。年少者亦毙于狱。嘉靖三十二年。总督应槚题请韦扶道等。皆年二十以下。积恶未深。乞编发湖、江、浙为军。兵书聂贞襄公覆允。活人阴德。大矣。远矣。
非法用刑
南齐时。孔琇之为吴令。有十岁小儿偷刈邻家稻一束。付狱案罪。或谏之。琇之曰。小便为盗。长大何所不为。遂致于辟。又有吉翰。为徐州刺史。有死罪囚。典签意欲活之。因翰入关斋。呈事省讫。语令且去。明日更呈。明旦。典签不敢复入。呼之取昨呈来。谓曰。卿意欲宥此囚。昨于斋中见其事。亦欲活之。但罪重不可全贷。既欲加恩。卿便当代任其罪。因命左右收典签付狱。杀之。原此囚生命。此皆出理法之外。乱世之政。不可为训。乃吉翰收入循吏传。而史赞琇之贞素之风。不践无义之地。何居。十岁必无按罪之理。典签即受贿。欲活死囚。进邪说。何至于杀。既可杀。囚无活理。此时君臣任意诛赏。读书有名称者尚然。况武夫悍将哉。大约惟势家转宗任意恣行。无敢犯而格者。生人之酷。宁独编民卒伍为然。可哀也已。
门客义男
樊举人者。寿宁侯门下客也。侯贵振天下。樊负势。结勋戚贵臣。一切奏状皆出其手。然驾空。亡事实。为怨家所发。事下刑部。刑部郎中韩绍宗具知。诘主奏。以实对曰。樊举人为此。于是摄樊举人。是时樊匿寿宁侯所。甚深。乃百计出之。下狱数日。韩一旦出门。见地上一卷书。取视。则备书樊举人罪状。宜必置之死。不死不可。韩笑曰。此樊举人所自为书也。诘之果服。同僚咸谓。此畏笞诬服耳。何乃自为此。韩呼樊举人出。使背诵其书。背诵不讹一字。同僚惊问曰。何乃自为此。对曰。韩公者。非可摇动以势。鄿生则必死。今言死者。左计也。几死我耳。郎中曰。不然。若罪不至死。于是发戍辽。寿宁侯虽心恶之。然无如之何。又朝审囚徒中。有乱义男妇者。坐死。冢宰三原王公疑其太重。以问主者。不能对。韩前对曰。义男犯其主。与子犯其父同科。有之乎。冢宰曰。然。韩曰。固也。然则乱义男妇者。独奈何弗死也。 【 究与子亲妇有间。罪宜少减。】 冢宰妒雅知公。乃愈益重之。后官副使。归。苑洛先生之父也。
神示扼吭
马应祥为歙县知县。郡有杀人者。久不可得。乃以付公。公先期斋戒。祷越国汪公祠下曰。神许我得其情。则雨。是夜果雨。翌日启死者棺。事中诸人罗跪。乃一鼠自棺出。钻跪者一人衣底。寻忽不见。公念曰。此神示也。乃指其人曰。杀人者汝。其人色动。推究。果服。又郊外杀一人。未绝。公命移之县大门内。许人纵观之。乃一人嗟叹其侧者。久之。因扼其吭。遂绝。是时公已教隶卒觇举措矣。觇者以告。遂执而抵于法。盖杀人利其财。不绝。恐或出语。故复来扼吭耳。于是县中称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