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

大选诗 【 许松皐集】
每年双月大选。其日上视朝。吏部堂上官。先于门下面奏。请旨选官。上是之。承旨退。待各衙门奏事毕。同吏科都给事中。候于御道上。一拜三叩头。谢恩出。赴东阙支待房。光禄寺署官。供酒饭毕。各官又赴午门外叩头。候于直房。移时。上览本毕。传出印子本于左顺门。部官接出。照本填榜。张挂于吏科之上。西向。除官看榜。选事毕。各官出朝。嘉靖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大选。候旨之暇。次第其事。作诗十首。以纪岁月云耳。
〔面奏〕天曹钦拟授官资。九品分题列等差。奏罢阶前仍候旨。重瞻龙表彻封词。
〔上门〕峻登玉级面金台。御旨亲宣吏部来。直到御前方跪奏。四承天语听俞哉。
〔说选〕国家利器在人贤。抡选从公本奉天。圣主面前承诏令。真如造物举生全。
〔引官〕鴈行鱼贯霭如林。俱向龙楼肃整襟。赞罢叩头瞻日表。人人无任感恩心。
〔赐酒饭〕恩赐从天降玉音。大官承旨礼惟钦。御河南畔开新宴。濊濊恩波似水深。
〔叩谢〕近午大官供馔毕。风清日朗酒容温。整衣肃向天门拜。一食无忘圣主恩。
〔用印子〕朱函象印出宸居。色色官衔纪奏书。从此品阶山一定。朝除应直是天除。
〔上本〕印罢奏书还捧上。中官传进九重宫。重瞳阅过方传出。虞舜官人本至公。
〔填榜〕印子官衔即御书。移时传本付尚书。天官捧下方填榜。欢动除官意气舒。
〔张榜〕看榜除官数百人。欢呼万岁祝龙宸。今朝幸免遵行过。禄厚才疏愧此身。
选法
霍渭厓以兵部主事养病家居。起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疏辞。且言。迩年流弊。官翰林院者不迁外任。官吏部者不改别曹。升京堂者必由吏部。人辄以二官为清要。以至翰林不畏升下而畏内阁。中外臣工不畏陛下而畏吏部。百官以吏部。以内阁为腹心。请自今翰林入阁必五品以上。循至三品。即迁外省参政。及各部侍郎。凡六部尚书侍郎。或留兼师傅等官。改除参政布政。翰林六品以下俱调外任。练达政体。仍转翰林。六部郎中、员外、给事中、御史。俱补郡守。佥事、参议、监司、守令。政绩卓异。即擢卿丞。有文学者擢翰林。而举人岁贡。亦得以擢翰林升部院。不宜以资格限。上趣韬速之任。所奏内外官。迁转资格。令廷臣集议以闻。
吏部尚书廖纪等奏言。韬以翰林吏部不迁外任。臣以为翰林设官之意本与常调不同。在史局则国典攸存。在经筵则君德所系。或以备顾问。或以代王言。故累朝优异之典视他官为重。所以崇奖儒臣而责效亦自别也。况九年考满。方升二级。间遇编纂。乃一转官。今欲与常调比而同之。非祖宗建制之初意矣。其谓编修、讲读。六品以下俱调外任练达政体。然后迁转翰林。臣观讲读诸臣俱及第人员。或考选庶吉士。凡储养数年方进斯秩。六品外任则如府通判、州同知之属。二甲进士例得为主事知州。翰苑储材乃欲无罪而废。使居州郡下僚反不得如常调。是岂人情也哉。吏部铨衡之任亦非他曹可比。官之贤否黜陟俱欲廉访其实。故必公正而练达者方称任。使若资望既深。量处京职。亦不为过。然亦间多外补。岂谓官吏部者不改别曹。升京堂者必由吏部耶。若内阁之地。尤政本所关。故近日所用皆先朝辅导旧臣。韬欲以翰林入阁。五品以上循至三品。即迁外省参政。及各部侍郎。是岂累朝优礼老臣。隆重师保之意也。又谓六部尚书侍郎。或留兼师傅等职。是矣。又谓或改除参政。是为有罪者言欤。有功者言欤。臣所未知也。盖国初。法制未定。人材未出。故圣祖鼓舞作兴。使人乐于效用。故不以常格拘之。今列圣相承。因时损益。随材器使。为官择人。勒为成规。至精大备。信万世所宜遵承。如韬欲以国初未定之制为法。别议资格。以为定守。则太祖以后。宸谋睿算。永可垂宪者。其将若何。愿陛下详察焉。上曰。朕以人君深居宫禁。不知外事。必赖左右大臣协力赞佐。若为大臣而不能实察民情。何益治道。翰林官有才堪布政、参政及提学副使者。量加升擢用。正欲其实历政事以资闻见。以备他日重用。吏部及诸曹年深者亦宜察其才识。内外兼用。岂可循资轻授耶。我太祖初年。法制草创者。固难比拟。以后定制及列圣成宪。不可不遵。但用人图治。亦当因时制宜。岂能一一拘定常格。况予夺皆出朝廷。自今内外官出入迁转。所司随时斟酌以闻。
尚书不轻授
马文升为兵部右侍郎。三品。满九载。仅予二品俸。久之。进左侍郎。以散赤哈事。汪直、陈钺、陷之。谪戍。又数年。起左副都。晋右都。为兵部尚书。盖尚书之不轻授如此。
本兵
洪武中更本兵二十三人。惟茹少保瑺。九年。嘉靖中。更二十六人。惟杨少保博。十年。自永乐迄正德一百二十年。更四十四人。方临安钝、于少保谦、白南宫圭、马钧阳文升。或七年、十年、十二年。此外大抵再岁不一岁。隆、万两朝。亦未有及七年者。
大小九卿
六部不相统摄。小九卿体杀各部。而事与之关。如光禄则关礼部。先年光禄卿崔志端、陈俊南、光禄卿牛凤、以厨役事屡与礼部争。言本寺非礼部之属。文移往来不应自大。封还札付。下部详议。至参奏受屈。由此观之。要见小九卿如太仆则属兵部。国子监、鸿胪、尚宝、俱属礼部。京兆无所不属矣。近年郭明龙为南祭酒。李九我为南少宗伯。署事。郭还其札付。俱用咨文。二公同年。而郭强甚。李不能抗。亦一变也。余署南翰院。院之体貌原与大九卿并。叶台山署宗伯事。移札付。譔皇太孙贺表。叶以书先之。谓旧规如此。亦惧余之抗也。夫居官各有体。岂以此争强弱哉。
九卿以大小分。文移间宜有低昂。且一切总于大听。其提拨有事。则知会可耳。若谓之属。则与各司官何异。
南兵参赞
南京兵部参赞。于成化二十三年。班在吏部尚书之上。又多以南吏书转参赞。高下名实皆不相应。此制之最舛者。又南中守备参赞下操。勒操江衙门傍坐。故操江都御史。每于次日阅操避之。至万枫潭为南御史。上疏改正。夫吏、户、礼、兵、刑、工。自周公来。天造地设。可容参差乎。
摄篆
南中九卿篆。大不摄小。小亦如之。李九我为南少宰。偶缺大司成。众议归李。李固执不从。人谓得体。偶阅王襄简公有和侍郎杨惟立摄祭酒二诗。亦少宰也。又罗圭峯亦以南少宰再摄国学。皆故事。特未之考耳。近年南大僚缺以太仆卿摄户部事。所属讲相见仪节。不知作何状。王讳轼。公安人。官太子太保。惟立。杨晋斋守随也。尾注云。惟立。双生子。圭峯名玘。南城人。南京科道。不避部堂。台臣犹压于堂官。至科臣则直与大九卿公会矣。考之。起于成化初年。给事中王让。让。上饶人。天顺八年进士。为南吏科给事中。屡有陈奏。刚愎自用。大臣中有少忤之者。必捃摭其过。立见论列。或受人嘱而阴为之报复。朝廷以言官优容之。让益肆。每会议必与六卿并坐。遇大臣于道。不为礼。或两人肩舆行。让必策马从中。左右顾而过之。缙绅侧耳。无敢与抗者。三年考满。吏部侍郎章纶填考有大体宜知之语。让又尝劾祭酒刘俊。俊不能平。刺得让为出继之子。登科录既书其所后父母为父母。又书其本生白氏为生母。而不及其父。俊因扬言。让以母为所后父之妾。当具言于朝。让乃惭屈。诡疾去官。后数年复补考察。黜之。霍渭厓在南与科道交章。然不能尽改也。
总督总兵
文臣称总督。武臣称总兵。皆是虚衔。总兵之名见于元末。国初因之。中山王伐吴檄曰。总兵官准中书省咨云云。至正统年始有定名曰总兵。曰副总兵。总督见于宣德中。巡抚总督粮税。至麓川之役。王靖远用之军务。侯琎继之。靖远转南兵部。亦曰总督机务。乙巳之变。于少保以本兵称总督。未几。用之两广。又用之两广、川贵。用之两广、叫贵。用之陕西。用之宣大。世庙时又用之蓟辽、保定。用之浙直、江福。并用之漕河。正德末年。武宗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于是改总督为总制。嘉靖三十年。世宗以制字非人臣得称。仍改总督。胡默林总督浙直、江福。是嘉靖三十八九年事。而民间至今称曰胡总制云。张经至总南直隶、浙江、山东、福建、两广。
文官至总督方称军门。巡抚、操江、不与焉。抚、操、经过所督地方要谒见。至大门外下轿。由中门入。后堂相见。军门上坐。抚操列坐。其送迎。军门俱至大门外看轿。各总兵照抚、操、事例。移文俱用印信。呈文相见。介冑行跪。勋臣亦由旁门庭参。其隆重如此。然总兵行跪。勋臣庭参。亦太甚矣。至近日。操、抚、皆称军门。御史捶参将。陵僭又将何极。
两广总兵。旧皆以勋臣充之。嘉靖四十五年都给事中欧阳一敬题请革去。以流官都督代镇。覆允为例。
韩襄毅公初至广时。三司官以地方残破。皆待罪行事。故初见行跪礼。后因之。嘉靖壬子都御史遂昌应槚谕令改正。
先朝巡抚不许携家。亦如巡按之制。景泰初。给事中李实等奏言。镇守巡抚等官。动经三五七年。或一二十年。室家悬隔。一切疾病婚嫁。不能相通。甚有无子可矜者。乞敕各官携妻子完住。许之。由是巡抚始得携家。
门旗
抚台衙门前立竿。以黄布帖军门二大字。久矣。在外兵道亦用此例。帖饬兵二字。按臣从来无之。一日。登慈感寺阁。望见二大黄旗。如抚台坐处。异而问之。则盐臣也。因问上帖何等字。僧曰。贞肃。不知起于何时。悬此有何意趣。假如坐八人轿。抚臣以示威重。犹可。其它乘之。岂不羞死。
部属凌压
六部属官。礼部以清秩。与吏部相近。压居户部之前。每每争执。可笑。闻近日兵部亦压户部。工部又欲压刑部。益可骇。
官名
国朝官制。稽古为式。惟大理左右寺丞为堂官。而左右寺正则属官。仓务、税库、皆称大使。而按察则称副使。府县学掌印曰教授、教谕。而州曰学正。
驸马教习
凡驸马教习。宣德中有本家学录。正统中俱令赴国子监习礼读书。祭酒依学规教之。成化中令驸马二十五以下者送监读书。弘治中令习兵书。嘉靖六年令吏部会同礼部查照勋戚事例。于国子监博士、助教等官。或在部及附近教官内。推一人教习。遂以礼部主事一员司其事。
调吏部
由礼曹郎调吏部者。前朝往往有之。近时则陆太宰光祖、王光禄守素及朱左通政敬循、三人。朱。余所及见。乃吾师阁学金庭太保之子。魁梧有气韵。戊戌。以仪制郎入会场。填副榜、副考、若都给事中。强之皆不从。及太保在位。君以本官入京。至嘉禾病作。亟抵家而卒。未及中寿。可惜。太保因之惊悸。又为人言所困。刚一年而没。此天人交穷之会。要之。太保清约忠慎。终始不渝。逢时不辰。未展所抱。天乎何尤。
调官
嘉靖庚戌。虏薄都城。一时被掠州县官悉调用。有昌平知州肃礼者最贤。常为五河知县。凡十年。清节爱民。方升此官。到未二月。甚有守御功。亦被调为嵩明知州。此最无谓。大虏突入。与民牧何与。而受罚乃尔。惟壬午浙中兵变。二司普代。是时顾冲庵养谦代为杭严兵备。大能镇服。其年秋闱。余入试。方纳卷。一卒盗烛。执而挞之。狃故态不服。有一长官亲莅严喝。乃默默受杖而去。问之。则顾公也。大约人情蠢动必起于微。而赏罚操纵必谨于细。达权变。审时势。惟知者能之。
藩臬久任
先朝二司官久任。各自本司加升。如佥事则九年。少亦六年。径升副使。副使升按察使。藩司亦然。太守九年为参政。又九年为布政。有副使李隆。仅三年升参政。见邸报。泣曰。我何负于职。而升此官乎。遂致仕去。正德间图速化。藩、臬、互相迁转。而祖宗之法坏。官亦渐轻矣。盖二司体最重。以两衙门出者必由大臣所荐。即太守亦然。今以外转为劣。盖由当事者轻其官。怀有不肖心。故人亦轻之也。世道一至于此。可叹。可叹。
监司上坐
屠竹墟大山开府楚中。孟公淮为监司。公设燕。置孟公上坐。孟亦不让。
考选台谏
祖宗旧制。凡给事中御史缺。止于进士内。年二十以上者选补。或径入吏部。弘治间。始及中行评博。正德始及推官、知县。正德末年。尽废进士考选之例。嘉靖初。悉复旧制。间尝一行。旋废。格以夏言疏。再及进士王崇等十八人。次年复停。至神宗初。停评事不与。其六馆之停。又嘉靖间事也。
盐运官
近日苏州太守石昆玉以卓异升运使。时谓申、王、二相国恶其强直。故重此官。因以与石。实抑之也。后见章元礼通政问之。则实出吏部本意题准。重其事权。崇其体貌。与巡盐道相抗。庶几得清利源。比石将至。御史副使驳其移文。遂弃官归。由此言之。并圣旨亦不作准矣。何况其它。然考之永乐平凉太守何士英亦以廉吏第一升两淮运使。则前朝诚有故事。而今不可行矣。
唐、宋之转运使。利权无所不握。并兼刑名。故声势甚重。国朝一一分析。银解藩司。米归漕储。而运使独主盐政。其居官最著者。无如耿清惠九畴。杨东里以首揆过维扬。止馈鸡一只。东里厚加接引。荐之朝。得升侍郎。当日京官、外官、相与如此。即谓之三代以上气象可也。清惠升后。盐政颇弛。乃命以侍郎再出整理。后乃差都御史。且分南北增为二。又增为四。中间惟鄢懋卿最为骄汰可恨。庞惺庵欲振刷。即便见阻。至穆庙初停遣。颛任巡盐御史与盐法道。而运使益轻。史部欲复旧制加优异。是矣。然不深惟极重之势。别有调剂。而仅于体貌间争上下。其能有济乎。谓宜择其优者加兼副使。着令盐法道抗衡。得同见抚按。毋班太守之列。盐法道缺即用填补。以次推择为布政开府。则官重人亦重。庶几其弊可革。而所重在彼不在此。卒亦无如之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