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传题
春秋出传题。不知何始。天顺年间。浙江场中摘一十六股配作一题。头绪茫然。及刻程文。简略殊甚。名虽搭题。实则射覆。学者认题。一时与考官相左。即被黜落。永嘉教谕雍懋上书言之。命礼部议行。至霍渭厓主会试。止出单题。余习此经。甚以为苦。尝馆某家。见一老生。施姓。各臣道者。每至。必挟新题一二索谢。则俗所谓换比者是也。 【 如旧为宰咺则易宰周公。】 一时骇为奇。老生寻以贡入京。馆于某给事中所。给事故春秋名家。甚称之。其时复差京考。竞向给事乞题。即以老生所换者与之。至有通场不记。所司聊且备数者。王给事士昌言之。乃得少止。贡士不久亦死。
覆试得释
天顺壬午。东平梁御史觐按河南。试祥符。得杜明卷。称赏。是岁乡试。梁实监临。杜在高等。刘佥事瑄与梁有隙。因指杜及同榜袁江、唐昭、为梁所私。以奏。并逮至京。覆考。其试卷入格。乃得释。明年癸未。会河南乡试。通一榜获第者止袁一人。唐以乙未。杜以戊戌。皆进士。杜后授礼科给事中。成化丙午。宪庙为皇太子纳征。有旨取礼科库贮宝钞。装盒。公偕诸给事开取之。库无一贯。众愕然失色曰。钞非吾侪所收。必须挨究已往升调去任者。公曰。挨究前僚。法之正也。有误大婚。伊谁之责。乃奏曰。本科库贮宝钞。年久浥烂。不堪装盒。请下户部行宝钞局。选取直挺新钞。送库备用。上允之。于是大婚礼成。而前僚得免。
场后口语
万历中。科场被论。前为戊子。继为庚子。后为壬子。或以关节。或以文体。嘉靖冒籍之搜为甲子。景泰陈王之奏为丙子。岂子年果有不利乎。丁酉北场亦被论。然意不在科场。借以倾焦弱侯者。弱侯一降便息。
代笔
代考之弊。不直生童。正统二年。考试明经儒士。兵科给事中金昭伯。擅入午门。欲代所亲为文。事觉。儗赎杖还职。上以近侍官所行如此。岂可任职。遂黜为民。未几。给事中吴绘又犯此禁。枷示长安门三月。戍边。近日有举人代考者。正无足怪也。
断幺绝六
乙卯年。南场中。有鱼见于圊。鱼。水族也。水。至洁也。而污秽至此。又见于场中。此文明失位之象。次年。丙辰会试。沈同和以代笔中第一名。代笔者赵鸣阳。中第六名。俱吴江人。事发按问。并罪除名。吴为水国。遂应其占。亦一阨运也。苏州人为之语曰。丙辰会录。断?绝六。盖名次适应其数云。赵最有才情。特以馆谷落其度中。余见代笔者数人。皆无他异。所谓有幸有不幸也。似宜末减。
自制义盛行。凡大家。必延名士为师友教子弟。即圣人复起。亦不可废。居常谭文课艺。一遇考试。同坐商量。职也。亦情也。势也。余少年馆谷餬口。有某大家邀致甚力。将赴之。先君子独否。曰。一入其中。即以文字受役。不可推。不可拔矣。固辞之。触怒。赖有解者。且以明年为期。乃得免。其年戊子中式。由今追思。先君子其殆圣乎。凡贫士有文章名者。宜于此际深思赵之覆辙。可鉴亦可怜也。
嚼笔
二秀才俱春秋有名。相善。秋试前夕。同榻。一生俟睡熟。密取彼生誊真之笔。悉嚼去其颖。明日抽用已尽秃。大惊。取起草者姑代。则湿滥如帚。乞诸邻。又皆坚拒。恸哭。欲弃卷出。倦而假寐。有神拊其背。曰。起。起。写。写。既起。视笔。依然完好。执之。且疑且写。既毕。仍秃笔也。交卷至二门。一生在焉。迎问曰。试文称意否。谢曰。无之。但得完卷耳。其人面发赤。趣出宿于别所。明日。其名粘出。不得终试。秃笔生魁选联第。
常服入试
安福刘师泉先生邦采。以诸生外艰不出。嘉靖七年。督学赵渊檄之入棘。强起应命。及门。遥望赵尚未下席。却步不进。赵亟起延之。先生以棘闱故事。令诸生脱巾露体。非待士礼。不愿应。于是御史储良才令十三郡诸生并以常服入。免其检察。是秋先生中式。后官郡丞。以理学名。卒时若有所遇。奇秘不言。嗟乎。当时士风如此。待士如此。今不可再见矣。
各省监临
乡试监临非制也。自御史颛差。乃任其事。立其名。余庚子典闽试。偶缺御史。二司问云。无其人亦当存衔。余曰。祖制只藩司提调。臬司监试。两京则京兆提调。御史监试。监临之名。御史在各省科场。重事自当作主。今既无其人。有诸公在。何藉此为。且对君上讵宜填空衔。二司唯唯。以后缺御史皆从此例。至乙卯。贵州偶缺。则都御史张凤皋鸣鹤。入闱代监临事。
余以戊子中式。其年萧翰撰良有、胡都谏汝宁典试。将至。御史以八月初二日忧去。巡盐章中缶邦翰代监临事。驻松江。迎之。尚未至。二公泊驿前。藩臬往迎。辞不肯上。都御史滕少松伯轮自至。乃上。皆一时权宜之计也。
文武宴
恩荣宴。命武大臣主席。与阁老部院二品正堂皆上坐。嘉靖丙辰。郭勋莅事礼部。分左右列。勋上疏争之。得旨如旧规行。比坐。仍左右列。勋再疏。上切责礼部改正。夫礼部。其有意抑勋乎。抑旧无此规。而勋以意争也。主席者执爵。递鼎甲三人酒。礼部尚书为主。下坐。
武举宴。以大学士主席。武大臣让尚书坐其下。郭勋引团营例以争。上竟从之。
陆武惠掌锦衣。世庙丙辰年。求与进士宴。命序二品文臣之末。是时陆已加太保。富贵极矣。而有□□。宴席在上者。勋臣压首。武臣尾之。陆亦何荣之有。
试院
京师试院。改旧礼部为之。乃正统年间事。南京试院乃锦衣卫指挥纪纲没官旧房。地下时有甲马声。景泰五年。府尹马谅奏请改立。以前皆于武学借用。搭盖苫舍耳。然试院虽改。其中搭盖如故。万历五年。御史陈王道始易以木。
浙江试场原与杭州府学相连。天顺间。以守臣奏。士子累有作弊。改于城东废仓隙地也。宽敞雄伟。甲天下。旧用木舍。万历壬子御史李邦华改易以砖。永绝火患。
恩贡
穆庙登极。各省开贡取士。提学为政。浙中出论题云。唐始策贡士于洛成殿。众谓。此题合时。极佳。然乃武曌事。遂为廷试之始。以儗太平有道天子。甚不伦。而又用之省试。可乎。是年居首者山阴朱应。乃金庭相国之兄。后登进士。官主事。卒。
武试
长安二年初设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不同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此武科之始。亦武曌事。然今之武科。初场马射。二场步射。三场试策论。步射中二箭。马射中四箭。即入格。嘉靖初年。兵部侍郎杨廷仪所定。廷仪乃石斋之弟。尚书彭泽因而奏请。允之。其制大简。谓宜于马枪、翘关之外。广其目。如刀剑、干盾之类。皆取可也。
进士中制
进士科起于唐。其数至少。沿于宋至多。亦无定期。唐则许荐。韩昌黎文集可考。未几有禁。国朝酌其数。最得中制。而其禁甚厉。盖祖制之失多矣。独此尚存公道。可屑越乎。
焚私书
唐钱徽拜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杨浑之。学士李绅以周汉宾。并诿徽。求致第籍。浑之者。凭子也。多纳古帖、秘画、于文昌。皆世所宝。徽不能如二人请。自取扬殷士、苏巢。巢者。李宗闵壻。殷士者。汝士之弟。皆与徽善。文昌怒。方帅剑南西川。入辞。即奏徽取士以私。绅及元稹知状。时稹与宗闵有隙。因是共挤其非。有诏王起白居易覆试。而黜者过半。遂贬徽江州剌史。汝士等劝徽出文昌、绅、私书自直。徽曰。苟无愧于心。安事辨证耶。敕子弟焚书而行。路岩亲吏边咸用事。富与岩敌。有郭筹者。相善。其议事以书相示。则焚之。今写书曰乞火之。盖祖此。近时有乡士大夫某。与郡太守契。密还往。书尾云乞掷还。盖以火之犹未可信。必还而后可。其书误投于余。复封固。返之。夫秘密设策。而曰掷还。则渠二人不能自信。而况他人。为之一嘅。
王老陈少
陈通方。闽县人。贞元十年。第四人及第。少年气锐。与相国王播同榜。时年五十余。通方戏拊之曰。王老。王老。奉赠一第。言日暮涂远。同赠官也。播谕其意。答曰。陈少。陈少。切莫发恶。诮其为恶少也。播后入相。通方因之仕宦不达。以困踬终。而播亦竟罕树立云。
宋制科
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能中选者皆第四等。惟吴正肃奎尝入第三等。后未有继者。至嘉佑中。二苏皆入三等。已而子由以太直考官胡武平驳送。降第四等。
冯京
宋三元。冯京。字当世。产于广西宣平之龙水天门拜相山。祖墓在焉。幼流寓入藤。有读书故址。后贯籍武昌。发解。庆历间与羣士计偕。礼部赋无逸为元龟。廷试赋盖轸象天地。皆第一。历知枢密院。载我明一统志中。好事者高其名行。转相传致。私以为邦邑重。遂紊其世焉。或曰藤人。或曰江夏人。或曰鄂人。
陈氏兄弟
陈宜中。以宋朝状元宰相。国亡。逃于占城。而其弟自中。守分水关。战败不屈死。何不令此人及第。而归其兄耶。然逃亦胜于降矣。自中有子萍。兼文武。官大司徒。天亦有以报之矣。孙达。司经正字。辞官。复召为翰林学士。不起。国初被荐。亦不应。及得病。却药弗御而卒。
蔡傅进士
福建僊游县有蔡、傅两姓。宋时各中进士二十五人。蔡以忠惠显。传至蔡京父子。煽恶凶终。惟傅氏自如。后多闻人。
进士书榜首
元时及第第二者。亦称状元。盖其时第一必蒙古人。以中国人居第二。故中国自以状元称之。其余进士系中国人者。亦曰某人榜进士。皆第二也。诸公多致疑。或曰从俗所称。或曰讹。殆未之究耳。如李黼榜进士。黼亦第二也。
唐、宋人无有书状元于己官衔之上者。逮元犹然。独会稽杨维祯廉夫。当元季书李黼榜进士。至刻之印章。盖黼死节之臣。廉夫书之者。欲自附于忠节之后。其意固有在。且与黼相知。不忍忘也。后之人乃有效廉夫故事。书朱文公为王佐榜进士。谓佐足为文公重乎。惟志书宜用此法。盖一榜之首。存之足以征信也。
雁塔
塔乃咸阳慈恩寺西浮图院也。沙门玄奘先起五层。永徽中。武后与王公舍钱重加营造。至七层。四周有缠腰。唐新进士同榜。题名于塔上。有行次之列。唐、韦、杜、裴、柳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雁行之列。故名雁塔。唐自禄山兵后。龙池水涸。庚子、辛丑岁。始引龙首渠水灌池。许人占修亭榭。至壬寅。池水泓澄。四无映带。唯见雁塔影倒蘸于池中。游观者无数。我明因之。中乡试者。仍题名于上。
涌幢小品卷之八
召问命官
国初四明人王桓与二儒者同赴召。见太祖于便殿。上问二儒者。在家何业。一对曰。臣业农。上曰。卿业农。亦知禾、麦之节有不同乎。对曰。知之。禾三节。而麦四节。是不同也。上曰。禾、麦。类耳。节之不同。何也。对曰。禾播种于春。至秋而获。凡历三时。故三节。麦则历四时始成。故四节。上曰。是能知稼樯之艰难者。即擢某州知州。其一儒对曰。臣业医。上曰。卿为医。亦知蜜有苦。而胆有甜者乎。对曰。蜂酿黄连花。则蜜苦。猿猴食果多。则胆甜。上曰。是能格物者。擢为太医院使。次问及桓。桓对曰。臣所业训蒙。上曰。卿亦有好恶乎。对曰。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上曰。是能理明者。擢国子助教。盖自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革丞相。升六部尚书正二品。各司所事。上自御奉天门选官。其慎重如此。
官数
洪武四年正月。中书省上天下府州县凡一千二百三十九。官五千四百八十八员。是年平蜀。十四年后平云南。以渐增置。内外官共二万四千六百八十三人。京师一千四百十六人。南京五百五十八。在外二万二千七百九人。
设官
周官三百六十。举六官成数言也。然一官之下。如医师、中下士、凡廿八人。计天官正数项下。凡大夫、上中下士、共二百九十二人。而府史、奄、女史、御史不与焉。地官更烦。是周家王畿千里之地设官大小固已不下二千余人。而官官皆得自辟。其途甚广。所以野无遗贤。
汉设官七千五百余。唐一万八千余。宋三万四千余。国朝成化五年武职八万余。文职如洪武之数。此外又有中书带俸、译字生、通事、乐舞生、厨役、勇士、匠人、写字人。不可胜纪。
判府
祥符东封。王钦若、赵安仁并判兖州。二公皆见任执政也。庆历初。西鄙用兵。夏竦判永兴。陈执中、范雍、知永兴。一州。一判二守。判者。大臣押文书之虚衔也。陈执中乃实授。范雍乃领使带州者。其实不同。
增设知县
嘉靖倭患。光禄卿章焕请每县多设知县几员。及转巡抚。又请移襄阳分巡于樊城。夫县令讵可增。而樊城隔襄阳府仅一水。地虽浩繁。不过附襄一聚落。宁可以大吏处之。故部覆设一通判。要之。通判亦赘员。如杭州唐栖亦有此官。何尝见通判到衙门资弹压耶。
停荫
万历二年。主事龚锡爵为其子方升补五代祖龚弘之荫。张太岳票旨曰。罢以后。年远亲尽的。皆不准补。此公节制。亦自可喜。其后远者定以五十年为期。
世荫不同
吕常?心以荫为中书舍人。中乡试。官至南太常卿。陶鲁以军功至右布政。世锦衣千户。黄绾以议礼至尚书。虽以荫起家。要不可以常格论。至孙许之荫以锦衣。官二品三品。忠臣之后。又当别论。弇州公皆收入任子官位大于所由一则。然则然矣。不可不辨。然至近日荫锦衣。阶一品。加至三孤。往往有之。孙许之后不足言矣。
永乐而后。用人虽渐重科目。然以才学自致公卿者甚多。任子如朱长史复之子浚。官尚书仪侍。郎智之子铭。尚书、太子太保。其余有荫编修、给事中、御史者。因其人品原不限以官。今优者自府部五品。升远方太守。次乃得为运同。以瞿洞观之贤。远在黄尚书之上。止于运使。加太仆少卿致仕。此岂最初用人本旨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