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赘语

宽乐令终曰「靖」。                  治而清省曰「平」。 【史作「无眚」。】
执事有制曰「平」。                  布纲治纪曰「平」。 【史作「布刚」。】
威德刚武曰「圉」。                  耆义大虑曰「景」。 【史有书无。】
由义而济曰「景」。                  布义行刚曰「景」。
清白守节曰「贞」。                  大虑克就曰「贞」。
不隐无克曰「贞」。 【史作「无屈」。】         强以刚果曰「威」。 【史作「猛以」。】
猛以刚果曰「威」。 【史作「强果」。】         强毅信正曰「威」。 【史作「执正」。】
辟土服远曰「桓」。                  克敬动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                  道德纯一曰「思」。
不省兆民曰「思」。 【史作「大省」。】         外内思索曰「思」。
追悔前过曰「思」。                  柔质慈民曰「惠」。 【书作「受谏曰慧」。】
爱民好与曰「惠」。                  能思辨众曰「元」。
行义说民曰「元」。                  始建国都曰「元」。
主义行德曰「元」。                  兵甲亟作曰「庄」。
叡通克服曰「庄」。                  死于原野曰「庄」。
屡征杀伐曰「庄」。                  胜敌志强曰「庄」。
武而不遂曰「庄」。                  克杀秉正曰「夷」。
安心好静曰「夷」。                  圣善周闻曰「宣」。
行见中外曰「」。                  夙夜警戒曰「敬」。
夙夜恭事曰「敬」。 【书有史无。】           象方益平曰「敬」。 【书有史无。】
合善法典曰「敬」。                  有功安民曰「烈」。
秉德遵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
思虑深远曰「翼」。                  刚德克就曰「肃」。
执心决断曰「肃」。                  爱民好治曰「戴」。
典礼不愆曰「戴」。 【史作「典德」,书作「不塞」。】 克威捷行曰「魏」。
克威惠礼曰「魏」。                  治民克尽曰「使」。
治典不杀曰「祁」。                  好和不争曰「安」。
外内贞复曰「白」。                  官人应实曰「知」。
贞心大度曰「匡」。                  名实不爽曰「质」。
温良好乐曰「良」。                  德正应和曰「莫」。
胜敌壮志曰「勇」。                  昭功宁民曰「商」。
状古述今曰「誉」。
勤政无私曰「类」。 【史作「施勤无私」。】       慈和徧覆曰「顺」。
危身奉上曰「忠」。                  彰义掩过曰「坚」。
肇敏行成曰「直」。                  内外宾服曰「正」。
教诲不倦曰「长」。                  爱民在刑曰「克」。
好廉自克曰「节」。                  择善而从曰「比」。
思厚不爽曰「愿」。 【史作「思虑不爽曰厚」。】     除残去虐曰「汤」。 【史有书无。】
述义不克曰「丁」。                  述义不悌曰「丁」。 【书有史无。】
不生其国曰「声」。                  死而志成曰「灵」。
极知鬼神曰「灵」。 【书作「鬼事」。】         死见思能曰「灵」。
乱而不损曰「灵」。                  好祭鬼神曰「灵」。 【书作「鬼怪」。】
不勤成名曰「灵」。                  短折不成曰「殇」。
未家短折曰「殇」。                  隐拂不成曰「隐」。
不显尸国曰「隐」。                  见美坚长曰「隐」。 【史有书无。】
杀戮亡辜曰「厉」。                  愎狠遂过曰「刺」。
不思亡爱曰「刺」。                  肆行劳祀曰「悼」。
年中早夭曰「悼」。                  恐惧从处曰「悼」。
早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好变动民曰「躁」。                  怙威肆行曰「丑」。 【史有书无。】
在国遭忧曰「愍」。 【书作「连忧」。】         在国逢难曰「愍」。
祸乱方作曰「愍」。                  使民悲伤曰「愍」。 【书作「折伤」。】
壅遏不通曰「幽」。                  早孤铺位曰「幽」。 【书作「有位」。】
动祭乱常曰「幽」。                  啬于赐与曰「爱」。
疏远继位曰「绍」。                  华言无实曰「夸」。
逆天虐民曰「抗」。 【书作「曰炀」。】         好更改旧曰「易」。
名与实爽曰「缪」。                  满志多穷曰「惑」。
好内远礼曰「炀」。                  去礼远众曰「炀」。
隐,哀之也。施为文也。除为武也。辟地为襄。视远为桓。刚克为发。柔克为懿。履正为庄。有过为僖。施而不成曰宣。惠无内德曰献。治而生生月为平。乱而不损为灵。由义而济为景。失无口则以其明,余皆象也。和,惠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乂,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败也。康,顺也。就,会也。(忄寒),过也。锡,与也。典,常也。肆,于也。 【于史作「放」。】 康,虚也。叡,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敏,疾也。捷,克也。载,事也。弥,久也。
此后一叚,史多讹阙,按周书补之,差可读。周书又有凶年无谷曰「糠」,不悔前过曰「戾」,
思虑深远曰「口」,息政外交曰「推」。史都无之,似宜补入。
 中书左丞一人
杨公宪,上元人,洪武二年任中书左丞,三年伏法。公创为「一统山河」花押以示人,使人尊己以招权。待诏陈桱知其意,谓公曰:「此押非常,所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也。』」公大喜,即擢桱为编修。噫,此其所以致祸与!
 应天人官尚书二十六人
本府人官尚书者二十三人,金陵琐事载之。考吏部题名,洪武初设吏部,隶中书省,张公铭为尚书,三年,招谕云南。周公时中,茶陵人,籍应天,由龙泉归附,除湖广行省平章任,调镇江知府。乃考南畿志,载甲第中官尚书者,在上元诸县,则曹公义、 【句容。】 倪公谦、 【上元。】 张公瑄、 【江浦。】 黄公绂、 【句容。】 童公轩、 【钦天监。】 倪公岳、 【上元。】 公文度、 【江宁。】 。】。】 周公金、 【府军。】 梁公材、 【金吾。】 胡公汝砺、 【溧阳。】 顾公璘、 【上元。】 刘公麟、 【广洋王公敞、 【锦衣 王公以旗、 【江宁。】 王公暐。 【句容。】 乡举则陈公恭、 【江宁。】 齐公泰, 【溧水。】 又祠墓则翟公瑄, 【江宁。】 又人物则偰公斯, 【溧阳。户礼二部。】 流寓则周公瑄, 【山西人,举人,官南刑部尚书,葬江宁之黄门山。次子纮,官布政,皆居于江宁。】 而不及二公与邹公干、周公桢、端木公复初。琐事中又不载黄公绂、翟公瑄,以二公别省人,它或有据也。二书又俱不载陈公寿, 【辽东人,官刑部尚书。】 既解官,贫不能归,流寓于南京。
 都御史二人
金公泽,弘治十八年任南右都御史。张公琮,嘉靖五年任如金公。
 侍郎九人
俞公纲,上元人,官南礼部左侍郎。张公文昱,上元人,由人才洪武中为刑部左侍郎。杨公勉,江宁人,永乐二十三年为刑部右侍郎,谪山东参政。刘公琏,江宁人,官□部侍郎 【官□部侍郎 「官」字后原阙一字,万历本亦阙。】 人,万历四十年任南礼部右侍郎。内张公志淳,云南永昌籍也。人,万历四年任南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事。吴公自新,江宁人,万历十九年任南刑部右侍郎。朱公之蕃,京。金公绅,上元人,成化十四年任南刑部右侍郎。张公志淳,江宁人,正德五年任户部右侍郎。殷公迈,京
 右副都御史一人
丁璇,上元人,正统四年任,五年致仕。又南畿志载谈允,溧水人,洪武庚午举人;丁玠,溧水人,弘治己未进士,俱官都御史。考弇州堂卿寺表,无后二公姓名。
 旧大理寺基
太平门左有高山,如圆釜立者,名龙广山。国初置大理寺于此,后乃徙置于门外,门直达于北曰太平堤。堤左沿钟山有小湖曰燕尾湖。志多遗之,仅见刑部志。
 移囚
正德十四年七月十二日,江西宸濠反,攻安庆。南京戒严,刑部重监、轻监人犯,俱移于锦衣卫狱,事宁复初。按自三法司门往北一带,旧有大墙,总括三法司、京畿道在内。而刑部郎中庞嵩建议,犹谓欲于湖北岸增筑城,接刑部后墙 【接刑部后墙 「接」字原为墨丁,据万历本补。】 ,至钟山之红墙止。不惟法司缓急有备,免越狱之虞,即陵寝、册库,亦增一重扞圉,其说亦是。今大围墙多圮,自三法司后佛国寺,行人直穿而入矣,似亦不可不复修,以防不虞也。
 国初榜文
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圣旨:「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圆的,卸脚;作买卖的,发边远充军。」府军卫千户虞让男虞端故违吹箫唱曲,将上唇连鼻尖割了。又龙江卫指挥伏颙与本卫小旗姚晏保蹴圆,卸了右脚,全家发赴云南。又二十五年九月十九日,礼部榜文一款:「内使剃一搭头,官民之家儿童剃留一搭头者,阉割,全家发边远充军。剃头之人,不分老幼罪同。」
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奉旨禁约:不许将太祖圣孙、龙孙、黄孙、王孙、太叔、太兄、太弟、太师、太傅、太保、大夫、待诏、博士、太医、太监、大官、郎中字样以为名字称呼。一医人止许称医士、医人、医者,不许称太医、大夫、郎中。梳头人止许称梳篦人,或称整容,不许称待诏。官员之家火者,止许称阍者,不许称太监。又二十六年八月榜文:「为奸顽乱法事,节次据五城兵马司挐送到犯人颜锁住等,故将原定皮札(革翁)样制,更改作半截靴。短(革勾)靴,里儿与靴(革勾)一般长,安上抹口,俱各穿着,或卖与人,仍前自便于饮酒、宿娼、行走摇摆,该司送问罪名,本部切详。」先为官民一概穿靴,不分贵贱,所以朝廷命礼部出榜晓谕军民、商贾、技艺、官下、家人、火者,并不许穿靴,止许穿皮札(革翁),违者处以极刑。此等靴样传于外,必致制度紊乱,宜加显戮。奉旨:「这等乱法度的,都押去本家门首枭令了,全家迁入云南。」
一榜永乐九年七月初一日该刑科署都给事中曹润等奏:乞敕下法司,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挐送法司究治。奉旨:「但这等词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此等事,国初法度之严如此,祖训所谓顿挫奸顽者。后一切遵行律诰,汤网恢恢矣。
 逍遥牢
俗传淮清桥北有逍遥楼,太祖所建,以处游惰子弟者。按陈太史维桢录纪,太祖恶游手博塞之民,凡有不务本,逐末、博奕、局戏者,皆捕之,禁锢于其所,名「逍遥牢」。
 前乙酉举人见后乙酉
石城先生,年二十举嘉靖乙酉乡试,三十举乙未会试第一人,官吏部奉常少卿,止于尚宝卿致政。时年不满五十岁,居林下踰三十年,福禄寿考,子孙之盛,为留都冠。生平无霜露之恙,体中小极,但亟令家人治米粉丸,进二盂即瘥。万历乙酉,中式举人谒先生,时方矍铄,无老态。年八十余,予尝见先生道貌,眼碧、长头、白须飘然,真神仙中人也。

万历戊午孟秋十一日,坐归鸿馆中校赘语十卷都讫。此书乃数年来所札记者,因随手所书,原无伦次。顷二年中以病兀坐,长日无聊,小为编叙,以散怀送日。虽寿之板,本无足存,姑留以诒子侄而已,不敢以示人也。
遯园居士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