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天妃显圣录
天妃显圣录
述异记二则
一
迩年有洋船失风,飘至一岛,金光耀目,不能正视。抵岸,乃金山也。岸旁沙石皆紫金。同舟者甚喜,竞持锤凿取之。俄见山顶一人,金冠、金甲、朱裈、跣足、舞剑而来,疾若飞,逼舟。众惧,海舟素奉后,供瓣香求救。忽后降一客曰:『此金山神也。汝等窃金,为祸不小。今我来救汝』。即持枪登樯杪,命舟中呜金鼓助战,与神拒敌良久,神不能胜而去。舟无所损,遂免于厄。
二
海怪多作黑浪,浪中鬼物,披发登舟,舟人持兵器驱逐之。或出没乘船,灵旗豹尾,天昏日惨,投以香饼或纸钱始没。海鳅如驾奔涛撞舟,两目如日,牙如山峰。或舟行入蜃气中,楼阁城市,宛然阴翳,白日忽雨,多至壤船。舟人叩请天后,降神见星,星如流火,集帆樯上。呼吸之间,百灵成集,澄波一色,水平如镜。共相庆幸,得免沈溺矣。
汪册使灵异记二则
一
汪楫录有神异一条。康熙二十年九月十四日黎明,梦与同官乔莱登一山瞻仰,有碧霞元君庙,疑为泰山神,下拜。神衣饰如妃后。命坐,辞。神曰:『公操人爵之柄,坐宜也』。因坐。已复赐食一器。觉以告莱。二十一年元旦,谒关帝,得签诗,有「一纸官书火速催,扁舟东下浪如雷」句。三月,与中书林麟■〈舟皮〉同充册封琉球国使。葢林字石莱,乔字石林,乃知梦与签诗莫非预定。独疑与泰山神无涉。行次杭州,楫时方疏请谕祭天妃。及登吴山,谒天妃宫,见旛书「碧霞元君」。越日,于孩儿巷得天妃经一函,详书历代封号,始知崇祯十三年加封「碧霞元君」;示梦者盖即天后也。
二
又云使臣登舟,必先迎请天妃,奉柁楼上,而以拏公从祀。拏公者,福建拏口人。尝行贾,卧舟中,闻神语曰:『某日将行毒于某处』。公谨伺之。至期,果见一人抛毒物水中。公投水收取,尽食之,遂卒。以是面作靛色,后为土神。明兵攻闽不即下,出牌誓曰:『入城不留一人』!公化为耆老进曰:『若改杀为留,当献城』。从之。请以水灯为号。时荻芦门水深不设备,而居民以神诞日放灯于此。明兵望灯入,公拥沙助之,遂克城。果不杀一人。后以功封「护国天下兵马司」,协佑尊王。海船必奉之者,以海上多礁雾,专藉神力导引云。臣周煌亦循例奉迎香火上船。姑米之险,石塘之雾,神实有灵焉。因详访。闽人云:『公实卜姓,以业拏舟,为神,故称拏公。今各省藩司库神,皆明时命以公主之,故人亦多奉为财神。
莆田令显应记二则
一
国朝乾隆丙午,台湾林爽文作乱,均奉委随福公相东渡,生擒林逆。丁未五月,凯旋内渡。舟行四日,时将晚,已望见大旦门矣。舟子曰:『日将夕,未可入口;请寄椗,明早再进』。公相云:『已望见厦门,尚欲在海中飘荡一夜耶』!下令进口。其时已近黄昏,清风徐来,舟乃旁行。顷刻,晦暗不知所向,舟人大恐,乃下二椗,舟竟不停。举船皆惶惧。正在危急间,舟子忽喜曰:『前有火光,妈祖来也』!众前望,隐约之间,如有人坐小舟中,以火刀击石,碎火四出。舟子曰:『速转舵向火行』!一瞬息而舟已进口矣。自古渡台,未有夜进大旦门者;盖门边多石,夜行难以趋避故耳。公相大悦,实时登岸。次晨赴天后宫进香,许愿在京师盖妈祖庙云。
二
国朝乾隆丁未冬,福公相总督闽浙,因海贼林明灼率匪船十余只在浙、闽洋面行劫,商旅患之。公相饬两省舟师围捕,知舟师未肯出力,特派均同守备郑玉楷二人率兵五百,驾商船十只,出洋督缉,兼令查舟师之勤惰而密报焉。均与守备郑玉楷同日出洋,首先拏获大盗陈开开一名解省,公相大悦,批禀奖励。均等在海上搜捕,一日下午,舟人曰:『天太暖,恐夜间有风,现已望见斗米,应收澳』。正言间,忽大雾弥漫,四望不见,不能收澳。时已将暮,转开出外洋,以定南针。向东行二寸香,又向西行,如此往返,舟如颠簸。夜深,风愈大。时约三更,舟子在天后座前烧香,大惊曰:『妈祖去矣』!顷刻,香火延烧座前红彩,举船皆大惊。而风浪更巨,忽报蓬下水矣,又报桅损矣,又闻大响一声,舟子哭曰:『舵出门矣』!船全赖舵,而舵又赖肚带以系之,今肚带断而舵出门,船不能主,听死而已。其时兵丁中有名番仔者,能下水。舟子曰:『如伊下水,能将肚带按好,亦万死之一生也』。因唤番仔,告以故,并厚赏之。番仔曰:『此时要钱何用?同一死也,不过要我先死。我愿先死,诸人苟能不死,善视我妻子可也』。遂慨然脱衣下水去。约有一更次,忽闻舵工曰:『舵上有人声,岂番仔来耶』?乃放索系其上船。番仔怒曰:『我为汝一船百余人性命下水,汝等乃不我接应耶』?众唯唯逊谢之。舵工即令人收船头小轮。良久又大响一声,众惊以为船破。舟人曰:『其声似舵归门,非破也』。乃执火焚香,大喜曰:『妈祖来矣』!均问汝何以知之。曰:『来!试视之』!均匍匐而往,见神像满面汗珠流下。均惊骇伏地。其时风浪尚大,舟子曰:『妈祖来,且毋恐』!乃以二钱在神前卜曰:『向东去,神当助我』。乃令舵工转舵向东,水声盈耳,语不闻声。约一时许,天将明,舟人上桅顶遥望曰:『已见罗湖澳,可速行』。不多时,舟忽屹然不动。方惊讶间,舟子笑曰:『已进口,在沙上搁浅矣』。均乃出舱登岸。其余九船亦相继而至,众相庆焉。偏看船上无一物不损,而船竟无恙。实时登岸,觅船匠修整器具,仍与郑守戎分船出洋,抵白犬,贼船望见,斩椗而逃。我船尾追,至磁澳,贼船冲礁登山,我兵分头往捕,获贼五十余名,即回五虎门,而公相已先五日赴粤,督兵安南矣。此一役也,遇雾之夜,圣像汗流,神佑彰彰,均亲目所见,是以终身敬奉弗敢懈云。
嘉庆庚午春,均转饷入都,舟过清江,敬诣天后宫拈香。本庙道士问天后出身及家乡事迹。均讶曰:『本庙奉敕建立,于今多年,何志书竟未之见耶』?道士曰:『岂但道士未见,即往来大人先生偶然言及,亦下问于道士,而道士茫无以对』。均即于神前焚香,心许愿归去刷印志书一百部,寄奉庙中,嘱道士分送往来士大夫披览,俾得知神灵普济,且广见闻也。福建兴化府莆田县知县候选同知军功世袭恩骑尉广宁张均谨识。
苏总兵灵应事
简放福建漳州镇总兵官镶白旗蒙古英保佐领下苏勒芳阿前因入觐丹墀,仰蒙天训,奉命南旋,于庚辰荷月下浣舟抵天妃闸。时河流横急,船只被冲旁倒,幸得履险如夷,悉赖天后圣母神灵默佑。回念神功,敬谨捐刷天后显迹志书百部施送,以昭灵贶云尔。
跋一
按天后志书不一,有敕封志、显圣录、显应录、昭应录、述异记,要皆各就所见,以记其事。自乾隆戊戌图志全集之书成,而天下皆奉为善本矣。第流传日广,翻刻日多,若不慎为校正,恐滋承讹之诮。
旧本圣迹图,自大士赐丸至春秋崇祀,凡四十八图;以下三图系道光年间上洋寿恩堂增入。咸丰丁巳,乍川陈氏立愿重梓其板,旋遭兵燹。同治乙丑,武彝潘、邱二氏复经翻刻,板存闽中建群会馆。今同人以刷印未便,谋为重刊,先属孙孝廉承谟参阅,并增入金、柳二将军封号、奏片及汪委员灵应记。兹复为编次删定,因序而付之梓,梓成并书缘起于后。蛟川周巨涟。
跋二
原本天后敕封志、显应录、昭应录刻板俱存福建兴化,而江、浙二省未见善板。况原本亦属少见。今虔诚绘像拜里居古迹,绘图敬刻。又灵笘圣签及道光六年海运加封事实一半补刻,名之曰天后圣母圣迹图志。幸望贵商船主发心许愿,敬印天后圣母圣迹图志,布送各省,传流广大,功实无量。但船在海洋许愿,只知敬戏。而敬戏、一日之诚,敬送是书,显彰圣迹,绵传百世之功,较之敬戏胜万倍也。信心高明善士必以为然者也。
圣迹图志板存于浙西木商,毁于兵燹。顾后之灵显何与于是书,而奉后者究不可无是书。脱不踵而梓之,将穷乡僻壤曷以知神灵之历久弥彰、封典之有加无已耶?浙商爰取旧本,校其讹字,付之剞劂,寄板于闽之安澜会馆,俾奉祀者资印订焉。
同治庚午孟夏,镇海孙承谟敬识。
后记
记载天妃灵迹的书籍,有「敕封志」、「显圣录」、「显应录」、「昭应录」、「述异记」等数种,今已不可多见。我们只从省立台北图书馆找到一部木刻本的「天妃显圣录」。此书不知刊于何年,仅在目次之前有「住持僧照乘发心刊布,徒普日、徒孙通峻熏沐重修」的字样。书首有「湄洲胜境」图,已缺一页,余三页也都残破,不大看得清楚。绘图之后,接着是三篇序文,皆未载明作序的年代。第一篇序是林尧俞撰的。他说:『余自京师归,偶于案头得显圣录一册,捧而读之』。又说:『惜乎显圣一录尚多阙略,姑盥手而为之序,以俟后之采辑而梓传』。足见此录原是一部旧有的书。第二篇序是黄起有撰的。他也只说『天妃历着灵迹,应辑录有书,兹僧照乘刻而传之』;并未说明这书是谁辑录的。第三篇序是林麟■〈舟皮〉撰的。他在序文里详述他于康熙二十二年奉命册封琉球所受天妃保佑的情形,也没有述及此书的来历。
又此刊本的目次,起于「列朝诰敕」,以次为「天妃诞降」、「窥井得符」,以迄「庇杨洪出使八国」,共计四十四个项目。而本文首列「历朝显圣褒封共二十四命」,次列「历朝褒封致祭诏诰」,再次始为「天妃诞降」、「窥井得符」、以迄「庇太监杨洪使诸番八国」(按此标题与目次中「庇杨洪出使八国」略有增损)等四十三段记述。然则目次中的「列朝诰敕」是指上述本文的前两部分而言。何以目次的项目和正文前两部的标题不同?我们猜测:旧录所载「列朝诰敕」原只包有宋、元、明三代褒封和致察的诰敕,这个刊本里所载清朝的诰敕是后来加入的;因为文字的分量多了,所以剖成两部分,一称「历朝显圣褒封共二十四命」,一称「历朝褒封致祭诏诰」,但没有改动旧录的目次。现在这两部分正文里还留着「皇明」的字样,足见旧录是辑于明代、刊于明代的;清朝人把清朝的诰敕加入了,当然用上「皇清」的字样,但没有删去「皇明」的「皇」字。
又此刊本的目次,于「庇杨洪出使八国」之后,先空两行,再附四行文字:前二行为「天妃功德崇隆,威灵烜赫,累代褒封荣典,纶音洊锡,自古神明显著,未有如」共二十九字;后二行则分列「师泉井记、灯光引护舟人、澎湖神助得捷、琉球阴护册使」四个项目。这四项文字显然是后来附入的,决非旧录所有。但正文内接着「庇太监杨洪使诸番八国」之后,尚有「托梦除奸」迄「涌泉给师」八段文字,再下面纔接到上述「师泉井记」等四个项目。因此,我们又猜想:这部天妃显圣录最早的本子是从「列朝诰敕」到「庇杨洪出使八国」共四十四个项目;第二次辑录的本子可能加上了「托梦除奸」到「涌泉给师」八个项目;最后增辑的本子又加上「师泉井记」等四个项目。而正文之首「列朝诰敕」的剖析为二,并且增入清朝的诰敕,大约是在第三次辑录的时候这样办的。
省立台北图书馆又藏有「天上圣母源流因果」一册,系日本大正六年(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台北保安堂石印本。此书未载列朝褒封和致祭的诰敕,只述天妃的灵异事迹,大半与显圣录相同;惟明代部分不若显圣录所载之多,清代部分则比显圣录多载乾隆、嘉庆、道光间事。可见天妃的故事是像滚雪球样的越滚越大。现在把这部书作为附录,印在后面,以供参考。
从这两部书里所述的许多灵异之事看来,天妃的神通真是广大。她能身处室中,神游方外;她能变小草为大木,驱铁马以行空;她又能降伏妖魔,禳除灾疫;她更能祷雨防旱,拯饥救潦。大约因为她生长在福建的海边,所以对于护航济溺的本领特别大;她能在狂飙怒涛之中,樯摧桅折之顷,指引海舟,救助乘客。而天妃也就因为这个缘故逐渐转变为航海者的保护女神了。
原来元朝最重海运,东南漕船,都赖天妃的护持,才得安全到达北方。因此,元代诸帝,屡降诏敕,或加封,或致祭。这是天妃被尊为航海神的第一步。
明永乐、宣德之际,中国下西洋的使臣络绎不绝,他们也无不仰赖天妃的保佑。因此,成祖、宣宗又有加封和致祭的诏敕。这是天妃被尊为航海神的第二步。
清康熙间,万将军之克敌于厦门,靖海将军之获捷于澎湖,以及汪、林二使之册封琉球,皆蒙神庥,康熙皇帝也因此降了几道加封、赐祭的诏敕。这是天妃被尊为航海神的第三步。
由于元、明以来的君主、大臣们都奉天妃为航海神而加以崇祀,流风所播,民间就更加相信了。于是沿海各省的诸府州县莫不建立天后宫,一切飘洋过海的船只上莫不供奉天妃神位。台湾居民原是从闽粤渡海而来的。他们和内地之间的往还当然繁数,他们要求天妃保护的心思当然迫切,他们对天妃的信奉因此格外虔诚,台湾因此也到处建有天妃庙,这些庙里的香火之盛也许还过于内地呢。
天妃的故事既然流传得如此之久,天妃的神灵既然成为民间普遍信仰的对象,天妃的庙宇既然广建在沿海各省和台湾各地,研究民俗学的人似乎可以把天妃当作一个专题来加以研究。这个刊本只供给研究者以最基本的材料。我们相信:假如再从正史、方志和私家著述中做一次广泛的搜索,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可贵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