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

●种李第三十五
《尔雅》曰:“休,无实李。痤,接虑李。驳,赤李。”
《广志》曰:“赤李。麦李,细小有沟道。有黄建李,青皮李,马肝李,赤陵李。有糕李,肥黏似糕。有柰李,离核,李似柰。有劈李,熟必劈裂。有经李,一名老李,其树数年即枯有杏李,味小醋,似杏。有黄扁李。有夏李;冬李,十一月熟。有春季李,冬花春熟。”
《荆州土地记》曰:“房陵、南郡有名李。”
《风土记》曰:“南郡细李,四月先熟。”
西晋傅玄《赋》曰:“河、沂黄建,房陵缥青。”
《西京杂记》曰:“有朱李,黄李,紫李,绿李,青李,绮李,青房李,车下李,颜回李,出鲁,合枝李,羌李,燕李。”
今世有木李,实绝大而美。又有中植李,在麦後谷前而熟者。
李欲栽。[李性坚,实晚,五岁始子,是以藉栽。栽者三岁便结子也。]
李性耐久,树得三十年;老虽枝枯子亦不细。
嫁李法:正月一日,或十五日,以塼石著李树歧中,令实繁。
又法:腊月中,以杖微打歧间,正月晦日复打之,亦足子也。
又法:以煮寒食醴酪火掭著树枝间,亦良。树多者,故多束枝,以取火焉。
李树桃树下,并欲锄去草秽,而不用耕垦。耕则肥而无实。树下犁拨亦死之。
桃、李,大率方两步一根。[大穊连阴,则子细而味亦不佳。]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
《韩诗外传》云:“简王曰:‘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种蒺藜,夏不得采其实,秋得刺焉。’”
《家政法》曰:“二月徙梅李也。”
作白李法:用夏李。色黄便摘取,於盐中挼之。盐入汁出,然後合盐晒令萎,手捻之令褊。复晒,更捻,极褊乃止。曝使乾。饮酒时,以汤洗之,漉著蜜中,可下酒矣。
●种梅杏第三十六 杏李麨附出
《尔雅》曰:“梅,柟也。”“时,英梅也。”郭璞注曰:“梅,似杏,实醋。”“英梅,未闻。”
《广志》曰:“蜀名梅为‘(上艹下橑)’,大如雁子。梅杏皆可以为油、脯。黄校以熟(上艹下橑)作之。”
《诗义疏》云:“梅,杏类也;树及叶皆如杏而黑耳。实赤於杏而醋,亦可生啖也。煮而曝乾为蘇{疑(上艹下橑)误,《說文》:乾梅之属},置羹臛、齏中。又可含以香口。亦蜜藏而食。”
《西京杂记》曰:“侯梅,朱梅,同心梅,紫蒂梅,燕脂梅,丽枝梅。”
按梅花草而白,杏花晚而红;梅实小而酸,核有细文,杏实细文,杏实大而甜,核无文采。白梅任调食及齏,杏则不任此用。世人或不能辨,言梅、杏为一物,失之远矣。
《广志》曰:“荣阳有白杏,邺中有赤杏,有黄杏,有柰杏。”
《西京杂记》曰:“文杏,核有文彩。蓬莱杏,东海都尉于台献,一株花杂五色,云是仙人所食杏也。”
栽种与桃李同。
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调鼎和齏,所在多入也。
作乌梅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於突上熏之,令乾,即成矣,乌梅入药,不任调食也。
《食经》曰:“蜀中藏梅法:取梅极大者,剥皮阴乾,勿令得风。经二宿,去盐汁,内蜜中。月许更易蜜。经年如新也。”
作杏李麨法:杏李熟时,多收烂者,盆中研之,生布绞取浓汁,涂盘中,日曝乾,以手摩刮取之。可和水为浆,及和米麨,所在入意也。
作乌梅欲令不蠹法:浓烧穰,以汤沃之,取汁,以梅投中,使泽。乃出蒸之。
《释名》曰:“杏可为油。”
《神仙传》曰:“董奉居庐山,不交人。为人治病,不取钱。重病得愈者,使种杏五株;轻病愈,为栽一株。数年之中。杏有十数万株,郁郁然成林。其杏子熟,於林中所在作仓。宣语买杏者:‘不须来报,但自取之,具一器谷,便得一器杏。’有人少谷往,而取杏多,即有五虎逐之。此人怖遽,檐倾覆,所馀在器中,如向所持谷多少。虎乃还去。自是以後,买杏者皆於林中自平量,恐有多出。奉悉以前所得谷,赈救贫乏。”
《寻阳记》曰:“杏在北岭上,数百株,今犹称董先生杏。”
《嵩高山记》曰:“东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烂然黄茂。自中国丧乱,百姓饥饿,皆资此为命,人人充饱。”
史游《急就篇》曰:“园菜果蓏助米粮。”
按杏一种,尚可赈贫穷,救饥馑,而况五果、蓏、菜之饶,岂直助粮而已矣?谚曰:“木奴千,无凶年。”盖言果实可以市易五谷也。
杏子人,可以为粥。[多收卖者,可以供纸墨之直也。]
●插梨第三十七
《广志》曰:“洛阳北邙张公夏梨,海内唯有一树。常山真定,山阳钜野,梁国睢阳,齐国临淄,钜鹿,并出梨。上党楟梨,小而加甘。广都梨——又云钜鹿豪梨——重六斤,数人分食之。新丰箭谷梨。弘农、京兆、右扶风郡界诸谷中梨,多供御。阳城秋梨、夏梨。”
《三秦记》曰:“汉武果园,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落地即破。取者以布囊盛之,名曰‘含消梨’。”
《荆州土地记》曰:“江陵有名梨。”
《永嘉记》曰:“青田村民家有一梨树,名曰‘官梨’,子大一围五寸,常以供献,名曰‘御梨’。梨实落地即融释。”
《西京杂记》曰:“紫梨;芳梨,实小;青梨,实大;大谷梨;细叶梨;紫条梨;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东王梨,出海中。”
别有朐出梨,张公大谷梨,或作“糜雀梨”也。
种者,梨熟时,全埋之。经年,至春地释,分栽之,多著熟粪及水。至冬叶落,附地刈杀之,以炭火烧头。二年即结子。[若穭生及种而不栽者,则著子迟。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馀皆生杜。]
插者弥疾。插法:用棠、杜。[棠,梨大而细理;杜次之;桑梨大恶;枣、石榴上插得者,为上梨,虽治十,收得一二也。]杜如臂以上,皆任插。[当先种杜,经年後插之。主客俱下亦得;然俱下者,杜死则不生也。]杜树大者,插五枝;小者,或三或二。
梨叶微动为上时,将欲开莩为下时。
先作麻纫[汝珍反],缠十许匝;以锯截杜,令去地五六寸。[不缠,恐插时皮披。留杜高者,梨枝繁茂遇大风则披。其高留杜者,梨树早成,然宜高作蒿箪盛杜,以土筑之令没,风时,以笼盛梨,则免披耳。]斜攕竹为籤,刺皮木之际,令深一寸许。折取其美梨枝阳中者,[阴中枝则实少。]长五六寸,亦斜攕之,令过心,大小长短与大小长短等;以刀(罃刂)梨枝斜扦之际,剥去黑皮。[勿令伤青皮,青皮伤即死。]拔去竹籤,即插梨,令至(罃刂)处,木边向木,皮还近皮。插讫,以绵幕杜头,封熟泥於上,以土培覆,令梨枝仅得出头,以土壅四畔。当梨上沃水,水尽以土覆之,勿令坚涸。百不失一。[梨枝甚脆。培土时宜慎之,勿使掌拨,掌拨则折。]
其十字破杜者,十不收一。[所以然者,木裂皮开,虚燥故也。]
梨既生,杜旁有叶出,辄去之。[不去势分,梨长必迟。[
凡插梨,园中者,用旁枝;庭前者,中心。[旁枝,树下易收;中心,上耸不妨。]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
[《吴氏本草》曰:“金创,乳妇,不可食梨。梨多食则损人,非补益之物。产妇蓐中,及疾病未愈,食梨多者,无不致病。欬逆气上者,尤宜慎之。”]
凡远道取梨枝者,下根即烧三四寸,亦可行数百里犹生。
藏梨法:初霜後即收。[霜多即不得经夏也。]於屋下掘作深廕坑,底无令润湿。收梨置中,不须覆盖,便得经夏。[摘时必令好接,勿令损伤。]
凡醋梨,易水熟煮,则甜美而不损人也。
●种栗第三十八
《广志》曰:“栗,关中大栗,如鸡子大。”
蔡伯喈曰:“有胡栗。”
《魏志》云:“有东夷韩国出大栗,状如梨。”
《三秦记》曰:“汉武帝果园有大栗,十五颗一升。”
王逸曰:“朔滨之栗。”
《西京杂记》曰:“榛栗,瑰栗,峄阳栗,峄阳都尉曹龙所献,其大如拳。”
栗,种而不栽。[栽者虽生,寻死矣。]
栗初熟出壳,即於屋里埋著湿土中。[埋必须深,勿令冻彻。若路远者,以韦囊盛之。停二日以上,及见风日者,则不复生矣。]至春二月,悉芽生,出而种之。
既生,数年不用掌近。[凡新栽之树,皆不用掌近,栗性尤甚也。]三年内,每到十月,常须草裹,至二月乃解。[不裹则冻死。]
《大戴礼?夏小正》曰:“八月,栗零崦後取之,故不言剥之。”
《食经》藏乾栗法:“取穰灰,淋取汁渍栗。出,日中晒,令粟肉焦燥,可不畏虫,得至後年春夏。”
藏生栗法:著器中;晒细沙可燥,以盆覆之。至後年二月,皆生芽而不虫者也。
榛:
《周官》注曰:“榛,似栗而小。”
《说文》曰:“榛,似梓,实如小栗。”
《卫诗》曰:“山有蓁。”《诗义疏》云:“蓁,栗属。或从木。有两种:其一种,大小枝叶皆如栗,其子形似杼子,味变如栗,所谓‘树之榛栗’者。其一种,枝茎如木蓼,叶如牛李色,生高丈馀;其核中悉如李,生作胡桃味,膏烛又美,亦可食啖。渔阳、辽、代、上党皆饶。其枝茎生樵,爇烛,明而无烟。”
栽种与栗同。
●柰、林檎第三十九
《广雅》曰:“橏、掩、蓲,柰也。”
《广志》曰:“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如收藏枣栗。”
魏明帝时,诸王朝,夜赐冬成柰一蓲。陈思王《谢》曰:“柰以夏熟,今则冬生;物以非时为珍,恩以绝口为厚。”诏曰:“此柰从凉州来。”
《晋宫阁簿》曰:“秋有白柰。”
《西京杂记》曰:“紫柰,绿柰。”
别有素柰,朱柰。
《广志》曰:“里琴,似赤柰。”
柰、林檎不种,但栽之。[种之虽生,而味不佳。]
取栽如压桑法。[此果根不浮薉,栽故难求,是以须压也。]
又法:於树旁数尺许掘坑,泄其根头,则生栽矣。凡树栽者,皆然矣。
栽如桃李法。
林檎树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
作柰麨法:拾烂柰,内瓮中,盆合口,勿令蝇入。六七日许,当大烂,以酒淹,痛抨之,令如粥状。下水,更抨,以罗漉去皮子。良久,清澄,泻去汁,更下水,复抨如初,嗅看无臭气乃止。泻去汁,置布於上,以灰饮汁,如作米粉法。汁尽,刀(麗刂),大如梳掌,於日中曝乾,研作末,便成。甜酸得所,芳香非常也。
作林檎麨法:林檎赤熟时,擘破,去子、心、蒂,日晒令乾。或磨或捣,下细绢筛;粗者更磨捣,以细尽为限。以方寸匕投於椀水中,即成美浆。不去蒂不则大苦,合子则不度夏,留心则大酸。若乾啖者,以林檎麨一升,和米麨二升,味正调适。
作柰脯法:柰熟时,中破,曝乾,即成矣。
●种柿第四十
《说文》曰:“柿,赤实果也。”
《广志》曰:“小者如小杏。”又曰:“(木耎)枣,味如柿。晋阳(木耎),肌细而厚,以供御。”
王逸曰:“苑中牛柿。”
李尤曰:“鸿柿若瓜。”
张衡曰:“山柿。”
左思曰:“胡畔之柿。”
潘岳曰:“梁侯乌椑之柿。”
柿,有小者,栽之;无者,取枝於(木耎)枣根上插之,如插梨法。
柿有树乾者,亦有火焙令乾者。
《食经》藏柿法:“柿熟时取之,以灰汁澡再三度,乾令汁绝,著器中,经十日可食。”
●安石榴第四十一
陆机曰:“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
《评选民》曰:“安石榴有甜、酸二种。”
《邺中记》云:“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盂椀,其味不酸。”
《抱朴子》曰:“积石山有苦榴。”
周景式《庐山记》曰:“香炉峰头有大磐石,可坐数百人,垂生山石榴。三月中作花,色如石榴而小淡,红敷紫萼,烨烨可爱。”
《京口记》曰:“在刚县有石榴。”
《西京杂记》曰:“有甘石榴”也。
栽石榴法:三月初,取枝大如手大指者,斩令长一尺半,八九枝共为一窠,烧下头二寸。[不烧则漏汁矣。]掘圆坑深一尺七寸,口径尺。竖枝於坑畔,[环圆布枝,令匀调也]。置枯骨、礓石於枝间,[骨、石,此是树性所宜]。下土筑之。一重土,一重骨、石,平坎止。[其土令没枝头一寸许也]。水浇常令润泽。既生,又以骨、石布其根下,同科圆滋茂可爱。[若孤根独立者,唾亦不佳焉。]
十月中,以蒲藁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二月初乃解放。
若不能得多枝者,取一长条,烧头,圆屈如牛拘百横埋之变得。然不及上法根强早成。其拘中亦安骨、石。
其斸根栽者,亦圆布之,安骨、石於其中也。
●种木瓜第四十二
《尔雅》曰:“楙,木瓜。”郭璞注曰:“实如小瓜,酢可食。”
《广志》曰:“木瓜子可藏。枝可为数号,一尺百二十节。”
《卫诗》曰:“投我以木瓜。”毛公曰:“楙也。”《诗义疏》曰:“楙,叶似柰叶,实如小(?)瓜,上黄,似著粉,香。欲啖者,截著热灰中,令萎蔫,净洗,以苦酒、豉汁、蜜度之,可案酒食。蜜封藏百日,乃食之,甚益人。”
木瓜,种子及栽皆得,压枝亦生。栽种与桃李同。
《食经》藏木瓜法:“先切去皮,煮令熟,著水中,车轮切,百瓜用三升盐,蜜一斗渍之。昼曝,夜内汁中。取令乾,以馀汁密藏之。亦用浓杬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