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


  海防水师宜变通核实疏(光绪七年)刘坤一

  头品顶戴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臣刘坤一跪奏,为海防紧要,所有水师事宜,务在因时变通,尤须核实办理,遵旨妥议,恭折密陈,仰祈圣鉴事。

  窃臣承准军机大臣字寄,光绪六年十一月初二日,奉上谕,梅启照奏请整顿水师,拟定各条,开单呈览等因。钦此。仰见圣主廑怀时局,博采周谘,曷胜钦佩。臣维中国自有法度,本不同于外洋,然以沿海七省,绵延五千数百里之遥,当此外洋各国通商,动辄以兵船挟制,则中国沿海水师,若不认真整顿,其将何以自立。论者谓中国有海防而无海战,不思汉唐以来,已有楼船及伏波横海等号。国朝嘉庆年间,剿捕海寇,亦极霆惊颷发之奇,而况今日之有外洋乎?细核梅启照所陈各条,惟第二条请令江南机器局仿造铁甲轮船,查该局见在制造枪炮药弹,业必专而始精,不必再造铁甲船,致糜工费。第五条请设海运总督,查海运于防务无涉,且已办有定章,诸臻妥善,无庸另设总督,以滋烦扰。第十条请添长江水师中号轮船,查长江水师,系在内地,长龙舢板,未始不能得力,前兵部侍郎臣彭玉麟,决计不用轮船,未始无见。此三条均可作为罢论。其余各条,洵属切中时务,防患未然。如第一条请饬船政局仿造铁甲船,国家不惜巨款,设立船政,每届从优保奖,鼓励在工人员,原期精益求精,以与外洋齐驱并驾。铁甲船既为海防利器,则该船政不此之务而谁务乎?且中国见经购买铁甲船,将来岁久自须修理,讵可驶赴外洋,该船政若不豫先讲求,临事必致束手。船政大臣黎兆棠,素有远略,血性过人,曾对臣言,自愿多办数年,俾得竭力整饬,而于铁甲船尤为加意。请旨饬令黎兆棠查明局内工匠器具,能否制造铁甲船,以及一船需费若干?需时若干?自行分晰具奏。臣前在粤督任内,以洋银九万圆,购买英国所设黄埔船■〈土粤〉,于修铁甲船甚为合用,似可于广东设立船政分局,庶易集事。惟船政经费,见极支绌,即先定造之快船四只,专望南洋所拨粤海关税接济,已有停待之虞。然则仿造此项铁甲船,又将从何罗掘,应由黎兆棠逐细勾稽,通盘筹划。如果力有未逮,亦即据实陈明,徐设方略。第三条俟俄事定妥,仍速购铁甲船。盖尚未知李鸿章已购铁甲船四号也。去春俄事初起,各款待用方殷,而购铁甲船必须期之数年,深恐缓不济急,故李鸿章与臣论及,臣意颇不谓然。顾外洋各国,方以铁甲船称雄,岂以中国之大,而独少此。不敢谓无铁甲船不办海防,亦不敢谓有铁甲船无益海防,既经购办四船,足资分布,将来到华之后,派在南北两洋,辅以碰快各船,可以各成一队。至于原拨海防经费,不独各省厘金项下,本年南洋仅收湖北二万两,江西以新饷抵经费银十一万两,而粤海关以征存之项,竟欠解至数结之多;兑拨船政六万余两,亦仅报解三万两;余皆任催罔应,尤所不解。当此海防吃紧,赖此的款为购制枪炮船只之资,请旨饬该监督迅将前欠如数解清,以后毋再挪移,致有贻误。第四条请推广招商局船,往东西两洋贸易,不独可分外洋之利,亦可周知各国形势,联络各岛华人。臣前在粤督任内,于招商局和众轮船前往檀香山,本应由南北洋主政,而臣以事属可行,时不可缓,遂径许之。盖将以此为权舆也。该局嗣派轮船往旧金山,亦是推行之渐,东西洋自可由此进步,正不必指定何船。臣所虑者,该局总办道员唐廷枢、徐润,人颇老成,而气局尚小,且提还公款后,赀本亦薄,未必更能扩充。夫理财本不易言,刘晏为唐名臣,而以转输着绩,况远涉重洋,而操奇赢之术乎?臣愚以为宜得一大力者驻局主持,唐廷枢、徐润与之左右,仍以巨帑资之,俾得展布;用财如用兵,分数明则多多益善;每年盈余所入,官商照章均分,于中国之需,不无小补,庶餍众心而杜群喙,所以提挈之;亦所以安全之也。泰西各国,以商而臻富强,若贸迁所获,无与公家,自必别有剥取之法。否则富强何自而来?处此时势事事欲步武泰西,不得独于招商局务,而尚天子不言有无,诸侯不权多寡之高论也。第六条请裁改海疆各种笨船。第八条请设外海水师提督。第九条请令海疆提镇练习水师。此三者相为表里。臣查军兴以后,沿海各省,笨船已不甚多,就臣服官省分而言,广东之阳江、碣石、琼州、南澳四镇,或有拖艇两三号,或一二号,甚至并无一号。其有拖艇者,弁兵祇食额饷,别无薪粮。臣在广东每镇拨给轮船一号,所有拖艇等船,虽未尽撤,亦不准添。

  江南之崇明、狼、福三镇,经前督臣曾国藩奏准各给艇船四号、轮船一号,臣抵任后,屡议裁撤艇船,该镇等力请暂留,为浅水捕盗之用。而臣以该艇船无风不动,即捕盗亦属不宜。第因未经给予轮船,则艇船尚可承乏,拟俟制备轮船后,即行裁撤艇船。如谓浅水难驶轮船,则各带划船数只,亦足以资追缉。请旨饬令广东、浙、闽,查明见存各项笨船,斟酌办理。沿海水师提督,本有巡缉外洋之责,如另设一外海水师提督,节制沿海各省水师,恐有警时各守疆域,仍属呼应不灵,徒拥虚位而已。臣愚以为沿海水师,宜仍其旧,各归本管提镇,一俟南洋两号铁甲轮船购到,遴派勇略素优深谙驾驶之提镇大员统带,配以碰快等船,驻扎澎湖,假以便宜,保障台湾以为中枢,而南控闽、粤,北顾江、浙,亦可收形格势禁之益。盖南洋惟台湾孤悬巨浸,四面受敌,非若各省尚属有险可扼,得此两号铁甲轮船,方足以备缓急。惟该处风浪奇险,向难停船,必于对面澎湖下碇,不但近可捍卫台湾,即使敌攻闽、粤、江、浙,亦虑澎湖之铁甲船追袭其后,而闽、粤、江、浙水师,知有铁甲船为之外援,则胆气益壮矣。且铁甲吃水甚深,断不能进泊沿海各省口内,与其置之浩渺之区,曷若常驻澎湖,守台湾之门户,作四省之应援,更为稳便,实亦两得之道。此项铁甲等船,如作为经制水师,应否于沿海提镇量移两缺,临时再行熟议。至海疆提镇水师,有外海内洋之分,内洋水师舢板等船,虽不足以敌轮船,然洋人如入内洋,必用划船登岸,则舢板等船亦可击之。如练外海水师,非用轮船不可。江南提督李朝斌,见统轮船五号、蚊船四号,又经彭玉麟奏添兵轮十号。为江阴以下防海之用,一俟筹出项款,陆续造成,三镇亦各换给轮船,则江南外海水师,兵力不为不厚,似尚可以一战。广东大小轮船二十余号,皆为沿海捕盗而设,而能角胜外洋者,竟无一二。福建则较胜于广东,浙江则尚不及广东,应由该三省督抚臣各就沿海情形,会督水师提督,认真练习;而臣更有请者,江南水师新定营制,万余名改为二千余名,有兵即有炮船,并无无炮船之水师,故李朝斌所统轮船,不得不另行募勇。臣在广东,查悉额设水师,裁存尚一万有奇,大都无船无炮。其有船炮者,系另募之勇,而非额设之兵。当经汇案奏明,无论外海内洋,轮拖扒巡各船勇丁,一律改补水师兵额,而令原营水师,开除老弱三千余名,岁省饷六万余两。然此外水师兵丁之无船炮者,尚数千人,未知闽、浙两省水师,是否与粤省相类。臣愚以为此项水师,不同陆营,既无船炮,便成无用之物,似可并官尽数裁汰,省出此项俸饷,制造轮船,另募劲旅,定为外海轮船经制水师,亦是斩截办法,可以变无用为有用。此项向无船炮水师,非久经战阵之勇可比,裁汰之后,亦无虑其滋生事端。倘另募水师勇丁,而置旧时水师兵丁于不问,听其坐食糜饷,无此政体;并请饬广东、福建、浙江各督抚臣查明酌办。臣于江南亦即会同水师提镇察酌施行。第七条请严防东洋,臣查东洋夜郎自大,狡焉思启,始则犯我台湾,继则灭琉球,而窥朝鲜;其渐诚不可长。然以日本手掌之地,而又土瘠民贫,如欲与中国为难,多见其不知量矣。见在中国南北洋防务均有规模,倭人即欲跳梁,何能为厉?况沿海为各国通商口岸,彼亦未必轻肆披猖;然毋恃敌之不来,恃我有以待敌。传有之曰:一夫不可狃,况国乎?臣惟有督饬沿江水陆诸军,绸缪未雨,以期有备无患,仰慰宵旰忧勤。至防日本与防俄不同,东三省自无他虑,第高丽与我唇齿,难免日本觊觎;宜劝该国结好西洋,尚可互相维制。一整面军经武,亟图自强。中国之济其困而扶其危,固惟力是视矣。夫以中国沿海筹防,越六七年之久,尚未能一律整严,确有把握者,固由苟且偷安,未能振作。或系敷衍塞责,无济艰难。正不独水师为然。此臣与沿海疆臣,所宜痛除积习者也。臣谨就梅启照所陈整顿水师各条,敬摅管见,恭折密奏,伏乞圣鉴。
 
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中

  敬陈时务疏(光绪七年)

  宜及时自强疏(光绪七年)

  购器开矿疏通运道疏(光绪七年)

  请特简人才疏(光绪七年)

  熟审边情疏(光绪七年)

  保小捍边当谋自强疏(光绪八年)

  通筹边备疏(附法人窥取越南北边片)(光绪八年)

  遵旨会议疏(光绪八年)

  筹拟海防六条疏(光绪八年)

  豫筹越南边防事宜疏(光绪九年)

  边情已亟宜定宸谋疏(附剖晰附陈片)(光绪九年)

  海防紧要疏(光绪九年)

  敬陈越事应行筹办事宜疏(光绪九年)

  筹办闽省海防情形疏(光绪九年)

  筹办闽防续募勇营疏(光绪九年)

  议复许景澄条陈目前事宜疏(光绪九年)

  筹办台防疏(光绪十年)

  密陈越事情形疏(光绪十年)

  请破格重用刘永福疏(光绪十年)

  敬陈战守机宜疏(光绪十年)

  密陈防守兴化拔赴前敌疏(光绪十年)

  筹划防务疏(光绪十年)

  会议和局敬陈管见疏(光绪十年)

  慎持和议并筹战守疏(光绪十年)

  请早决进剿之计疏(光绪十年)

  派营进扎前敌要隘疏(光绪十年)

  边事宜持定见任宿将疏(光绪十年)

  恳催后军及筹划饷械疏(光绪十年)

  边事方殷宜筹良策疏(光绪十年)

  覆陈密抒愚悃疏(光绪十年)

  论和局难恃宜备战事疏(光绪十年)

  遵议和局再陈管见疏(光绪十年)

  请慎重和议条约疏(光绪十年)

  奏陈敌情并设防烟台疏(附妥筹御备情形片)(光绪十年)

  论法事应慎订和约疏(附陈法越情形另画三策片、又法越条约中怀叵测请详晰辨论片)(光绪十年)

  请及时振作疏(光绪十年)

  请力筹战守疏(光绪十年)

  敬陈管见疏(光绪十年)

  敬陈时务疏(光绪七年)黎培敬

  头品顶戴漕运总督臣黎培敬跪奏,为敬陈时务,仰祈圣鉴施行,以培国本事。

  窃臣受恩深重,每念时事多艰,外患凭陵,至废寝食,前曾不揣愚昧,妄献刍荛,目下事势幸有转机,宜急图自强之策,所有京城宜练重兵以固根本,前已奏陈清听,可无赘词。谨就目前要务,约举六条,敬为皇太后、皇上缕陈之。

  一、日本宜严防也。自道光中海疆多故,英、法诸邦阑入内地,其志止在贸易,大体尚觉相安,随后俄人乘虚窃踞伊犁,藉端要索,使臣庸谬,贻误非轻,幸圣主赫然震怒,能用直言,命将征兵,毅然决战,彼知洞喝难行,情见势屈,款议旋定。论中外大局,已有转机,俄主近为部下所刺杀,尤见天心助顺不助逆之明征,固不可因此遂存轻敌之心,开生事之渐。然而自强之策,正宜因势而利导之;总在坚其志以定其谋而已。近闻俄议已定,日本犹怀狡谋,既并琉球,仍有窥伺台湾之说。查该国切近中国,其土地不及中国两省之大,其额兵止三万二千有奇,战兵只五万有奇,赋额岁收楮币三千五百五十二万三千有奇,于民已十取其七。其国债则借英洋二千余万元,借民债三千余万元,中外所共知也。倭人自前明中叶,入寇苏、浙,经戚继光等讨平之后,不通朝贡已三百年。近则尽弃其学,以学英人,士民不乐从也。同治九年,来求通商,朝廷许之,旋有窥我台湾之役,藉称生番杀其国人,图取其地。幸内慑于军威,外迫于公论,遂帖然就款。然其觊觎之心,未尝一日忘也。琉球世奉朝贡,竟为所灭,肆行藐视,情所难容。从此朝鲜势皆岌岌。查该国箱馆岛之北,有小长岛,与俄界毘连,俄之垂涎久矣。安知非俄人阴嗾之,使与中国生端,既藉以尝试中国而快其观隙之心,又或欲阴敝倭人,而冀收渔人之利。该国距登莱及吴淞口,均不过二千里,非英法诸邦之远隔重洋者比也。以一小国尚敢于横恣,诸国皆将群起而效尤矣。窃谓此事为全局所关,宜预先决计,丝毫不可牵就,分寸不容假借。有事即以防俄之兵力与之决战,我不先启兵端,专以应敌,师以曲直为壮老,胜之必矣。并闻该国使臣宍户玑,回国后并未见国王,亦未授别职,举朝皆目笑之,以其在中国时于球案未能妥结。是该国亦似有悔祸之心。况彼敢深入,则我以轮舟由登莱、吴淞、台湾,分三路直捣其巢,该国无险可扼,所恃惟海。自轮船往来,天险久失;惟神户岛进口有两炮台,见多废坏。横滨至其东京,陆路仅八十里,水路则轮舟可径达品川,距外城约三十余里,知己知彼,彼亦何恃而不恐乎?此举得手,则诸国皆当敛戢。此后诸国有于条约外稍事要挟者,一概严拒之。譬诸民间富室,为地痞所欺,环而与之讦讼,彼富人者奋然自立,一讼胜则余皆敛手退矣。此机势之不可失者。伏祈密饬在事文武,严加准备,蓄全力以待之,当可一劳永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