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诏令奏议
- 元代奏议集录
元代奏议集录
谏再征交趾
王师征交趾失利,复谋大举,不忽木曰:「岛夷诡诈,天威临之,宁不震惧?兽穷则噬,势使之然。今其子日燇袭位,若遣一介之使谕以祸福,彼能悔过自新,则不烦兵而下矣。如其不悛,加兵未晚。」帝从之。(《元史》卷一百三十《不忽木传》)
议销天变之道
【[至元]】 三十年,有星孛于帝座,帝忧之,夜召入禁中,问所以销天变之道。奏曰:「风雨自天而至,人则栋宇以待之;江河为地之限,人则舟楫以通之。天地有所不能者,人则为之,此人所以与天地参也。且父母怒,人子不敢疾怨,惟起敬起孝。故《易震》之《象》曰『君子以恐惧修省』,《诗》曰『敬天之怒』,又曰『遇而惧』。三代圣王,克谨天戒,鲜不有终。汉文之世,同日山崩者二十有九,日食地震频岁有之,善用此道,天亦悔祸,海内安。此前代之龟鉴也,臣愿陛下法之。」因诵文帝《日食求言诏》。帝悚然曰:「此言深合朕意,可复诵之。」遂详论款陈,夜至四鼓 【《元名臣事略鲁国文贞公》引王构撰墓志载不忽木诵汉文帝求言诏,「甫至『天下治乱,在予一人,惟二三执政犹股肱也,其悉思过失,丐以启告,务省徭费以便民』,上拱手加额曰:『朕诚意已萌,卿其诵之。』诸大臣复进,令再诵。公奏曰:『圣人之心与天地通,不难弭。若桑哥者,素捷给,特试用之,弥弥奸恶,肆毒吏民,中书不敢诘,台察未尝纠,因一人之言,即正其罪,天下称快。臣知圣心与天地通,而汉文有所不及。今星芒之儆,咎在臣下。』详论款接,自四鼓逮翌早。」】 。(同上)
完泽
奏赏赐及天下岁入岁出、怀孟竹课事
【[至元二十九年冬十月]】 癸丑,完泽等言:「凡赐诸人物,有二十万锭者,为数既多,先赐者尽得之,及后将赐,或无可给,不均为甚。今计怯薛带、怯怜口、昔博赤,哈剌赤,凡近侍人,上等以二百户为率,次等半之,下等又半之,于下等择尤贫者岁加赏赐,则无不均之失矣。一岁天下所入,凡二百九十七万八千三百五锭,今岁已办者纔一百八十九万三千九百九十三锭,其中有未至京师而在道者,有就给军旅及织造物料、馆传、俸禄者。自春至今,凡出三百六十三万八千五百四十三锭,出数已逾入数六十六万二百三十八锭矣。怀孟竹课,岁办千九十三锭,尚书省分赋于民,人实苦之,宜停其税。」帝皆嘉纳其言。(《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
耶律铸
节浮费
【[至元十四年]】 三月庚寅朔,以冬无雨雪,春泽未继,遣使问便民之事于翰林国史院,耶律铸、姚枢、王盘、窦默等对曰:「足食之道,唯节浮费。靡谷之多,无踰醪醴。自周、汉以来,尝有明禁。祈赛神社,费亦不赀,宜一切禁止。」从之。(《元史》卷九《世祖本纪》)
议采室女
【[至元十九年冬十月庚戌]】 耶律铸言:「有司官吏以采室女,乘时害民。如令大郡岁取三人,小郡二人,择其可者,厚赐其父母,否则遣还为宜。」从之。(《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
阿鲁浑萨理
谏捕宋宗室
会有江南人言宋宗室反者,命遣使捕至阙下。使已发,阿鲁浑萨理趣入谏曰:「言者必妄,使不可遣。」帝曰:「卿何以言之?」对曰:「若果反,郡县何以不知?言者不由郡县,而言之阙庭,必其仇也。且江南初定,民疑未附,一旦以小民浮言辄捕之,恐人人自危,徒中言者之计。」帝悟,立召使者还,俾械系言者下郡治之,言者立伏,果以尝贷钱不从诬之。(《元史》卷一百三十《阿鲁浑萨理传》)
赛典赤赡思丁
云南宣慰司听行省节制及州县置令长
【[至元]】 十二年奏:「云南诸夷未附者尚多,今拟宣慰司兼行元帅府事,并听行省节制。」又奏:「哈剌章、云南,壤地均也,而州县皆以万户、千户主之,宜改置令长。」并从之。(《元史》卷一百二十五《赛典赤赡思丁传》)
纳速剌丁
建言云南三事
【[至元]】 十七年,授资德大夫、云南行中书省左丞,寻升右丞。建言三事:其一谓:「云南省规措所造金簿贸易病民,宜罢。」其一谓:「云南有省,有宣慰司,又有都元帅府,近宣慰司已奏罢,而元帅府尚存,臣谓行省既兼领军民,则元帅府亦在所当罢。」其一谓:「云南官员子弟入质,臣谓达官子弟当遣,余宜罢。」奏可。(《元史》卷一百二十五《纳速剌丁传》)
上便宜数事
【[至元二十三年夏四月庚子]】 云南省平章纳速剌丁上便宜数事:一曰弛道路之禁,通民来往;二曰禁负贩之徒,毋令从征;三曰罢丹当站赋民金为饮食之费;四曰听民伐木贸易;五曰戒使臣勿扰民居,立急递铺以省驲骑。诏议行之。(《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
昂吉儿
汰江南冗官
江左初平,官制草创,权臣阿合马纳赂鬻爵,江南官僚冗滥为甚,郡守以下佩金符者多至三四人,由行省官举荐超授宣慰使者甚,民不堪命。昂吉儿入朝,具为帝言之,且枚举不循资历而骤升者数人。帝惊曰:「有是哉!」……即命……减汰之。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至元十五年六月,「诏汰江南冗官。……时淮西宣慰使昂吉儿入觐,言江南官吏太冗,故有是命。」】 (《元史》卷一百三十二《昂吉儿传》)
请罢兵息民
日本不庭,帝命阿塔海等领卒十万征之。昂吉儿上疏 【据《元史》卷二百八《日本传》,事在至元二十年。】 ,其略曰:「臣闻兵以气为主,而上下同欲者胜。比者连事外夷,三军屡衄,不可以言气;海内骚然,一遇调发,上下愁怨,非所谓同欲也。请罢兵息民。」不从。(同上)
彻里
劾桑哥奸贪
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 【据《元史》卷二百五《桑哥传》,时在至元二十八年正月。】 ,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雠,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元史》卷一百三十《彻里传》)
朵儿赤
亲君子远小人
帝 【元世祖。】 以西夏子弟多俊逸,欲试用之,召于见香阁。帝曰:「朕闻儒者多嘉言。」朵儿赤奏曰:「陛下圣明仁智,奄有四海,唯当亲君子,远小人尔。自古帝王未有不以小人而亡者,惟陛下察焉。」(《元史》卷一百三十四《朵儿赤传》)
籍南军子弟以实西夏屯田
因问欲何仕,朵儿赤对曰:「西夏营田,实占正军,傥有调用,则又妨耕作。土瘠野圹,十未垦一。南军屯聚以来,子弟蕃息稍,若以其成丁者别编入籍,以实屯力,则地利多而兵有余矣。请为其总管,以尽措画。」帝可之,乃授中兴路新民总管。(同上)
刘容
选端人辅翼太子
会立詹事院 【至元十九年。】 ,容上言曰:「太子天下本,苟不得端人正士左右辅翼之,使倾邪侧媚之徒进,必有损令德。」闻者是之。(《元史》卷一百三十四《刘容传》)
郭侃
上立政、平宋屯田策
世祖即位,侃上疏陈建国号、筑都城、立省台、兴学校等二十五事,及平宋之策,其略曰:「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既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
【[至元]】 三年,侃上言:「宋人羁留我使,宜兴师问罪。淮北可立屯田三百六十所,每屯置牛三百六十具,计一屯所出,足供军旅一日之需。」(《元史》卷一百四十九《郭侃传》)
张弘范
荒年免租税
【[至元]】 二年,移守大名。……是岁,大水没庐舍且尽,租税无从出,王辄免之。计相以专擅罪王,王请入见上前曰:「臣以为为朝廷储小仓,不若储大仓,非擅免也。」上曰:「何说也?」王曰:「岁以水不收,而必责之民,府仓虽实而民死亡尽,明年租将安出?活其民使均足于家,岁取之有恒,非陛下府库乎?此所谓大仓也。」上曰:「知体,其勿问。」(虞集撰《元帅张献武王庙碑》,《元文类》卷二十一)
赵良弼
请立高丽世子为王遣还国
公言 【此为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前所奏。】 :「高丽虽名小国,依阻山海,国家用兵二十余年,尚未臣附。前岁高丽世子王倎来朝,适銮辂西征,留滞者二年矣,供张疏薄,无以怀辑其心,一旦得归,将不复来。宜厚其馆谷,待以藩王之礼。今闻其父已死,诚立之为王,遣送还国,世子必感恩戴德,愿修臣职,是不劳一卒得一国也。」(《元名臣事略》卷十一《枢密赵文正公》引李谦撰墓碑)
议征日本
诏授四川经略使,未几 【当在至元十年秋冬间。】 ,复召议进讨日本。公奏曰:「臣前岁渡海,居彼地者几再岁,熟知其民俗凶狠骁勇,不识父子之亲,不知上下之礼,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家置干戈,百姓皆兵。其地山水居多,可佃者极少,无桑蚕丝枲。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益富。且舟楫恃风而行,忽值风变,漂流触撞,沉溺之祸莫可预防,虽贲、育之勇,良、平之智,将无所施。臣奉使时,同行三舟,为风所漂,会集先后有相去二十余日者。用兵无虑百舟,随波星散,寄命沧海,欲进退齐一,协力成功,难矣。 【[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臣谓勿击便。]】 【据《元史》卷一百五十九《赵良弼传》补。】 」(同上)
张雄飞
请建储
【[世祖]】 命驿召雄飞至,问以方今所急,对曰:「太子天下本,愿早定以系人心。闾阎小人有升斗之储,尚知付托,天下至大,社稷至重,不早建储贰,非至计也。向使先帝知此,陛下能有今日乎?」帝方卧,矍然起,称善者久之。(《元史》卷一百六十三《张雄飞传》)
请立御史台
他日 【按御史台立于至元五年,张雄飞上言当在此年。】 ,与江孝卿同召见,帝曰:「今任职者多非材,政事废弛,譬之大厦将倾,非良工不能扶,卿辈能任此乎?」孝卿谢不敢当。帝顾雄飞,雄飞对曰:「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如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帝曰:「善。」乃立御史台,以前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雄飞为侍御史。(同上)
谏肆赦
【[至元]】 二十一年春,册上尊号,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止降轻刑之诏。(同上)
董文炳
请赦天下
中统元年,上命公宣慰燕南诸道,还奏曰:「人久弛纵,一旦遽束以法,危疑者尚多。与之更始,宜赦天下。」制曰:「可」,反侧者遂安。(元明善撰《城董氏家传》,《元文类》卷七十)
论发河南民丁及将校无俸
上召公密谋,欲大发河南民丁,公曰:「河南密迩宋境,人习江淮地利。河北耕以供需,河南战以启土;宋平,则河北长隶兵籍,河南削籍为民,便。又将校素无俸稍,连年用兵,至有身为大校出无马乘者。臣即所部千户私役兵士四人,百户二人,听其顾役,稍食其力。」上皆从之。始颁将校俸钱,以秩为差。(同上)
谏和籴边郡
【[至元]】 七年,改山东路统军副使,治沂州。沂与宋人接境,镇兵仰给内郡饟饷。有诏和籴本部,公亟命收州县所移文,……乃遣使入奏,略曰:「敌人接壤,知吾虚实,一不可;边民供顿甚劳,重苦此役,二不可;困吾民以惧来者,三不可。」上大悟,仍旧和籴内郡。(同上)
谏括宋诸藏货宝
【[至元十四年四月]】 公至自临安,……因奏曰:「臣在临安时,阿里伯奉诏检括宋诸藏货宝,追索没匿甚细,人皆苦之。宋人未洽吾德,苦之以财,恐非安怀之道。」即诏罢之。(同上)
董文忠
论儒学
【[至元]】 八年,侍讲学士徒单公履欲奏行贡举,知帝于释氏重教而轻禅,乃言儒亦有之,科举类教,道学类禅。帝怒,召姚枢、许衡与宰臣廷辩。文忠自外入,帝曰:「汝日诵《四书》,亦道学者。」文忠对曰:「陛下每言:士不治经讲孔孟之道而为诗赋,何关修身,何益治国!由是海内之士稍知从事实学。臣今所诵,皆孔孟之言,焉知所谓道学!而俗儒守亡国余习,欲行其说,故以是上惑圣德,恐非陛下教人修身治国之意也。」事遂止。(《元史》卷一百四十八《董文忠传》)
奏事先启太子而后上闻
【[至元]】 十六年十月乙亥,还自万寿宫祝厘所,奏曰:「陛下始以燕王为中书令、枢密使,纔一至中书;后册储皇,累使明习军国事者十有余年,终守谦抑。非不奉明诏也,亦朝廷处之未极其道。夫事已奏裁而始启白,为人臣子惟有唯默,避在不敢以令可否制敕而已。以臣所知,曷令有司启而后闻,其有未安,断以制,则理顺而分不踰,必不敢辞责元良矣。」其日,尽前省院台臣将百人,上面谕曰:「自今庶务其听皇太子临,而后入闻。」(姚燧撰《佥书枢密院事董公神道碑》,《元文类》卷六十一)
谏农器官卖及徙猎户戍郢
公尝进言:「田器古无算,所以劭农。今冶官列肆以求赢利,至锄镈之属亦皆市鬻于耕者,非便。」诏遂罢之。
又言:「职虞者将尽徙猎户无虑数千戍郢中,往往质妻卖子,哭声震路,或自经死。实单弱不中徙,徒纷扰无益。」诏止之。(《元名臣事略》卷十四《枢密董正献公》引卢挚撰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