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例存疑


宿卫人兵仗:巻首
凡宿卫人,兵仗不离身。违者,笞四十。辄(暂)离(应直)职掌处所,笞五十。别处宿,(经宿之离)杖六十。官员,各加一等。亲管头目,知而不举者,与犯人同罪。失觉察者,减三等。
   此仍明律,雍正三年修改,其小注顺治三年添入。

禁经断人充宿卫:巻首
凡在京城犯罪被极刑之家,同居人口(不论亲属,所司)随即迁发别郡住坐。其(本犯异居)亲属人等,并一应(有犯笞杖,曾)经(同决)断之人,并不得入充近侍及(宫禁)宿卫守把皇城京城门禁。若(隐匿前项情由)朦胧充当者,斩(监候)。其当该官司不为用心详审,或听人嘱托,及受财容令充当者,罪同(斩,监候。并究嘱托人)。
○若(极刑亲属及经断人)奉有特旨选充,曾经(具由)覆奏明立文案者,(所选之人及官司)不在此限。
   此仍明律,顺治三年添入小注。

冲突仪仗 (凡车驾行幸之处,其前列者为仪仗,仪仗之内即为禁地。):巻首
凡车驾行处,除近侍及宿卫护驾官军外,其余军民,并须回避。冲入仪仗内者,绞。(系杂犯,准徒五年。)若在郊野之外,一时不能回避者,听俯伏(道旁)以待(驾过)。其(随行)文武百官,非奉宣唤,无故辄入仪仗内者,杖一百。典仗护卫官军故纵者,与犯人同罪。不觉者,减三等。
○若有申诉冤抑者,止许于仗外俯伏以听。若冲入仪仗内而所诉事不实者,绞。(系杂犯,准徒五年。)得实者,免罪。
○军民之家,纵放牲畜,若守卫不备因而冲突仪仗者,(守卫人)杖八十。冲入紫禁城门内者,(守卫人)杖一百。(其纵畜之家,并以不应重律论罪。)
   此仍明律,原系三条(律目下有三条二字),顺治三年添入注,雍正三年修并。
条例
冲突仪仗   一,圣驾出郊,冲突仪仗,妄行奏诉者,追究主使,教唆捏写本状之人,倶问罪,各杖一百,发近边充军。所奏情词不分虚实,立案不行。
   此条系前明问刑条例,乾隆三十二年修改。
冲突仪仗   一,圣驾临幸地方虽未陈设卤簿,如有民人具呈妄行控诉者,照冲突仪仗例,杖一百,发近边充军。
   此条系乾隆十八年大学士忠勇公傅恒等条奏定例,三十二年修改。
   谨按。律系杂犯绞罪,例改为近边充军,均系指妄行奏诉及具呈妄行控诉者而言。若申诉冤抑得实,又当别论。
□此未冲突仪仗而亦照冲突仪仗问拟者,窃谓民间词讼均由地方有司审理,往往有刁健之徒将帐债、鬪殴等细事添砌情节,赴京叩阍或俟车驾行幸道旁呈诉。虽未冲入仗内,所控亦未必尽虚,仍应治以冲突仪仗之罪,以惩刁风。若关系人命生死出入,地方官或审断不公,或徇情枉法,歴控上司不为申理,情急无奈叩阍呈诉者,幸而审出实情,则冤抑得以申雪。若仍将申诉者治以重罪,势必畏罪者多不敢控诉。律文得实免罪,似尚平允。
□民间命盗等案,往往有地方官审断不公,控经上司不为准理,不得已而叩阍呈诉者,若再不与申理,或审明所控属实,既非越诉,亦不诬吿,仍治重罪,则冤抑不能申雪者多矣。律虽严冲突仪仗之罪,而复着得实免罪之文,情法最为得平。例止言冲突妄诉之罪,而不言得实免罪者,以律有明文,故不复叙也。参看自明。
□乾隆四十六年浙江汪进修、嘉庆十四年陕西张升二犯均系叩阍所吿得实,曾经钦奉谕旨,即予省释,免其治罪。似可于例内添入,如果申诉冤抑审系得实者,仍照律免罪。奏请定夺。
冲突仪仗   一,凡八旗兵丁如有冲突仪仗者,在本营枷号一个月,满日,同眷属倶发往各省驻防,交该将军、都统等严加管束。本犯如三年无过,准挑给兵丁差使,不准拣选官职。其子孙不在此限。
   此条系嘉庆十九年奉旨纂辑为例,道光九年改定。
   谨按。冲突仪仗下似应照上二条添入妄行控诉句。
□宝义及英文保二案均非控诉冤抑,亦未诬陷人罪,改发驻防,实属咎由自取。如实有冤抑情事,控诉得实,似不应一概拟发驻防。似应修改明晰,以示区别。

行宫营门:巻首
凡行宫外营门、次营门与紫禁城门同,若有擅入者,杖一百。内营牙帐门与宫殿门同,擅入者,杖六十,徒一年。
   此仍明律,雍正三年修改。

越城:巻首
凡越皇城者,绞(监候)。京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越各府州县、镇、城者,杖一百。官府公廨墙垣者,杖八十。越而未过者,各减一等。若有所规避者,各从(其)重者论。
   此仍明律,顺治三年添入小注。
   谨按。本门内凡言皇城者,多改为紫禁城。此条及门禁锁钥一条仍从其旧,应参看。
条例
越城  一,各衙门亲戚书吏人等,游船演戏,夜半方归,擅叫禁门者,照越府州县城律,杖一百。
   此条系雍正七年兵部议覆给事中顾
□条奏定例。
   谨按。亲戚应改为官亲幕友。
越城  一,京城该班兵丁,如取用什物,不由马道行走,乘便由城上缒取者,照违制律,杖一百,加枷号一个月。该管员弁疏于觉察,交部议处。
   此条系嘉庆十六年刑部遵旨议准定例。
   谨按。此专指京城而言,外省有犯,应否勿论,记核。
□什物不应由城上缒取,中外皆然,钦奉谕旨虽专指京城,惟既纂为定例,似应添入各省,以免参差。

门禁锁钥:巻首
凡各处城门应闭而误不下锁者,杖八十。非时擅开闭者,杖一百。京城门,各加一等。其有公务急速,非时开闭者,不在此限。
○若皇城门应闭而误不下锁者,杖一百,发边远充军。非时开闭者,绞(监候)。其有旨开闭者,勿论。
   此仍明律,小注监候二字,顺治三年添入。


[巻首] [総目]: 前巻 次巻

读例存疑卷二十一     前巻 次巻
兵律之二  军政



  擅调官军   
  申报军务   
  飞报军情   
  漏泄军情大事   
  边境申索军需   
  失误军事   
  从征违期   
  军人替役   
  主将不固守   
  纵军虏掠   
  不操练军士   
  激变良民   
  私卖战马   
  私卖军器   
  毁弃军器   
  私藏应禁军器   
  纵放军人歇役   
  公侯私役官军   
  从征守御官军逃   
  优恤军属   
  夜禁   

擅调官军:巻首
凡将帅部领军马守御城池及屯驻边镇,若所管地方遇有报到草贼生发,实时差人体探缓急声息,(果实)须先申报本管上司,转达朝廷奏闻,给降圣旨,调遣官军征讨。若无警急,不先申上司,虽已申上司不待回报,辄于所属擅调军马及所属擅发与者,(将领、属)各杖一百,罢职发边远充军。
○其暴兵卒至,欲来攻袭,及城镇屯聚军马之处,或有(内贼作)反(作)叛,或贼有内应,事有警急及路程遥远(难候申文待报)者,并听从便,火速调拨(所属)军马,乘机剿捕,若贼寇滋蔓,应合会(兵剿)捕者,邻近官军虽非所属,亦得(行文)调拨策应,(其将领官并策应官)并即申报本管上司,转达朝廷知会。若不即调遣会合,或不即申报上司,及邻近官军(已奉调遣)不即发兵策应者,(将领与邻近官)并与擅调发罪同(亦各杖一百,发边远充军)。其上司及(典兵)大臣,将文书调遣将士,提拨军马者,(文书内)非奉圣旨,不得擅离信地。若(守御屯驻)军官有(奉文)改除别职,或犯罪(奉文)取发,如(文内)无奏奉圣旨,亦不许擅动,违者,(兼上数事)罪亦如之。
   此仍明律,原律罪同下有若亲王所封地面有警,调兵已有定制二句,顺治三年删,雍正三年改定,其小注系顺治三年添入。

申报军务:巻首
凡将领参随统兵官征进,如统兵官分调攻取城寨,克平之后,(将领)随将捷音差人飞报,(知会本管)统兵官转行兵部。统兵官(又须将克捷事情)另具奏本,实封御前(无少停留)。
○若贼人数多,出没不常,如所领军人不敷,须要速申统兵官,添拨军马,设策剿捕。不速飞申者,(听)从统兵官量事轻重治罪(至失误军机,自依常律)。
○若有(贼党)来降之人,(将领官)即便送赴统兵官,转达朝廷区处。其贪取来降人财物,因而杀伤(其)人及中途逼勒逃窜者,斩(监候。若无杀伤逼勒,止依吓骗律科)。
   此仍明律。顺治三年删改,雍正三年改定,其小注系顺治三年添入。

飞报军情:巻首
凡飞报军情,在外府州(如闻属县巡司等报)即差人,申督抚、布政司、按察司,本道仍行移将军、提镇。其守御官差人,各申督抚,仍行本管将军、提镇。督抚、将军、提镇得报,差人一行移兵部,一具实封(直奏)御前。若互相知会,隐匿不速奏闻者,杖一百,罢职不叙。因而失误军机者,斩(监候)。
   此仍明律。顺治三年修改,雍正三年改定,其小注系顺治三年添入。
   谨按。明律有在内直隶军民官司一层,今律所无,则在外二字亦应删改。

漏泄军情大事:巻首
凡闻知朝廷及统兵将军调兵讨袭外番,及收捕反逆贼徒机密大事,而辄漏泄于敌人者,斩(监候)。
○若边将报到军情重事(报于朝廷)而漏泄(以致传闻敌人)者,杖一百,徒三年。(二项犯人若有心泄于敌人,作奸细论。)仍以先传说者为首,传至者为从,减一等。若私开官司文书印封看视者,杖六十。事干军情重事者,以漏泄论(为首,杖一百,徒三年。从,减等)。
○若近侍官员漏泄机密重事(不专指军情,凡国家之机密重要皆是)于人者,斩(监候)。常事,杖一百,罢职不叙。
   此仍明律,原在公式门,顺治三年移入,并添入小注,雍正三年修改。
条例
漏泄军情大事  一,在京在外军民人等,与朝贡外国人私通往来,投托,拨置害人,因而透漏事情者,倶发近边充军。通事并伴送人,系官革职。
   此条系前明旧例。雍正三年改定,乾隆三十二修改。
   谨按。漏泄重事,律系满徒,例则加拟充军,然止曰事情而不曰重事,则似凡有透漏,即应充军矣。
□拨置二字,例不多见,惟官员袭荫门?各处土官袭替一条与此例有此二字。解者谓系挑唆教诱之意。然此例重在因私通往来而透漏事情,不应添入害人一层,致渉纷岐,似应将投托等六字删去,以害人自有教诱犯法之例也。
□与盘诘奸细门?交结外国一条参看。
漏泄军情大事  一,内外衙门办理紧要事件,倶密封投递,本官亲拆收贮,不得令吏胥经手。傥有密封章奏未经上达先已传播,及缉拏之犯闻风扬。等事,査究根由,分别议处。如将应密之事并不密封,及收受承办衙门不行谨愼,以致漏泄者,将封发收受承办官査参,交部分别议处。如封贮之处及投递之前,提塘及衙役人等将密封事件私开窃视以致漏泄者,杖六十。事重者,为首,杖一百,徒三年。为从,减一等治罪。仍令科道不时稽査,如不行査参,别经发觉者,将该管科道一并交部议处。
   此条系雍正五年例,乾隆五年改定。
   原例
   一,凡督抚、提镇关渉紧要陈奏本章,及移咨部院紧要事件,并缉拏人犯之案,将封面用密封字样封固投递。通政司收到密封副本,堂官亲拆,另存档案,仍封固收贮。各部院收到密封掲帖、文移,该堂官亲拆,面交司官密行收贮,谨愼办理。(按,此系由外达内之件。)其在京各部院文移咨呈及知照各省文书,有紧要事件,亦必密封递发。督抚提镇接到部院密封文书,务须亲拆收贮。(按,此系由内行外之件)。其各省督抚、提镇以至州县来往公文,亦将紧要事件密封投递,本官亲拆收贮,不得令吏胥经手。(按,此系彼此申行之件。)傥有未经上达先已传播及缉拏之犯闻风远扬等事,査究根由,分别议处。如将应密之事并不密封,及收受承办衙门不行谨愼,以致漏泄者,将封发收受承办官査参。事理重者,照红本不谨愼收存例,事理轻者,照不应轻律,各议处。如收贮之处及投递之前,提塘及衙役人等将密封事件私开窃视,以致漏泄者,杖六十。事重者,为首,杖一百,徒三年。为从,减一等治罪。仍令科道不时稽査,如不行査出纠参,别经发觉者,将该管科道一并交部,照奉旨事情未到部先钞传例议处。
   谨按。此条原例词虽繁冗,却极详晰,后删减太多,反不分明。
   《处分则例》。
□一,凡陈奏本章有关渉紧要者,督抚、提镇将副本掲帖用密封字样投递通政司衙门,该堂官亲自开拆。另记档册,封固收贮。其投递部院衙门密封掲帖,各部院堂官亲拆,交司官谨密收贮。若咨文内有紧要事件,亦用密封投递者,各部院堂官亲拆,交司官谨愼承办。至各部院遇有紧要事件行文内外各衙门用密封投递者,该堂官及该督抚、提镇亦亲拆收贮。其直省督抚、提镇以至州县往来紧要文札应密封者,亦密封投递,各本官亲拆收贮。如封发官并不密封以致漏泄,或收受官不知愼密以致漏泄者,倶各降一级留任。
□与此例同。
漏泄军情大事  一,凡平常事件,虽非密封,但未经御览批发之本章刊刻传播,概行严禁。如提塘与各衙门书办彼,此句通,本章一到即钞写刊刻图利者,将买钞之报房、卖钞之书办亦倶照漏泄密封事件例治罪。其捏造讹言刊刻者,杖一百,流二千里。若有招摇诈骗情弊,犯该徒罪以上,不分首从,倶发近边充军。该管官失于觉察,该科道不行査参者,均交部,亦照例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