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职官
- 读例存疑
读例存疑
谨按。前明选法与今不同,贡监、吏员、承差人等,均在入选之列,是以有贡监等字样。现在监生并不选官,且另立监生被革,易名复捐条例,此处自应删改
□例首已改为文武各员,下文吏部门首即难赅括。且祗言文武官员及起送官吏等项,然无部中官吏通同作弊,亦属无成。似应于充军下添官吏知情、通同作弊者,罪同。赃重者,以枉法从重论。
□已除授与未除授,究有不同,均拟充军,似嫌无所区别。例内亦发附近充军语,自系指起送官吏而言,其通同作弊之部中官吏,似亦应一体同科。并应与诈假官及诈欺取财各门条例参看。
□假冒顶戴,自称职官,止图郷里光荣者,徒一年,此间满杖,亦应参看。彼条祗系一人诈冒,此则不免有买求官吏之事,一体拟杖似嫌太轻。
□假如有被参革职之员,买求官吏,改为丁忧、吿病等项,过后起复、起病,止图顶戴荣身,并不赴选,均拟满杖,似嫌未协。且与上文未除授充军治罪之处相去悬絶。
□玩例末数语,似系指改名冒捐而言,与下斥革监生一条相类,似应并入彼条之内。
□再大计内,亦有因年老被劾者,原例年老二字似不可删。
举用有过官吏 一,凡衙役犯侵盗钱粮婪赃等罪,遇赦豁免后,覆入原衙门及别衙门应役者,杖一百,徒三年。该管官知情故纵,及督抚不即纠参者,倶交该部议处。
此条系康熙五年现行例,乾隆五年改定。
举用有过官吏 一,凡部院衙门书办,或因有疾,或因不谙文移,退役之后,傥有更名重役者,杖一百,革退。
此条系康熙十二年现行例,乾隆五年改定。
谨按。此专言部院,而未及大小衙门,似不赅括。然既非有心作弊,即不必禁其复充。此条似可删除。
举用有过官吏 一,凡在外各衙门书役投充,务査该役的名,取具并无重役、冒充亲供互结,行査本籍地方,该地方官加具印结申送,方准着役。傥有役满不退者,杖一百、革役。本管官不行査出,交部议处。
此条系雍正三年例,乾隆五年改定。
谨按。此专指外省而言,与下京城一条参看。
□年满退役,现在倶成具文矣。
□役若干年方满,亦应叙明。
举用有过官吏 一,凡在京各衙门书吏缺出,应募投充者,取具同郷书吏保结,该衙门于十日内,照保结所开籍贯、住址、三代姓氏,咨行吏部,转行各省,取具印甘各结。顺天限四十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奉天,限三个月。江苏、安徽、陕、甘、湖南、湖北、浙江、江西,限四个月。云、贵、川、广、福建,限六个月。咨送到部,准其着役。该地方官吏有勒索迟延等弊,分别处分治罪。其籍隶大宛二县民人,倶不准投充。如本系大宛籍贯,捏称他省土著之民,该管官滥准充当,地方官朦胧出结,该吏及滥行保结之书吏,并承行吏典,分别斥革治罪。该管及地方官,一并交部议处。
此条系乾隆元年,吏部议覆侍郎鄂善条奏、定例,道光十年改定。
谨按。此专指京城而言。
□顺天以下等语,似应分注。
□外省本州岛县人均可当该州县书吏,而大宛二县人不准充当书吏,似不画一。
□应治何罪,并未叙明。
举用有过官吏 一,斥革监生有易名复捐者,除将复捐监生革退,追缴执照外,仍照违制律治罪。伊等犯事到官,一面追照缴销,一面即行审拟。
此例系乾隆八年,礼部议准山西按察使张无咎条奏、定例。
谨按。上条文武各员亦有监生在内,其改名弊混,即系易名复捐,而罪名轻重相去恳絶,以上条系选缺之监生,此则空名监生耳,其实大不相同也。
举用有过官吏 一,各部院衙门经承书吏所雇贴写,该管司官开明伊等姓名、年貌、籍贯,取具该经承保结,移付司务厅注册。傥遇驱逐辞去,即移付司务厅除名。如有捏报诡名,经承扶同保结,察出,照重役例治罪。其有负罪潜逃者,着落保结之经承立限捕获。亦照律治罪。
此条系雍正十二年定例。
谨按。此亦书吏也,特非经承耳。
举用有过官吏 一,凡各部院衙门书吏,籍隶大宛二县,有本籍可归及籍隶各直省者,役满后,限一个月领照,一个月回籍。仍行知原籍地方官,将该吏到籍日期申详督抚,咨报都察院査核。如有逾限不即起程,及出京后半年不呈报到籍者,该司坊官及原籍地方官,分别具详咨报吏部、都察院,将该吏职衔斥革。傥潜留京师,获日,倶杖一百,递回原籍。如有包揽招摇等弊,按律治罪。若从前未经犯案,役满回籍后,覆潜行来京者,获日,斥革职衔,枷号一个月,责四十板,递回原籍,交保管束。如从前犯有事故,押逐回籍后,覆私自来京者,虽未犯案,照前犯加一等治罪。其有来京犯案,罪止杖笞者,仍从重照例枷责。所犯重于枷责者,照本犯应得之罪加一等治罪。仍递回原籍,交地方官严行管束。司坊官失于觉察,或知情容留,査出,交部议处。疏纵之原籍地方官,一并参处。至无业游民曾经犯罪,亦令京城文武地方各官实力稽査,押逐回籍,交与该地方官严行管束。
此例原系二条,一系雍正五年例,乾隆五年修改。一系乾隆二年刑部议覆刑科给事中陈履平条奏、定例。道光十年,大学士九卿会议,稽査役满书吏回籍章程,奏准修并。
谨按。定例非不严密,而日久即成具文,皆此类也。
□再,此门例文八条,一言文武职员,一言监生革后复捐,其余六条均系书吏之事。(四条专为京城而设。)此辈最易犯法,亦善于趋避,条例愈多,而舞弊愈甚,竟成无可如何之势矣。书吏万不可无,而立法善,则舞弊渐少,严设科条果何益乎。
擅离职役:巻首
凡官(内外文武)吏(典吏)无(患病公差之)故擅离职役者,笞四十。(各留职役)若避难,(如避难解之钱粮,难捕之盗贼,有干系者,)因而在逃者,杖一百,罢职役不叙。所避事重者,各从重论。《如文官随军供给粮饷,避难在逃,以致临敌缺乏。武官已承调遣,避难在逃,以致失误军机。若无所避,而弃印在逃,则止罢职。)
○其在官(如巡风官吏、火夫之类》应直不直,应宿不宿,各笞二十。若主守(常川看守)仓库、务场、狱囚、杂物之类,应直不直、应宿不宿者,各笞四十。(倶就无失事者言耳。若仓吏不直宿而失火,库子不直宿而失盗,禁子不直宿而失囚之类,自有本律科罪。)
此仍明律,其小注系顺治三年添入。
条例
擅离职役 一,监生在监肄业,及各衙门办事官吏承差,皆不许倩人代替,违者,倶杖一百,黜革。代替者,别有职役,一体问革。
此条系前明问刑条例,乾隆五年修改,嘉庆六年改定。
《集解》。律因官吏有职役而擅离,若监生,非官非吏,无职无役,而附于此者,盖监生私逃比官吏擅离律耳。
谨按。狱卒令人代替者,笞四十,见点差狱卒。内府工作人匠替役,各杖一百。宿卫人冒名代替,分杖六十、杖一百。见宫卫门。军人不亲出征,雇人冒名代替,替身杖八十,正身杖一百,见军政。均应参看。
□明洪武中,国子监设六堂以课诸生,行积分法。歳内积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业。又令诸生于各司分习吏事,谓之歴事,又谓之拨歴。其期以入监者年月为先后,送吏部选用。
□办事官亦系前明名目,大半以监生为之,今无。
□应直不直笞二十,主守仓库等笞四十,即无故不朝参、公座及同僚代判署文案,均罪止杖八十。此代替则倶黜革为民,未免参差,且较宿卫、守卫人私自代替,科罪亦重。
擅离职役 一,外任旗员子弟归旗后,有因事吿假,与例相符者,该旗酌量给假,仍分别省分远近定限,给以执照,令其依限回旗。并咨部行文该省,按限催令归旗。如有借端逗遛,照违制律治罪。
此条系雍正十三年定例。
谨按。八旗兵丁吿假领票,见《督捕则例》。
□八旗比丁之年,严査隐漏,见脱漏戸口。
□旗人吿假出外,报明佐领,见人戸以籍为定。
□旗员子弟亲族随任,见《处分则例》,赴任门。均应参看。
□从前约束旗人过严,后则未免太寛矣。
官员赴任过限:巻首
凡已除官员在京者,以除授日为始,在外者,以领(该部所给)文凭限票日为始,各依已定程限赴任。若无故过限者,一日笞一十,毎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并留任。
○若代官已到,旧官各照已定限期交割,戸口、钱粮,刑名等项,及应有卷宗、籍册完备无故。十日之外不离任所者,依赴任过限论减二等。(亦留任)
○其中途阻风、被盗、患病、丧事不能前进者,听于所在官司(吿明)给(印信结)状,以备(后日违限将结状送官)照勘。若有规避,诈冒不实者,从重论。当该官司,扶同保勘者罪同。
此仍明律,其小注系顺治三年添入,雍正三年修改。
条例
官员赴任过限 一,升除出外文职,已经领敕、领凭,若无故迁延,至半年之上,不辞朝出城者,参题,依违制律问罪。若已辞出城,覆入城潜住者,交部议处。
此条系前明问刑条例,乾隆五年改定。
谨按。官员赴任逾限若干日,吏、兵部均定有处分,此条似可删除。
□本系半月之上,雍正三年误刊为年字,相沿至今,未经改正。
□明律及《辑注》均系半月之上。
官员赴任过限 一,外任汉军官员有升转来京,及年老有病,降级革职归旗者,务于定限之内起程。令该督抚、提镇,照依各省远近,大路有驿站者,日行一站,僻路无驿站者,日行五十里,酌定到京期限,咨报该部、该旗。其中途阻风、被盗、患病、丧事不能前进,仍照律听其于所在官司给状,以备照勘外,如有无故不速起程,或已起程中途逗遛,或在别处居住,或本身进京而令家口在别处居住者,督抚提镇题参交部,均照违制律治罪。地方官不行详报,督抚、提镇不行提参,交部议处。或已经起程,地方官不行申报,督抚、提镇不行咨明该部、该旗,以致沿途逗遛生事者,亦交部议处。其革职免罪人员,别无未清事件,亦遵照此例,给咨催令回籍,免其沿途押解。
此条系雍正三年例,乾隆五年改定。
《示掌》云,归旗回籍人员,原限五月,今已改限三月。
《中枢政考》亦载有此例,系限六个月起程,又有违限三个月以上者一句,均应参看。
《吏部则例》。
□一,外任旗员遇有丁忧及各项事故,应归旗者,该督抚计程定限。大路有驿站者,毎日行五十里,由水路行走者,即按其应歴之水程计算,扣定到京日期。仍先行咨报该部、该旗査核。
□一,应归旗人员无故不即起程,迟延半年以上,降一级调用。一年以上,革职。其起程之后,或有中途患病及风、水阻滞,由沿途地方官出结,报明该部,该旗者,各准其展限三个月。傥有已报起程,而中途无故逗遛,迟延半年以上者,降一级留任。一年以上者,降二级留任。(倶公罪)其或在省在途别有钻营,干预情事,以及本员虽已到京,而家口任在别处居住。有官者革职,无官者治罪。
谨按。此专指汉军官员而言,盖恐其在外逗遛,别处居住也。惟《处分则例》,系统言旗员,此仅言汉军,似不赅括。至无故不即起程及中途逗遛,吏部均有分别降留、革职明文,并非概照违制律治罪,与此例不符。再处分例有,或在省在途别有钻营干预情事,及本员虽已到京,而家口仍在别处居住者革职等语,并无本员在别处居住之文,均应修改一律,以免岐误。
□文武官员赴任,吏兵二部均有定限,此门各例与处分例不无参差之处,且专言文官,而不及武职,亦未赅括,似均应删除。
官员赴任过限 一,汉官革职离任,交代完日即令起程,不得过五个月之限(按《中枢政考》系四个月)。该督抚将起程日期报部,并知会原籍地方官。傥违限不即起程,一月以上,(按《中枢政考》系三月以上)照旧官十日之外不离任所律治罪。该管及地方官不行査出,交部议处。革职免罪人员亦令按限起程,免其请咨押解。其有冤抑欲赴都察院具呈申理者,地方官给咨(按,京控给咨,此例现己不行。)来京,事竣之日,发回原籍。如借端留滞,照例治罪。五城司坊官徇情容留,交部议处。
官员赴任过限 一,京官革职,曾经问有罪名者,限一个月内起程。五城司坊官务将起程日期报部,并知会原籍地方官。傥违限不即起程,一月以上,照例治罪。(按,治罪之处,应参看稽留囚徒门。)五城司坊官及地方官不行査出,亦交部议处。
此二条系雍正四年,吏部遵旨议准定例。原例本系一条,乾隆五年分作二条。道光二十五年改定。
谨按。《处分则例》云,降调人员,限交代清楚后三个月,给咨赴部。此例止言一月以上,而无一年以上明文,似照律,罪止杖六十矣。应与《处分则例》离任门,题升、推升、捐升例,应离任人员一条,降调人员亦限交代清楚后三个月,给咨赴部一条,及事故门、革职提问,应于原籍治罪之汉宫一条参看。
无故不朝参公座:巻首
凡大小官员无故,在内不朝参,(在内不言公座署事,重朝参也。并论。)在外不公座署事,及官吏给假限满,无故不还职役者,一日笞一十。毎三日加一等,各罪止杖八十,并留职役。
此仍明律,其小注系顺治三年添入,雍正三年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