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职官
- 居官日省录
居官日省录
从来辨人命未能精悉至此。非寝食坐卧于律例者不能道。非视人之性命。若己之性命者亦不能道。此刑名第一书。为官必先熟读。 【 李笠翁】
慎狱刍言云。人命中疑狱最多。有黑夜被杀。见证无人者。有尸无下落。求检不得者。有众口齐证一人。而此人夹死不招者。有共见打死是实。及吊尸检验。并无致命重伤者。凡遇此等人命。只宜案候密访。慎毌自恃摘伏之明。炼成附会之狱。书曰罪疑惟轻。又曰宁失不经。夫以皋陶为士。安有疑罪不经之人。岂可失出。明断如古人。犹慎重若此。况其它乎。今之为官者。苟能阙疑慎狱。即是窃比皋陶。其自命正复不小。彼鍜炼成狱者。不及古人远矣。何聪明之足恃哉。
人命不同他狱。谳者不厌精详。上司数批检问。正谓恐有冤抑。欲与下僚商酌。为平反计耳。要知一人之聪明有限。同官之思虑无穷。从前承问者岂事事皆能自决。亦知重狱非一审可定。未必不留余地以俟后人。即上司批讯之法。亦自不同。有词与意合者。有词在此而意在彼者。又有欲轻其罪。而故张大其词。以示国法之重者。此虽宪体宜然。亦以试问官之决断何如耳。承委诸公。须出己见成招。慎勿雷同附和。若观望上司之批语。以定从违。或摹写厯来之成案。以了故事。其中倘有毫发冤情。罪孽比初审者更重。何也。天下之事。一误尚可挽回。再误则永难救正。狱情不始于我。而死刑实成于我也。
尸当速相而不可轻检。骸可详检而不可轻拆。拆骸蒸骨。此人命中尽头道路。有一线余地。尚不可行。若使人命是真。典偿可必。则死者受此劫磨。尚能瞑目。万一典偿不果。枉遭此难。令彼何以甘心请于轻拆不如详检。详检不如速验之后再下一转语曰。速验不如细审。果能审出真情。则不但无事检拆。并相验亦可不行矣。尝思片言折狱之人。不知存活多少性命。完全多少尸骸。故人乐有贤父母也。
凡奉上司批驳。情节不明者。止审情节。尸伤欠确者。方检尸伤。慎勿一槩烦扰。以致生死俱累。
呈报命案。非尸亲。即地保。宜立刻研问衅由。及鬬殴之状。受伤之处。细细诘问。察看供情虚实。自可得其要领。盖尸亲等甫至县城。未暇受讼师指挥。代书写词。不敢大改情节。且乡民初见官长。尚有惧心。立时细鞫。真情易露。一面讯供。即一面佥役传验。无论寒暑远近。讯毕即往。以免犯证入城。先投讼师商榷。中途犯到。即择可息足处所提犯鞫问。使其猝不及备得情自易。
刁悍尸亲。或妇女泼横。竟有不可口舌争者。执发变为伤据。指旧痕为新殴。毫厘千里。非当场诘正。事后更难折服。宜将洗冤录逐条检出。与之明白讲解。令遵录细辨。终能省悟。切不可惮半日之烦。贻无穷之累。
开检之时。折骨洗蒸。最为惨毒。疑似之间。出入重大。遇有尸亲翻控。先检原详图格。逐一精研。实有枉抑疑窦。然后详检。则问心无愧。倘系尸亲妄听误告。须细细开导。果能悔悟。自可陈情上官。提审取结免检。盖检而无伤。不惟死者增冤。复令生者坐罪。而曰我依律办也。是耶非耶。必有能辨之者。昔有强干太守。号称吏才。每逢发审命案。辄以详检塞责。半年之间骨殖多提省垣。而太守以暴病死。家属仳■〈亻离〉官所。遗榇难归。论者谓有鬼祸。其或然欤。
○盗贼
自来言弭盗者。弭之于既为盗贼之后。不若弭之于未为盗贼之先。此最上策也。然而猛以济宽。使郑国中无萑苻之警。圣人犹称子产为遗爱。后世如虞诩之缝衣为志。李崇之村置鼓楼皆称善法。为牧令者。欲使地方安谧。必先遏绝盗风。遏绝之法。与其责铺汛之巡拏。不若令乡邻之举首。与其责捕差之追缉。不若令守望之先防。与其获盗者十。不若获窝者一。与其搜山林匿迹之区。不若清坊肆藏匪之所。至于辨赃物。慎诬扳。在在皆当留意。乃或讳盗为窃。讳窃为无。殊不知两害相形。则取其轻。盗案四参限满。止于降调。且公罪例准捐复。一涉讳盗。则一蹶不起矣。总之。先事预防。临事尽力。诘奸禁暴。法莫善于保甲。有守土之职者。宜以实心实政举行之。则盗源清矣。
事迹
格言
△事迹
后汉虞诩。临终时谓其子恭曰。吾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那得不冤。自此二十余年来。家门不增一口。应获罪于天也。尔曹当佩斯语。慎毌再任此职。
明项襄毅公。为广东副史。按部高州。有兵卒报贼掳男妇数百。流劫村落。部将请发兵收之。公曰。贼无携家理。慎勿妄杀。后讯其俘。果皆良家被掠者。尽释之。未几拜陕西廉宪。适陕西饥。公不待奏报。发仓赈济。全活者万计。后公为相。簪缨累世不绝。
宋元嘉中。秣陵李龙等。夜行劫。陶继之为令。捕获龙等。审时。龙诬妓女某为同伙。陶不察。定妓罪。后所宿主人及宾客并相证明。陶亦知妓系雠扳。但文书已行。不欲自为反复。遂与盗并斩。妓临刑曰。我虽微贱。未尝为盗。而陶令枉加杀害。死若有知当诉于天。弹琵琶数曲而就死。月余。陶梦妓曰。昔枉见杀。诉天得白。特来取公。便跳入陶口。陶即惊醒。四日而亡。二子相继死。
齐王敬则为郡守。郡多剽掠。有数岁小儿于路取遗物。敬则杀之以徇。孔琇之为令。有小儿偷割邻稻一朿。琇之付狱曰。十岁便为盗。长大何所不为。噫。亦甚矣。立威惊众。乃借童子为先乎。
明会稽王某。为江南某县佐。适宰病。委以摄理有宦控失贼。捕役无从踪迹。惧比责。诬一穷民为盗。鞫讯备极严刑。终不服。王以官审不如捕审。命捕私鞫之。俗所谓做索是也。民不胜苦。遂死。其妻因夫死。亦投缳自尽。后王任满归里。有盗疑其富。纠党行劫。已尽所有。犹不足。缚王于庭。逼令输献。王无以应。竟被杀。
阎巡抚莅南京。有诬镇江民周志廉主盗者。志廉富民畏刑。以货属诸权贵请宽。阎益疑之。竟杖杀廉。已而镇江郡丞卢仁上谒。阎曰。汝何带囚周志廉来。仁茫然不省。阎复厉声曰。皂隶傍边立者。廉也。即昏仆。踰日而死。朱玑曰阎之杀廉。以其行赂疑之。可谓公正矣。然杀非其罪。尚能为厉。可自恃无私。遂妄行断决哉。
马炳为嘉鱼令。有盗数人焚掠公帑而去。其为首者多髯。适报团风镇。有舟载一十二人。踪迹可疑。侦之。中有长髯者。貌相似而实非也。马竟捕之。以盗治罪。毙于狱。后马擢御史。舟泊团风。夜为盗劫。举室皆死。
△格言
李笠翁曰。强盗杀人之律。止于竿首。实是千古恨事。常有一盗而手刃数人者。即除为盗弗论。而以命抵命。其罪浮于律之分数。亦相倍蓰而无算矣。况有劫财毁室之强形。拒捕抗官之逆状。甚有奸掠并行。俾事主之家。巢卵俱空。而身名交丧者。无一不堪寸磔。而其罪止于一枭。岂以此辈之肉。为不足食。故于一死之外。遂不复致详欤。倘于此等重狱。而犹劝当事者。予以哀矜。则不特为妇人之仁。直是以放虎纵狼为义。散鸩施毒为恩者矣。其有止于劫财。而未经杀人放火。及奸淫者。始可用吾矜疑一念。推详其入伙之由。审究其为盗之寔。以赃之有无。定罪之出入。如赃真罪确。万无生理。虽属饥寒所使。亦难贳以国法。所谓如得其情。哀矜弗喜者。盖为此辈言之也。或为盗而未得赃。与得赃而无主认者。皆可开以一面。非故纵之也。盖以后世无恒产之授。不能责其必有恒心。兼以保甲之法不行。或行之不力。令此辈得藏奸。是为上者亦有过焉。不得概罪斯民故也。但此辈原属无良。止可待以不死。万勿遽与开笼。使得脱然事外隶之胥靡。投之有北。俾狼心有制而不遑。鹰眼虽捷而难施。庶善与恶两不相妨。而解网之仁。不致流而为暴矣。
又曰。强盗初执到官。当察其私下受拷之形。狼狈与否。以为刑罚之宽严。词色之喜怒。若见其步履如常。形体不甚局促。自当示以震怒。加以严刑。非此则真情不能吐露。倘见有负伤甚重。神气索然者。则宜平心静气以鞫之。且勿遽加刑拷。何也。以其正在垂毙之时。求生之念轻。缓死之念重。非责其供吐之难。责其供吐必实之难也。地方失事。保甲负疏虞之罪。捕快畏比较之严。往往扶同乱报。见有踪迹可疑之人。即指为盗。或系乞食贫民。或往时曾为窃盗者。无论是非。辄加细吊。逼使招承。不招则痛加棰楚。一语偶合。又令招扳伙伴。押使同拏。展转相诬。诛求无巳。及至送到公堂。业已一生九死。自揣私刑若此。官法可知。况在迅霆严雹之下。尚敢以口舌害肌肤。肌肤戕性命哉。初招一错。以后则以讹传讹。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者。正在此时不可不慎也。霁威曲讯。审视再三。彼真情不露于言词必露于神色。俟其有瑕可攻。而后绳以三尺。未为晚也。凡此皆以保善良。非以护盗贼。惟虑其似盗而非盗。故慎重若此。倘信其果为真盗。方裂眦指发之不暇。尚肯以词色假之哉。
又曰。每获真盗一伙。必害良民数十家。犹之衙蠹之中。有一人被访。则亲属与雠家。皆不能安枕。非虑扳赃。即防贻祸。一辙也。故官长于盗贼之口。只宜抑之使闭。不当导之使开。即云盗伙未获。真赃未起。难以定招结案。势必责令自供。然于此时此际。亦当内存不得已之心。外示无可奈何之色。每闻供报一人。必详审数四而后落笔。但以又害一民为忧。勿以又获一盗为喜。盖于初获之首盗。尚虑其冤。而多方轸恤。何况由干而生枝。由枝而生叶者哉。近日世道浇漓。人心不古。良民供吐之言。尚不足信。何况天理蔑亡。良心丧尽。而为盗者哉。
又曰。禁强必先禁窃。究盗不若究窝。涓涓不息。流为江河。小偷弗惩。其势必为大盗。故于穿窬之获。究之务尽其法。无论赃多证确。剌配无疑。即使偶犯赃轻。亦必痛惩幽系。令亲属具结。保其改过而后释之。倘以饥寒所迫四字横踞于中。草草发落。是种大盗之根。爱之适以害之矣。至于窝盗之罪。更浮于盗。宁纵十盗。勿漏一窝。无深山不聚豺狼。无巨窝不藏贼盗。窝即盗之源也。
佟汇白先生云。乡邻首盗。其实甚难。盖官司捕获真盗。或赃有可疑。尝十数驳未已。良善之民。出身首盗。东奔西走。妨工费钱。万一审不成狱。不惟自坐虚枉。且致羣盗报复身命俱丧。以难事责之小民。似非情矣。惟乡甲法行。责成甚严。则人畏法而不畏盗。盗亦雠法而不雠人矣。
又云。凡不农不商不工不佣无恒业之人。与盗近矣。不事生计。恣意赌博。与盗更近矣。迨其为盗。形状自异。出入无时。潜去潜归。一也。往来多面生可疑之人。二也。常有赢余。费用不经。三也。此皆民间之盗。最易觉察者也。
又曰。藏盗之地。除深山大泽绿林啸聚外。其欲劫掠城市人家。若非往来窥探。路径习熟。岂能突然而来。是以娼家酒楼旅店开场窝赌之处。皆为藏盗渊薮。庵观寺院次之。诚能信赏必罚。勒令捕人不时稽察。非但得本地之盗已也。四方大盗。俱无所容矣。
又云。世无窝主。则盗贼何处潜踪。盗之去来无常。而窝之居处有定。盗之踪迹犹秘。而窝之举动甚彰。凡被劫之处。其盗之窝家。近不出五里。远至十里二十里止矣。盖强盗行劫。势难远涉。一恐腹饥力尽。二恐天明追捕。岂有劫掠良久分赃扰攘之后。自二十里外而来。复出二十里外而去乎。凡盗发后。密访附近地方。情形可疑之家。未有不得盗者。此就被劫处言也。又有久惯窝盗。四出行劫。仍串通本地之窝为线索者。此乡甲之法不行故也。
又云。捕盗之法。除负固连营者。应官兵剿除外。凡往来劫掠。出没无时者。惟责成于捕役。盖盗贼原捕役之供户。捕役即盗贼之窝主也。若信赏必罚。法严令明。未有不得盗者。又盗之动静。惟同伙知之。当悬重赏云。盗伙之中。有能出首渠魁。及党与。引领兵役剿捕者。除免本罪外。仍论功擢用。则盗党人人自疑。而有解散之势矣。
又云。凡缉拿余党。不可不填明住址年貌。若胡涂横开姓名。则处处可设牢笼。家家可施吓诈矣。凡审供余盗时。先要讯明某人年岁若干。身长身短。有须无须。面白面黑。住于某处。一一开注票上。庶无影射吓诈之弊。
李邺园先生。严禁恶捕线盗扳窝示云。照得捕役诬陷私刑。立法甚严。现行则例内开。凡番役人等。捉获强盗。先送官审。不许私刑取供。违者于本衙门枷号一月。责四十板。革役。如得财反诬陷无辜者。从重科罪。至于妄用脑箍。毛竹连根大板。及竹签烙铁等刑。致毙人命者。以故杀论。不准援 赦。其初招既定。不许续扳。又拿获强盗于未审之时。承问官即验有无伤痕。如有伤。即将捕役详审。照例惩治。等因遵行在案。国法昭然。孰敢违悖。讵意奸恶捕役。愍不畏死。凡遇强窃事案。不将真犯上紧缉获。先瞷殷实乡愚。指窝指盗。任意私拿。多在深林僻地。古庙庵观。空房冷屋之内。非刑吊拷。五毒备至。名为做索。言之惨不忍闻。当此生死呼吸之际。何求不得。随所意授。矢口招承。清白无辜之人。顷刻即成真盗。于是恣其勒诈。倾家荡产。卖子鬻妻。无不饱其虎吻。乃复公然私放。又虑事后告发。故当吊拷之时。逼勒亲供。留为左劵。使被害者。备受惨苦。缄口难言。若或诈索不遂。即行拷勒口供为凭。妆点私赃。吓令到官。照供直认。少有更改。倍加严刑。嗟此蚩蚩之民。心胆坠地。只顾目前暂缓痛楚。含糊供认。地方官以获盗为幸。以奸捕之刑拷勒供。奉为金科玉律。冀图结案。谁肯细心推勘。即司府各官。拘泥初招。亦不暇更端平反。孰知差之毫厘。失以千里。无辜之民。凭空枉陷。有案未结而拖累瘐死。即间有一二昭雪。而身家早已破碎。及至真盗就获。则又勒嘱扳窝。株连妄指。统凶肆捉。势若抄家。抢劫奸淫。无所不至。横行蔑法。言念及此。奸捕之恶。罪不胜诛。除一面密访严拿从重究处外。合行严禁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