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职官
- 学仕遗规补编
学仕遗规补编
夹棍一物。原有不得不用之时。不过欲取确供耳。初审狡展。正不妨屡呼要夹。而其难其慎。不肯即夹。三木之下。动关人命。堂上一声催刑。众役奋力。受之者魂飞魄散。气蔽血壅。即有供吐。昏迷之中。随口强应。亦未确凿。平日于行刑之人。明白指示。如不得巳。必须用夹。不得遽收。先就情理反复穷诘。此时问者之狼狈着急。较受刑之人为更甚。如不从实供吐。催令收刑但一收止二三分。又就案情反复诘问。有证据者。质之证据。使其计重语塞。自必供吐。此时官府审问。本犯呼号。行杖者暗暗松放。再有狡展。仍如初置刑内再收。亦不过二三分。一收一放。痛则有之。伤人则不能也。且其神魂清白。语言不至混乱。此时供吐。方为确切。可以定谳。俗称夹棍为大刑。示不可轻用。更不可错用也。然不独大刑为然。即行杖亦不可忽。竹板示警。罪当杖者。亦视其人气体壮健。足以当之而无伤性命者。然后如法杖责。凡行杖时。官暂停阅审卷。亦不可别有问答。惟注目凝神。以观受杖之人。一则视其人能受与否。倘不能受。量减数杖。杖虽减而法己尽矣。一则防行杖者有任意重责要害。毒打一处之弊。 【 如专用板头。专打腿湾。】 余厯任二十年。从未因杖责而损伤一人者。率是道也。
夹棍尺寸。原有定式。不可改短。杖用竹箆。削平棱节。夹棍桚指。均不得过两时。敲杖不得过三十。用时切当留神。
牢狱之苦。杂秽疫痢。暑月为最。常遣人洒埽囹圄。洗涤枷杻。不时调取监簿。稽查囚数。以自察其治状。务使眼前火坑。化作逍遥世界。此只在当官者念头动。舌头动。笔头动。一霎时之闲耳。
有外结之事而暂寄监者。有羁候待质。而犯证己到。未即质审者。有案巳奉文归结。或有应追之赃。不即发落者。州县??几忙。每易忘忽。刑胥苟无所得。岂肯为之禀请省释。必须州县每日调取监簿。进内衙查阅。以便随时结释。至于狱官每日查监。不过点名了事。原委未明。心念不切。岂能禀堂催结。州县更须隔三两日。抽闲出其不意。亲到监中查点。以防其有凌虐之弊。更验其墙宇。以防其有越狱之事。地方官总须把这监内人犯。往来于胸臆中。自不至于滥禁淹禁也。予厯任抚司。地位悬隔。不能亲自查监。曾酌定册式。令州县将某犯事由。到监月日。何日审理。应否拟罪。何时题奉部文。及何衙门批令收禁。逐名填册具报。以备不时专员持册到监查点。其时州县有因造此册。而查审省释者。院中就册查核。而行提归结者亦不少。较之委员查监。似更迅速。实在其监犯多。而州县不可信者。出其不意。不拘文武员弁。持册到监查点。多少不符者。按名查究。州县无不悚惕检点。是亦清理监狱之一法也。 功令最严越狱。凡禁卒非刑凌虐。率以防其越狱。耸禀本官。殊不知墙屋高坚。门户扃锁。囚犯焉能飞越。岂可以非刑为防闲。高忠宪公云。狱囚日闲不妨宽松。夜闲更当严禁。狱门不得容人出入。亦禁防重囚之一法。
盗贼未起。防守为要。盗贼既起。擒捕为要。昔李崇刺兖州。令村建一楼。楼悬一鼓。诸村闻楼鼓声。各守要路。遇盗辄擒。李肃为宰。不必建楼。比户置鼓。盗发辄击。远近皆应。盗遂敛迹。吾以为建楼置鼓。犹有所费。止须家置一梆。或竹或木。一处起梆。各处四应。有被窃而不传梆者。罪坐失主。一家梆起。而四邻不应。及应而并不出身协拿者。查明责究。亦何盗贼虑乎。
夜防盗贼。人人皆有此心。敲梆呼救。闻梆接应。贼虽众。未有不惊逸者。乡村防盗之法。莫捷于此。
州县亲民之官。非特贪酷足为民害。即拘谨之流。未尝不洁清自好。而闇暗不明。优柔不断。识不足以剔弊。力不足以惩奸。彼虽不贪。有代之而吸民膏者。彼虽不酷。有代之而戕民命者。其与贪酷害民无异。且百为丛脞。诸务废弛。或反不若贪酷者流。犹能理烦而治剧。所谓廉而无能。不若贪而有干。古之人诚有慨乎其言之也。
非取贪酷也。清官不能理事。民之受害亦不少。
为政说宽说严。皆迹也。莫如切实讲理。理者人心自有之天也。发一言。施一事。以我心之天。感孚乎人心共有之天。非言人所不能言。实言人所必欲言也。非行人所不能行。实行人所必欲行也。宽之可为杜母。严之可为召父。宽严之迹悉化。以此大畏民志。所谓不赏而劝。不怒而威。此道得也。何宽严之足云。
古人谓太上化民以德。其次莫如猛。是说也。非谓猛愈于宽。猛以济宽。适所以成其宽也。缘民愚无知。彼见上之宽则玩心生。后又从而刑之。则怨毒起矣。为民上者。视事之初。即严加整饬。吏役士民。苟有过犯。毫不假借。见之明。行之果。人心震动恪恭。各怀一不敢慢易。不敢欺蔽之心。如此则呼应既灵。法在难犯。而处心积虑。却时时欲与民休息。事事为愚顽鉴原。准情度理。足以快人听闻。即尽法处之。身受者不敢怨。观听者靡不服。畏威怀德。一时并到。若其始不振。后即整顿。徒招怨耳。
外虽严而内则宽。始虽严而终则宽。亲民之官。究心于此。庶得宽猛相济之道。
学仕遗规补编卷三终
●学仕遗规补编卷四
桂林陈宏谋榕门辑
子锺珂
侄锺理 锺琛
孙兰森同编校
策略汇抄
◆策略汇抄
谨按制科取士。首二场试四书经义。三场专试策问。盖以策者自经史著述兵农礼乐刑政典制。及切要时务。皆在所策之内。故四书经义祗三四艺。而策则有五。正足征士子学识经济。较书义更为详备也。祗因法久弊生。诸生揣摩习熟。或剿袭陈言。或填砌故实。或就问语敷衍。玩其文似乎出经入史。涵古茹今。大率强记名目。漫无考据。直钞例义。鲜有心得。按之胸中。仍然固陋。措之于用。与文策所对。迥不相符。厯科所取。虽不乏有体有用之儒。而空疏无用者。几于十人而九。获售者不过如此。未售者。遂不复致力。讲求五策之试。几成虚设矣。窃惟圣门垂训。不知言无以知人。有体有用之儒。仍不外于文策中分别而拔识之。是在持衡者发策时毋论经史时务。屏其浮泛。指其疑难。以观其所见之是非异同。所得之浅深优劣。俾讲求经济之士。有以自见。空疏剿袭者。不能以伪乱真。入彀者决非无用之人。不止于拔十得五也。今就先儒文集。及近今条议。汇为策略。以示大概。切望有志者好学而深思。触类而引伸之也。
真德秀
方孝孺
高拱
王守仁
冯从吾
凌义渠
王心敬
魏禧
闵本贞
陆陇其
熊伯龙
马世俊
缪彤
韩菼
万松龄
○真德秀 【 字景元履贯见前】
先圣言君子和而不同。以其叶心共济。非以其阿意相从也。今登延众彦。将追元佑之风。而羣贤持论。颇患不一。兵议既兴。有以先发制人为说者。有以量时度力为言者。彼是此非。莫能相一。臣顾以为喜者。盖同异之闲。实至当之论所由出也。朝廷之上。不以同异为好恶。搢绅之列。或以同异为爱憎。臣则忧之。夫主于先发制人者。为国也。主于量时度力者。亦为国也。意见不同。同于为国。平心商搉。惟是之从。奚必以异己相嫉乎。元佑中禀禀向治。而羣贤自为矛盾。小人得以乘之。稔成绍圣之祸。今虽未至于斯。可不豫防其渐。愿羣臣各尽忠益。事求适当。不必苟同。见有异同。毋相疑忌。成众贤和衷之美。取同心报国之功。
是君子。虽不同不害其为和。是小人。虽同终归不和。圣言曲尽君子小人情状。实关千古政治得失。真公所云同异之闲。至当之论所由出。尤至言也。
贤才满朝。而治效不立。议论盈廷。而弊事不修。忧国者为之叹惜。岂贤者非贤。而众议举不足采耶。窃谓人材有小大。善用者取长略短。皆足有济。议论有同异。善听者去非从是。皆足有补。大臣日加延访。使敷陈所蕴。而考察其行。能条举众弊。而分委以经画。课其效之成否。随以之黜陟。如此。则可用之人出矣。汉昭帝时。吏民上书言便宜有异。辄下杜延年平处复奏。神宗诏中外上言得失。委司马光张方平详定选择。哲庙嗣位。臣民皆上封事。亦令光与执政看详。然羣言繁多。无所抉择。命近臣掇取要语。各从其类。缮录成帙。以备采择。苟当于理。无不施行。如此。则可用之言见矣。用人听言。各有其实。何治之不立。而弊之不修耶。若悠悠玩愒。以虚誉用人。无以核其能否。以虚文听言。无以订其是非。恐弊事日滋。治效愈邈矣。人材无巨细。皆有益于世用。故常孜孜以求于下。而不敢俟人之求。一道数千里。官僚数百人。其材与否。不能尽知。然考于见闻。试以职事。亦闲得其一二。苟荐员之当及者。岂惟不俟其求。盖有未尝识面而举之矣。今蒙召擢。行且去官。采诸公言。犹有当举而未及者。用敢随其所长。形之论荐。以备采录。其中所长必有可取。大臣更加询察。或特加旌擢。或籍记中书。其中必有奋发。为清时之用者也。
荐贤而不俟人求。临去而追忆论荐。更求大臣询访。择其长而用之。此中必可得人。非如世俗官场。以荐举为沽名邀誉也。
国家深维民食之重。朱子请颁社仓法于天下。自是数十年闲。凡置仓之地。虽遇凶岁。人无菜色。里无嚣声。臣少时实亲覩其利。岁久法坏。亲见饥穷之民。惟乡落最甚。而致粟又为最艰。劳费不啻数倍。因慨然深念使社仓之法。推行不废。在在皆有藏粟。以之振民。犹取之怀也。其利岂不博哉。近岁士大夫。以其蠹弊多端。往往归尤于法。欲举而废之。抑不思古今之法。岂能久而无弊。亦在维持整饬之尔。即以常平义仓。侵渔移易。其害不一。然卒不可废者。以其害不能揜利故也。何独社仓必欲举而废之哉。
社仓至今日。虽不能无弊。毕竟弊少利多。弊犹可杜。利则无穷。未可因噎废食也。真公早已见及矣。
天下有幸免之吏。则必有不幸之民。夫吏之不良。法之所宜黜也。宜黜而以幸免。则凡不良之吏。知罚不及己。将安意肆行而无所忌。欲民之不受弊得乎。版籍混淆。贫富易位。奉文推排。邑令得人。升降适宜。民赖其利。邑令志不在民。一切付之乡保吏胥之手。飞走卖弄。听其自为。需求如志。则以上等之户。降而为下等。贿赂不至。则以百金之产。增而为千金。牒诉纷然。一不受理。遂使冤愤不平之气。无所发泄。同时并作。不能弹压解散。一邑嚣然。几至生变。直至守臣下县毁不公之籍。人情始定。争鬬始息。皆由不良之吏得以幸免故耳。
察吏所以安民。纵贪必至滋乱。言之极其恳切。
军政修饬。全在平时。若统戍得人。常有教阅训练之勤。无掊克朘削之害。原不须州郡节制。其如廉介公勤之将。未易多得。殿司远在行都。帅宪亦相去数百里。近而可以考察者。莫如州郡。又以原无统属。不敢过问。则军政废坏。将有不可胜言者。是以数十年来。士卒不如向时之精锐。舟船器械。不如向时之整备。正以戍将多非其人。又无从旁督察之者。遂得以肆其贪饕掊克之私。士卒无所告诉。故为一戍将之私计。则以受制节于本州岛为非便。为一军数千人之公计。则以听节制于本州岛为至便。在戍将之公廉无私者。亦喜其本州岛节制。呼应灵通也。
置军于州郡。事力寡弱。若受本州岛节制。则用度之窘缺。可以补充。出师之粮饷。教阅之犒赏。可以仰给。其有劳效。可借本州岛保明。其有利病。可望本州岛申述。盖州郡与本军。合为一体。凡事相为援助。则在本军为力也易。若州郡本军。各为一家。凡事不相左右。则在本军为力也难。如前岁追捕海寇。方其出军之时。本州岛给备粮饷。犒以酒肉。而又合民船以助其势。雇水手以助其用。曾有州郡老吏。私议本州岛从来只是移文督责。何须枉费官钱。盖其熟习见闻如此。今若仍前不相系属。自今或有缓急。虽听州郡调遣。而无节制之柄。必不肯资助。借使统戍得人。犹恐未能独办其事。况一有庸谬之人。滥居其选。既无州郡督责。又无州郡应副。岂复肯尽心竭力。以收捕盗贼为己责乎。
驻军之地。必须文武官互相联络。抚绥弹压。平时可以省事息争。遇有军行。可以一体照料。故后世有兵民不可不分之势。而不可无分而不分之意。自宋迄今。不可易也。
○方孝孺 【 字希直履贯见前】
为政之道。尽人事而后征天道。天道至微而难知。人事至着而易为。舍易为而求难知。则为不知。先其微而后其着。则为失序。尧舜禹益。相告戒之辞。详矣。传道则曰执中。用人则曰九德。治民则曰六府三事。至论天道。则厯象授时之外。未尝有片言焉。三圣贤于天道。岂有所未达哉。弃所宜为。而求之恍惚荒诞之域者。圣贤所不取也。宰相之职。上致君。下泽民。贤才列乎位。教化行乎时。风俗美于天下。伦理正而礼乐兴。中国尊而外藩服。有生之伦。各遂其性。而无乖戾鬬争。则可为尽职矣。不必矻矻然探其所难知。以为夸美也。能尽其职。虽日月失明。寒暑不节。无害其为治。职有未尽。使天地位而万物育。亦何益于民乎。汉史称丙吉不问死伤。而诘牛喘。以为知大体。此非君子之言。民至相杀伤于都市之内。政教不振。民俗隳坏。其为变亦甚矣。岂非宰相所当忧乎。舍此不问。而恐阴阳不和。何其迂且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