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职官
- 唐六典
唐六典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率各一人,正四品上;(隋文帝置左、右宗卫率各一人、副率二,掌领宗人侍卫,职拟左、右领军将军,加置行参军二人。炀帝改为右、右武侍率,皇朝复为左、右宗卫。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司御卫率府,神龙初又为宗卫,开元初复为左、右司御率府。)副率各二人,从四品上。(隋文帝置,皇朝因之。其后改复,皆随于府。) 左、右司御率府率掌同左、右卫率;副率为之贰。郊城等三府之旅贲应番上者,各配于所职。 长史各一人,正七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胄曹参军事务一人,从八品下;(隋置左、右虞候开府,初无录事,有长史及四曹参军;至炀帝改为率府,始置录事,皇朝因之。余具上说。)司阶各一人,从六品上;中候各二人,从七品下;司戈各二人,从八品下;执戟各三人;从九品下。 长史掌判诸曹及郊城等三府之贰,余皆如左、右率府。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率各一人,正四品上;(隋文帝置左、右虞候,各开府一人,掌斥候非违,职拟左、右金吾将军;炀帝改马左、右虞候率,又各置副率二人。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左、右清道卫,神龙初又为虞候率府,开元初复为清道率府。)副率各二人,从四品上;(隋炀帝置,皇朝因之。龙朔、神龙、开元随府改复。) 左、右清道率府率掌东宫内外昼夜巡警之法,以戒不虞,凡绛邑等三府皆属焉;副率为之贰。凡皇太子出入,则领其属以清游队为之先,以后拒队为之殿,其余依卤簿之法以从。凡仗卫之出入,置细引以导之,兼为之纠正。(凡五十人,用左、右率之亲、勋、翊卫为之,分为五番,每番有主帅及中郎或左、右郎将一人领焉。)每月,绛邑等三府之直荡应番上者,配于所职。
长史各一人,正七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司阶各一人,从六品上;中候各二人,从七品下;司戈各二人,从八品下;执戟各三人,从九品下。 长史掌判诸曹及绛邑等三府之贰,余如左、右率府。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率各一人,正四品上;(隋文帝置左、右监门率各一人、副率各二人,掌诸门禁,职拟左、右监门将军,各有直长十人。炀帝改为左、右宫门将,降为正五品。皇朝复改为监门率。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崇掖卫,咸亨复旧。垂拱中改为鹤禁卫,神龙初复旧。)副率各二人,从四品上。(隋文帝置,正五品;皇朝因之。龙朔、开元随府改复。) 左、右监门率府率掌东宫诸门禁卫之法;副率为之贰。凡东宫诸司应以籍入于宫殿者,皆本司具其官爵、姓名以牒门司,门司送于监门,监门之主与判曹印署,复送于门司;门司会之,同则听入。凡东宫内、外门之守者,并司其出入。凡财物、器用之出入于宫禁者,皆以籍傍为据,左、右监门以出入之。若皇太子出入;则依卤簿之法,率其属于牙门之左右,以为捍守。
长史各一人,从七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上;兵曹参军事务一人,正九品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下。(隋置左、右监门率,有长史以下等员,无仓曹,以兵曹兼掌其事,皇朝因之。)
长史掌判诸门禁卫之贰。录事参军事掌印,兼勾稽失。兵曹兼仓曹之职,余皆如左、右率府。其诸司籍傍判于监门者,检其官爵、姓名、年貌,监其器物,检其名数;月终,诸门之籍傍归于府者,则会其出入之数。胄曹掌器械及公私马、驴、杂畜;土木缮造之事。凡诸府直马配于左、右监门之巡探者,则请其料,归于马主,禁其隐没弃遗者。
太子左、右内率府,率各一人,正四品上;(隋文帝置左、右内率 副率。领东宫千牛、备身侍奉之事,职拟千牛将军。其备身有:千牛备身八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十六人,掌供奉弓箭;备身二十人,掌宿卫侍从。炀帝降内率为正五品,皇朝因加至四品上。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奉裕率,神龙初复旧。)副率各一人,从四品上。(隋置,皇朝因之。龙朔、神龙随府改复。) 左、右内率府率之职,掌东宫千牛、备身侍奉之事,而主其兵仗,总其府事;而副率为之贰。以千牛执细刀、弓箭,以备身宿卫、侍从,以主仗守戎服、器物。凡皇太子坐朝,则领千牛、备身之属升殿。若射于射宫,则率领其属以从,位定,千牛、备身奉细弓及矢,立于东阶上,西面;率奉弓,副率奉矢及决拾,北面张弓,左执付,右执箫以进副率以巾拂矢而进,进讫,各退立于位。及射,左、右内率启其矢中及不中,既事,受亦如之。
长史各一人,从七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上;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下。(隋置右、右内率,有长史以下等员,无兵曹,皇朝置之。) 长史掌判诸曹官吏及千牛、备身之贰,余如左、右率府。录事参军事掌印,兼勾簿书及其勋阶、考课稽失。兵曹掌文武官及千牛、备身之簿书,及其勋阶、考课、假使、禄俸之事。胄曹掌细引仗及羽仪之物,自千牛以下各分而典之。
●卷二十九 诸王府公主邑司
△亲王府
傅一人 谘议参军事一人 友一人 文学二人 东ト祭酒一人 西ト祭酒一人 长史一人 司马一人 掾一人 属一人 主簿一人 史二人 记室参军事二人 史二人 录事参军事一人 录事一人 府一人 史三人 功曹参军事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仓曹参军事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户曹参军事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兵曹参军事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骑曹参军事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法曹参军事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士曹参军事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参军事二人 行参军四人 典签二人
△亲事府
典军二人 副典军二人 府一人 史二人 执仗亲事十六人 执乘亲事十六人 亲事三百三十三人 校尉旅帅队正队副准人部领
△帐内府
典军二人 副典军二人 府一人 史二人 帐内六百六十七人 校尉旅帅队正队副准人部领
△亲王国
国令一人 大农二人 尉二人 丞一人 录事一人 府五人 史十人 典卫八人 舍人四人 学官长食官长丞各一人 厩牧长丞典府长丞各二人
△公主邑司
令一人 丞一人 录事一人 史八人 主簿二人 谒者二人 舍人二人 家吏二人
亲王府:傅一人,从三品;(汉高祖初置诸侯王,有太傅,辅导王。后汉曰傅,秩二千石。魏、晋因之。宋、齐、梁、陈皆为师,后魏始蕃王、二蕃王、三蕃王各有师、傅、北齐唯置师。隋皇伯叔、昆弟、皇子为亲王者,置师。皇朝因之。开元初,改为傅。)谘议参军事一人,正五品上;(晋氏公府置谘议参军事,盖取谘询谋议军事也。宋、齐因之。梁、陈诸王 公府及位从公开府者,及皇弟、皇子、皇弟 皇子之庶子府各有谘议参军员。隋三公府及诸王府各有谘议参军,正五品上,皇朝因之。)友一人,从五品下;(后汉东平宪王为骠骠将军。辟杜抚以为西曹掾,寻以为师友。魏、晋诸王置友一人,宋、齐因之,品第六,进贤一梁冠,绛朝服。梁皇弟、皇子府友各一人,班第八,正六品。陈因之。后魏诸王友从四品下。北齐皇子置友一人,第五品上。隋为从五品下,皇朝因之。)文学二人,从六品上;(汉氏公府、州郡并有文学,魏氏诸王始有文学员,晋、宋、齐、梁、陈皆因之。梁班第五,从七品。后魏太和末,六品上。北齐因之。隋亲王府有文学二人,从六品上,皇朝因之。)东ト祭酒、西ト祭酒各一人,从七品上。(晋初,位从公以上并置东ト、西ト祭酒,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相因。亲王府及嗣王、上柱国府各有东、西ト祭酒,从七品上,皇朝因之。) 王傅掌傅相训导。而匡其过失。谘议掌︳谋左右,参议庶事。友掌陪侍游居,规讽道义。文学掌雠校典籍,侍从文章。祭酒掌接对贤良;导引宾客。
长史一人,从四品上;(汉相国、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后汉三公府各有长史员,魏太祖、吴长沙桓王府因之。宋、齐诸王领镇者有长史,品第六,秩千石,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梁、陈公府并有长史,后魏、北齐亦同。隋亲王、嗣王、郡王各有长史,皇朝因之,嗣王、郡王则不置。)司马一人,从四品下;(司马,古主兵之官也。宋、齐诸王领镇者各有司马。梁、陈、后魏、北齐、隋并与长史同置,皇朝因之。)掾一人,正六品上;(汉氏三公、大将军、御史大夫并有掾、属员。西汉辟召皆上言之,故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曹比三百石,其属并二百石。后汉皆自辟除,不复上言;故通降为百石。品秩虽下,优礼甚弘。三公盖天子之股肱,掾、属则三公之喉舌,故三府掾乃言行之本,祸福之主;及其迁除,或周月而长州郡,或数年而至公卿。魏、晋皆相因置,多者或至数十人。江左以来,诸公置掾二人,其加崇者置四人。掾、属常敦明教义,肃清风俗,非礼不言,非法不行,以训群吏。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公府皆有掾、属。隋氏二师、三公不开府,国王、嗣王、郡王府有掾、属各一人,皇朝因之。)属一人,正六品上;(汉、魏已来,与掾同置。过江之后,则为曹名,诸公置户曹属一人,其加崇者置仓曹属一人。梁、陈诸公、皇子、皇弟府并有属,后魏、北齐三师 三公府各有属,隋亲王府有属一人,皇朝因之。)主簿一人,从六品上;(汉三公府有黄ト主簿,省录众事。魏、晋已下皆有。梁、陈诸公、皇弟、皇子府各有主簿。后魏皇子主簿从六品。北齐诸王皆有主簿,隋亲王符二人,皇朝置一人。)史二人;(皇朝因隋置,余史并同。)记室参军事二人,从六品上;(汉三公及大将军皆有记室令史,主上章表,奏报书记。魏太祖辅汉,以陈琳、阮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二人所作。晋氏诸公及位从公以上并有记室员,宋诸公府有记室参军事,梁、陈公府及王府皆有记室参军,北齐因之。隋亲王府及嗣王府有记室参军,皇朝因之。)录事参军事一人,从六品上;(晋元帝初为镇东大将军,有录事参军一人。梁、陈王府有中录事参军及录事参军各一人,后魏亦同,北齐因之。隋亲王、嗣王府有录事参军一人,皇朝因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功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汉、魏、晋、宋、齐、梁、陈、后周,州、郡、县并有功曹员。后魏太和末,诸王府并有功曹员。隋氏亲王、嗣王府有功曹参军,炀帝改为功曹书佐,皇朝复为功曹参军。)仓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后魏诸王府有仓曹参军。隋亲王、嗣王府有仓曹参军,炀帝改为仓曹书佐,皇朝复为参曹参军。)户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后魏、隋氏并与仓曹同置。)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梁、陈王府有中兵曹参军、中直兵曹参军各一人。后魏有皇子府中兵参军,始蕃王、二蕃王有兵曹参军。北齐皇子府有中兵、外兵参军。隋亲王、嗣王府有兵曹参军,炀帝改为兵曹书佐,皇朝复为兵曹参军。)骑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隋亲王、嗣王府有骑曹参军一人,炀帝改为骑曹书佐,皇朝复故。)法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梁、陈、后魏诸王府,隋亲王、嗣王府,并有法曹行参军;炀帝改曰法曹行书佐,皇朝复旧。)士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后魏诸王府、隋亲王府皆有士曹行参军,炀帝改为士曹行书佐,皇朝复旧。)参军事二人,正八品下;(后汉末,三公府有参军事,如孙坚参车骑军事,荀参丞相军事是也。魏武帝征荆州,请邯郸淳参军事。自晋、宋已来,代有其任。梁选簿:“皇弟、皇子府有正参军。”后魏有皇子参军,北齐因之。隋亲王、嗣王府有参军六人,长兼行参军八人,炀帝改为行书佐,皇朝复为参军四人,今减二人。六曹已下官吏,三府并同。其杂使又有执刀十五人、典狱十八人、问事十二人、白直二十四人。)行参军四人,从八品上;(晋氏加置行参军,以自辟召,故曰“行”也。宋、齐、梁、陈皆有之。《梁选簿》:“嗣王府行参军降正王府一阶。”隋亲王、嗣王府并有长兼行参军,炀帝改为长兼行书佐,皇朝改为行参军。)典签二人,从八品下。(《齐职仪》云:“诸公领兵,局有典签二人。”隋亲王府、嗣王府、上柱国 柱国府、上大将军 大将军府各有二人,皇朝因之。) 长史、司马掌统理府寮,纪纲职务。掾掌通判功曹、户曹、仓曹事。属掌通判兵曹、骑曹、法曹、士曹事。主簿掌覆省王教。记室掌表、启、书、疏。录事参军事掌付事勾稽,省署钞目。录事掌受事发辰,兼勾稽失。功曹掌文官簿书、考课、陈设、仪式等事。仓曹掌廪禄请给,财物市易等事。户曹掌封户、田宅、僮仆、弋猎等事。兵曹掌武官簿书、考课、仪卫、假使等事。骑曹掌厩牧、骑乘、文物、器械等事。法曹掌推按欺隐,决罚刑狱等事。士曹掌公廨舍宇,缮造工徒等事。参军事掌出使及杂检校事。典签掌宣传教令事。
亲王亲事府,典军二人,正五品上;(《齐职仪》:“诸公领兵职,局有库典军七职二人、仓典军七职二人,又有船官典军、茭箬典军、樵炭典军等员。”皇朝因其名而置,多以武官及流外为之。)副典军二人,从五品上;执仗亲事十六人,正八品上;执乘亲事十六人,正八品上。(已上并皇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