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六典

  典膳局:典膳郎二人,正六品上;(自汉以来并有太子食官。北齐门下坊始别置典膳局,有监、丞各二人;监六品下。隋改为正七品下。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太子典膳郎。)丞二人,正八品上。(北齐典膳局有丞二人,正八品下。隋正九品下,皇朝复马八品上。)典膳郎掌进膳尝食之事;丞为之贰。每夕,局官于厨更直。
  药藏局:药藏郎二人,正六品上;(北齐门下坊领药藏局,有监、丞各二人,正六品下;侍药四人,正七品下。隋门下坊领药藏局监、丞二人,侍药四人;监,正七品下。皇朝改监为太子药藏郎。)丞二人,正八品上。(北齐药藏局有丞二人,正八品下。隋正九品下,皇朝因之。)药藏郎掌和齐医药之事;丞为之贰。凡皇太子有疾,命侍医入诊候以议方药。应进药,命药僮贰筛之,侍医和成之;将进,宫臣监尝,如尚药局之职。
  内直局:内直郎二人,从六品下;(《齐职仪》:“太子有内直兵局内直兵史二人,五品勋位。”梁有斋内、主玺、主衣、扶持等局,各置有司,以承其事。陈因之。北齐门下坊领殿内局,有内直监二人,正六品下。隋门下坊领内直局,置内直监二人,品同北齐。皇朝因之,职拟尚辇奉御。龙朔二年改曰太子内直郎。)丞二人,正八品下。(北齐殿内局有副直监四人,从六品下。隋内直局有副监二人,品同北齐。皇朝因改为丞。)内直郎掌符玺、伞扇、几案、衣服之事;丞为之贰。
  凡皇太子之服:
  衮冕,垂白珠九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青纩充耳;犀簪导;玄衣、裳,九章,每章一行,重以为等,每行九;(五章在衣: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织成为之。)白纱中单,黼领,青衤票、衤巽、裾;革带,金钩<角>,大带;(素带不朱里,亦纯以朱绿,纽约用组。):(随裳色,火、山二章。)玉具剑,(金宝饰。)玉镖首;瑜玉双佩;朱组双大绶,四彩:赤、白、缥、绀,纯朱质,长一丈八尺,三百二十首,广九寸;(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二玉环。)朱袜,赤舄;(加金饰。)侍从皇帝祭祀及谒庙、加元服、纳妃则服之。
  具服远游三梁冠,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发缨翠,犀簪导;绛纱袍;白纱中单,皂领、衤票、衤巽、裾;白裙襦,白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其革带、剑、佩、绶与上同。)白袜,黑舄;未冠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释奠则服之。(其朔、望日入朝通服裤褶,五日常朝亦准此。)
  公服远游冠,(簪导以上并同前。)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金钩<角>,假带;瑜玉只佩,方心;纷;ひ囊;(长六尺四寸,广二寸四分,色同大绶。)白袜,乌皮履;五日常朝、元日 冬至受朝则服之。
  【乌纱帽,白裙襦,白袜,乌皮履;视事及宴见宾客则服之。】
  弁服,(弁以鹿皮为之。)犀簪导,组缨,玉綦九;绛纱衣,素裳;革带;ひ囊;小绶,只佩;白袜,乌皮履;朔、望及视事则兼服之。
  平巾帻,(金饰。)犀簪导;紫褶,白裤;玉梁珠宝钿带;著华;乘马则服之。
  进德冠,九綦,加金饰,其常服及白练裙襦通著之,若服裤褶,则与平巾帻通著。
  典设局:典设郎四人,从六品下。(南齐有斋居局斋居库丞一人。梁有斋内局,各置有司,以承其事。陈因之。北齐门下坊有斋帅局,有太子斋帅、内ト帅各二人;太子斋帅,正八品下。隋门下坊领斋帅局,有斋帅四人,正七品下。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太子斋帅为太子典设郎。)典设郎掌汤沐、洒扫、铺陈之事。凡大祭祀,皇太子散斋三日于别殿,致斋二日于正殿。前一日,设幄坐于正殿东序及室内,俱西向,又张帷于前楹下;殿若无室,则张帷。若大礼应供者亦如之。
  宫门局:宫门郎二人,从六品下;(汉太子太傅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后汉置二人,秩六百石,职比郎将。魏因之。晋太子门大夫局准公车令,班同中舍人;主通远近笺表,宫门禁防。宋品第六,秩六百石,从驾在詹事后。齐、梁、陈因之,皆置一人。北齐门大夫坊置门大夫、主簿各一人,门大夫从六品上,并统伶官西凉二部、伶官清商二部。隋曰宫门局,置大夫二人,从六品上。炀帝改为宫门监,皇朝复为宫门大夫。龙朔二年改为宫门郎,职比城门郎。)丞二人,正八品下。(皇朝置。)宫门郎掌内外宫门管钥之事。凡宫殿门,夜漏尽,击漏鼓,开;夜漏上水一刻,击漏鼓,闭。每岁终行傩,应经所由门,并先一刻早开。若皇太子不在,则闭东宫正门,其宫城门使、宿卫人应入宫殿者,各于左、右厢便门出入;至皇太子还仗,乃开。凡宫中漏刻昼夜惟唱时,不复击鼓;若开、闭门及每夜一更尽,依法击钟鼓。
  太子右春坊:右庶子二人,正四品下;(其说已具于左庶子。隋门下坊置左庶子二人以领之,典书坊以右庶子二人领之;右庶子正四品下。皇朝因之。至龙朔二年,始改典书坊为右春坊,右庶子为太子右中护。咸亨元年复为右庶子。在东宫,职拟中书令。)太子中舍人二人,正五品下。(太子中舍人,本汉、魏太子舍人也。晋惠帝在储宫,以舍人四人有文学才美者,与中庶子共理文书;至咸宁二年,齐王攸为太傅,遂加名为中舍人,位叙同尚书郎。其后资渐高,拟黄门侍郎,班同门大夫,次尚书郎下。高功中舍人与高功中庶子共掌禁令,纟正违阙,侍从左右,傧相威仪,尽规献纳,奏事文书,皆典给之,监合尝药。大、小会二官举案正直,从大、小驾,一人前部护驾,一人后部护驾,同中庶子。月检奏直臣名,更直五日,典文疏,如中书郎。宋有四人,齐有一人。梁有四人,高功一人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班第八,正六品。陈因之。后号第五品上。北齐门下坊有四人,品同后魏。隋改为太子内舍人四人,正五品上;炀帝减二人。皇朝复马中舍人,职拟中书侍郎。)右庶子之职,掌侍从左右,献纳启奏,宣传令言;【中舍人为之贰。凡皇太子监国,于宫内下令书,太子亲画日至春坊,则宣传之。
  太子舍人四人,正六品上;(汉成帝时,太学弟子三千人。王莽秉政,岁课一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晋十六人,品第七,班同食官令,在洗马下,掌表、启、笺、疏。高功一人,与高功庶子共掌一坊禁令,纠诸逋违。从驾,则正直从,次直守;妃出,则次直从。宋四人,齐一人。梁庶子下有太子舍人十六人,职如晋氏,班第三,从八品。陈因之。后魏有太子舍人员。北齐二十人,从第六品,隋八人,皇朝四人。龙朔二年改为太子右司议郎,咸亨元年复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掌侍从,行令书、令旨及表、启之事。皇太子通表如诸臣之礼。诸臣及宫臣上皇太子,大事以笺,小事以启,其封题皆曰“上于右春坊”,通事舍人开封以进。其事可施行者,皆下于舍人,与庶子参详之,然后进;不可者则否。】
  太子右谕德一人,正四品下;(龙朔二年置,职拟右散骑常侍。)太子右赞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龙朔二年改太子中允为右赞善大夫,咸亨元年复为中允,而赞善大夫不废,又加置五人。职比谏议大夫。)右谕德掌如其左。皇太子朝宫臣,则列侍于右阶之下;出入,则骑于正道之右。右赞善大夫掌如其左。凡皇太子朝宫臣,则列于右阶之下。
  太子通事舍人八人,正七品下。(《齐职仪》:“中庶子下有门下通事守舍人四人,三品勋禄叙,武冠,朱服。”又:“庶子下有内典书通事舍人二人,品服同舍人,拟中书通事舍人,掌宣传令书,内外启奏。”梁中庶子有通事舍人;又,庶子下通事舍人二人,视南台御史,并一班,从九品。陈因之。北齐门下坊有通事守舍人四人。隋典书坊有通事舍人八人,正七品下。炀帝改太子通事舍人为宣令舍人,皇朝复为通事舍人。)通事舍人掌导引东宫诸臣辞见之礼,及承令劳问之事;凡大朝谒及正、冬,百官与诸方之使者参见东宫,亦如之。若皇太子行,先一日,京文武官职事九品已上奉辞;及还宫之明日,参见亦如之。
  太子内坊:典内二人,从五品下;(晋有太子寺人监员。又,《齐职仪》:“太子三卿、校,各有寺人二人。”隋文帝始置太子内坊,有典内等员,皇朝因之。)丞二人,从七品下;(隋文帝置内坊丞二人,皇朝因之。)典直四人,正九品下。(隋内坊置丞直四人,皇朝改为典直。)典内掌东宫ト内之禁令,及宫人粮廪赐与之出入;丞为之贰。凡任典直以仪式,导客主之傧序,任ト帅以门户,任内阍以出入,任给使以伞扇,任内厩以车举,任典事以牛马;典内统而监主之。凡皇太子妃之亲、内命妇之母并郡主合乘车出入者,亦监之。凡宫人、命妇亡葬之制,皆率其属而供其职。
  太子内官:(《汉书》曰:“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历代因之。至宋明帝,更为太子置内职二等,有宝林、良娣。齐建元中,太子宫置三内职:良娣比关内侯,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隋初始定制,皇朝因之。)
  司闺,从六品。掌导引妃及宫人名簿,以总掌正、掌书、掌筵,知三司出纳。
  掌正,从八品。掌文书出入,录目为记;并闺ト管钥,纠察推罚。女史,流外三品。掌典文簿而执行焉。(余女史视此。)
  掌书,从八品。掌宝及符契、经籍,宣传、启奏,教学、廪赐,及纸笔、监印。
  掌筵,从八品。掌帷幄、床褥,几案、举伞扇,洒扫、铺设及宾客。
  司则,从六品。掌礼仪参见,以总掌严、掌缝、掌藏,而领其事。
  掌严,从八品。掌首饰、衣服,巾栉、膏沐,服玩、仗卫。
  掌缝,从八品。掌裁缝衣服、织绩。
  掌藏,从八品。掌金玉、珠宝、财货、绵缯、缣彩出入。
  司馔,从六品。掌膳羞,进食先尝,以总掌食、掌医、掌园,而领其事。
  掌食,从八品。掌膳羞、酒醴,灯烛、柴炭,及宫人食料、器皿。
  掌医,从八品。掌医药、伎乐。
  掌园,从八品。掌园苑,种植蔬果。

  ●卷二十七 家令率更仆寺
  太子家令寺
  家令一人 丞二人 主簿一人 录事一人 府十人 史二十人 亭长四人 掌固六人
  食官署
  令一人 丞二人 府二人 史四人 掌膳十二人 供膳四百人 奉觯三十人
  掌固四人
  典仓署
  令一人 丞二人 府三人 史五人 掌固四人 园丞二人 史二人 典事六人
  司藏署
  令一人 丞二人 府三人 史五人 典事四人 掌固四人
  太子率更寺
  令一人 丞一人 主簿一人 录事一人 府三人 史四人 伶官师二人 漏刻博士二人 掌漏六人 漏童六十人 典鼓二十四人 亭长四人 掌固四人
  太子仆寺
  仆一人 丞一人 主簿一人 录事一人 府三人 史五人 亭长四人 掌固四人
  厩牧署
  令一人 丞二人 府三人 史五人 典乘四人 典事六人 牧长四人 翼驭十五人 驾士三十人 兽医二十人 掌固四人
  太子家令寺:家令一人,从四品上;(秦、汉詹事属官有太子家令、丞。张晏云:“太子称家,故曰家令。”又《茂陵中书》:“太子家令,秩八百石。”后汉太子少傅属官有太子家令,秩一千石,主仓谷、饮食,又领食官令、丞。魏因之。晋家令品第五,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比司农、少府。晋太康八年,诏曰:“太子家令、率更令、仆,东宫之达官也,宜进品第五,与中庶子、二率同。”宋太子家令主内茵蓐、床几诸供中之物,又知官奴婢月用钱、内库米盐、车牛、刑狱。齐因之。自宋、齐已来,清流者不为之。梁天监六年,武帝以三卿陵替,乃诏革选,家令视通直常侍,率更,仆视黄门。陈因之。后魏太子三卿从三品上,太和二十二年降为从四品上。北齐詹事领家令,有丞、功曹、主簿,领食官、典仓、司藏等三署令、丞,又领内坊令、丞。隋家令寺掌刑法、食膳、仓库等事,领食官、典仓、司藏三署令、丞。炀帝改为司府令,皇朝复为家令。龙朔二年改为宫府寺大夫,咸亨元年复旧。)丞二人,从七品上;(汉家令有丞。后汉、魏无闻。《宋书》云:“家令丞一人,晋代置。”宋、齐因之。梁、陈家令丞一人;位不登十八班者别为七班,家令丞七班。后魏太和二十二年,太子三卿丞第九品下。北齐家令丞一人。隋家令丞二人,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宫府丞,咸亨元年复旧。)主簿一人,正九品下。(晋家令置主簿,宋、齐因之。《齐职仪》:“家令主簿一人,四品勋位,掌总署诸曹事。”梁、陈、后魏无闻。北齐家令有主簿员。隋家令主簿一人,皇朝因之。)家令之职,掌皇太子之饮膳、仓储、库藏之政令,总食官、典仓、司藏三署之官属。凡皇太子备礼出入,则乘轺车,具威仪,先诸臣以导引。若祭祀、宾客,则供酒食,以为献主。若进献、赐与,则奉金玉、货币,而以法式赞之。凡宫坊府署廨宇及床几、茵蓐席、器物不供于将作、少府者,皆供之。丞掌判寺事。凡食官、典仓、司藏之出纳,籍其名数,以时刺于詹事。凡庄宅、田园,必审其顷亩,分其疆界,置于籍书;若租税,随其良瘠而为收敛之数,以时入之,禁其逋违者。若宫、朝、坊、府有土木营缮,则下于司藏,命典事以受之。主簿掌印及勾检稽失。凡寺、署之出入财物,役使工徒,则刺詹事,上于尚书;有所隐漏,言于司直;事若重者,举咨家令,以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