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六典

  平准署:令二人,从七品下;(周礼有质人中士、下士,主平定物价也。汉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韦昭《辨释名》云:“平准,主平物价,使相依准。”《史记》云:“桑弘羊领大农令,以诸官各自市相争,以故物多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置平准于京师,受天下委输,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则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矣。所以置平准焉。”故赵广汉廉洁下士,州举茂才,为平准令。后汉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各一人,令六百石,丞三百石,掌知物价及主练染,作采色。至和帝改平准为中准,以宦者为令、丞,列于内署。自是,诸署令悉用宦人。魏氏阙文。晋少府属官有平准令、丞。宋顺帝讳“准”,改曰染署。齐少府有平准令、丞。梁、陈有平水令、丞。后魏阙文。北齐司农寺统平准令、丞。后周有平准中士、下士。隋司农属官有平准署令、丞。炀帝三年,改平准署隶太府寺。皇朝因之。)丞四人,从八品下;监事六人,从九品下。平准令掌供官市易之事;丞为之贰。凡百司不任用之物,则以时出货;其没官物者,亦如之。
  左藏署:令三人,从七品下;(《周礼》有外府中士,主泉藏之在外者,掌邦布之出入,以供百物,而待邦用也;又有职币上士、中士,主货币之入也,并今左藏之职也。至秦、汉,则分在司农、少府。后汉少府属官有中藏府令、丞各一人,掌巾藏币帛、金银,货物。魏氏因之。晋少府属官有左、右藏令。东晋御史九人,各掌一曹,有库曹御史,后复分库曹置外左库、内左库。宋文帝省外左库,而内左库直云左库,孝武帝复置,前废帝又省。齐、粱、陈有右藏库,无左藏。后魏阙文。北齐太府寺统左、右藏令 丞。后周有外府上士、中士二人,掌绢帛、丝麻、钱物、皮角、筋骨之藏。隋有左藏署令、丞,皇朝因之。左藏有东库、西库、朝堂库,又有东都库、东都朝堂库,各掌木雌契一,与太府主簿合之。)丞五人,从八品下;(隋有四人,皇朝加一人。)监事八人,从九品下。左藏令掌邦国库藏之事;丞为之贰。凡天下赋调,先于输场简其合尺度斤两者,卿及御史监阅,然后纳于库藏,皆题以州县、年月,所以别粗良,辨新旧也。凡出给,先勘木契,然后录其名数及请人姓名,署印送监门,乃听出。若外给者,以墨印印之。(凡官物应入私,已出库而未给付;若私物当供官之物,或虽不供官,而皆掌在其官,并同官物之例也。)凡藏院之内禁人然火及无故而入者。院内常四面持仗为之防守,夜则击柝分更以巡警焉。
  右藏署:令二人,正八品上;(《周礼》有内府中士,主良货贿,藏在内也;又有职内上士、中士,主泉货所入,并今右藏之职。至秦、汉已来,则分在司农、少府,其职掌、废置并与左藏同。隋太府寺统右藏令、丞各三人,皇朝因之。右藏有内库、外库、东都库,各木雌契一只,与太府寺主簿合之。)丞三人,正九品上;(隋有二人,皇朝置三人。)监事四人,从九品下。右藏暑令掌邦国宝货之事;丞为之贰。(杂物州土:安西于阗之玉,饶、道、宣、永、安南、邕等州之银,杨、广等州之苏木、象牙,永州之零陵香,广府之沉香、霍香、薰陆 鸡舌等香,京兆之艾纳香、紫草,宣、简、润、郴、鄂、衡等州之空青、石碌,辰、溪州之朱砂,相州之白粉,岩州之雌 雄黄,绛、易等州之墨,金州之栀子、黄檗,西州之高昌矾石,益府之大小黄 白麻纸、弓弩弦麻,杭、婺、衢、越等州之上细黄 白状纸,均州之大模纸,宣、衢等州之案纸、次纸,蒲州之百日油细薄白纸,河南府、许、卫、怀、汝、泽、潞等州之兔皮,、宁、同、华、号、晋、蒲、绛、汾等州之狸皮,越州之竹管,泾、宁、、龙、蓬等州之蜡,蒲、绛、郑、贝等州之毡,河南府、同、邓、许等州之胶,蒲、同、号等州之席,泾、丹、、坊等州之麻,京兆、岐、华等州之木烛。)凡四方所献金玉、珠贝、玩好之物皆藏之;出纳、禁令;如左藏之职。
  常平署:令一人,从七品下;(《汉书食货志》:“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人君不理,则畜买游于市,乘人之不给,百倍其本矣。故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者,利有所并也。计本量委则足矣,然人有饥饿者,谷有所藏也。人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人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以时即准平。’”“李悝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甚贱,其伤一也。是故善平籴者,必也谨观。藏有上、中、下熟,故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人不散。’”孟子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盖并常平之义。汉宣帝即位,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大司农中丞耿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杂,谷贵时减其价以粜,名“常平仓”,人便之。后汉明帝永平五年,岁比登稔,作“常满仓”,立粟市于城东,粟斛直钱三十。晋武帝泰始四年乃立常平仓,丰则籴,丰则粜,以利百姓。东晋、宋、齐无闻。梁有常平仓而不粜,陈亦如之。后魏太和十二年,有司上言:请京都度支岁用之余,各立官司,年丰,籴贮于仓;时俭,加私之二,粜之于人。北齐诸州郡皆别置“富人仓”。初立之日,准所领中、下之户数、口数,得支一年粮,逐次当州谷价贱时,斟量割当年义租充入。谷贵,下价躯之;贱则还用所粜物依时价籴贮。隋开皇三年,于河西勒百姓立堡,营田积谷;京师置常平监。又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又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砥柱达于常平仓者,免其征戍,以此通转运,亦非粜籴。皇朝垂拱初,两京置常平署,天下诸州亦置之。)丞二人,从八品下;监事五人,从九品下。常平令掌平籴仓储之事;丞为之贰。凡岁丰穰,谷贱,人有余,则籴之,岁饥馑,谷贵,人不足,则粜之,与正、义仓帐具其本利同申。凡出纳、禁令如左藏之职焉。

  ●卷二十一 国子监
  国子监
  祭酒一人 司业二人 丞一人 主簿一人 录事一人 府七人 史十三人 亭长六人 掌固八人
  国子博士二人
  助教二人 学生三百人 典学四人 庙干二人 掌固四人
  太学博士三人
  助教三人 学生五百人 典学四人 掌固六人
  四门博士三人
  助教三人 学生五百人 俊士八百人 典学四人 掌固六人
  国子直讲四人
  大成十人
  律学博士一人
  助教一人 学生五十人 典学二人
  书学博士二人
  学生三十人 典学二人
  学博士二人
  ○学生三十人 典学二人
  国子监:祭酒一人,从三品;(《周礼》:“师氏以三德、三行教国子:一曰至德,二曰敏德,三曰孝德,一曰孝行,二曰友行,三曰顺行。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又:“保氏养国子以道,教之六艺,谓礼、乐、射、御、书、数。”汉官仪云:“汉置博士祭酒一人,秩六百石。”后汉以博士聪明有威重者一人为祭酒。《韦昭辨释名》曰:“祭酒者,凡宴飨必尊长老,以酒祭先,故曰祭酒。”徐广曰:“古人具馔,则宾中长者举酒祭地,示有先也。”魏因之。晋武帝立国子学,置祭酒一人。《晋令》曰:“祭酒博士当为训范,总统学中众事。”傅畅《诸公赞》云:“裴为国子祭酒,奏立国子太学,起讲堂,筑门阙,刻石写五经。”《百官志》:“祭酒,皂朝服,介帻,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官品第三。”东晋及宋、齐并同。梁置国子祭酒一人,班第十三,比列曹尚书。陈国子祭酒秩中二千石,品第三。后魏初,第四品上;太和二十二年,增为从第三品。北齐改为国子寺,祭酒一人,从三品。后周阙。隋初,国子寺祭酒隶太常,从三品。开皇十三年复置国子学。仁寿元年罢国子,唯置太学。大业三年,改为国子监,依旧置祭酒一人。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大司成,咸亨中复旧。光宅元年改为成均监祭酒,神龙元年复旧。)司业二人,从四品下。(《礼记》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秦、汉已来无闻。隋大业三年,置司业一人,从四品;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少司成,咸亨中复旧。垂拱中增置二人。)国子监祭酒、司业之职,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有六学焉:一曰国子,二曰太学,三曰四门,四曰律学,五曰书学,六曰学。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孔宣父,以先师颜回配,七十二弟子及先儒二十二贤从祀焉。(旧《令》唯祀十哲及二十二贤。开元八年,敕列曾参于十哲之次,并七十二子并许从祀。其名历已具于祠部。)祭以太牢,乐用登歌、轩县、六佾之舞。若与大祭祀相遇,则改用中丁。祭酒为初献,司业为亚献,博士为终献。若皇太子释奠则赞相礼仪,祭酒为之亚献。皇帝视学,皇太子齿胄,则执经讲义焉。凡释奠之日,则集诸生执经论议,奏请京文武七品以上清官并与观焉。凡教授之经,以《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老子》,学者兼习之。(诸教授正业:《周易》,《郑玄》、王弼《注》;《尚书》,孔安国、郑玄《注》;《三礼》、《毛诗》,郑玄《注》;《左传》,服虔、杜预《注》;《公羊》,何休《注》;《谷梁》,范甯《注》;《论语》,郑玄、何晏《注》;《孝经》、《老子》,并开元御《注》。旧《令》:《孝经》,孔安国、郑玄《注》;《老子》,河上公《注》。其《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每岁终,考其学官训导功业之多少;而为之殿最。
  丞一人,从六品下;(隋大业三年置国子丞三人,从六品。皇朝省置一人。)主簿一人,从七品下;(北齐国子寺置主簿员,隋置一人,皇朝因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北齐国子寺有录事员,隋置一人,皇朝因之。)承掌判监事。凡六学生每岁有业成上于监者,以其业与司业、祭酒试之:明经帖经,口试,策经义;进士帖一中经,试杂文,策时务,徵故事;其明法、明书 亦各试所习业。登第者,白祭酒,上于尚书礼部。(其试法皆依考功,又加以口试。明经帖限通八已上,明法、明书皆通九已上。)主簿掌印,勾检监事。凡六学生有不率师教者,则举而免之。其频三年下第,九年在学及律生六年无成者,亦如之。(假违程限及作乐、杂戏亦同。唯弹琴、习射不禁。)录事掌受事发辰。
  国子博士二人,正五品上;(《汉书百官表》云:“博士,秦官也,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置五经博士,宣帝稍增员十二人。”汉仪云:“文帝博士七十余人,为待诏。博士,朝服,玄端章甫冠。”司马彪《百官志》云:“博士十四人。”魏以太常统太学博士、祭酒。晋初置博士十九人,咸宁四年立国子学,置国子博士一人。晋官品第六,介帻,两梁冠,服、佩同祭酒。宋、齐无所改作。梁置国子博士二人,为九班。陈品第四,秩千石。后魏初,国子博士从五品上;太和二十二年,增为第五品。北齐置国子寺,有博士五人,品第五。隋初,国子隶太常,置博士五人;大业三年,置国子监博士一人,正五品。皇朝增置二人。)助教二人,从六品上。(晋武帝初立国子学,置助教十五人,官品视南台御史,服同博士。东晋孝武损为十人,宋、齐并同。梁班第二。陈品第八,秩六百石。后魏第七品。北齐置十人,品同后魏。隋初置国子助教五人,从七品下;大业三年,减置一人。皇朝增置二人。)国子博士掌教文武官三品已上及国公子 孙、从二品已上曾孙之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之业,习《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每经各六十人,余经亦兼习之。习《孝经》、《论语》限一年业成,《尚书》、《春秋公羊 谷梁》各一年半,《周易》、《毛诗》、《周礼》、《仪礼》各二年,《礼记》、《左氏春秋》各三年。其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壶、修一案,号为束修之礼。其习经有暇者,命习隶书并《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每旬前一日,则试其所习业。(试读者,每千言内试一帖;试讲者,每二千言内同大义一条,总试三条,通一及全不通,斟量决罚。)每岁,其生有能通两经已上求出仕者,则上于监;堪秀才、进士者亦如之。助教掌佐博士,分经以教授焉。典学掌抄录课业。庙干掌洒扫学庙。
  太学博士三人,正六品上;(东晋元帝增置国子博士十六人,谓之太学博士,品、服同国子博士。梁置太学博士八人,班第二。陈品第八,秩六百石。后魏初,第六品中;太和二十二年,从第七品。北齐国子寺有太学博士十人,从第七品。后周置太学博士下大夫六人,正四命。隋初置太学博士五人。仁寿元年罢国子,唯立太学,置博士五人,从五品;大业三年减置二人,降为从六品。皇朝增置三人。)助教三人,从七品上。(后魏置太学助教,第八品中。北齐国子寺有太学助教二十人,从第九品下。后周置太学助教上士六人,正三命。隋初,太学助教五人,正九品上;大业三年,减为二人。皇朝增置三人。)太学博士掌教文武官五品已上及郡 县公子 孙、从三品曾孙之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之业,每经各百人。其束修之礼,督课、试举,如国子博士之法。助教已下并掌同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