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成语

 人心惶惶
  惶惶急迫之意人心急迫无措也
 惶惶无措
  惶惶急迫之意人心急迫无措也
 人民流离
  兵荒之际人民流离逃散也
 多方招抚
  多方者设法也地方官设法招集流亡之民使归故地抚而养也
 劝谕招徕
  地方官劝谕绅富捐资招集流亡来集于此
 哀鸿甫集
  哀鸿啼饥之民也饥民甫来聚集之意
 渐有起色
  民人聚集地方渐有兴起之状也
 日甚一日年复一年
  二者皆言逐日逐年渐形衰败无有起色之意
 勉力捐赈
  勉强竭力捐资以赈济穷民也
 煮粥赈救
  捐米煮粥日赈穷民以救其命
 附籍复业
  以他处之民附入本地之籍俾其复理旧日之生业也
 户口日繁
  流亡日集民户丁口日臻繁盛
 荷锄负锸之民
  流民背负耕种之具来就荒田开垦以谋生计
 髓枯力竭之穷民
  极贫无力日形枯槁之民
 无业游手来历不明之人
  素无生业游食四方不知根柢之流民也
 或那移日食殚举家之勤瘁
  那移日食言不能按日而食殚尽也言一家尽力辛苦而尚不足于食也
 或借贷牛种竭终年之胼胝
  借贷以买牛及谷种一年竭力辛苦耕作手足皆生厚皮也
 挨勘流民名籍男女大小丁口
  挨门查勘流民家口之数以登于册籍
 排门粉壁十家编为一甲互相保识
  每十家为一甲使其互相担保认明来历各以其家之人丁姓名事业用白粉书壁一望而之也
 招集流移
  流亡迁移之民招之聚集耕作
 田地
  田土之总名
 肥田
  膏腴之田土也
 瘠田
  薄劣之田土也
 山田
  山中之田土也
 湖田
  湖边沙滩之田土也
 淤田
  河道迁改露出淤泥之田也
 涂田
  近水泥涂之田也
 官田
  属于官之田也
 民田
  民人自有之田也
 租田
  赁种之田也
 科田
  升科之田也
 屯田
  兵丁耕种之田也
 军田
  官给军营耕牧之田也
 弘田
  开广之田也
 余田
  正用之外所余之田亩也
 功田
  臣下有功上赐之食田也
 客田
  客民所买之田也
 馆田
  收租充驿馆经费之田也
 苗田
  云贵等省苗人之产业也
 定弓田
  以弓丈量所定之田也
 二斗田
  每年一亩交租二斗之田也乃上田也

 寄庄田
  以田寄托别家庄户代为收租之田也
 杂粮田
  不能种稻只可种五榖之田也
 捐助田
  富民捐助充官经费之田也
 学祭田
  各学校祠庙所属之田也
 水乡田
  南省近水之区宜稻之田也
 重租田
  以田租与此人而此人又转租他人耕种之田也
 没官田
  抄没入官之田也
 熟地
  耕种成熟之田地也
 荒地
  荒芜未耕之田地也
 卤地
  生盐之地也
 迁沙
  海边沙洲之地也有时为风潮所移曰迁沙
 土著地
  本地土民所属之地也
 流寓地
  流寓客民所属之地也
 行粮地
  为兵丁行军口粮之地也
 弃沙地
  沙土之田废弃无用者
 籍田
  分出陇亩界限之田也(订正:有版籍可稽之田也)
 芦田
  种芦苇之田也

 水次
  沿河之区也
 山厂
  山中之区也
 湖泊
  湖中山地也
 茶园
  植茶之园也
 芦荡
  芦狄之洲也
 河滩地
  河中沙滩之地也
 割没
  割分入官之地也
 草塌地
  荒草之地也
 投充旗地
  民人以地献与八旗管属以充公用之田也
 坍塌田地
  江河之畔被水冲塌之地也
 坍江田地
  坍入江中之田也
 版荒田地
  无版籍之荒田也
 垦过田地
  已经开垦之田也
 马厂余地
  牧马场所剩之地也
 硗确不毛
  砂石之地寸草不生也
 地多荒芜
  田地荒废不种者多也
 海滩淤沙地
  沿海沙水淤成之田也
 荒田成熟地
  本系荒芜加以耕种化为成熟也
 民赋更名田地
  民间交纳赋税之田售卖而更换田主之名也
 凋残瘠薄之地
  兵乱残毁民户凋零田土久失耕种致成瘠薄
 丛榛茂草之区
  榛荆棘丛生乱草茂成乃荒芜之状也
 丛荆迭棘之地
  榛荆棘丛生乱草茂成乃荒芜之状也
 实被灾田二甲零
  查勘实在受灾之地数也
 照上中下则起科
  查勘田之上中下分为三等按例以定税课
 垦过民赋更名田地及归并屯田[屯嘉本注本误作直]
  业经开垦民人纳赋曾经更换地主之田及两田纳赋之价直归并一处者
 垦过中下次三则屯田
  军屯之田已经开垦亦分为三等之名
 有主中右二卫各旧荒余屯田
  中右二卫军营之名也盖言二营所属荒地之余作为兵屯之田也
 福建乃海涯斥卤之乡潮湿霉蒸之地
  福建地居海滨地多盐水又湿热蒸熏百物亦坏之天时也
 山田错落崎岖水乡纡回曲折
  高下不平之山田及区湾不成片段之水田也
 清丈
  丈量亩数清理界限也
 丈量
  丈量亩数清理界限也
 丈出
  清丈所得之数也
 丈增
  因丈量而知其亩数增加
 停留
  延不即丈量也
 开垦
  开得荒地使民人垦种也
 劝垦
  劝谕民人垦荒也
 复业
  逃亡之民复归旧业也
 乐业
  民人安居乐守其本业乃太平之象也
 牛种
  小牛也
 籽粒
  田种也
 六年升科
  垦种荒地六年后始纳税也
 任土作贡
  各随其土地之所产以纳于官府也
 隐占粮田
  有应纳之粮之田而民间隐藏侵占不肯纳赋于官也
 捏垦报官[满汉本无官字]
  捏报开垦荒地以图官给牛种籽粒之费也
 移坵换段
  将田家坵陇捏作段落改移意存侵占也
 侵占田地
  设法侵吞占据他人之田地也
 田界相连
  彼此田地之界限相连属也
 戽水灌田
  用轮斗戽水以灌田地也
 荒歉
  凶荒之年五榖少收成也
 黑丹黄丹
  米榖将熟之时忽生黑黄之物有此则将坏烂俗名黑丹黄丹
 大水冲溺
  河水涨发冲坏房舍田亩人民遭溺也
 旱魃为虐
  旱干灾也语见诗经(订正:语出诗经古时迷信鬼神言旱灾乃魃鬼阴为虐害之所致然后人乃沿袭其语)
 冰雹打伤田禾
  田中禾稼为冰雹所损也
 成灾不成灾
  水旱等灾田禾已坏曰成灾尚未大损曰不成灾
 先罹蝗蝻继遭水灾
  先受蝗虫之害后又遇大水之患
 东作既失收成无望[东注本误作春]
  春时遭旱失于耕种之时秋日何能指望收成之意
 勘官印结
  查勘灾荒之官应出保结盖印呈于上司以保无误
 力竭难支
  竭力支持甚难办理
 无从追捕
  犯法之人逃去不知去向不能追寻捕拿
 归销之法
  归还欠款清楚核销之法也
 以足员额
  以期补足原来额数也
 无偏枯之叹
  偏枯不均也言查灾放赈办理公平民人无此多彼少之恨
 转眼之间
  言其甚速不久也
 一转移间
  挪移办理也如此一挪移时则彼此均有所益也
 相去不远
  所差不多也
 不甚有碍
  并无不便之处也
 生所当生
  生加增也言办理公务有应加增之处必当加之也
 革所当革
  革减除也有应减之处必当除之
青黄不接之候
言新榖未收旧榖将完民人粮食不能接续之时也
耕九余三之榖
民人尽九年之力耕种必有三年种余之米也
立一法即有一弊
公事新创一法必有所利但亦必新生一弊也
自无借此挪彼之弊
攻势互换挪移借此事为名而将款项移于彼用之若严加防范自无如此弊端也
不无移甲就乙之虞
移此事而就彼事之弊恐不免也
盐法
盐务之规则总名曰盐法
盐引
贩盐之?票也每票之盐有一定之数目销售亦有一定之地方如出外之路引然此引户部所造由盐务总商纳税一齐领去曰归纲纲者大总也然后分授各商赴盐场领盐销售曰拆引
鹾书
盐务规则之书也如拆引

残引
由部所领之盐引除分销外所剩之引曰残引应行缴销
引艇
分送盐引于各处之小船也
拆引
由总商拆分于各商之盐引也
归纲
盐引总归也
商纲
盐商之总管也(订正:盐商之总纲也亦名总商)
灶户
承办煮盐之家曰灶户
灶丁
煮盐之人也
盐场
监盐之所也设大使官以领之
(土亭)房
贮盐之屋也
盐埕
晒盐之岸也
盐漏
使盐澄清之器以铁制之俗名漏子
掣挚
攀取也任便取盐一袋而查验之也
江掣
两淮之盐场有江南江北之分掣签归于江南者曰江掣归于江北者曰淮掣
掣盐
制成之盐某场应归某商领售掣签以定之官设监掣同知以领其事
秤盘
盘查也以大秤称盐袋而查其斤两准否也
应掣
应行掣签之盐也
客盐
贩盐客人市卖之盐也
耗卤盐[卤嘉本注本误作海]
海水所煮之盐晒干拣净每石必有销耗之数
行盐办课
发行盐引办纳国家税
掣验
因恐盐商暗中多贩过于额数故特设关卡委员随时于盐商所贩者从中随手掣出过秤以查验之其委员亦即名掣验委员

礼部
 孤经调换
  从前文士有专习一经者其它经题文皆不做调换文义以一题而做五篇谓之孤经调换今无此例

 会试举人
  应会试举之人也
 拔贡
  贡生有五种恩拔副优岁是也皇恩钦赐者曰恩贡从秀才中选其文学拔萃者作为贡生曰拔贡廪生年老而准作贡生者曰岁贡乡试中式副榜准作贡生曰副贡从秀才中举其品行可靠者准作贡生曰优贡

 附生
  秀才也
 廪膳生
  秀才之优者月给廪米曰廪膳生○又秀才今称生员
 府教授
  一府之教官

 斋夫
  教官书斋中伺候之官役曰斋夫
 火夫
  炊煮茶饭之役者
 准贡
  见拔贡
 岁贡
  见拔贡
 助祭
  襄助祭事如焚香献爵供陈俎豆之类乃礼部司员之差也
 祭仪
  祭祀所供之物品
 祭文
  祭时所读之文词
 飨荐
  供献食品
 案衣
  陈设祭品之案以黄绫覆之如西洋之台布也
 元霄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霄夜也
 除夕
  十二月三十日为岁除夕者晚也
 圜丘
  天坛之祭筑土成丘形圆以像天于此设祭谓之圜丘

 方泽
  地坛之祭掘地为方池贮水以祭谓之方泽
 元旦令节
  正月初一为元旦令节佳节也
 灯节
  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为灯节旧本三日宋时加二日谓之五谷丰登
 万寿圣节
  皇太后皇上诞日称万寿圣节
 千秋令节
  皇后皇太子诞日称千秋令节在古时王爵亦得称之今不详

 庆贺表笺
  上皇太后皇上者曰表上皇后皇太子者曰笺皆庆贺之辞也
 巨典礼成
  庆贺大事之礼既毕应上尊号于皇帝而加恩施于百官
 请上尊号
  尊号者美名也如慈禧端佑之类系由大臣请加上于太上皇皇太后皇帝者然有允有不允又在太上皇皇帝曰尊号皇太后曰徽号若薨后所上统曰尊谥
 举手加额
  拱手与额相齐乃古人喜悦之礼今空有其说无行此礼者
 大行皇太后尊谥
  大行者一去不返之意,犹言已故凡皇太后皇帝薨后尊谥未定之先称曰大行
 初祭
  皇帝薨后首七日始行奠祭之礼曰初祭
 大祭
  皇帝薨后七七日谓之终七应行大祭之礼
 启奠
  凡皇帝梓宫奉移他所启棺之先应行奠礼谓之启奠
 朝觐
  在古时诸侯来朝觐见天子以此为名今则各省督[以下原缺]
 朝贡
  蒙古各属国来朝于皇帝进贡方物曰朝贡
 礼物
  官府往来互以礼物馈送然有公有私公者不在禁例私者应禁
 赐宴
  属国朝贡应赐宴于殿廷国有大庆乃万寿节新年亦赐宴王公大臣新进士举人亦有赐宴之礼
 乡饮酒礼
  乡饮酒为古礼今尚有行之者由各地方官岁时招请本地年高有德者宴于公堂盖尊敬耆老之意也
 如法装封
  凡进贡物品表章皆按例装匣加印封固赉送京都进呈
 品尝御膳
  上食曰膳凡食品将进于皇上该管官必先尝之乃慎重之意
 乘舆服御物
  乘舆者天子也言天子之衣服及所用之物御者用也
 卤簿大驾
  卤为仪仗簿为旌旗大驾为銮辂平日皇帝游幸不用有大祭大典始陈列之俗所谓全副执事是也
 织金朝衣
  大朝所著之私服以金线织成花纹者与蟒袍褂不同
 失误朝贺
  令节大典百官朝贺于皇上有失期不到者例应处分
 判署刑杀
  判定也署办也又写也在斋戒或庆典期内刑官不得断刑杀等案即不理刑名也
 州学正
  一州之教官

 县教谕
  一县之教官
 礼生
  祭祀圣庙及先贤祠堂在傍提唱起跪叩首诸仪之员曰礼生皇帝祀则有赞礼郎之官
 吊丧问疾
  凡祭祀坛庙应预陪祀之员在斋戒期内不得往亲友家吊丧问疾
 历代陵寝
  前代之陵也如十三陵之属岁时应由礼部奏请派员往祭
 半??死?土价银
  凡大臣官员及陈亡殉难之兵士死后例给葬费各按品级有一定之数按数全给谓之全葬给与正数之半谓之半葬
 忠臣烈士
  忠于君曰忠臣忠于友曰烈士
 古圣先贤[古满汉本作先]
  圣如三皇五帝周孔贤如颜闵程朱之流
 孝子顺孙
  子曰孝孙曰顺
 义夫节妇
  不再娶曰义夫不再嫁曰节妇
 烈妇
  殉夫或遇暴不屈而死曰烈妇
 烈女
  遇暴不屈而死未嫁曰烈女
 旌表
  旌者奖也表者揭也忠义节孝例由礼部奏请旌表
 建坊
  旌表之事应赐金建坊于所居坊或石或木为之古所谓华表也
 天文
  天上星象之事统名曰天文

 正初刻
  此言日月蚀之时候也或起于午正初刻子初二刻之类
 始亏
  日月蚀初见缺痕谓之始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