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经世文编
- 皇朝经世文编
皇朝经世文编
日知录跋
张杓
亭林先生。挟经世之才。怀匡时之志。慨然以世道人心为己任。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于廿一史外博采天下图经。及有明一代实录。下至公移邸报。凡有关民生利害者。悉萃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说。诚古今一大著作也。书凡三十二卷。余录四卷。乃先生读书有得。随笔记录之文。尤生平精诣所在。自经史而外。凡国家政治。大而典礼财赋。小而馆舍邮亭。无不援据典籍。疏通其源流。而考论其得失。至于风俗之败坏。世教之陵迟。则陈古讽今。尤三太息。先生目击明季之政。故不觉言之深痛如此。虽其中考经之失。如幽并营三州不在禹贡九州岛之内。考史之失。如宣房既筑。导河北行。而梁楚之地无水灾之类。皆不免舛。又讥说文穿凿。至谓武后制字。荆公作书。皆滥觞于许氏。立言亦过当。阎百诗钱辛楣先后纠正之。均足为先生诤友。要之先生之才体用兼备。固不屑屑以考订见长。而亦不徒以经生自命也。即以经学论。书中所录及世所传五经同异。类皆折中众说。不名一家者。是先生学期心得。不尚苟同。而亦非立异。正不必于马郑程朱之间。为先生强分主奴也。论者不察。乃据音学五书。谓古音复萌。自先生始。遂推先生为汉学。或又以下学指南一书。谓先生尊信朱子。力辨上蔡横浦象山诸人之非。因目先生为宋儒。议论晓晓。自以为推崇先生者至矣。而恶足当先生意哉。
读日知录
程晋芳
余读顾氏日知录而叹读书之难也。由明以上。迄于秦汉。儒家者流。学博而精。所见者大。坐而言可起而行者。殆无几人。惟亭林及黄黎洲。于书无所不通。而又能得古圣贤之用心。于修己治人之术。独探其要。其所论述。实有可见诸行事者。然不患其书不传。患在后之人以为言言可信。将悉举而行之。更易成宪。日趋于综核烦琐而不觉。是又不可不辨也。亭林欲以米绢易银。行均田。改选法。之数者有必不能行。有行之而必不能无弊。其可行者。惟学校贡举耳。虽然。岂易言哉。不徐徐有以易之。鲜有不溃败决裂者。黎洲则必欲复封建井田。此则童孺皆知其不可矣。真儒不世出。而同时并生。言可为后世法。犹或错纰缪若是。后之人其何赖焉。古之名臣如萧曹丙魏房杜韩范辈。其读书正不必若后儒之多且精。而知天下之不可妄动也。则相与优游宁谧之。以无事为治。而天下卒无不治。譬之人身。劳勚倦之余。闭关习静。屏退私欲。使从容舒展而百病可除。苟无以养之。虽日服补益之剂。而劳勚不休。则病犹未减。施之攻伐之剂哉。王荆公方正学皆以信古。误人家国。此吾辈所宜慎也。至其所论正人心。厚风俗。省刑薄敛。练武修文。则自唐虞三代以还。万世由之而无弊者也。太原阎伯诗有补正日知录一卷。所见者犹小。余故论定之。毋使不善读书者以两先生为口实焉。
陈言夏传
王鸣盛
陈瑚字言夏。苏州太仓人。弱冠为诸生。当明季天下多故。与同里陆世仪相约。讲求经济大略。谓全史浩繁难读。乃编为四大部。以政事人文别之。政部分曹。事部分代。人部分类。文部分体。为巨帙各数十。字如黑蚁。皆自掌录。略能背诵。又旁通当世之务。河渠漕运农田水利兵法阵图。无不研贯。暇则横槊舞剑弯弓注矢。其击刺妙天下。崇正壬午。举应天乡试。赴试礼部试。不第归。时娄江湮塞。水旱洊至。民大饥。瑚上当事救荒四政。书其预备之政四。曰筑围岸。开港浦。广树艺。预积储。防挽之政四。曰慎灾眚。早奏报。惩游惰。劝节省。补苴之政四。曰通商。劝分。兴役。弭乱。轸恤之政四。曰招流亡。缓征索。审刑狱。恤病困。又陈支吾三议。其议食四条。曰劝义助。勤转输。招商米。优米铺。议兵八条。曰严保甲。练乡民。设侦探。劝习射。练夫。练牙兵。备城守之人。备城守之器。议信六条。曰励士节。和大户。巡郊野。安典铺。清狱囚。严督察。又上巡抚王公开江书。一审势。二经费。三役兵。四实法。皆精切可施行。而时无能用者。自言其学如医之治病。求之于古犹治方药也。求之于今犹切也。按以求病。按病以定方。按方以用药。故百发不爽。然主人讳疾则良医束手。识者以为笃论。乙酉以后。避兵行遯。不交人事。尝初冬骤寒。客有重裘者。知瑚被单袷。欲解以赠。竟夕不敢发声。退语人曰。乃知今世复有陈无已也。其孤介如此。晚益困阨。常至绝食。终不肯干人。康熙乙卯年六十三卒。瑚之学闳俊伟。博通古今。其论申韩曰。申韩刑名之学。刑者形也。其法在审合形名。故曰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又曰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盖循名责实之谓。今直以为刑法之刑。过矣。其论理财曰。管子富国之法。大约笼山泽之利。操轻重之权。在上不在下。而富商大贾。无所牟利。汉桑孔之徒。师其意以为均输平准之法。而不知其合变。何也。管子霸道也。可施之一国。不可施于天下。苟利吾国。邻国虽害不恤也。为天下则不然。此有余彼不足。不足者亦王土也。此享其利彼受其弊。弊者亦王民也。故桑孔用之汉而耗。王吕用之宋而亡。其论赋役曰。有田则有租。即粟米之征。有身则有庸。即力役之征。有户即有调。即布缕之征。唐租庸调。三代之遗法也。杨炎变为两税。即今之条编。合丁田户三者而一之矣。唐法之不善。在于口分世业。其意虽仿井田。而实有不便者。后陆贽极论其弊。以为专治资产。故不善。窃以为不然。田租当从两税。而有身之庸。则但当役于本邑。如今之牙行匠户当官相似。问丁不问田可也。至如白粮之类。解送京师。自当计亩出财。行雇役之法。如今之官运可也。至有户之调。则亦当问户而不问田。但轻其税可也。今之并户田为一者亦非也。又曰三吴田事。全重水利。其田亦当如禹贡分上中下三等。此在县令可以意行之。不必俟上命也。或于闲暇之日。循行郊野。分高低平三等。遇旱则宽高等之租税。遇水则宽低等之租税。遇全荒然后及于平等。此均农之大要也。所著书有蔚村讲规。圣学入门书。社学事宜。开江筑围书。荐先祀神权定礼。菊窗随笔。荒政全书。今皆不传。 旧史氏曰。国初东南多隐君子。以志节自励。而博达多通。毅然以经世自任。陈先生实为之魁。当避兵时。至昆山之蔚村。村田沮洳。导里人筑围岸御水。用兵家束伍法。不日而成。至今赖之。其学用之必有实效。而不为空言。斯可睹矣。顾屏居穷野。不求人知。当世遂无知之者。予求其遗书。二十年不得。聊掇所闻千百之一。不足以传先生。然藉此存其梗。庶几承学之士。犹或闻风而兴起焉。
答杨迈公书
罗有高
前惠书。足下所偁引。若朱文公小学。陆子制用篇。司马公家训。吕氏乡约。阳明子拔本塞源论。甚善。终身守而行之。有不能尽者。虽然。饮水必寻源。伐木宜至根。古经。诸先辈立训之根源也。曰畏天命。曰慎独。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又诸先辈治经之根源也。古经。广大悉备矣。天道浃。人事周。彻幽明灵蠢。纪贯洪纤。要其根源。不越畏天命慎独敬义而已。愿足下自三古顺流而下。不愿足下溯洄而上。溯洄而上。功力浩费。而成未可必。虽成不全。顺流而下。半事倍功。更愿足下炳其大根大源。行微积微造微。优游盘乐于微。以圣人遯世无闷四言正其鹄。希着则败矣。故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毛氏著者也。其言伪。虚憍恃气。好治辟说。陵驾古儒先。蓺苑螟蟘也。放绝之。汤陆百世之师也。严事之。然蒙于陆之攻击阳明子也无取焉。是市井相詈也。失儒者之度矣。灵寿之政。圣门弟子之从政也。其自居也严。其与人也恕。其子民也诚。其攻击阳明子。明之偶有所蔽也。不足揜其醇。前李氏经生也。其业盛矣。而未落其实也。其书瑕瑜半。其瑜者往往失之巧。是故欲着而不忍。欲闇淡简温而不能者也。孙氏未之详也。蔡先生。有高师承之源也。诚乐善而几于充实者也。彭先生仕而逸者也。其出若云。其处也介于石。古之闭关人也。后李氏其始也着。其末路知反而潜于陆。其于文也无迎距。其论议褊激。好以记问胜豪者也。方先生。其服古之辞也笃。其论文术义法详矣。其失也局。小学三家。未之有明焉。故其文力求雅驯而未免俚。夫文之为道也。视其源。源盛矣。随地理之高下曲折。放而之海而已矣。而义法自生焉。不前定也。小学三家芜塞久。足下有志于古文。尚修之。顾氏。古忠孝之士也。有闇淡之意者矣。考证之学。近世未有先焉者。其日知录所言。类纯实不泛杂。有裨于治。其论学则强而为知者。小玷唯此耳。其音学五书。一廓从来通之蔽。使学者复闻三代古音。其功巨。其用力勤。近休宁江先生慎修更弥缝之。古音完矣。若顾氏所谓豪杰之士也。朱氏温秀有雅材。然非顾氏比。何毛氏之可侪邪。足下并举焉误矣。然足下诚精治古注疏。则有高所论赘疣也。不足县于心府。足下其以为信然否也。彭绍升曰。毛氏谓西河也。汤陆文正清献也。前李氏安溪先生也。彭先生先曾王父侍讲公也。后李氏临川穆堂侍郎也。方先生望溪也。顾氏宁人先生也。朱氏竹坨也。邓先生元昌。字慕濂。江西赣州人。罗所师事也。
卷三学术三法语
说经日知录
顾炎武
其在政教则不能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而所司者笾豆之事。其在学术则不能知类通达。以几大学之道。而所习者占毕之文。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小人则无咎也。有大人之事以小人之事。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故君子为之则吝也。
好古敏求。多见而识。夫子之所自道也。然有进乎是者。六爻之义至赜也。而曰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三百之诗至泛也。而曰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三千三百之仪至多也。而曰礼与其奢也宁俭。十世之事至远也。而曰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虽百世可知。百王之制至殊也。而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此所谓予一以贯之者也。其教门人也。必先叩其两端。而使之以三隅反。故颜子则闻一以知十。而子贡切磋之言。子夏礼后之问。则皆善其可与言诗。岂非天下之理殊涂而同归。大人之学举本以该末乎。彼章句之士。既不足以观其会通。而高明之君子又或语德性而遗问学。均失圣人之指矣。
损不善而从善者。莫尚乎刚。莫贵乎速。初九曰[己](已)事遄往。六四曰使遄有喜。四之所以能遄者。赖初之刚也。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其遄也至矣。文王之勤日昃。大禹之惜寸阴。皆是道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为政者玩岁而愒日。则治不成。为学者日迈而月征。则身将老矣。召公之戒成王曰。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疾之为言。遄之谓也。
羽翰之音。虽登于天。而非实际。其如庄周齐物之言。驺衍怪迂之辨。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者乎。以视车服传于弟子。弦歌遍于鲁中。若鹤鸣而子和者。孰诞孰信。夫人而识之矣。西晋之亡。萧梁之乱。岂非谈空空核元元者有以致之哉。翰音登于天。中孚之反也。
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苟非大受之人。骤而当天下之重任。鲜不恐惧而失其守者。此公孙丑所以有动心之问也。升陑伐夏。创未有之事而不疑。可谓天锡之勇矣。何以能之。其上帝临女。无贰尔心之谓乎。学汤之勇者宜何如震惊百里不丧七鬯近之矣。
莠言秽言也。若郑享赵孟。而伯有赋鹑奔之诗。卫侯在郲。而臧孙讥粪土之言是也。君子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狎侮之态不及于小人。谑浪之辞不加于妃妾。自世尚通方。人安媟慢。宋玉登墙之见。于灭烛之欢。遂乃告之君王。传之文字。忘其秽论。叙为美谈。以至执女手之言。发自临丧之际。啮妃唇之咏。宣于侍宴之余。于是摇头而舞八风。连臂而歌万岁。去人伦。无君子。而国命随之矣。
君子不亲货贿。束帛戋戋。实诸筐篚。非惟尽饰之道。亦所以远财而养耻也。万历以后。士大夫交际。多用白金。乃犹封诸书册之间。进自阍人之手。今则亲呈坐上。径出怀中。交收不假他人。茶话无非此物。衣冠而为囊橐之寄。朝列而有市井之容。若乃拾遗金而对管寍。倚被囊而酬温峤。曾无媿色。了不关情。固其宜也。然则先王制为筐篚之文者。岂非禁于未然之前。而示人以远财之义者乎。以此坊民。民犹轻礼而重货。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日之夕矣而不来。则其妇思之矣。朝出而晚归。则其母望之矣。夜居于外。则其友吊之矣。于文日夕为退。是以樽罍无卜夜之宾。衢路有宵行之禁。故曰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至于酒德衰而酣身长夜。官邪作而昏夜乞哀。天地之气乖而晦明之节乱矣。
寡君有不腆之酒。请吾子之与寡君须臾焉。使某也以请。古者乐不踰辰。燕不移漏。故称须臾。言不敢久也。记曰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而书酒诰之篇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是岂待初筵之规三爵之制而后不得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