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


  与法镜野先生书 
罗有高

循复二。破经师之陋。发先圣昔贤之蕴。使后世学者即事为之着。求性命之归。微显一致。内外同条。诚不必外民生日用。空谈名理。至于雕鞶藻绘。虚饰轮辕。愈无讥焉。善学者。苟得先生之绪言而讲贯之。可以知所致力矣。虽然。本末先后之。亦有不可强合者。圣人作春秋。东规。西矩。南衡。北权。中绳。五则不爽。万物就裁。其本在于学易。学易之本。在于谨彝伦。慎言行。内之于礼。人之彝伦言行壹于礼。则性复仁。全措之正施之行。变化生而经纬天地之事起。此圣人所自尽。而愿天下万世同归而无岐者也。南宋诸大儒。所为固固持尧舜孔孟之道于国事倥之会者。此春秋之义也。谓别无说以易之也。道不可以二故也。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尧者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者治民。贼其民者也。建三才。横六合。一道而已。二之则惑。反之则乱。礼大传所云。不可变革者也。亦即先生所云沧海横流。经常大义。确乎可知者也。南宋之君。不能勉强。信用不专。诸大儒之说。未尝一日得施于行事。是以卒成为南宋也。孟子述唐虞三代于战国扰攘之时。朱陆陈诚正义利之辨于南宋南北交讧之日。其揆一也。先生答怀庭书。谓南宋儒先不识时宜。持方柄而内圜凿乎。夫所云时宜者。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异器械。殊徽号。得与民变革者也。圣人鼓舞尽神。化裁尽利。既竭聪明焉。至于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则无所谓时宜也。南宋诸大儒之所诤论。天经也地义也人行也。乌得而不斤斤也。先生其熟思之。怀庭云亡。吾道益孤。每过虎坊桥。辄有腹痛之感。近公复解组。其出处令人敬慕。去先生之居未远。可以往复。尊着缮写成。务令朋好尽意斟酌。归于至善。勿留遗憾。

  答衍善问经学书 
戴祖启

汝欲知经学之说乎。今之经学。非古之经学也。学经必暗诵五经之正文。潜玩功令所立之注训。旁及诸家。渐有心得。反之身心。体究亲切。措之民物。实可施行。一言而获终身之益。一句而寻无穷之味。日就月将。心醉神化。夫然故观其容貌。则冲和静重。可望而知也。察其气质。则温良恭俭。可乐而玩也。稽其行事。则中正平易。可述而知也。诵其文词。则渊懿朴茂。可爱而传也。施之天下国家。则明通公溥。不习而无不利也。功烈于是乎出。忠孝廉耻于是乎生。文章于是乎根深而柢固。古之学经者如此。今之经学则不然。六经之本文。不必上口。诸家之义训。无所动心。所习者尔雅说文之业。所证者山经地志之书。相逐以名。相高以声。相辨以无穷。其实身心不待此而治也。天下国家不待此而理也。及其英华既竭。精力消耗。珠本无有。椟亦见还。则茫然与不学之人同耳。吾家东原痛悔之。晚婴末疾。自京师与余书曰。生平所记都茫如隔世。惟义理可以养心耳。又云吾向所著书。强半为人窃取。不知学有心得者。公诸四达之衢。而人不能窃也。世俗之士。方没溺于科举之文。藉圣经为禽贽。等古字于虫书。陋劣不堪。故吾于上所云。亦兼有取。今之所谓汉学。亦古三物教民之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遗。虽不能备。或亦庶几要在善学之而已。今海内之所推者。抱经卢学士。辛楣钱少詹事。此两公者。能兼今人之所专。而亦不悖于古之正传。故为独出。而辛楣于诸经列史古文词诗赋有韵四六骈体皆精之。天文地理算术。国家之典。世务之宜。问焉而不穷。索也而皆获。可谓当代鸿博大儒矣。汝既师之。但当一心委命。必有所开。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其当看之书。及当识之人。另开在别幅。噫。古无所谓理学也。经学而已矣。夫子雅言诗书执礼。兴立成于诗于礼于乐。文章在是。性与天道亦在是。即程子得不传之学。亦祇于遗经之中。不能理于经素。不能经于理虚。于是乎两无成焉。末学支离。禅言幻渺。汝小子其慎之哉。

  文士诋先儒论 
阎循观

予观近代文士。以著述自命者。往往傅会经义以立言。然于程朱之学。则或者寻衅索疵。而深寓其不好之意。予惑焉。夫程朱之言。皆本六经也。学者苟近思而求之。则有以见其理之一。而本末之无殊致矣。然而攻之惟恐不胜者。则是未尝致思于其间也。夫未尝致思于其间。宜若六经之言。皆有所不好焉。然而崇之惟恐其不至者。则是于势而不敢犯也。夫人虽甚愚。闻有非毁圣人者。则怒斥之矣。众人皆以为严。而一人以为侮而不之顾。将如大恶大罪之犯众诛焉。至于程朱去今未远。无圣人之号。稍有异议。人亦不甚怪。于是以其宿怒积忤于六经之意。尽发舒于程朱。而不能复忍者。其势也。又有说焉。文士所爱者辞也。六经之辞。古雅深奥。利于引据。增文章之光悦。故虽弃其实而犹取其华。程朱之言。直陈事理。或杂以方言。无雕琢之观。华实两无取焉。而其言又显切近。今情事足以刺讥吾之所为。而大有所不利。则是安得不攻也哉。然不敢攻其大者何也。其大者君臣父子之经。修身治人之理。皆灿着于经。诋之则为诋经。诋经则犯众诛。故不敢。乃取其训诂字义考论故实之异于他说者。穷极其变。至剌剌累幅不已。或诋之为愚为愎。呜呼。六经程朱之所传者。非字义故实而[己](已)也。其道在于君臣父子之经。修身治人之理。人道之所以经纬。天地之所以贞固。鬼神之所以昭明者。皆在焉。如以字义故实而已。则古之善是者。宜莫如记丑而博之。少正卯而见弃于圣人何也。况其所据以攻程朱之说。又多程朱所辨而废之者。而非其博闻之有不及也。然且呶呶焉不知止。多见其猥琐陋劣而不智也甚矣。秦人有敬其老师而谩其师者。或问之。曰。老师衣紫师衣褐。或曰。然则非敬其老师也。敬紫也。今之尊六经以辞华。而侮程朱者。是敬紫之类也。

  送万季野先生之京师序 
冯景

方今之患。士有市心。而无经术。风俗日败坏而不可救。尝与山阳顾在瞻言而痛之。在瞻曰。士无经术故至此。苟稍稍读书明义理。必知自爱。有市心乃尔邪。予曰然。世之厌薄经术者。以为无适用。其巧于自媒者。涉其藩而缘饰之。便能立致通显。鼓天下浮薄不才之子而从之。是市之尤者也。尝谓经术之亡。不亡于厌薄者。而亡于缘饰者。然尚赖世有老师大儒。穷年朴学。心知古人之意。行[己](已)尺寸。而吾特惜乎其抱雌节而不鸣于世也。先生之道。纯乎天隐。于学无所不贯。既绝意人事。徙以故人徐相国之招。礼聘三至。乃强起诣京师。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友。由先生之道。可以禹贡治河。以春秋断狱。以周官致太平。以三百五篇当谏书。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奚而不适用也。抑不惟是而[己](已)。闻先生之清节。凡缘饰儒术相持为市者。必知所愧励。今之患庶其有瘳乎。先生至京师。以予言示在瞻何如也。

  送张少渊试礼部序 
张海珊

今天下大弊。在名实之不核。上之所以求乎下者。未尝不以实也。而下乃冒乎至美之名以应其上。夫使相与为名。则尚可苟且以致治。最可患者。恃名之掩覆粉饰其外。而内缘以为奸。及其后天下既已忘乎其名。而苟有为之诘责。则犹将持空名以相拒。而上卒无如之何。此天下所以寖寖乎日趋于溃败而不知觉也。制举一事。人才之所从出。而 国家制治之源也。专其职者。主试学使以下。及学校之官。中年而考校。三年而宾兴。问所以取之者。四子也。六艺也。名美矣尽矣。而汉唐对策之制。则命之第三场。使士子得切劘于时事。而有以自见其才。其所以试之者如此其详也。然今天下之取士。有试之之法。而无教之之法。学使秩尊与士既绝。而 国家之文法务使之暌隔不相通。其三场之策疑可以展所欲言。则又恐主试学使与士子之得以潜通也。而禁之言时事。由是上未尝以素教也。士亦未尝以素学也。如是则虽尧舜之知人。我恐其无以得士矣。若夫学校之官。阘茸猥琐。无一能举其职者。而顽钝嗜利者比比也。然而为学使者。率知而不问。夫以学使秩尊。而所以谢 国家者无他焉。则夫学校之职。无一举者宜也。然则天下之大故可知已。上之所以取士者。第以其名。而未尝责其实。则士之冒乎美名者。将随上之所投。而无不可冒焉以相应。其一二矫矫自命之士。不安于故习。则又以向之不素教不素学之故。一旦置诸纷剧。遂眩掉迷罔。而无所措其手足。一跌而败。则夫冒焉以应者。皆将引为鉴。而其习益坚持而莫破。而于是天下之事终不可为。嗟乎。庸庸者不足责。吾惜夫贤士大夫能自立不因循者。而亦托乎中庸之途。第冒焉以应也。虽然。 国家固亦有使之然者矣。一在文法密。一在忌讳多。天下之事。自六曹以下至州县。一老吏居于中。钩考审比。则虽命世之才。悉被钳制而无能转手运足。稍稍一试所欲为。今有备位九列。以疏文小小违式而镌级矣。求之于古有诸乎。虽有殊能绝特之士。将汲汲焉救过不遑。而有余力谋 国家事乎。故方其为士也。以忌讳之故。不使一言之得及于时事。及其任事。又不使一事稍轶于格令之外。一或不然。吏议随之。不以为好事。则以为躁进。然则曷怪乎冒焉。以居者之多也。故愚窃以为今之治。首在省虚文而核名寔。事事求其实。使名不得以相冒。循乎其名。则其实亦不得以稍诬。而制治之源。尤在制举一事。一事举则其余将次第以举。而所以教之之法。自四子六经外。必于天下之务使相讲求。庶乎一旦居其位。不至眩掉迷罔。而为吏胥之所制。虽然。余之说圣君贤相所乐闻。而忌讳者所必黜也。我友少渊亦未尝切劘于世事者。于是计偕北上。服王官有日矣。苟无志于从政。则此行为无名。苟将以政学也。吾恐日有所不给。然慎无冒焉以相安之犹夫人也。

  寄张墨庄书 
陈宏谋

士子实学。全在讲究于平时。非可剿袭于临试。近揣其弊。似有二种。一则作文不解书理。师生案头。止守时下讲章一部。不问精切与否。于经书语句。观大意。即欲敷衍为文。全无体认亲切之处。文不足以载道。学何能以经世。一则秀才读书。惟知学古。不知居今。应试文策。考据虽详。记诵虽博。然多泥于古而戾于今。及入仕途。未免拘迂鲜通。方枘圆凿。不相入。世人以读书人为无用。皆由于此。其故总缘不留心邸报之故。黄陶庵先生因馆于某当事家。每日备阅章疏抄报。故为文皆切实不浮。可以坐言起行。愚意城乡学馆中俱令看邸报。或寒生力有不能。则同邑同馆数人同看。费亦无多。凡近日  朝廷用人行政及内外诸臣工条奏皆得见闻。使之增长识见。见之文策自更亲切。不愧通儒矣。士人惟功名得失。可以听之于数。至于学问器识。全由人事。有一分工夫。便有一分进益。处可以用功之境。值可以用功之时。而因循错过。不但他人见轻。即自[己](已)亦不免于后悔。学问要看胜于我者。境遇要看不如我者。随时随事。以此着想。则无自足自弃之病。亦省多少希冀妄想矣。范文正秀才时以天下为[己](已)任。王文正平生志不在温饱。夫诚能以天下之温饱为[己](已)任。则又何暇知有自[己](已)之温饱哉。

  读书简要说序 
彭士望

天下之治乱系于学术。未有学术不素具。而足以有为于天下者也。三代而上有学而无术。而放桀迁桐居东讨叔。皆自然之窾郄。曲折赴之。以无失天理之正。驯至战国以暨后世之伪儒。则有术而无学。尧舜亦世事之名。沿缘[己](已)私以人国侥幸。虽至于杀身而不悔。王文成谓汉唐宋之有大名于世者。不过得乡愿之似。而顾命己为狂。呜呼。难言之矣。且夫学术未有不由于读书者也。秦皇以不读书愚黔首。明太祖以读书愚黔首。仇士良以不读书愚其君。明之奄竖以读书愚其君。自制蓺盛而天下士人之读书误。进内大鉴编自竖宦。而人君之读书愈误。此积重难反之势。涓涓炎炎。以有今日。诗书有时而不。圣贤有时而不信。天地鬼神有时而不灵。俾俊杰利益万世之言。曾不获一时之用。仁人志士。为之呼抢饮血。徒以其书沉之井泥。传之异代。博后之人一喟。呜呼。可不谓大哀耶。包山有石樵先生焉。余十年前即知其人。丁[巳](已)夏。相见。视其行事。探其学术之所由来。与之语生平及天下事。聚旬日而知其托基于读书简要说。三千言事无巨细。遇无穷达。世无阻夷。与人无智愚贤不肖。读书无古今经史稗杂。而皆一本于实用。实用者简要之所自出也。而其功非一日之积。一人之资。一行一官之庇。大之贯穿数千年之成事。包六合之内外。细则敝屩败缊。啜菽饮水。食豕祝鸡。一瞬一息。一嚬一笑。皆有皇帝王伯之故。相取于无穷。此子琴张桑户之相与于无相与。有未易一二为人言者也。石樵自述着是说垂十年。其游自滇黔。而齐鲁。而燕。于以周知天下人之情伪。四方之阨塞形胜。不为不深。自王侯将相。下迨愚夫妇工贾穷氓贱方伎之徒。不为不久且熟。三四十年间。所经历战争攻守。馈饷财赋。吏治民生。人才之治忽常变安危成败赢诎损益得失进退臧否。何去何从。何因何革。固已了然于心。了然于手。而独不得了然于行与事。则亦姑存是说。以为后世读书之法之用。然是说出。人罕再读。立义简要。而人或以为穷大失居。则词章之锢人。其弊久矣。欧阳永叔苏子瞻既成进士。益惭恨其取科第之文。尽舍之以求进于古。而其文章遂以名天下而传后世。而亿兆人生命之所维系。千百年世运国之所丕基。一代之习尚风化。所为瞻瞩。岂翳易事。而不极深研几。穷险阻而求简要。而欲捷得速成之资势利也耶。抑尝思之。至简至要之法。固无过于立志秉心。故曰夔稷契何书可读。又曰宰相须用读书人。是二者宜互用之。是则石樵之微旨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