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经世文编
- 皇朝经世文续编-清-饶玉成
皇朝经世文续编-清-饶玉成
一汰冗员以清仕途。近年捐纳军功两途。入官者众。闻部寺各署额外司员。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衙门以内。司署为之拥挤。内城以外。租宅为之昂贵。实则补缺无期。徒耗旅食。若不设法变通。京员日形苦累。至于各省候补人员。更较京中倍蓰。向来道员候补最少。近则各省或多至数十员。府厅州县。以数百计项佐杂则以千计。每逢衙参之日。官厅几不能容。各省现办后捐厘。均尚需人委用项转瞬滇陇肃清。各局裁撤。仅有例派差使。以人数计之。十分之二三。已敷差委。似此盈千累百之员。徒形冗杂。臣愚以为变通之方。此时宜亟亟矣。查例载各省试用佐贰杂职。已满一年者。视各项缺数多寡。酌留十分之二。补过一员。咨取一员。仍敷十分之二之数。又大挑一等人员。掣定省分之后。其名次在后者。暂令回籍。俟大挑班次补用一员。该省咨取一员等语。似可仿之办理。相应请 旨。敕下部臣核议。将京外捐纳军功各班试用候补人员。视其数之多寡。酌留二三成项其余饬令回籍。听候咨取。庶仕途无人满之患矣。
一限保举以慎名器。军兴以来。保案层迭。开捐以后。花样纷繁。于是军营之保举。藉花样以争先恐后。各项之保举项又袭军营名目以纷至沓来。名器之滥。至今已极。夫花翎酬大功也。今则不尽军功。皆保翎枝矣。二三品崇阶也。今则寻常劳绩。亦以二三品顶戴加衔。邀请 恩赏矣。 封典请至一品。递保何止两层。主事不能保道员。俟补员外郎中后。以道员用。与保道员何异。官员不得越级保举。乃知府俟补道员后。加布政使衔。与越级保举何异。其余如京官应升之缺升用。外官遇缺尽先补用。此中快捷方式。取巧良多。虽经部议限制章程。犹有未免过滥者。臣愚以为仍应变通办理可否请 旨饬下部臣。核议简明条款。通行中外。嗣后保举文员。只准保举以应升之阶。加以应升之衔。其余班次花样。一概删除。至一品 封典。二三品顶戴。加衔不得擅请。庶名器益昭慎重矣。
一复俸廉以勖官常。我 朝定制。京官支给双俸。外官优子养廉。自咸丰年间。军用浩烦。内外官俸。搭用钞票。养廉分别放。嗣钞票停止。京外俸廉。复分别成数支给。 朝廷于筹维经费之中。仍寓体恤臣工之意。惟京员困苦州县疲累情形。早荷 圣明洞鉴。今日欲砥砺廉隅。整饬吏治。似廉俸复额。其一端也。京官俸银养廉部库动款。不能详悉。至各省文职养廉。系支钱粮耗羡。查同治八年。户部议覆前江苏抚臣丁日昌条陈一折。内开廉俸复额。必须各省钱粮耗羡。征收足额。始可扺放。应令各督抚就各省每年收支数目。详细酌核。将征数能否加增。放款能否加成。据实奏覆等语。现在各省已否覆奏。尚未接准部咨。查闽省文职额廉十五万余两。内扣缺养廉一万数千两。每年应支银十三四万两。核计现年征数本省公费支抵尚属有盈。除督抚藩臬养廉较厚。毋庸议外。其道府以下各员。似可照额全支。相应请 旨敕下部臣查核。将中外俸廉改复旧额。抑或加成支放。俾办公力裕。而官常益饬矣。
一重学额以励士风。溯自军兴以后。各项用费。赖捐输以接济。是以鼓励人心。有加广中额学额之制。顾 恩施则浩荡靡涯。而人才则优绌互异。窃思一省之大。人才众多。三年一试。中额犹无虑滥竽也。至一州一县。文风本有不齐。三年两试。学臣照额取进。敷衍充数。势所必至。夫秀才为多士出身之始。乃以文理浅陋者滥厕其间。人才固不足观。人品尤不可问。往往幸得一衿。包揽词讼。武断乡曲。流弊不堪指数。且以近日士风言之。聪明有用之才。或投笔从戎。早膺荐剡。或挟资干进。亦博功名。其伏处乡闾者。转多迂腐。故今日之秀才。愈取愈多。今日之文风实愈趋愈下。臣愚以为学额若不变通。士风何由振作。可否请 旨敕部核议。嗣后外省捐输各案。只准照章请加中额。无庸请加学额。以示限制。并请 敕下各省学臣酌核各属文风。将捐输加广之额。某属可以足额。某属不能如额。分别开单。奏明立案。其不敷之额。俟他日文风向上。再行奏请照额取进。庶乎士子知所勉励矣。
一立练营以修武备。发捻滋事以来。剿平剧寇肃清地方。所得力者湘淮各勇耳。 国家岁縻帑金千百万。以养绿营之兵。而未尝得一兵之力。收一兵之效。其故安在。营兵生长本籍。各有室家。月饷仅足以养一身。而不足以赡八口。势必另习手艺。兼营负贩。其力既各有所分。其人自不能常聚。每逢操演之期不过奉行故事。校阅甫毕。队伍旋散。设有征调。往往兼旬累月。始克起程。治装固难。安家尤不易。且暂时抽调成营。不独兵与将不相习。即兵与兵亦不相识。人各一心。猝然应敌。能操必胜之权耶。若勇则不然。募自外籍。孑然一身。厚其饷而无待他谋。聚于营而相亲习。朝闻令则夕拔队。敌当前则士皆奋。夫非犹是人耶。何以兵则无用。勇则有用。得失优绌之间。较然易见矣。臣愚以为变通之方。则有化兵为勇之一法。往年江宁克复以后。臣上书原任两江督臣曾国藩。备言江宁绿营之制。应稍变通。以现存得胜之勇改充额兵。设营分部。可洗绿营旧习。曾国藩未及议行。旋调直隶。即设练军。亦采用臣说。而又增练军之费也。陕甘督臣左宗棠。前在闽浙任内。奏准减兵加饷。就饷练兵。洵为救时良策。乃饷已加矣。兵已练矣。而仍不敢言确有把握。此无他。在籍之兵。终不若在营之勇。可否请 旨饬下各省督抚臣。以兵加饷之法。以所之饷加于战兵。计得战兵若干。着设练营若干。仍按湘楚营制。五百人为一营。以备弁为哨官。将官为营官。提镇统领之。择要分。随时互调。俾卒伍皆离原籍。不致散处市。练一营之兵。即抵一营之勇。饷不另增。兵有实用。庶几化兵为勇。而武备可恃矣。以上各条。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请及时防弊疏
御史王书瑞
窃东南各省。肃清后已逾三年。元气未复。兴利较难。规模初定。防弊尤急。有目前未见其弊。因循焉则弊已滋。有目前渐见为弊。勤求焉则弊自绝。事原平易。不在矜。治贵因时。亟宜择要。谨就臣管窥所及。胪列各条。为我 皇太后 皇上敬陈之。
一保甲宜及时举行也。保甲之法。诘奸宄。遏乱萌。从前地方官果能实力奉行。发逆捻匪。何由而起。而从前地方官行之颇惮其难者。因户口多。则稽查未能周。公事多。则办理又苦烦冗。非精明强干之员。固才力有所不逮。自兵燹以后。各府州县。其大者人数比从前十少五六。其小者人数比从前十少三四。人少则耳目能周。稽查较易。且人数既少。一切公事。亦因之而少。苟非性安逸。尽可从容就理。此时果能认真妥办。即将来生齿渐烦。公事较多。一切已有定章。自不至于掣肘。从此可以有举无废。是则绥靖地方。可为久远之计者也。
一奸宄宜及时严防也。现在军务未竣。而从前之从逆者。皆蒙 朝廷宽大之恩。准予自新。不复究诘。然此等从逆之人。固有本非甘心。迫于不得已者。至若质性本非驯良。从贼后又复耳濡目染。视人命为无足重轻。往往肃清以后。经大吏访闻。民间控告。竟以捐钱从公。为之宽免者。彼方谓 殊恩可以幸邀。银钱可以赎罪。怙恶不悛。卒未回心向善。且其从贼多年。各有党羽。声气相通。尤多叵测。纵可宽之于既往。岂可不防之于将来。地方官必须留心防范。实力稽查。于从前从贼之人。曾经访闻确实。及控告有案。罚钱充公者。傥复不安本分。或藉端滋事。或形迹可疑。立即从严究办。无稍宽容。是则于宽大之中。仍寓严密之意。于解散之后。仍防煽聚之虞。固目前之要务也。
一淫祠宜及时禁绝也。民间迎神赛会。妇女入庙烧香。本干例禁。承平日久。民有余积。俗尚慆淫。往往敛钱聚众。创建庙宇。名为义举。结社烧香。名为善会。此风一开。竟有不僧不道。入庙说法。煽惑愚民。传习邪教。地方保甲及衙门差役。藉此可以收受钱财。地方官漠不关心。任其自然而不禁。间有一二牧令。欲求整顿。而祠宇之设。相沿已久。风俗之坏。比比皆然。一旦欲扫除净尽。几乎骇人听闻。深恐激而为变。不得不隐忍姑容。自兵燹以后。各城乡市镇。庙宇佛像。俱遭灰烬。趁此申明例禁。除社庙春秋报赛外。概不准别建庙宇。塑设佛像。庶根株永绝。无从借端生事。又目前急要之务。有关于人心风俗者也。
一城垣宜及时修整也。城垣之设。原以卫民。自承平日久。地方官辄视为寻常。任其坍塌而不顾。迨军务紧切。力筹防堵。竭蹙兴工。幸得完固。及肃清后。又复习为恬熙。不加保护。诚恐日久因循。又多倾圮。将来即议及修筑。必因工费浩烦。难以设措。试思从前变起仓卒筹划维难。正当趁此有基未坏之时。于松懈处培之使坚。缺损处补之使密。庶工省而费少。捍卫有资。民心自固。是亦地方之要务也。
一书差宜及时裁汰也。地方官衙门书差。原有定额。书吏中有经承。有贴写。差役中有班头。有散役。各有一定。此可以数计者也。而其身后办事。为之画策奔走者。卯簿上并无其人。此则不可以数计者也。若非于公事内营私舞弊。藉端讹索。何以存活。地方官岂能以一人之耳目。随时随事而自察之。现在地方甫就肃清。民事较少。银漕正供。又经减额征收。除身后办事有干例禁者。仍行严禁外。于各房中额设较多之书吏。亦尽可酌量裁汰。并词讼签差后。不得更有添差改差名目。至于征收银漕。所有粮书漕总收记书吏及巡查等差。俱应酌减。不得再沿旧习。是当戒于从前骚扰之弊。而目前所宜急除者也。
一厘捐宜及时整顿也。自军兴多年。无从筹款。不得已借资民力。封疆大吏。岂有不仰体 圣意者。必谓厘捐之无一非弊者谬也。然竟谓厘捐之一无所弊则不可。各省厘捐。在省局总办者类皆司道大员。固宜随时慎重。弊绝风清。由省城而各府各州县各乡镇各厘卡。各有委员。虽经各大吏择人而任。然其中已难保无喜事之人。渔利之习。自委员而下。各局各卡各有司事。自司事而下。各局卡各有书差。谓其中皆系安分守己。实心办事之人。尤未敢信也。厘捐之弊。最忌偷漏。于通津大路。设卡抽收外。各处支港汊河。设卡殆遍。谓如是而后可以收其利。不知如是则适以滋其弊。所谓利弊者。当通大局而计其得失。非仅执一隅以杜其趋避也。偷漏之原。半由于司事书差之贪婪。往往于正税之外。多方需索。则情有不甘又出于委员之怠惰。遇有商船到卡。不肯亲目查。任听司事书差之留难而不顾。竟有自朝至暮不能放行者。则势又苦其不便。情既不甘。势又不便。安得不思偷漏乎。然则禁偷漏当先禁司事书差之需索。委员之怠惰。是所以清其源也。不清其源。但遏其流。凡偏僻处所。皆设卡以伺之。一卡有委员。有司事。有书差。则各有经费。而偏僻处所。一日所抽之捐。不足以供一卡一日之用。则仍于通津大路所设之卡。支取接济。即使毫无偷漏。而以目前添出之经费。较从前漏收之商税。恐亦不甚悬殊矣。且弊有法之所及防者。有法之所不及防者。商船往来日久。与各卡司事书差。渐多熟识。竟有彼此勾串。以多报少。至偏僻处所。耳目所不及。竟可以得贿放行。合数十船之货。逐一抽之。正额本属无几。傥有一二船之货。私自走漏。所得更不足以偿所失。至厘捐章程有漏税者。查出后或罚十倍十余倍。所罚之款。除提出充公外。悉赏给查出漏税之人。于是皆以为利。遇有商船丛集。河道壅塞之时。来舟丁不能径至卡前。先于市梢港口停泊。听候查验。而巡查书差。捕风捉影。假公济私。辄指为漏税。以冀罚款之可以肥己。夫多一卡多一费尚可忍也。多一卡多一费并多一弊。不可忍也。罚十倍罚十数倍悉以充公。尚可为也。罚十倍罚十数倍。名为充公。实则营私。不可为也。为今之计。于各府州县地方。体察情形。凡偏僻处所。可以裁撤者。悉令就近归并。以节经费而杜私弊。并责令各卡委员。于货船到卡。亲自稽查。不准稍有需索留难。傥有勾串私放。及意图肥己。指为漏税者。从严惩办。至罚款务须平允酌减。一律归公。不准另有赏给。以绝营私。再厘捐一项。取之即毫无弊端。用之岂漫无节制。钱粮正供。俱有定额。而挪移侵吞。尚有流弊。于抽厘本无定数。应令各士于每月收税若干。经费若干。逐款申报该管厘局。即将各卡出入清数。按月申报省局。于收支各款。可否 饬下户部。明定限期。造册汇报。如有款目不清。收支各项。前后大相悬殊者。行文驳查。并逾限不报者。作何议处。庶不致漫无稽考。于捐务益昭慎重矣。以上各条。或深戒从前之非。亟宜振作。或恐贻将来之患。急为防维。既平易而可行。贵及时而自勉。臣前在籍年余。于地方情形。或目见耳闻所及。竭千虑一得之愚。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谨奏。
上沈中丞书节录
陈宝箴
一曰饬吏治以苏民困。自来地方之盛衰由于州县。州县之贤否系于上官。上官者。以察吏为职者也。夫考绩固在询事。而官人先在知人。近今抚院之于属吏。一月凡六见。其所以求为察之道者。可谓勤矣。然其见也。鱼贯而入。雁行而立。有执事者。启白数语。闻命即趋而退。其需次无职事者。侍坐少顷。即趋而退。上下之情不通。虑于属吏之贤否器能莫之测也。夫立谈之顷。不足以知人。乃并此立谈之顷而忽之。以求知人。不可得也。不能知人。而欲用以为治。不可得也。请自今定属吏分班谒见之规。先期晓示。每于暇日传见数人。见必坐谈良久。开诚布公。和颜色而导之使言。因以考其材能。究其学识。其诚伪。见之至再三。则其材器之大小。心术之邪正。亦必有灼然而不可掩者。于是就其贤者能者奖借而裁成之。患不肖者。警惕而训勉之。然后试之以事。以课其功。量材器使。以尽其用。不特用得其人。且使人人有踊跃向善。争自濯磨之意。是辨论考核之中。兼寓鼓舞化裁之意。所以挽风气。作人心。而清为治之原者。莫要于此。又闻胡文忠公抚鄂时。于州县幕友家丁。皆有限制。并禁约上僚。毋得滥荐私人以扰其廉。亦为端本之道。冗费节则清俸易足。中人既可勉为。贤者亦无夺志。至于佐贰等官。可裁者量行奏裁。其万不可裁者。亦请严加诚饬。毋许擅受民词。庶吏治正。而民困可苏。敷政之原基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