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清-饶玉成


一曰任贤能。自古太后临朝。徽音盛烈。毫无遗议者。惟宋之宣仁高后而已。顾宣仁不过承神宗变法之后。起而修复之以苏民困。承平之世。原易见功。执若我   两宫皇太后。除患肘腋。宏济艰难。此诚振古所未有。其贤于宣仁远矣。考宣仁之政。首在任贤所谓元佑开皇极。功归用老成。如司马文吕诸贤。不徒起用。悉钧柄。即文彦博年近九十。犹五日一诣都堂。平章军国重事。其余苏轼刘挚滕元发鲜于侁之辈。分任侍从台谏京尹监司。各当其才。兹其所以成旋乾转坤之功。致女中尧舜之称也。方今先朝旧臣。次第悉蒙召用。实与宣仁后先一辙。夫朝廷之重老成。岂徒珍问鼎彝。责其坐镇而已。必将赖以康济时艰。如现在祁寯藻翁心存之忠纯。宜参预大政。襄机密。若徒拥内阁虚名。守一部之例案。其所裨益亦已仅矣。倭仁李棠阶之宜任师儒。王庆云之宜筦度支。王茂荫之宜长台垣。各用所长。斯各收其效。其尚未起用。如前任副都御史张芾之忠直。前任总督吴振棫之练达。张亮基之干济。前任布政使马秀儒之纯笃。庄受祺之精敏。小臣中臣所知如前任科道宗稷辰蒋达尹耕云陆秉枢之鲠直敢言。前任编修何绍基之品端学邃。前任编修郭嵩焘主事王柏心之留心经济。编修袁保恒之娴武略。前任道员张百揆。陕西知县田福谦。现任四川知县孙濂之着循声。皆一时选。足备任使。夫知而不用。与不知同。用而不尽其才。与不用同。故知人必兼善任也。又语曰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朝廷而欲收罗贤俊。莫若即今日所谓贤者。令其各举所知。彼既怀以人事君之忠。自无蔽贤不祥之虑。若现在所谓明保。不论何人。但官二品以上。即责以荐士。彼犹未免流俗之目。安得遂有相士之识。其黠者采取一二虚声以饰观听。而以私人比党窜名其中。督抚恃有权势。以爱憎取人。甚而情面贿赂。皆所不免。所保不惬众望者尤多。而朝廷不察。概令送部。欲于引见召对。俄倾之际。判其贤否。此必不能。无从发付。则仍概令记名。旋被擢用。此如探物暗室。无怪乎鱼珠混淆。熏莸不别。欲收得人之效。不亦难乎。夫为政在人。用人尤行政之本也。可不慎哉。臣之所请任贤能者此也。

一曰整吏治。盗贼之起。由于吏治之漓。吏治之漓。由于登进之滥。夫用人宜用正途。而目前之妨正途者二。曰捐纳。曰军功。捐班之妨正途害吏治也。夫人能言之。朝廷亦知之。知之而苦于捐例之不能停。则不得已而听之。夫既已听之。则不更问吏治矣。乃朝廷犹拳拳以吏治为念。言者亦鳃鳃以吏治为言。则臣请得切指其弊。而望朝廷之有以挽回于万一也。夫捐例之不能停。此出于不得已者也。必使捐班加于正途之上。势且挤正途而尽去之。势且迫正途亦效捐班之所为。俾天下之士不尽出于捐班不止。俾天下之人心风俗。不尽化为捐班不止。此亦谓之不得已乎。而尚何吏治之可言乎。昔之捐班。不过于正途之外。别添一途。未几而并驾齐驱矣。未几而出乎其上矣。今则正途寥寥。有日少日无之势。此其故部臣疆吏分任其咎。而督抚为尤甚。各省风气略同。而直隶河南为尤甚。近日吏部选法。正途人员。几无到班之日。此部臣欲鼓舞捐生。知有度支。不知有吏治。此犹为经费所迫而然也。若督抚之厌恶正途。任用捐纳。则不尽为鼓舞捐生而然也。南省苦兵。军功之员居多。北方安靖。捐班之势尤甚。臣于庚申之秋。行过保定。见彼处即用人员。不但终身无补缺之望。几于终身无委署之期。困苦穷饿。莫能名状。至有追悔不应会试中式者。此诚骇人听闻。为从来所未有也。夫督抚既不为鼓舞捐生起见。何其好恶拂人如此之甚。臣深心体察而得其故矣。夫正途固多败类。捐班岂尽贤良。无如正途之员来自田闲。多由寒畯。其见识迂陋举止生疏。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其作奸犯科类不当行往往迫督抚以不能不知。苦督抚以不能不办。优容不已。必至裂。裂再三。必至厌恶者。势也。若捐班实由殷富。来自田闲者。百无一二。皆官员子弟。戚友吏胥。依草附木。久居衙署。此岂寒畯措大之比哉。其于官场之酬应仪节。趋跄答对。簿书期会之为。舞文弄法之巧。耳而目之。童而习之。养成便佞桀黠之才。助以声势党援之盛。初登仕版。老吏不如。其未作奸。大吏见其当行能事。固以为才。其既作奸。能发能收。大吏口虽不言。心或更以为才。爱重不已。必至倚任。倚任不已。必至保荐者。亦势也。因而托于鼓舞捐输。力抑正途。又或托于一视同仁。唯贤是任。究其所谓贤者。亦皆捐班而已。习尚若斯。遂成风气。饥寒所迫。起效尤。正途始而愤之疾之。继且慕之学之。夫同一作奸。督抚乐于无事。则以其不败者为幸。朝廷百姓。交受其害。则以其易败者为幸。至于慕之学之。则不当行者当行。易败者亦不败矣。昔人谓贝庄吏犯法法在。奸吏舞文法亡。吏治至此。人心风俗至此。危乎不危。又开科取士。每进千人。选缺补官。岁无一二。求才几成虚语。应试将至无人。有不堪为流涕长太息者哉。然以此等弊。降  旨明诘。部臣无以自解。督抚必不肯承空言。告诫终于无益。为今之计。捐例既不能停。惟有速令廷臣集议。酌改选补现例。明定各省委署章程。捐纳正途。分为两途。选补委署。各不相涉。正途之人不妥。仍用正途。捐班不能侵占。更宜略分先后。稍示重轻。督抚有意故违。部臣科道紏察立参。如此庶可挽回于万一乎。若军功之有妨正途。人亦知之。军功之有妨吏治。人或未知之也。三代而下。文武异途。兵民分治。既分之后。势难复合。宋太祖承五代之弊。以士人为县令。论者谓其开三百年太平之治。材官武夫。原不足以当亲民之任。其闾阎凋瘵赀郎取偿之余。又加以武健幸进之吏。以其杀贼之计杀民。民何以堪。且人才难得。才而兼文武者尤难。如诸葛亮犹短于将略。光武功臣。多不任以吏事。今军营保荐。类曰文武兼资。若皆才过蜀相。品轶云台。何乃多才。而贼未平。将毋标榜。亦过其实。又或无考语。但遇立功不授以都守参游。而保以牧令道府。道府再保。便至两司。两司再保。便至巡抚。不数月闲已去横戈跃马之场。而总察吏安民之任纵其才能出众。亦恐素所未娴。或谓军营保举但视原资。彼既起家文职。不能再保武弁。又用人之际。诸多牵就。以所欲。始得其力。臣皆以为大不然也。近日从军之士。往往预捐文职末员。以为保荐地步。窥其用意之深。早已垂涎膴仕。夫用武而以就文为愿。得官而以多财为荣。迨其得志。不问可知。 朝廷文武并重。各用所长。有功而以重阃。甚或锡爵。岂犹不足为荣。文武所以养民作吏。而任其残贼斯民。以徇军营牵之举。此为得不偿失。失以杀贼立功而令牧民。是所用短以叙功授职。而令害民。不如无赏。臣请从今着令。不问原资文武。但问所立何功。除襄运筹。仍授文官。其余即缙绅生监。既以杀贼为能。便授带兵之职。不徒用其所长。抑且酬其壮志。庶几文武各当。兵民相安。盖军功人员之有妨吏治。事方始而害未彰。 朝廷知而预防。较捐班亦易为力。诚不可不加之意也。臣之所请整吏治者此也。

一曰开言路。今已下  明诏求直言。中外臣民。举欣欣然颂扬  圣治于无已。臣犹区区过意以闻言路为请者。何也。人情好名而恶实。有始而鲜终。明代遇灾。亦每求言。迨言之过直。又心嗛焉。碍于求言。不能以言罪人。则默而识之。徐俟其后而伺其隙。终于贬逐其人而后已。此所谓好名恶实也。唐之太宗明皇。虚怀纳谏。而贞观开元之治。后不如前。终于踣征之碑。成仗马之喻。此所谓有初鲜终也。我 朝  圣圣相承。  御极之初。例下求言之诏。岂循故事。饰虚文。初元求言。以后可不求耶。诚以听言纳谏为  召德之首。无时不当。然特恐其久而或不然也。故每当  御极。视为首务。提撕而警觉之。申明旧章之意也。乃言路犹有不通之时。何哉。世之治乱。视言路之通塞。又视宰相之贤否。相臣而贤。自能开诱扶持。惟恐言官之不言。惟恐言之或不尽。虽然意见之偏。贤者不免。韩琦之于司马光。司马光之于苏轼是已。下此者乎。夫政府言官类多水火。权臣而欲逞之技。则必先箝言官之口。大而诛殛。小而窜逐。俾有所慑而不敢。其伎俩大略相同。史册所载。如出一辙。独我 朝  圣明在上。权不下栘。于此而欲逞其壅蔽之奸。亦匪易。道光咸丰之末。臣皆在京局外默窥。心焉数之。窃叹其用心之巧。操术之工。为从来所未有。史册所未载也。请为我  皇上悉陈之。一曰隐密。二曰触忌。三曰摘疵。四曰示意。五曰反求。操此五术。而壅蔽之奸售。台谏之口缄矣。  隐密章奏。每不发抄  。谕旨亦少明降。 朝廷举动虽在廷。亦得诸传闻疑似之间。既不敢以风闻为无据之谈。更恐以漏泄被●求之谴。夫人臣致身。原不惜倅首以冀有裨。幸而折槛曳裙。终致感悟此身。虽蹈不测。此心良足自慰。若先坐私罪且兴大狱。累及朋友。牵涉无辜。则言之必不见用已从可知。其谁不灰心丧气。结舌吞声。此庚申之变事前所以无一批鳞之奏。挽救之言。非尽延臣无良。实某某制之罪为不容诛也。何谓触忌。 朝廷用人行政。岂能有得无失。争可否于  殿陛失矣。而不致终失。此古今设立谏官之意也。今则用一人行一政。言者言之。 朝廷从之。则以为威福不自上操。权柄且将下移矣。小事宜言。则大事愈宜言可知。小臣之不当宜言。则大臣之不当更宜言可知。乃进大臣行大政。转以台谏为疏逖。小臣非所宜言。 朝廷自有权衡。则台谏之所宜言者何事。宜夫不肖者毛举细故。贤者亦托空谈。夫纳谏美名也。 朝廷之所甚愿。侵权大恶也。 人主之所深忌。非宰相之罪而谁罪哉。何谓摘疵。求言既切。则言者必多。言之既多。则岂能尽善。甚而假公营私。饰词希进。末俗之獘。何所不有。是在 朝廷广采而精择之。陆贽之言曰。天不以地有恶木而废发生。天子不以世有小人而废听纳。乃奸臣则摘其言之无当者。以生朝廷之厌。摘其言之有獘者。以激朝廷之怒。既厌且怒。乃从而构之。以为此辈皆不足采。徒乱人意。殊不知舜之取善。在察迩言而执两用中。则所察不必尽用。而所言则无不察也。求言而惩羹吹。因噎废食。是又宰相箝制言官之术也。何谓示意。自古设官。类皆重内而轻外。近缘京职清若。借外用以为鼓舞之方。乃权臣即以之待言官。以为明行黜罚。则 朝廷有拒谏之名。言者遂沽名之愿。不若微示以意。缄默者悉邀外用。多言者还原衙门。夫天下中材多而豪杰少。庸俗贪利又甚于好名。彼见 朝廷爱憎若此。其谁不仰希风旨。以便身图。道府为方面之员。科道亦清要之选。贤者岂慕膴仕。何不可久于其职。不知其人果贤。既知其身之不用。言之不从。征色发声之余。必不肯恋栈以增厌恶。其不能不奉身以退。相率以去者。势也。道光之末。謇访稀少。脂韦习成。非此之故哉。何谓反言。言行相顾。儒者以厉躬修。听言用人。 朝廷原为两事。人各有能有不能。置宰我子贡言语之长。而课以文学政事。必谢不敏。张良为画策之臣。令其出帷幄而当治国治军之任。亦所不能。则谓宰我端木不及冉季诸贤。张良空谈不如萧何韩信。可乎。又权奸掣肘。必无成功。狄山之御匈奴。周处之击齐万年。卒以陨败。岂由无才。至于父子兄[弟](第)。功罪且不相及。 朝廷之听言何与。惟某某事  成皇帝。久知圣人敦崇实学。特重践履。故每于进言之臣。责以践言之实。一有不效。不明加排击。而微示讥姗。  圣心既以其言行不符而厌薄之。其人亦自顾怀。同朝遂动色相戒。乃至御史  颇着直声。求其身无可訾。则以弟之获罪谓其家犹不治  论奏遂多不采。岂知 朝廷不以言用人。不以人废言。贤人君子议论。容有不可用之时。佥壬小人建白。亦多不可废之处。今乃因言以责人。继遂缘人而废言。依托正论。以售阴谋。此某某之奸较某某等尤不易识。卒以塞忠谏之路。成和议之失。酿潢池之祸。为致乱之魁者。此也。凡臣所言。固为已事。而援既往可戒将来。且恐余习亦未尽涤。  圣主而能预烛诸奸。则所谓好名恶实有初鲜终之獘。皆不戒而自除。臣之所谓开言路者此也。

  应 诏陈言疏   
福建巡抚王凯泰

窃臣恭读邸抄。本年正月二十六日。奉  上谕在廷王大臣及各省封疆大吏。务当共矢公忠等因。钦此。仰见  皇上亲政伊始。孜孜求治至意。臣忝膺疆寄。未报涓埃。常切进思退思之忱。愧乏嘉谟嘉猷之告。然不敢以庸愚一得。安于缄默不言也。谨就管见所及。择时事之有须变通者。胪列六条为  皇上详陈之。

一停捐例以肃吏治。史记司马相如以赀为郎汉书食货志。令民得入粟补吏。捐纳之制。由来已久。然必家有余财。而后输将献纳。固可抒报效之私。又可为进身之路。此中非无人才也。乃自捐章折减以来。持银百余两。而为佐杂矣。持银千余两。而为正印矣。即道府例银巨万以上。今亦折算至三四千两矣。家非素封。人思躁进。或趱于亲友。或借贷于商贾。以本求利。其弊可胜言哉。流品之杂捐纳尤甚。近阅邸抄。给事中卢士杰奏河南商城县家丁李天锡捐纳冒考一案。此事之已发者。其它未经败露。尚不可知。处今日而欲澄叙官方。应以停捐为急务。或谓滇陇军事未清。户部度支未裕。停捐则经费何出。臣愚以为法久则变。变则通。变通之方。固不容缓。查同治八年间。户部议覆前江苏抚臣丁日昌条陈一折内开京外捐输款项。果能于税厘较旺各省筹款弥补亟应将中外捐输。一律停止。京铜局捐项从中酌定。每年以一百五十万为准等语。近年捐输已成弩末。恐尚不足一百五十万之数。傥于厘金较旺之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九省。每年酌提数万。再于海关洋税项下。每关匀提数万。以之弥补铜局捐款。或可相扺。至外省筹捐各局。收数虽难周知。而闽省现办甘黔皖捐。自十年开办。至今收银不过数万。他省之不能旺捐。可以类推。以涓滴之微。而害吏治之大。所得实不偿所失。可否请  旨饬下部臣核议施行。俾经费有可抵补。而吏治庶望澄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