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经世文编
- 皇朝经世文续编-清-葛士浚
皇朝经世文续编-清-葛士浚
进口正税
出口正税
复进口半税
船钞
内地半税
共计
光绪元年
三百九十万四千四百三十九两
六百九十三万一千九百八十四两
六十四万五千九百六十一两
二十三万六千六百九十四两
二十四万九千三十一两
一千一百九十六万八千一百九两
二年
四百六万三千五百八十二两
六百九十九万五千五百六十九两
六十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两
二十三万四千三百十四两
二十四万八千二十六两
一千二百十五万二千九百二十一两
三年
四百十七万五千七十五两
六百八十四万三千七百六十三两
五十七万二百二十一两
二十二万四千三十四两
二十五万三千九百八十五两
一千二百六万七千七十八两
四年
四百十八万八千九十二两
七百十万九千六百三两
六十五万三千五十九两
二十六万一百三十一两
二十七万三千一百三两
一千二百四十八万三千九百八十八两
五年
四百八十四万二千五百二十四两
七百三十八万五千七十两
七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七两
二十四万七千八百三十三两
三十四万二千七百九十六两
一千三百五十三万一千六百七十两
六年
四百六十一万七千七百七十三两
八百二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二两
七十八万六千一百九十六两
二十四万九千五百九十一两
二十三万六千三百四十一两
一千四百二十五万八千五百八十三两
七年
五百万二千十一两
八百三十二万九千六百六十八两
七十三万九十一两
二十七万三千五百七十四两
三十四万九千八百十八两
一千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一百六十二两
八年
四百六十八万四千七两
八百六万八千四百三十五两
七十四万七十八两
二十七万九千七百九十九两
三十一万三千三百五十三两
一千四百八万五千六百七十二两
九年
四百四十万一千四百十两
七百五十五万四千三百七两
六十九万七千四百八十五两
二十八万四千四十四两
三十四万九千五百十一两
一千三百二十八万六千七百五十七两
十年
四百三十七万五千三百七十二两
七百七十八万八百十六两
七十四万五千五百四十八两
二十七万九百十四两
三十三万八千六十二两
一千三百五十一万七百十二两
洋货进口土货出口每值百两皆抽银五两为进口正税出口正税土货转运别口每百两抽银二两五钱为复进口半税洋货转运别口在三十六个月内给发免单逾期照完正税为复进口正税洋商运洋货入内地及入内地购土货皆每值百两抽银二两五钱为内地半税凡火论夹板等船一百五十吨以上每吨纳银四钱一百五十吨以下每吨纳银一钱为船钞四月纳钞一次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一百十六
洋务十六商务四
利权一
薛福成
自来有天下者取诸民以制国用即量所入以治民事此古今不易之通义也孟子论取民之法准乎什一以为轻乎此与重乎此举非尧舜之道盖必如是而后用可足用足则事治事治则民治也后世幅员日广道路之转输有费官吏之征调有费往往取之甚轻而民之所供已至数倍况地之肥硗民之勤惰万有不齐于是取民之制不得不务从其俭以恤民艰我 朝承明代加赋之后悉除一切无名赋额厚泽深仁旷古未有通计一岁取诸民者惟江浙腴壤于什一为近此外由内地推之边省又推之瓯脱荒远之区有数十而取一者有数百而取一者有縻勿绝一无所取者盖地旷民贫不得不薄赋以示绥怀相承久矣然其当治之事当设之防或更倍于内地又不能以取之者微而置之不理故合计天下地丁正赋约二千余万仅足供绿营兵饷之用而其余出款尚繁入款有限即令无偏灾无大役犹且汲汲不遑迨稍值事变不得已而议开捐例议减俸廉议令州县摊捐各款所得甚隘而其弊不可胜穷也所节甚微而其耗不可胜言也曩者粤孽构难一时名臣谋士创为榷货抽厘之法诚以有寇不能不募兵有兵不能不筹饷自然之势也明之晚季军饷皆出于加赋一丝一粟必取之力田之农农之谋食也艰稍夺其事畜之资即已流亡失业所以流寇愈炽驯至事不可为若夫厘金悉取诸商商有余资以营贸易莫不自顾身家且所抽之厘仍加诸所售之货之价则于商并无所损而其利实取之众人所以积少成多而民无大怨各省厘金最旺之时通计岁收不下二千万今亦有一千四五百万所以能剿除群寇懋成 中兴之业者职是故也夫明之贻误与今之成功其得失较然明矣迩者军事渐平而经理厘务之人或失其初意不无病民之事于是论时务者莫不扼腕抵掌欲去厘金而洋人亦遂执洋货免厘之说以继其后夫厘金果不便于民俟中国财用充足徐图裁减可也外人而挠我自主之权不可也中国整饬厘金之弊严杜中饱俾商民乐业可也予洋人以垄断之柄不可也何也洋货既免厘必旋及于土货洋商之运货免厘必更揽庇华商之货厘金之利岂不尽失耶且今军事虽平而各路防营尚不可撤各省田赋尚未复额一切城廨仓狱善后之工尚未尽修莫不恃厘金为挹注苟或去之则拘孪贫弱百务俱废异日彼乘我无备求减洋税将何以应之且华商因避厘金之故竞买税单而洋税因之稍旺厘金既去则洋税必多偷漏是洋税随厘金而减者又自然之势也万国公法有之曰凡欲广其贸易增其年税或致他国难以自主他国同此利权者可扼之以自护也又曰若于他国之主权征税人民内治有所妨害则不行今各国徇商人无厌之请欲有妨于中国其理之曲直不待辨而明矣
利权二
薛福成
凡两国交涉之事条约所及者依约而行条约所不及者据理而断中外各国所以敦睦谊于不敝也按旧约各货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运天下路过税关不得加重税则只可按估价则例每两加税不得过若干分此约立于道光二十二年维时海内无事田赋足额尚无厘金名目当事又不知中国税额较之地球各国有轻至四五倍七八倍者故与洋人立约如此耳厥后天下多故饷无所出始创为抽厘之法盖西国通例量出为入一岁中有额外用度辄加派于各项之中或有兵事亦由众商捐集钜饷殆与中国抽厘名异实同而于例定之商税则迥不相涉也夫中国有自主之权军饷筹之中国非各国所能干预创办厘捐之初洋商之货亦在各子口抽课均无异辞迨咸丰八年十一年订立条约与各口通共章程始议定洋货土货倘愿一次纳税免各子口征收纷繁每百两征银二两五钱给予半税单为他子口毫不另征之据其不领税单者仍应逢关纳税遇卡抽厘斯乃格外通融之法体恤洋商已无微不至彼洋商运洋货以子口半税抵内地厘捐其获利过于华商远矣然而商人无餍之求靡所底止往岁滇案未结英国威使复徇奸商之请藉端要挟所欲甚奢日久相持始立烟台条约定于租界内不抽洋货厘金又洋货运入内地不分华商洋商均可请领半税单是又格外通融之法所以优待洋商流通洋货者至矣尽矣蔑以加矣闻各国议院于中国厘金一事本不以为非戊寅八月新闻纸英之大臣以烟台条约未遽核准并有虑中国之责其食言者威使徘徊观望其理既绌其气自衰彼之本计不过俟德法诸国修约之后坐享其成其或从中播弄或隐为主谋均未可知然各国所据以争者旧约之说也盖尝细绎旧约之意当时既无厘卡则内地祗有常关耳常关税额较轻于洋关其曰路过税关不得加重税则者譬如江海关纳税复过苏关浙海关纳税复过杭关均不再按值百抽五之例纳税耳然该关之税仍自当完故后此议定不领税单者有逢关纳税之款而各商无不遵行至厘卡收捐专为筹饷而设名之曰捐则非税可知名之曰卡则非关可知二者既不能相混则条约固无不得抽厘之文彼西人将何说之辞且查同治元二年闲上海洋商屡请领事阻止租界抽厘英国卜公使批劄驳斥法美两使亦意见相同乙亥七月新闻纸录字林新报有同治二年英使批上海英领事禀英国外务大臣复英公使之语均言租界应由华官抽收华商之捐夫租界且如此况在租界之外举是以折之而彼当无词也洋人之货一入华人之手听其或留或售或用或不用洋人不得过而问焉则华人以名义所在自捐公家之饷亦固其所西洋诸国无物不征无人无事不征即如商贾既税之于合伙又税之于出入货物又税之于发收银钱又税之于每岁所赢之利其征敛之繁十倍中国设使中国欲减其税项以便华货之畅行彼能允之乎举是以折之而彼当无词也洋人之说动谓以厘金之故致洋货阻滞不行考近年进口洋货每岁值银至八千万两以外较之十数年前几逾一倍可谓年盛一年矣而犹云贸易不畅其将谁欺举是以折之而彼又当无词也总之洋商于已得之利则习而忘之未得之利则变幻百出以图之充其无穷之欲壑虽尽去商税犹未以为足也众商日聒之领事领事日唆之公使公使非不知事之难行姑肆其恫喝以尝试中国幸而得请可以要誉市恩万一中国必不能允彼亦有词以谢众商矣然则应之者在洞烛其情始终勿为所摇而已
利权三
薛福成
间尝闻西人为持平之论者曰洋商之求免厘金非敢干中国之政特以中国厘卡林立收数互有异同运货者不能约定成本恐多折阅耳审如是则加洋税免厘金之说也昔者日耳曼未一统之时小邦棋布关税繁苛百货不能流通自普人称雄始集各邦议立统关入口货但征税一次税亦视前加重以各邦幅员之大小按月均分近者德相毕士麻克又在其国议加进口税今裁撤厘金之议德使巴兰德颇主之若知中国必不能允彼或以统关之说进然中国之形势与德国异中国之地以开方道里积算赢于德国者几及二十倍各省各口所设厘卡皆有必不可缓之用待以支销今洋关加税少中国万不敷用加税多洋人又未必愿也则惟有坚持旧章与之駮辩而已且中国所需之物祗有此数即去厘金贫民不必因之多用洋货其贩运在数百里内者抽课本微即或道路远纳厘较多获利亦较厚其数辄加之售货之内而华民亦不因此少用洋货是厘金无损于洋商也中国之护商旅也陆路则有防勇水路则有水师皆恃厘金以给巨饷去厘金必去水陆各营盗贼之起何以弹压洋货土货皆将阻滞不行是厘金大有益于洋商也夫无损如彼有益如此然而巴使拾威使之绪余起而相争彼自谓天下强国德犹出英之上故凡英所不能行于中国者欲竞而得之以示豪举然窃以为误矣巴使于约章之原委厘务之窾要实未究心徒受威使之愚弄而不自知今以洋船贸易论英商居十之七美德法及东西洋各国共居十之三就令争而获利亦不过英取其十而德取其一威使自知无可置喙乃嗾巴使于修约之时强中国以所难行事成则英商坐享其利不成则德人且以不谙公法为笑于天下威使为英计则得矣何英之智而德之愚耶德之君相素以豪杰成名一闻此中曲折亦必不以巴使为然也或曰中国加洋药之税罢洋货之厘以相抵可乎曰抽厘则利权在我加税则利权在彼即令倍加洋药之税与厘金若足相抵然洋药在中国例本当禁专恃此为利源名已不顺万一异日有可禁之机必以碍于帑项而中止是使中国留终古之毒也且洋药之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若加税过重偷漏必多仍无补于国计而厘金之利则一去不可返矣威巴诸使每举关卡一二小节以为要挟罢厘之词不知此等乃通商常有之事就案清理则可藉为要挟之资则不可而况彼之所晓渎者又各有一是非也然则洋货加税之说可行乎曰必不得已如所加之数逮于厘金之数又于立约之时善防其弊则固未尝不可行西洋各国税额大较以值百取二十取四十为衡又多则有值百取六十者有值百取百者又有通行免关税者盖于轩轾之中各寓自私之计不若中国之大公无我出入一体今酌中定论自洋药而外均以值百取二十为断或于厘金所失之数稍足相偿乎
利权四
薛福成
自巨寇窃发以来军饷告匮始立榷厘之法古之人有行之者汉之算缗唐之除官钱宋之头子钱其意皆相同也救时之彦创为此策而军饷赖以支持者逾二十年迩者群寇削平洋人颇谓军事起则抽厘以助饷军事定宜免厘以恤商不知此说似是而实非者也盖自各国通商而洋货之贩运洋人之游历日益繁多不能无水陆各营以资保护不能无船政机器诸厂以精制造不能无江海各隘台以固藩篱凡若此类虽质之洋人必皆谓当为之事而岁出之经费亦十倍于前日是故通商之事既不可废即各项经费一日难减即各省厘课一日难停也夫中国于厘务苟持之甚坚洋人或出于加税之一说万一所加之数竟如中国所需之数则其中又有利有弊何也当子口税章初定之时洋商以半税而免内地厘金其利本优于华商华商之巧者不免与洋商狼狈相倚譸张为幻于是有代华商领半税单而取其规费有用运照庇送无运照之土货有用洋船代华商带洋药各货有凭运照免纳厘金未到子口之先已将土货销售是洋税与厘金均受其病也是使守分之华商不能获利也是驱守分之华商不得不为奸商也今定税例华商洋商一律凡进口之洋货纳税于海滨之通商正口凡出口之土货纳税于内地之第一子口各厘卡量加裁并论其大势宜密于近海而疏于内地用新定税额一征之后任其所之不复重征是举前此弊端一举而清之也不必立防弊章程而弊自绝矣内地各省祗须于最要之口设立总卡既可撙节浮费而华货贩运较近者并无所征则小民咸受其益此皆中国之利也然而犹有虑者厘金取之华民中国有自主之权今既尽归之洋税设洋人于下次修约复以税重为言势必致固有之利权动为洋人所牵制是宜于立约时声明加税与停厘相抵如异日酌减税额亦宜酌复厘金以昭平允永杜洋人之藉口此一端也中国既权厘金所入尽归之洋税其或华人自在内地贩运土货若免其征税既恐洋商隐附于华商以滋弊混若偶经一卡而亦用值百抽二十之例势必有所难行是宜明订章程核定道里之远近如某处至海口须经几卡则货税亦可作几次分缴如是则华人不以苛敛为苦而所经各卡节节稽征洋税不能偷漏此又一端也二端既立乃可祛其弊而收其利矣然则中国既得其利洋商独无利乎曰有洋商运货入中国可豫定成本若干赢余若干操券而来必如愿而返利一也关税交纳之后运入内地无守候验货之烦无逐卡停留之苦行运既速成本较轻利二也洋商一次纳税虽若稍重然隐加之售价之内仍取偿于华民华民但知洋货之不复纳税也无不乐于贩运或益从此畅销利三也利之所在显然易明洋人何惮而不为然窃料洋人昧于远图而溺于近利加税一说势固必不我从也则惟有坚持旧章与之驳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