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治篇十三

君子之事君也。以言谏。不若以身谏。以身谏者从。以言谏者凶。楚庄好猎。则樊姬不食鸟兽之肉。唐宗好兵。则魏征不视破阵之舞。踞厕之冠。惮汲黯之见。苑中之游。畏韩休之闻。彼其潜孚默惮。有存乎折槛补牍之先者矣。不然。三归之卿。岂能禁六嬖之霸。箧珠之相。何能止天书之惑。法孝直魏征不在。孰能止伐吴征辽之行乎。惟人臣有如山之力。始可回人主如天之威。诗曰。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圣人在上。以诗书教民。以礼乐化民。圣人在下。以无体之礼。无声之乐化民。善气迎人。人不得而敖之。静气迎人。人不得而聒之。正气迎人。人不得而干之。其德盛者化自神。其气足以动物也。积学未至而暴之遽。积诚未至而教之强。学之通弊矣。故言立不如默成。强入不如积感。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猛虎在山。藜藿不采。才臣之益国也似之。故季梁在随而随重。宫之奇在虞而虞存。阳乌丽空。阴邪敛。正人之柱国也似之。故汲黯在朝。淮南不敢轻汉。司马相宋。契丹不敢窥边。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治篇十四

使人不暇顾廉耻。则国必衰。使人不敢顾家业。则国必亡。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叶而培其本根。不善赋民者。譬则翦韭乎。日翦一畦。不罄不止。周官保富之法。诚以富民一方之元气。公家有大征发。大徒役。皆倚赖焉。大兵燹。大饥馑。皆仰给焉。彼。贪人为政也。专朘富民。富民渐罄。复朘中户。中户复然。遂致邑井成墟。故土无富户则国贫。土无中户则国危。至下户流亡。而国非其国矣。诗曰。适彼乐土。言将空其国以予人也。且也天下有本富。有末富。其别在有田无田。有田而富者。岁输租税。供徭役。事事受制于官。一遇饥荒。束手待尽。非若无田富民。逐什一之利。转贩四方。无赋敛徭役。无官吏挟制。即有与民争利之桑孔。能分其利而不能破其家也。是以有田之富民。可悯更甚于无田。硕鼠之诗。幸其田之将尽。而复为无田之民。不受制于官吏也。呜呼伤哉。

俭。美德也。禁奢崇俭。美政也。然可以励上。不可以律下。可以训贫。不可以规富。周礼保富。保之使任其乡。非保之使吝啬于一己也。车马之驰驱。衣裳之曳娄。酒食鼓瑟之愉乐。皆巨室与贫民。所以通工易事。泽及三族。王者藏富于民。譬同室博奕。而金帛不出户庭。适足损有余以益不足。如上禁之。则富者益富。贫者益贫。彼富而俭者。未必如大禹之菲食恶衣。而为四海裕衣食也。未必如晏子墨子之节用。而待举火者七十家。待寝攻者数十国也。俭生爱。爱生吝。吝生贪。贪生刻。三晋之素封。不如吴越之下户。三晋之下户。不如吴越之佣隶。俭则俭矣。彼贫民安所仰给乎。天道恶积而喜散。王政喜均而恶偏。则知以俭守财。乃白圭程郑致富起家之计。非长民者训俗博施之道也。唐魏刺俭啬。至于宛其死矣。他人入室。无一言及于散财任。足为美俗仁里乎。桑柔之诗曰。好是家啬。力民代食。韩诗说谓好用此居家吝啬之人。则知周官保富。非此之谓矣。

十履而一跣。则跣者耻。十跣而一履。则履者耻。此俗之以众成者乎。上好紫。则下皆女服。上好。则士皆曼胡。此俗之以贵移者乎。及其既成。虽贤者处之。不免颠倒于众习。尚俭则耻奢。尚奢则耻俭矣。尚让则耻竞。尚竞则耻让矣。今之郡县。即古封建之地也。地不远而各自为俗。好讦讼。好勇战。好奢靡。好任侠。好封殖。相高相尚。生而习见。不以为非。未至则求其至。已至则求其胜。虽贤父兄师友戒劝之。良有司训谕之。不止。自非易其所安。而别开以可慕。岂能因势利导。风行而草偃乎。民之制于上。犹草木之制于四时也。在所以煦之。煦之之道。莫尚乎崇诗书。兴文学。故君子读郑风。不叹其淫荡。而叹子衿学校之久废。读风。不伤其流泆。而伤淇澳礼教之久衰。读陈风。不叹其淫奔。而叹其巫觋歌舞之不革。

   治篇十五

晋文之图伯也。三年思用其民。而子犯三阻之。越王之报吴也。四年思兵其仇。而范蠡四拒之。皆不轻试其锐。于事机未可之时。及一旦用之。踣楚沼吴。不崇朝而得志天下。岂仅惧己力之未足哉。抑可乘之机未十全也。秦之方强。九国之师不能入函谷一步。及陈胜中夜一呼。而九州岛瓦解。匈奴之猖獗。汉高汉武两世雄主。不能踰漠扫庭。及宣元不折一矢。而呼韩稽首。曹操苻坚。不审机而锐图江左。遂再蹶赤壁淝水之师。富平苻离。不审机而锐议恢复。遂永绝关陕淮西之望。不惟敌国已也。阴盛侵阳。臣盛侵君。桓王之伐郑。鲁哀之去三桓。错齐黄之去宗藩。汉季唐末之去宦寺。皆阴阳争。君臣战。两败俱伤而后亡。故摘果于未熟。视已熟不可同年而语。拔儿齿于已龀。视未龀不可同年而语。语曰。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诗曰。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治篇十六

古今宇宙其一大奕局乎。天时有从逆。地理有险易。人情有爱恶。机事有利害。而攻取之局生焉。或逸之而得。或劳之而不得。或拙之而反得。或巧之而不得。或奇之而正。或正之而奇。故禅让一局也。征诛一局也。传子传贤一局也。君子小人。互为消长。否泰之变局也。始放之而复反之。君臣之变局也。吕贾武之司晨。男女之变局也。或中夏御之而乱。或起自塞外而治。魏孝文金世宗。皆三代后之小尧舜。华夷之变局也。或防之在此。而弊即出于所防。秦惩七国角立而废封建。而国遂亡于孤立。光武惩王莽之篡。三公不许任事。而东汉遂亡于梁冀。晋惩魏之疏忌宗室。广封八王。而晋即亡于强藩之构兵。宋惩五代藩镇之强。杯酒释其兵权。而宋即弱于郡县。推之晋亡于庄老。而汉以黄老得之。秦亡于申韩。而子产孔明以申韩治之。六国亡于策士。而汉祖以陈平张良奇计得之。女祸阉祸强藩夷狄盗贼。自三代之末至于元二千年。所谓世事理乱爱恶利害情伪吉凶成败之变。如奕变局。纵横反复。至百千万局。而其变几尽。而历代君相深识远虑之士。载在史册者。奕谱固已详矣。有见于死地之说。则以病背水之军。而师其阵者即败于背水。或有见于多多益善之说。而败于投鞭断流。或有见于以少击众。而败于背城孤注。或不用阵图而专好野战。或不野战而长于凭城。王莽以井田致乱。安石以周礼误宋。故废谱而师心。与泥谱而拘方。皆非善奕者也。有变易之易。而后为不易之易。书曰。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孰是局中而具局外之识者乎。

  论治三   
孙鼎臣

五谷者。人所恃以生也。食之过而病。攻其病而已。病愈则复食。人之常也。以为病者谷之为。而绝之。可哉。汉惩秦孤立。大封子弟。而有淮南济北吴楚之乱。宋惩藩镇。弱天下之兵。金人渡河。列郡瓦解。故监前事之失而矫之。当分别其利害。权其轻重而损益之。损之过其中。则必反受其祸。今夫吏职之不举。财用之不足。军实之不精。有国者之公患也。吾以谓皆不足患。惟士气不振。乃为足忧。士气者国家之元气也。是气也。养之于数十百年之前。而成之于数十百年之后。非若吏职财用军实。举而修之。可以旋至而立效者也。故善为国者。常宽而留之不敢伤。谨而护之不敢犯。吾观于明。其士气可不谓盛哉。明自成祖而后。其君臣明贤。海内无事。独宣德宏治两朝。暴君代兴。政出。强国大敌伺于边。权臣近幸恣于外。嬖妾奸珰煽于内。天下岌岌。势如缀旒。譬之于人。巨痈毒疽。屡溃屡作。然而不死者。元气存焉尔。骨鲠正色之臣。虽排斥诛鉏而不尽。忠肝赤心之士。虽放流戮辱而不衰。廷杖之血未干。而昌言踵至。狱户之尸方出。而谠谋复进。用能折奸回之凶焰。塞逆党之乱萌。虽有枭獍之姿。鬼蜮之谋。禁不得逞。钟不动。垂三百年。及夫天禄既终。大命已改。然而陷胸断脰。覆宗湛族。守节而不贰者。于天下。至于倡优庸匈。亦义不腼颜以求生。其遗残黎。崎岖于魑魅瘴疠之乡。飘荡于飓风鳄鱼之窟。终不背主负国。死而后已。于乎壮哉。节义之盛。近古所未有也。宋苏轼有言。平居必有忘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徇义守死之人。观于明亡。顾不信与。推原其由。则太祖有以诱导而养成之也。太祖设御史司纠察。给事中司封驳。而庶司百执事。下至士庶吏卒。皆得言事。四海无不可言之人。百官无不有当言之责。耳目之所寄者广。而任言责者众。人人得以自靖。而惧被其责。故东仆而西起。前而后进。赓续不绝于代。天下之士。闻风慕义。感慨奋发。争自树立。士大夫建言得罪。时以为荣。故虽折之以雷霆之威。怵之以碪斧之刑。而不为止。若太祖者。知立国之本者矣。论者徒见其末流之失。朋党交讧。谓明以言致乱。嗟乎。明之乱非一日也。向使土木北狩之时。豹房宴驾之日。西内静摄之际。泰昌天启厌代之年。老成魁硕之不存。危言正论之不作。奸人一摇足而天下去。明社之屋久矣。岂至甲申哉。门户纷争。言哤政杂。由于忠邪之并进而不分。白黑之两存而不论。此其主不明不断之咎。谓是以言致乱。何不思之甚也。

嗟乎。世道降而风俗衰。士不知名节之可贵久矣。天下之气靡然澌灭。不鼓舞激劝之。犹借口明季之失。以言为忌。不可痛哉。彼亦思天下之气。则何以靡然澌灭哉。当其初。美言小数以牢笼天下。而巧文曲法以扞之。顾天下之豪杰不可以尽缚。急之则将起而与吾竞也。故常优容宽假以柔其气。调停委曲以平其心。然后徐示之抑扬。阴用其予夺。要使天下知吾意之所向而止。故士未尝蒙显戮絓重罪。而已俯首结气而不得出声。不待雷霆之威碪斧之加。而天下已相率望风废然返矣。夫以雷霆之威。碪斧之刑。戮辱天下之士。天下莫不伤心。然而士乃愈奋而愈烈。不足以沮天下之气也。夫惟驭之以机权。日朘月削。于恍惚暗昧之中。而无之可指。然后天下之气。可以消亡而至于尽。故恶天下之士。而用机权以折之者。贤于戮辱。其实酷于戮辱。而人不知也。夫气犹水也。潴而节宣之。则渟泓奫沦。挹之而不尽。积土石障之。则郁怒薄射。溃决而为患。患其溃决。知障之无益而益害也。易其术而杀之。水患平而水亦旋竭矣。是何异于防疾而绝谷哉。谷者。人所资以为元气者也。士者。国所资以为元气者也。吾为绝谷者危。是以着其利害。释论者之惑焉。

  说治上   
俞樾

治天下者。先审所求而已矣。猎者得兽。渔者得鱼。其所得者。皆其所求也。治天下者岂异是欤。求王而王。求霸而霸。所求在是。所得在是。故所求不可不审也。盖尝论之。古之治天下者。求其无乱。天下既已安矣。既已治矣。以为未也。惧其犹可以危犹可以乱焉。日夜求而去之。有一之存。则皇皇焉以为大忧。后之治天下者。求其无事。异日之天下。治欤乱欤。安欤危欤。吾不得而知焉。饥馑之未臻。盗贼之未作。诸侯之未叛。夷狄之未侵。及吾之世。犹可以无事则已矣。古之治天下者。若农夫之治田。有害吾田者。则务去之而后即安。后之治天下者。若其在逆旅之中。苟不至乎覆压斯已矣。虽尘嚣湫隘而亦安之。呜呼。此非古今治乱之故欤。天下何时可以云无乱。天下何时不可以云无事。故治天下而惟无事之求。其不至乎乱者。未之有也。吾读书至公刘太王之诗。而叹其于流离迁徙之余。有子孙万世之虑也。公刘之诗曰。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太王之诗曰。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又曰。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且夫诗人之词。固但言其略。而使人推之以知其详也。故其歌文王也。不言其它。而灵台灵沼之作。则侈言之。其歌宣王也。不言其它。而斯干者。其考室之诗也。无羊者。其考牧之诗也。车攻吉日者。皆其田猎之诗也。岂诗人之意。舍其大而言其小者哉。将使人以此而推之也。公刘太王之事。见于诗者寡矣。然即其诗观之。其规制之宏远。经理之微密如此。则其施之于政事者。可得而见也。夫公刘太王。岂逆知其子孙之将王。而为之刱造百度。以成一代之制欤。要在乎不可乱也。周由方百里起。而有天下。成康之世。刑措而不用。可谓极盛矣。而昭王南征。遂有胶舟之难。是亦天下一大变也。为周嗣王者。发师以逆昭王之丧。而问其罪。虽罪无所归。然所在之国。六师移之。岂不足以张王室而慑诸侯之心哉。周之君臣。竟置不问。天下遂有以窥周之不足忌。故虽以穆天子之强。而徐且南面称王。宣王发愤中兴。而王师之败于夷狄者屡矣。平王东迁。周益不竞。然其始。王命犹行于诸侯也。繻葛一战。王夷师熸。周竟不复以一矢加郑。于是天下愈不忌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霸者兴而周遂衰矣。

呜呼。夏商之亡也。吾无怪焉。桀纣之无道。固有以取之也。周之子孙。则岂有如桀纣之无道者欤。不过因循苟且。以无事为安。日复一日。天下之权因而去之。而不自知也。然则有天下而惟求其无事。信不可也。今夫汉之文帝。宋之仁宗。岂非三代下所谓贤君哉。当文帝时。诸侯强盛。贾谊固尝以为言。而文帝不能用。至景帝之世。错谋削七国。竟发大难。而汉几亡。宋仁宗时。吏治因循。百事废弛。文彦博尝以琴瑟不调必更张之为言。而仁宗不能用。至神宗之世。王安石为相。改易法度天下骚然。卒以亡宋。夫使文帝能用贾谊之谋。则错之策不行。仁宗能用文彦博之言。则王安石之说不作。是故二君之治天下。亦惟求其无事而已。夫以汉文帝宋仁宗之贤。而惟无事之求。此后世之天下。所以多乱而少治也。澶渊之役。寇准欲使契丹称臣。若少持之。议且定矣。而真宗厌兵。不能尽用其谋。遽许之和而还。由是契丹益骄。终为子孙之患。其后高宗南渡。偏安于杭。韩岳之流。皆中兴名将。而高宗晏然无恢复之志。及至孝宗。虽欲有为。而旧臣宿将皆尽。所恃惟一张浚。苻离一败。不可复振。俯首而就和议。乃叹高宗时可以有为而不为。是可惜也。且夫人主上承祖宗之重。下为万世之计。而曰吾姑求其无事。如何可哉。易曰。其亡其亡。求无乱者欤。书曰。今日乐。求无事者欤。吾故曰治天下先审所求。若治天下而惟无事之求。其不至乎乱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