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纪事本末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七年五月癸丑,钦若上洞真部六百七十卷。
田锡《御览》
咸平四年。初,田锡知泰州,几三年不得代。锡乃上章自陈,即诏归阙,屡召对言事。尝奏曰:『陛下治天下以何道?臣愿以皇王之道治之。旧有《御览》,但记分门事类。臣愿钞略四部,别为《御览》三百六十卷。万几之暇,日览一卷。又采经、史要切之言,为《御屏风》十卷,置宸坐之侧,则兴亡治乱之事,常在目矣。』上善其言,诏史馆以群书借之,仍免其集贤校雠之职。如成数卷,即先进内。锡言:『臣所撰书,每五日具草一卷,检讨疑互,写为净藁,已十八日。大率十年绝笔。臣虑朝廷俾臣莅事,或委一郡,授一职,不若使臣常以皇王之道致主于尧舜也。陛下春秋鼎盛,好古不倦。若师皇王之道,日新厥德,十年之内,必致太平。臣虽衰迈,得见其时,私幸足矣。』即先上《御览》三十卷、《御屏风》五卷。手诏褒答之。
按:《田锡集》:五月八日召对,请修书。二十六日进草稿。降诏奖谕不得其时,今附见六月末。
五年四月癸酉,命锡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仍遣中使谕旨曰:『卿每上章疏,所司不敢滞留,朕皆一一亲览。知杂之任,朝廷甚难其人,故以命卿。仍不妨徐徐撰述,或有所见,即具奏闻。』
六年五月乙未,以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田锡为左谏议大夫。遣中使谕旨曰:『第安心著述,必无差出。欲升殿者,听先奏。』寻又命锡史馆修撰。
十二月,田锡卒,所修二书竟弗克就。
胡旦《两汉春秋》
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丁巳,初,胡旦编两汉事为《春秋》,言于太宗,愿给借馆吏缮写。太宗语侍臣曰:『吕不韦《春秋》,皆门下名贤所作,尚悬千金咸阳市,曰:「有能增损一字者与之。」如闻旦所撰,止用其家书,褒贬出于胸臆,岂得容易流传耶?俟其工毕,且令史馆参校以闻。』旦惧,遂止。于是旦通判襄州,书成凡百卷。知州谢佖又为言,乃诏官给笔札,录本以进。天圣二年,始上之。
仁宗天圣二年二月辛酉,襄州上将作监致仕胡旦上所撰《两汉春秋》。上因问旦更历及著书本末,宰臣王钦若对曰:『旦词学精博,举进士第一,再知制诰。然不矜细行,数败官。今已退居。尝谓三代之后,独汉得正统。因四百年行事立褒贬,以拟《春秋》。』上称叹之。癸亥,命旦为秘书监,仍录其子彬为将作监主簿。
校勘记
[1]八月丁未 原本无此四字,据《长编》卷六十一补。
[2]第三龛 原本作『第二龛』,据《长编》卷六十一改。
[3]中官正 《长编》卷六十一作『冬官正』,按:《宋史﹒职官志》五《司天监》有中官正,又有冬官正,不详郭献之究为何官。
[4]太常卿 原本作『大帝卿』,据《长编》卷六十一改。
[5]定制 原本脱『制』字,据《长编》卷六十一补。
[6]开元礼义罗云帝坐有五 原本作『开元礼义罢去帝坐有五』,据《长编》卷六十一、《宋史》卷九十九《礼志》二改。按:『开元礼义罗』为一书之名。
[7]天记 原本作『天纪』,据《长编》卷六十一改。
[8]合而为一 原本作『正而为一』,据《长编》卷六十一改。
[9]辄率 原本作『辄索』,据《长编》卷六十一改。
[10]二年 原本作『八年』,据《长编》卷六十一改。
[11]登歌 原本作『登鼓』,据《长编》卷六十三改。
[12]赐目录 原本脱『赐』字,据《长编》卷八十六补。
[13]延寿定观 原本脱『定』字,据《长编》卷八十六补。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七
真宗皇帝
封泰山天书附
太平兴国八年六月,兖州泰山父老及瑕邱等七县民四千七百九十三人诣阙请封禅,观察判官廖文铎护送之。上谦逊不允,各赐束帛遣还。雍熙元年四月乙酉,泰山父老千余人复诣阙请封禅。戊子,群臣上表奏请封禅。表凡三上。甲午,诏以今年十一月有事于泰山。是月丙申,诏翰林学士承旨扈蒙、学士贾黄中、散骑常侍徐铉等同详定封禅仪。己亥,命南作坊副使李神祐等四人修自京抵泰山道路。庚子,以宰相宋琪为封禅大礼使,翰林学士宋白为卤簿使,贾黄中为仪仗使。宋琪等所过备仪仗导驾。上曰:『朕此行盖为苍生祈福,过自严饰,非朕意也。』乃诏:『惟告庙及至泰山下用仪仗,所过不须陈设。』辛未,以驾部员外郎刘蟠、监察御史索湘为泰山路转运使。癸卯,遣仪鸾副使康仁宝等部丁匠修宫墙于泰山。
五月丁丑,乾元、文明二殿灾。
六月壬寅,上谓宰相曰:『封禅之废已久,今时和年丰,行之固其宜矣。然正殿被灾,遂举大事,或未符天意。且炎暑方炽,深虑劳人。徐图之,亦未为晚也。』乃诏停封禅,以冬至有事于南郊。
雍熙二年十一月甲子,诏:『泰山前代石检坛壝有隳坏者,并令修葺如故,州县常谨视之。』
四年六月丙子,起居舍人田锡上书,请东封泰山。
真宗景德四年十一月庚辰,殿中侍御史赵湘上言请封禅。中书以闻,上拱揖不答。王旦等曰:『封禅之礼旷废已久,若非圣朝承平,岂能振举?』上曰:『朕之不德,安敢轻议?』初,王钦若既以城下之盟毁寇准,上自是常怏怏。他日,问钦若曰:『今将奈何?』钦若度上厌兵,即缪曰:『陛下以兵取幽、蓟,乃可刷此耻也。』上曰:『河朔生灵始得休息,吾不忍复驱之死地。卿盍思其次?』钦若曰:『陛下苟不用兵,则当为大功业,庶可以镇服四海,夸示远人也。』上曰:『何谓大功业?』钦若曰:『封禅是矣。然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乃可为。』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人力为之。若人主主而崇奉焉,以明示天下,则与天无异也。陛下谓河图、洛书果有此乎?圣人以神道设教耳。』上久之乃可,独惮王旦,曰:『王旦得无不可乎?』钦若曰:『臣请以圣意谕旦,宜无不可。』乘间为旦言之,黾俛而从。然上意犹未决,莫适与筹之者。他日晚幸秘阁,惟杜镐方直宿。上骤问之曰:『卿博达坟典,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果何事耶?』镐老儒,不测上旨,谩应曰:『此圣人以神道设教耳。』其言偶与钦若同,上由此意决,遂召王旦饮于内中,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视,乃珠子也。旦自是不复持异,天书、封禅等事始作。
此据苏辙《龙川别志》及刘攽所作《寇准传》。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丑,上召宰臣王旦、知枢密院事王钦若等对于崇政殿之西序。上曰:『朕寝殿中帟幕皆青絁为之,旦暮间非张烛莫能辨色。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将半,朕方就寝,忽一室明朗。惊视之次,俄见神人,星冠绛袍,告朕曰:「宜于正殿建黄篆道道场,一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朕悚然起对,忽已不见,遽命笔志之。自十二月朔,即蔬食斋戒,于朝元殿建道场,结彩坛九级,又雕木为舆,饰以金宝,恭伫神贶,虽越月,未敢罢去。适见皇城司奏:在承天门屋之南角,有黄帛曳于鸱吻之上。朕潜令中使往视之,回奏云:其帛长二丈许,缄一物如书卷,缠以青缕三周,封处隐隐有字。朕细思之,盖神人所谓天降之书也。』旦等曰:『陛下以至诚事天地,仁孝奉祖宗,恭己爱人,夙夜求治,以至殊邻修睦,犷俗请吏,干戈偃戢,年谷屡丰,皆陛下兢兢业业、日谨一日之所致也。臣等尝谓天道不远,必有昭报。今者神告先期,灵文果降,实彰上穹佑德之应。』皆再拜称万岁。又言启封之际,宜屏左右,上曰:『天若谪示阙政,固宜与卿等祗畏改悔。若诫告朕躬,朕亦当责身自修,岂宜隐之而使众不知也?』上即步至承天门,焚香望拜,命内侍周怀政、皇甫继明升屋,对捧以降。王旦跪进,上再拜受,置书舆上,复与旦等步导,却伞盖,彻警跸。至道场,授知枢密陈尧叟启封。帛上有文曰:『赵受命,兴于宋,付于讳,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既去帛启缄,命尧叟读之。其书黄字三幅,词类《尚书﹒洪范》、老子《道德经》。始言上能以至孝至道绍世,次谕以清净简俭,终述世祚延永之意。读讫,藏以金匮。旦等称贺于殿之北庑。是夕,命旦宿斋中书,晚诣道场。旦趋往而上已先至。丙寅,群臣入贺于崇政殿,赐宴。上与辅臣皆蔬食,遣吏部尚书张齐贤等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及京城祠庙。丁卯,设黄麾仗于殿前,陈宫悬、登歌,文武官、契丹使陪列,酌献三清天书礼毕,上步导入内,行避黄道。司天监奏三日五日有瑞云覆宫殿,乞付史馆。从之。戊辰,大赦改元,文武官并加恩。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擢护门亲从官徐荣为十将,赐衣服、银带、缗钱,荣先觐天书故也。
三月甲戌,兖州父老吕良等千二百八十七人诣阙请封禅,对于崇政殿。上令引进使曹利用宣劳,而谕之曰:『封禅大礼,历代罕行,难徇所请。』良等进而言曰:『国家受命五十年,已致太平。今天降祥符,昭显盛德,固宜告成岱狱,以报天地。』上复曰:『此大事,不可轻议。』良等又曰:『岁时丰稔,华夏安泰。愿上答灵贶,早得盛礼。』诏赐缗、帛遣之。知州邵烨又率官属抗表以请[1],亦不允。
己卯,诸道贡举人、兖州进士孔谓等八百四十六人伏阙下,请封禅。
四月辛卯朔,天书又降于大内之功德阁。
此据天禧元年正月壬戌诏追书。《本纪》、《实录》并不载也。
四月[2],先是,宰相王旦等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四裔僧道、耆寿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人诣东上閤门,凡五上表请封禅。甲午,诏以今年十月有事于泰山。杨亿草诏,有『不求神仙,不为奢侈』等语,上曰:『朕不欲斥言前代帝王。』遂改云:『朕之是行,昭答元贶。匪求仙以邀福,期报本而洁诚。珪币牲牷,并资丰备。服御供帐,悉从减省。』遂遣官告天地、宗庙、岳渎诸祠。甲午,以知枢密院事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并为封禅经度制置使。初议封禅未决,上以经费问权三司使丁谓,谓曰:『大计固有余矣。』议乃决。即诏谓计度泰山路粮草,引进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相度行宫道途,翰林学士晁迥、李宗谔、杨亿、龙图阁直学士杜镐、待制陈彭年与太常礼院详定仪注。王旦请依郊禋故事面命五使。上曰:『升中大礼五使之职,当于中书、枢密院以班次领之。』冯拯曰:『臣等叨居重位,又添使名,虑未为允,乞仍旧贯。』上曰:『大臣为之,盖重祀事也。』丙申,命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其礼仪、桥道顿递使事,令拯洎尧叟分掌之。钦若、安仁并判兖州,仍更迭往乾封县。禁于泰山樵采者。山下工役无得调发,丁夫止用兖、郓州兵;行宫除前后殿,余悉张幄幕;金帛、刍粮委三司规度收市,或转输供用他所须物,悉自京辇致,无得辄有科率。戊戌,命皇城使刘承珪、龙图阁待制戚纶、崇仪副使谢德权计度封禅发运事。纶上疏言:『臣遐览载籍,验天人相与之际,未有若今炳焕者也。请诏侍从臣、大臣摹写祥符,勒于嘉玉,藏之太庙,别以副本秘于中禁,传示万叶,世世子孙,恭载天命,无敢怠荒。然臣窃谓流俗之人,古今一揆,恐托国家之嘉瑞,浸生幻惑之狂谋。或诈凭神灵,或伪形土木,妄陈符命,广述休祥。以人鬼之妖词,乱天书之真旨。少君、栾大之事,往往有之。伏望端守元符,凝神正道,参内景修行之要,致五千资治之言。建皇极以御蒸人,宝大和而延圣算,仰答天贶,俯惠群黎。』上嘉纳焉。以兵部员外郎、知兖州邵烨为京东转运使,巡护齐州泰山路,禁止行人。兖州别给公用钱月二十万。壬寅,以吏部员外郎、判三司勾院卢炎权京东转运使,诏东封缘路禁采捕,修建行宫,无得侵占民田,扈驾步骑辄蹂践苗稼者,御史纠之。兖州民供应东封外,免今年徭役及支移税赋。丙午,诏于皇城西北天波门外作昭应宫,以奉天书。命皇城使刘承珪、入内副都知蓝继宗典其役。丙辰,有司言:『巡狩有燔柴、告行之礼,皇帝亲行事。又封祀,至泰山下,柴告昊天上帝于圆坛。如巡狩告至之礼,有司摄事,即不载摄事之仪。车驾至泰山,合行告至。望令太尉以酒脯、币帛于山下坛告至。』奏可。又言:『车驾所过山川及古先哲王、名臣烈士,皆州县致祭。所经十里内神祠、桥道并合致祭。今参详其数颇多,虑有司供祀不逮。请除名山大川、先代帝王功德赫奕者遣官外,余委本州祭告。』从之。遣使驰诣岳州,采三脊茅三十束,备藉神缩酒之用。有老人董皓识之,授岳州助教,赐束帛。戊午,诏东巡取郓州临??路赴泰山,礼毕幸兖州,取中都路还京。先是,自京抵兖州有路二,由曹、单者为南路。太宗朝,尝置顿于此。由濮、郓者为北路。时命王钦若、曹利用由南路,赵安仁、李神福由北路,同赴泰山,计工用之繁简。且言:南路虽近而用功多,北路邮传有素而功省,故从北路焉。
五月壬戌,王钦若言泰山下醴泉出。有司详定仪注,请于泰山上置圜台,径五丈,高九尺,四出陛上饰以青,四面如方色。坛外一壝广一丈,围以青绳,三周。燎坛在圜坛东南,高一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户,方六尺。山下封祀坛四成十二陛,如《郊祀录》圆丘之制。上饰以元,四面如方色,设三壝燎坛。如山上社首坛,八角三成,八陛三壝,如方邱之制。又为瘗坎于壬地。外壝之内,天地、玉牒、玉册并刻字填金,联以金涂,银绳缄,以玉匮置石?[3]。配坐玉册缄以金匮,牒广五寸,册广一寸二分,厚三分。金匮之制,并长一尺三寸,检长如匮,厚二寸,阔五寸。当缠绳处,刻为五道。封匮以金泥和金粉、乳香为之,印以受命宝,宝方二寸一分,文曰『恭膺天命之宝。』匮当宝处刻深二分。石?之制,用石再累,各方五尺,厚一尺,凿中,广、深容玉匮,傍施检处皆刻,深七寸,阔一尺。南、北各三,东、西各二。去隅皆七寸,缠绳,皆刻三道,广一寸五分,深三分,又为石检以???,皆长三尺,阔一尺,厚七寸。刻三道,广、深如缠。其当封处刻二寸,取足容宝。又皆为小石盖?,与封刻相应。其检立?旁,当刻处又为金绳三以缠?,一周,径三分。封?以石泥、石末和方色土为之,印以『天下同文宝』,宝铸以金,制同御前宝。距石十二分,距四隅皆阔二尺,厚一尺,长一尺。斜刻其道,与?相应,皆再累,又为五色土园封?,上径一丈二尺,下径三丈九尺。其二宝分寸,并以今尺为准。金匮回日,奉置太庙本室。』诏皆从之。乙丑,王钦若言锡山苍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