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北山小集四十卷(影钞宋本)
宋程俱撰。後附程瑀撰《行状》,有叶梦得、郑作肃序。是集传本绝稀,黄氏百宋一廛尝得宋刻本,用公牍故纸印刷,纸背有湖州诸官司印记。潜研钱氏谓刻於吴兴官廨,淳熙以前刊印,此即从之传录者。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宋本後归汪氏,今归邑中庞氏。又有知不足斋藏本,吴之振题识云:“此册为昔年季沧苇侍御所赠,侍御从绛雲楼宋刊本影写者。”闻鲍氏书已散落,今不知藏何许矣。
△华阳集四十卷(旧钞本)
题:“宋张纲彦正氏著。”其子户部郎中坚辑凡,凡文三十三卷,诗五卷,词一卷,末附《行状》为第四十卷。绍熙二年,其孙釜刊板郡学,属洪迈为序。此犹从宋本传录。
△苕溪集五十五卷(旧钞本)
宋刘一止撰。《诗》八卷,《文》四十四卷,《乐章》一卷;附韩元吉撰《行状》一卷。《宋史》本传、陈氏《书录》、《行状》皆作《非有斋类藁》,此名《苕溪集》,当属後人改易。案:苕溪与吾乡钱户部观复交,有户部妻安人徐氏墓志。见集中。
△大隐集十卷(钞本)
宋李正民撰。《宋史艺文志》有三十卷,其本久佚,此从文澜阁本传录。
△沈忠敏公龟溪集十二卷(明刊本)
宋沈与求撰。李彦颖张叔椿序。其孙说尝刊於绍熙中。明万历庚子十六世孙子木依之重刻,有序。海宁杨芸士藏。有金亦陶钞宋本,出自传是楼者,仅有前五卷,借以对勘一过,别无异处,可知此本亦善也。
△栟榈先生文集二十五卷(旧钞本)
题:“宋承事郎守左正言主管江州太平观赐绯鱼袋邓肃志宏撰。”乾道、淳祐中有刻本。正德中,永安林孜得其本,邑令南海罗廷佩刻之。凡《诗》十卷,《乐府》一卷,《文》十四卷,与别本不同,有胡琼、林孜序。旧为邑人曹彬侯写本。(卷首有“曹炎之印”、“彬侯”二朱记。)
△韦斋集十二卷附玉澜集一卷(明刊本)
题:“新安朱松乔年撰。”朱子尝刻於江西,有淳熙七年河阳传自得序。至元中,吴郡干文传守婺源,得其本,与旌德令刘性重刻之。此从刘本再刻者。《玉澜集》题“新安朱槔逢年撰”,有淳熙辛丑梁溪尤袤《跋》。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
△陵阳先生集四卷(旧钞本)
宋韩驹撰。案:陆放翁所得《子苍诗草》,止一卷,谓其作诗反覆涂乙,诗成,既以予人,久或累月,远或千里,复追取更定,无亭发恨乃止。其不苟如此。此从王氏池北书库藏本传录。渔洋山人有跋云:“子苍诗为诸家诗话所取者,如‘汴水日驰三百里’、‘落日同骑款段游’二篇最佳。今读《陵阳集》,佳处亦无过此矣。”盖子苍列江西宗派图中。渔洋不喜豫章派,故其语如此。
△卢溪先生文集五十卷(明刊本)
题:“左承奉郎直敷文阁主管台州崇道观王庭珪民瞻撰,门人刘江编”。淳熙间,吉州东冈刘氏有校刻善本,昆山叶文庄公录藏之。同邑张寰得其书,属常熟县令梁某刻之,有胡铨、杨万里序及张寰、邓黻刻板序。附录《行状》、《墓志》、《题跋》等为一卷。
△屏山集二十卷(明刊本)
题“宋文靖公刘子翬著”。朱子所编,前有绍兴三十年胡宪序,乾道癸巳朱子序。又列本传、《墓表》、《谥议》於首。
△南陵孙尚书大全文集七十卷(旧钞本)
宋孙觌撰。周必大序。此与《鸿庆居士集》四十二卷本不同。旧为震泽王氏钞本,後归叶石君、周漪塘、张月霄诸家。卷中以朱笔依《鸿庆集》校补者,石君笔也。(卷首有“济之叶万”、“归来草堂”、“朴学斋”诸朱记。)
△李学士新注孙尚书内间尺牍十六卷(校宋本)
题:“左朝奉郎充龙图阁待制孙觌仲益撰,门人学士李祖尧编注。”宋刻本与成化本分卷行款俱不同。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注每行二十五字。目录多分类之目二叶。有墨图记隶书文云“蔡氏家塾校正”。此本一一照改,出稽瑞楼陈氏。
△豫章罗先生文集十七卷(元刊本)
宋罗从彦撰。卷首《经解》已阙,《集录》九卷,《杂著》二卷,《诗》一卷,《附录》三卷,《外集》一卷。至正三年延平沙邑曹道振编,并撰《年谱》一卷。道振有跋。目录後有墨图记云,“至正乙巳秋沙阳豫章书院刊。”後有至正二十七年福建儒学提举卓说序,前冠以永乐元年沙县知县锡山倪峻《重建豫章先生祠堂记》,盖後人所增也。
△豫章罗先生文集十七卷(明刊本)
此本乃明成化时邵武太守冯孜即曹道振本重刊,有成化七年柯潜序及卓说原序。(卷首有“季振宜印”、“沧苇”二朱记。)
△尹和靖先生文集十卷(旧钞本)
宋尹焞撰,宗兖序。首列《年谱》一卷,凡《奏劄》二卷,《诗杂文》一卷,《壁帖》一卷,《师说》三卷,附《荐劄告词》一卷,《铭记祭挽》一卷,与别本作八卷者不同。
△著作王先生文集八卷(旧钞本)
宋王蘋撰,十一世孙观编。有宝祐丙辰卢钺原序。案:信伯为唐水部郎中棨八世孙,尝搜辑水部省试持二十一首,编录《麟角集》後。《信伯全集》四卷本已佚,明弘治中,其後裔亦搜采成编,虽篇帙寥寥,附录者多,亦可徵福清王氏泽之长矣。
△高东溪先生文集二卷(旧钞本)
宋高登撰。明休希元编并序。後附录《朱子奏状》、《祠记》及《东溪言行录》为一卷。
△岳王集一卷(明刊本)
题“宋少保武穆王岳飞著”。此本出明人所辑,凡《上书》一篇,《劄》十六篇,《奏》二篇,《状》二篇,《表》一篇,《檄》一篇,《跋》一篇,《盟文》一篇,《题识》三篇,《诗》五篇,《词》二篇,即徐阶编本。前列颜度《奏谥议》,宋宁宗《封诰》,谢康成《纪略》一卷。後附其孙倦翁《吁天辨诬疏》、《雪冤诗》、《跋高宗批乞出师奏》及赵子昂、高季迪、李空同诗为一卷。
△浮山集十卷(钞本)
宋仲弁撰。《宋史艺文志》有集十六卷,为外孙孟猷所编。其本久佚,此从文澜阁本传录。
△新刻嵩山居士文全集五十四卷(旧钞本)
题:“晁公溯子西。”凡《诗》十四卷,《文》四十卷。旧有师濬序,已失。居士夫人师氏,濬孙女也。集中有濬子骥《传》,即其妇翁。文有“遭父丧”云云。案:《传》作於绍兴三十年,而《集》刻於乾道四年,是刻时濬殁已久,序盖旧所作也。又案,《集》有《送子嘉兄赴达州司户序》,盖冲之五子,公休,字子嘉;公武,字子止;公溯,字子西;公退,字子兼;又有字子愈者,不详其名。晁氏家学相承,子西兄弟皆有学行,而子止以《郡斋书目》其名较著。是书宋刻後别无刻本,幸有钞白流传,不至如《昭德文集》之湮灭也。又案,《集》有《寄泸南子止兄》诗云:“杖钺知何处,看雲望欲迷。真同阮南北,各寄蜀东西。峡险水增急,楼高山为低。春来日行乐,桃李想行蹊。”又《答沪州高倅启》云:“居是邦而事其大夫,乃喜吾兄之集处。”是子止为四川总领财赋司时。子西亦官於蜀,惟《宋史》无传,仕秩不可考矣。旧为千顷堂藏书。(卷首有“晋江黄氏父子藏书”朱记。)
△莆阳知稼翁文集十二卷(影钞宋本)
宋黄公度撰,其子沃所编。凡《赋》一卷,《诗》六卷,《文》四卷,《词》一卷,末附《行状志铭圹铭》一卷。前有乾道五年陈俊卿序,又庆元二年洪迈序。《词集》有淳熙戊申曾丰序,末有沃跋。此从庆元刻本传录。天启间,裔孙某得内府本刻於衡州者。卷分上下,即此本也。
△香溪先生范贤良文集二十二卷(元刊本)
宋范浚撰,门人高栴编,同郡陈岩肖序,从子端臣刻於绍兴三十一年。元至顺壬申吴礼部师道得其本,属范俊刻之。此本吴《序》已佚,旧为席氏藏书。(卷首有“席鉴之印”、“席玉照氏”诸朱记。)
△范香溪先生文集二十二卷(明刊本)
此明万历间兰溪令唐尚虞刻本。後附公从子端臣、端杲遗文一卷,有章懋、胡应麟序。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
△燕堂诗稿一卷(旧钞本)
宋赵公豫撰。公为邑人,绍兴中登第,官至宝谟阁待制。《邑志》载所著有《奏稿》一卷,《燕堂类稿》五卷,今并不传,仅存此诗一卷,相传为泉州守蒋雝选录。
△竹州文集二十卷(明刊本)
宋吴儆撰。後有《附录》一卷,曾孙资深编刻,有《进书表》,有程珌、吕午、洪扬祖、陈埙《序》。弘治间,十世孙雷亨以家藏旧本重刻,程敏政为之序。旧为汲古阁藏书。册面卷末俱有“汲古阁”、“子晋氏”、“毛晋秘笈”诸朱记。)
△罗鄂州小集五卷附郢州遗文一卷(明刊本)
宋罗愿著。天启间族裔罗朗刻本,与别本分六卷、附录二卷者不同,亦未错入《新安志》序二篇。有赵汸、宋濂、王祎、赵埙序,李宗颐、苏伯衡跋,罗朗刻板跋。
△晦菴先生文集一百卷(宋刊本)
宋朱子撰。首《目录》二卷,无序跋,每半叶十行,行十九字。“遇”、“廓”、“扩”等皆为字不成,是宁宗後所刻也。考成化本黄氏仲昭跋云:“《晦菴朱先生文集》,闽、浙旧皆有刻本。成化戊子偶得闽本,因取浙本校之,其间详略微有不同。如《劾唐仲友》数章,闽本不载其所劾事状,今详此本,备载无遗,当是浙本矣。又考嘉靖本卷六十七《仁说》小注云,浙本误收南轩先生作,而以先生作为《仁说序》,此本正如是,其为浙本益明矣。”黄氏又云:“浙本洪武初取置南廱,不知辑於何人,今闽藩所存,则先生季子在编。其後又有《续集》若干卷、《别集》若干卷二本,亦并刻之,似浙本当又有《续集》、《别集》矣。然陈氏《书录解题》、焦氏《国史经籍志》、钱氏《也是园藏书目》,并止百卷,即吴文恪公所见来自福唐之《大全集》,亦云总百卷而已。惟徐氏含经堂、培林堂两家书目,均於《正集续集别集》合刻本外,载有《旧板单续集》、《旧板单别集》之本。考王氏遂序《续集》在淳祐五年,黄氏镛跋《别集》在咸淳元年,意刻非一时,故与《正集》各自单行欤?夫世宝宋椠,虽断简残编,犹珍同拱璧,而况百卷巨帙,首尾完具,又况其为朱子之书。则也是翁所称‘惊人秘笈’者当无逾此矣。”
△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明刊本)
此本明嘉靖壬辰潘氏潢校刻闽中,《目》後,潘氏有记云:“《文公文集》百卷,又《续集》十卷,《别集》十有一卷。”然王氏遂《续集序》虽不言卷数,而《目录》则载十一卷;黄氏镛《别集目後记》明云“搜访遗文,又得十卷,以为《别集》”;则潘氏所云,当是互误。(《提要》引潘氏《跋》作《续集》五卷,《别集》七卷,更误。)惟《续集》第十一卷有目无书,观苏氏信前序(此本失去,据《提要》所引。)称百有二十卷,则本无此卷矣。此本大题视浙本多“朱文公”三字,而板心又称“《朱子大全文集》”。近世蔡氏方炳刻《朱子文集》,谓《大全集》之名不知何始,而纪文达因黄氏仲昭、潘氏潢诸跋皆不称《大全集》,遂臆定其起明中叶以後。然吴文恪序其所编《朱子文抄》在宣德五年,已云乡亲陈氏归自福唐,出示先生《大全集》总一百卷。又考赵氏《读书志》云,“《朱文公帖》六卷,可以补晦翁《大全集》之阙者为多”。则其名实起於宋。惟黄氏称旧刻止有浙本、闽本,而浙本绝无此名,赵、吴两家所见,盖是闽本,其後黄氏刻於成化,潘氏刻於嘉靖,并祖闽本,则此本《大全集》之称,固袭旧而非更新也。此本与浙本,字句颇有不同,篇次亦互异,如,《书濂溪光风霁月亭》、《游密菴记》,浙本在卷七十九《记类》,此本在卷八十四《跋类》。《游密菴记》诚宜在《记类》,而《书光风霁月亭》则移之《跋类》为是。又如,《皇考吏部府君迁墓记》,浙本在《先妣孺人祝氏圹志》後,而此本则在前。似浙本以作文先後为次,(案:葬祝孺人在乾道六年正月,葬吏部以其年七月,作文先後,据此知之。)而此本以父先乎母为次也。盖闽本与浙本故有详略之异,又经黄氏、潘氏递相参校,其异同益不少,要亦可为考订之资焉。
△朱文公大同集十卷(元刊本)
门人陈利用编。凡《诗》一卷,《文》九卷,皆公主同安簿时所作。元至正间,鄱阳都璋寓居同安重刊之,并纂《年谱节略》列卷首。孔公俊序。
△文公感兴诗通一卷(明刊本)
宋朱子撰。题:“新安後学胡炳文集注并序”。朱子《感兴诗》,初有四家注,炳文广之为十家,其参以己说者别之为“通”,曰与《四书通例》同。十家者:长乐潘氏柄、杨氏庸成、建安蔡氏模、真氏德秀、詹氏景辰、徐氏几、黄氏伯暘、番阳余氏伯符、新安胡氏升、胡氏次焱也。
△周益公文集二百卷(旧钞本)
宋周必大撰。自序。山阴祁氏藏本。有朱字校过,旷翁笔也。板心有“淡生堂抄本”五字。(卷首有“山阴祁氏藏书之章”、“旷翁手识”、“子孙世珍”及“王昶德甫别字兰泉”诸朱记。)
△周益公文集二卷(宋刊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