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续高僧传四十卷(明支那本)
唐释道宣撰并序。案,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一云长城人。隋大业中,住终南山白泉寺,後迁丰德、西明二寺。此书外,又撰《法门文记》、《广宏明集》、《三宝录》、《羯磨戒疏》、《行事钞》、《义钞》等。唐乾封二年卒,春秋七十二。咸通十年,敕谥澄照。是书承慧皎之书而作,亦分十科,而标目稍异,曰“译经”、曰“解义”、曰“習禅”、曰“明律”、曰“护法”、曰“感通”、曰“遗身”、曰“读诵”、曰“兴福”、曰“杂科”。每科系以《总论》,每卷有《音义》。始梁初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凡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叙述宏赡,不减皎师之作。此亦万历中径山寂照庵刻。卷後有墨图记五行云,“福建福宁州福安县尹丹阳贺学易施赀刻《续高僧传》,计字若干,银若干”云云。
△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明支那本)
唐释道世撰。李俨序。书凡百篇,篇有述意,叙述详赡。释家故实略备,可谓彼教中之宏博矣。此亦寂照庵刻本。每卷有《音义》。近邑中蒋氏所刻,即从此出。(卷首有“吴省”、“兰稷堂”二朱记。)
△古清凉传二卷广清凉传三卷续清凉传二卷成道记一卷补陀洛迦山传一卷峨眉赞一卷(旧钞本)
唐蓝谷沙门慧祥著《古清凉传》,以《华严经》有云,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遂以五台山实之,详载封域胜迹及古德灵异。宋释延一更从而补之,为《广清凉传》。前有郄济川《传》,末载支道林《文殊像赞》,为世所不经见。明郡人皇甫子安刻。支《集》祗载《文殊师利赞》一首,其《像赞》未及也。《广传》後有《续遗》七篇,释明崇撰。其次为《续传》,皆述所见神异,并录《五台赋咏》。卷端题:“朝奉郎权发遣河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张商英述。”据大定四年姚孝锡序,则商英实与朱奉始弁同撰也。《续传》之後,为《成道记》,题:“雁门释性彻集。”载王子安《释迦佛赋》及《如来成道记》,皆本集所佚。又次为《补陀洛迦山传》,元盛熙明撰,亦仿《清凉传》为之。最後为《峨眉赞》,板心署曰“《峨眉传》”,乃标题偶误,卷首《总目》可证也。此从天顺刊本传录。末有“此板在五台山广缘寺僧纲司常住库收”一行。又有天顺六年释慧瑄後序。
△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二卷(钞本)
唐释慧苑撰并序。旧写本作四卷,此从北藏本校正。中引古书,多已佚者。详臧在东二跋。见张氏《藏书志》。惟在东谓慧苑无考,今案,《宋高僧传》,慧苑,京兆人,礼华严法藏为师,陶神练性,深达文义,号“上首门人”,於“华严”一宗,尤成精博,以新绎之经,未有音释,遂博览经书,恢张诂训,撰成二卷,俾初学之流览无滞句,旋晓字源,即指是书。且知二卷之本,乃唐时旧第也。惟此本题“京兆静法寺沙门”,《高僧传》题“洛京佛授记寺”,微不同耳。(卷首有“稽瑞楼”朱记。)
△宋高僧传三十卷(明支那本)
宋释赞宁撰。是书又继道宣而作,始唐高宗时,凡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十科一仍道宣旧目,惟“解义”作“义解”,则与慧皎同。前列端拱元年《进书表》及《敕》,盖赞宁是书,乃奉敕撰,与慧皎、道宣书自撰者异也。传後悉系以论,文笔详赡,克追二师之作。亦寂照庵所刻。
△法藏碎金录十卷(明刊本)
宋晁迥撰并序。陈氏《书录》、晁氏《读书志》,俱作“《法藏碎金》”。案,文元裔孙瑮跋语及此本板心亦无“录”字,则卷首标题当是赵府臆加也。明嘉靖间瑮於馆阁钞得刻之,易名《伽谈》。此本首列文元《逸事》数则,後有瑮跋,板心有“赵府居敬堂”五字,盖赵藩刻本,仍从原名也。(卷首有“润之所藏”朱记。)
△林间录二卷後集一卷(明刊本)
宋释惠洪撰。本明上人编。曾刻於大观元年,有谢逸序。此万历甲申岁达观禅师募顾务远刻成。务远,吾邑人,师管登之友瞿昆湖、严养斋诸公,性喜禅悦者也。後有冯梦桢跋。(卷首有“吴卓信印顼儒”朱记。)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宋刊本)
宋释道原撰。前有翰林学士朝大夫行左司谏知制诰同修国史判史馆事柱国南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赐紫金鱼袋臣杨亿撰《序》,略谓,东吴僧道原,冥心禅悦,索隐空宗,披奕世之祖图,采诸方之语录。次序其源派,错综其词句,由七佛以至大法眼之藏,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成三十卷。目之曰《景德传灯录》,诣阙奉进,臣等刊削裁定,汔兹周岁,方遂终篇云云。每半叶十三行,行廿一至廿五字不等。卷二、卷三阙,钞补;第十至十二阙卷,以别一宋本补。每半叶十五行,行廿八字。书中“敬”、“镜”、“贞”等字减笔。(卷首有“拜经楼吴氏藏书”、“兔床经眼”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五灯会元二十卷(元刊本)
宋释普济撰。“五灯”者,谓道原《景德传灯录》、李遵勖《天圣广灯录》、维白《建中靖国续灯录》、道明《联灯会要》、正受《嘉泰普灯录》也。采摭指要,都为一书。此元时刻本,三、四卷末列助刊人姓氏。十六卷末,有“奉佛信人顾道珍书”一行。
△大慧普觉禅师年谱一卷(宋刊本)
宋释祖咏编。前有淳熙癸卯张抡序,後有比丘宗演及程公许跋,又附吕成公启一首,摹手迹以刻者。又淳祐十二年刘震孙《书後》,宗演跋。末有墨图记云:“宝祐癸丑天台比丘德濬募缘重刊於径山明月堂”。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案:师著与《年谱》同刻者,有《宗门武库》一卷,《遗录》一卷,《语录》三十卷。见徐立斋相国《含经堂书目》。
△读教记二十卷(宋刊本)
题:“天台沙门法照。”案,法照,字晦岩,住天竺寺。前有自序,作於嘉定於,成於宝祐四年春。首列《时教图》,卷一至七曰《妙玄》,卷八至十四曰《文句》,卷十五至十八曰《止观》,卷十九至二十曰《诸部》。案,天台智者大师为教宗,晦岩亦宗之,此皆记其读经教诸书而有得者。《目录》後有“四明後学可登书本”及“句当比丘慧舟惟馨”二行。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旧为泰兴季氏藏书,见黄氏所刻《书目》。此书初得七卷於湖贾郑慎斋,继於邑中张芙川处复得十三卷,补全。离而复合,即季氏所藏者,亦奇缘也。(卷中有“季振宜藏书”朱记。)
△翻译名义二十卷(明支那本)
宋释法雲编。法雲字天瑞,长洲人,住苏州景德寺。以经典虽经译润,尚多梵语,故作此书,翻梵语为汉言。译之言易也,名义者,谓有其名即有其义,名所以为义也。亦寂照庵刻。前有绍兴丁丑周敦义序,後有大德辛丑普洽记。
△龙舒增广净土文十二卷(元刊本)
题:“国学进士王日休撰。”日休字虚中,号龙舒居士。据书中《庐陵李氏梦记》有“乾道癸巳”之语;又张孝祥《序》云,“绍兴辛巳秋,过家君于宣城”,则日休乃南宋人也。案:日休,自梓祗十卷,见卷十一四明断佛种人跋。其十一、十二卷,乃後人附益。是本前有延祐三年江淮副总管吕师说、状元张孝祥序,又吕元益跋。跋後为丞相周益公、晋轩李居士及龙舒居士像。卷末有“广平府肥乡县哈喇■〈口〈罒干〉〉寨营史普通重刊”一行。又有“嘉禾在城兴圣禅寺德海书、四明友雲王鸿刊”一行。
△释氏稽古略四卷(元刊本)
题:“乌程职里宝相比丘释觉岸宝洲编集再治。”是书初名《释氏稽古手鉴》,故曰“再治”也。前有一序,末叶已阙失其名。又大德乙巳金堂王濬序、至正庚寅念常序。前列《历朝图》及《释迦文佛宗派祖师授受图》。明刻本有李桓序,此本亦阙。书中於唐代纪年,哀帝後复有少帝濮王纟川,一名继,年号“天寿”,朱全忠所立,旋被鸩。为《新、旧书本纪》所无,亦足补阙。又其间所引书如《感应传》、《石佛记》、《三宝纪》,皆六朝逸典,是亦考僧史者所必资也。
△佛祖通载二十二卷(明刊本)
元释念常撰。念常,字梅屋,华亭黄氏子。至治癸亥,尝乘驿赴京缮写黄金佛经。与佘山住持觉岸最善,故念常是书,有觉岸序,而觉岸之《稽古略》,念常序之也。是书至正间尝刻於嘉兴祥符寺,有虞集序。此明苏州性月上人得其本重刊者。(卷首有“休宁汪季青家藏书籍”朱记。)
△神僧传九卷(明刊本)
不著撰人,亦无序跋。始东汉摩腾,终元胆巴,凡二百八人。殆出元人所撰,多述古德灵异之迹,故曰“神僧”,以别於高僧也。(卷首有“王府图书”朱记。)
○右释家
○道家类
△老子道德经四卷(宋刊本)
题:“河上公章句。”分《道经》、《德经》为二。前有序及《河上公传》,题“太极左仙公葛元(玄)造”。目录後有“建安虞氏刊於家塾”一条。每半叶十行,行十七字。注字双行,行廿四字。书中“慎”字有减笔,当是孝宗後刻本。案,《纂图互注》本,亦河上公注,而句多增损,逊此旧本之精。(卷首有“叶氏菉竹堂藏书”及“凤台家藏”、“士礼居臧”、“荛圃卅年精力所聚”诸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又《续古逸丛书》影印本。
△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元刊本)
题“河上公章句、注释”。有太极左仙公葛元(玄)序及景定改元石庐龚士卨序。首列道家混元三宝及初真内观静定与金丹之图,总名《老氏圣纪图》,故曰“纂图”。书中句字与经籍相合者,标出之,为互注。盖南宋时《兔园册》本,元人依之重刻也。
△道德真经传四卷(旧钞本)
唐陆希声撰并序。每节首冠“经”字,注文首冠“传”字,不析《道》、《德》为二。此从正统《道藏》本传录。
△道德经议义十二卷(明刊本)
题:“宋左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佑圣观虚白斋高士吕知常撰进。”卷首有无名氏序,谓知常是书,宋孝宗朝曾表进之。此本为明正德间镇安道士李元机与居民邱凤所刻。凤有後序。
△道德经解二卷(旧钞本)
宋苏辙撰。案唐陆希声《真经传》及苏氏此书,俱不分《道经》、《德经》为二,则犹辅嗣旧第,与陈振孙、晁以道之说合也。此本乃菉竹堂旧钞,有墨笔校改处。(卷首有“叶氏菉竹堂藏书”朱记。)
△道德宝章一卷(明刊本)
题:“紫清真人白玉蟾注。”卷末有“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一行。墨图记二,曰“松雪斋”、“赵氏书印”。每半叶六行,行十二字。钩摹雕板,字画工妙,与真迹不爽毫发。旧为太仓陆氏藏本。(卷首末有“张印梦喈”、“张印兴载”、“陆润之”、“啸雲轩”诸朱记。)
△关尹子阐玄三卷(旧钞本)
题:“元南谷子杜道坚述。”道坚,当涂人,武康计筹山昇元观道士。案自序谓,关尹子名喜,字公文,号文始先生。卷首又有无名氏撰杜、尹二真人《传》,谓尹真人名轨,字公度,文始先生从弟。杜真人名冲,字玄逸,偕公度师事文始,与《经典释文》载喜字公度者异。原书本与释氏相通,注阐发精要,亦近禅悦家言。旧为邑人曹彬侯钞本。卷末自记云:“己未三春钞讫,中秋前得陈显微本校一过,阙文俱得补足。”(卷首有“曹炎印”、“彬侯”二朱记。)
△文始真经三卷(明刊本)
是书每节冠以“关尹子曰”,分《一字》、《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凡九篇,犹存旧本之式。
△冲虚至德真经八卷(宋刊本)
题:“《列子》,张湛处度注。”有自序,已佚。案,湛为晋时人,官光禄勋,其母为王辅嗣从姊妹,往来外家,故亦善谭名理。其注此书,辞旨简远,同於辅嗣之注《老子》也。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五字、二十六字不等。双行夹注,每行三十字。“殷”、“敬”、“恒”、“贞”字有阙笔,而“顼”、“桓”字不阙,出北宋椠可知。顾涧薲云:书中所附音,乃作注者旧音,核之殷敬顺《释文》所云“一本作某”者,皆合;则此犹在殷氏《释文》未行以前也。黄复翁云,以之校世德堂本,多所订正,真善本也。旧为文氏、王氏、毛氏、季氏、徐氏藏书。(卷首有“玉兰堂”、“辛夷馆印”、“竹坞”、“王印履吉”、“古吴王氏”、“毛晋”、“季印振宜”、“沧苇”、“乾学徐健庵”、“百宋一廛”诸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蒋凤藻《铁花馆丛书》覆刊本。
△冲虚至德真经八卷(元刊本)
晋张湛注,唐当涂县丞殷敬顺释文。前列湛自序,次以目录并刘向《进书序》。案:《唐志》称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亢仓子为《洞灵真经》。宋景德四年,《列子》又加“至德”二字,故有是名。其注善谈名理,词旨简远,当在林希逸《口义》之上。此本字体清朗,元椠之精者。旧为泰兴季氏藏本。(卷首有“季振宜藏书”朱记。)
△列子鬳斋口义二卷(元刊本)
题:“鬳斋林希逸。”首有刘向《进书序》,连接本文《天瑞第一》,与明刻本式异。鬳斋谓序果出刘向与否不可知。其曰“与郑缪公同时”,“缪”必“繻”字传写之误。郑溪西《群书会纪》、晁氏《读书志》并因之,皆未深考故也。旧为泰兴季氏藏书。卷下缺三十八叶,钞补全。(卷首有“季寓庸珍藏书画印”、“振宜家藏”、“沧苇”诸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