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
△《晁氏崇福集》三十五卷,《四六集》十五卷
右从父崇福公也。登进士第。又中宏词第一。元符末,上书,居邪等,废斥二十年,以朝请郎奉祠崇福宫而终,故以名集。天才英特,为文章立成,明润密纟致,世以为宜在北门、西掖云。
△《晁氏封丘集》二十卷
右世父封丘府君。讳某,字伯宇。锁历中进士第。黄鲁直尝荐之于苏子瞻,云:“晁伯宇谨厚,守文元家法,从游多长者,其文已能如此,年盖未二十也。愿子瞻一语教戒之。”子瞻答云:“晁伯宇诗骚,细看甚奇丽,信乎其家之多异材也。虽然,凡文至足之馀,溢为奇伟,今晁君文涉奇似太早,可作朋友切磋之语以告之,非谓其讳也,恐伤其迈往之气耳。”后坎终身,卒官封丘丞。
△《吕吉甫集》二十卷
右皇朝吕惠卿字吉甫,闽人。王安石执政,擢参知政事。元初,谪知福州。绍圣后,累领藩镇。有《庄子解》。为文长于表奏。
△《张无尽集》二十二卷
右皇朝张商英字天觉。登第,调官峡路。章察访巴蜀,风采倾动西南峡中。部使者忧之,日夕谋所以待之之礼曲尽,因求辨博之士,以备燕谈。或以天觉姓名告,因檄召至夔州。既至,杯酒间,果以人材为问,部使者即言之,令召入。天觉不冠服峨巾,长揖径就坐左。负气敢大言,天觉辄吐言压之。大喜,归而荐于朝,由是召用。元中,为开封府推官,出使河东。绍圣初,擢御史。大观四年,长星见,蔡京罢相,乃拜右仆射。尽反京之政,召用元迁客,天下翕然归重,期年去位。靖康初,遂与司马温公、范文正公同日降制,加赠官爵。赐谥文忠。
△《临溪隐居集》二十卷
右皇朝魏泰字道辅,襄阳人。曾布子宣妻之弟。幼爽迈,能属文。尝从徐禧。晚节卜隐汉上。人颇言其倚子宣之势,为乡里患苦云。
△《王履道初突寮集》十卷,《内制》十八卷,《外制》八卷
右皇朝王安中字履道真定人。政和中,有密蔫于上者,自监大名仓,累擢掌内外制,后拜太保,镇燕山。建炎初,贬象州。为文环奇高妙,最长于制诰。李邴入翰林,尝请于上,以方今词林之式,上首尾声举安中之名。自号初寮。
△《陈参政简斋集》二十卷
右皇朝陈与义字去非,汝州叶县人。中进士第。宣和中,徽宗见其所赋《墨梅诗》,喜之,遂登册府。建炎中,掌内外制,拜参知政事,以卒。晚年诗尤工。周葵得其家所藏五百馀篇,刊行之,号《简斋集》。
△《胡承公集》十卷,《资古绍志集》十卷
右皇朝胡世将字承公。中进士科。早受知于晁无咎。建炎南渡,尝直学士院,终于资政殿学士、川陕宣抚使。为文敏赡温雅,掌书命,颇有能声。喜聚金石刻,效欧公《集古录》为《资古绍志集》,序云:以成其先人之志,故以“绍志”目其书。
△《邵氏集》二十卷
右皇朝邵溥字泽民。进士第。靖康初,为户部侍郎。上践祚,以例贬官。绍兴中,复待制,宣抚川陕。师事崇福十二父诗文早有能声。
△《汪彦章集》十卷
右皇朝汪藻字彦章。尝为翰林学士。
△《艺圃折衷》六卷
右皇朝郑厚,莆阳人。绍兴中,举进士第一,坐台评废于家。
△《李易安集》十二卷
右皇朝李氏格非之女。先嫁赵诚之,有才藻名其舅正夫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曰:“炙手可热心可寒。”然无检操,后张汝舟,不终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洪觉范筠溪集》十卷
右皇朝僧惠洪觉范,姓喻氏,高安人。少孤,能缉文。张天觉闻其名,请住峡州天宁寺,以为今世融、肇也。未几,坐累民之。及天觉当国,复度为僧,易名德洪。数延入府中。及天觉去位,制狱穷治其传达言语于郭天信,窜海南岛上。后北归。建炎中卒。着书数万言,如《林间录》、《僧宝传》、《冷斋夜话》之类,皆行于世。然多夸诞,人莫之信云。
△《饶德操集》一卷
右皇朝饶节字德操,曾布之客也。性刚峻,晚与布论不合,因弃去,祝为浮屠,在襄汉间声望甚重云。
△《魏仲先草堂集》二卷,《鉅鹿东观集》二卷
右皇朝魏野字仲先,陕州人。志清逸,以吟咏自娱,忘怀荣利,隐于陕之东郊。手植竹木,绕以流泉,凿土袤丈,曰乐天洞,前立草堂。为诗肖苦,句多警策,与寇准、王旦善,每往来酬唱。祀汾阴岁,召不起。卒,赠著作郎。集有薛田序。《鉅鹿东观集》乃野之子闲集其父诗四百篇,以赠著作,故以“东观”名集。
△《潘逍遥诗》三卷
右皇朝潘阆字逍遥,大名人。通《易》、《春秋》,尤以诗知名。太宗尝召对,赐进经,将官使之,不就。王继恩与之善。继恩下狱,捕阆甚急,久之弗得。咸平初,来京师,尹收击之。真宗释其罪,以为滁州参军,后卒于泗上。与王禹、孙何、柳开、魏野交好最密。集有祖无择序,钱易、张逵皆碣其墓,附于集后。苏子瞻少年时,过一山院,见壁上有句云:“夜凉知有雨,院静若无曾。”而不知何人诗。今集有此联,乃阆《夏日宿西禅院》诗也。小说中谓阆坐卢多逊党,尝追捕,非也。
△《林君复集》二卷
右皇朝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刻志为学,结卢西湖之孤山。真宗闻其名,诏郡县常存遇之。善行书,喜为诗,其语孤峭澄淡。临终作一绝曰:“茂陵他日求遗藁,犹喜初无封禅书。”或刻石置之其墓中。赐谥曰和靖先生。集有梅圣俞序。
△《石曼卿集》一卷
右皇朝石延年字曼卿南京宋城人。举进士不中,为三班奉职,改太常寺太祝,迁秘阁校理。气貌雄伟,喜论事,善书札,从酒不羁,世多传其仙去。其诗如《春阴》、《红梅》,及“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莺声不逐春光老,花影常随日脚流”之句,至今讽咏焉。
△《陈亚之集》一卷
右皇朝陈亚,字亚之。性滑稽,喜赋药名诗,仕至司封郎中。药名诗始于唐人张籍,有“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下枝”之诗,人谓起于亚,实不然也。
△《苏才翁集》一卷
右皇朝苏舜元字才翁,子美兄也。工草隶,诗章豪丽。
△《杜师雄诗》一卷
右皇朝杜默字师雄,徂徕人。石介作《三豪篇》,所谓“歌之豪”者。苏子瞻颇陋之。
△《郑成之集》十卷
右皇朝郑褒字成之,闽人。登进士第。慕韩愈为文。陈诂为编次其集,张景为之序。
△《将归集》一卷
右未详何人。有《题林逋隐居诗》,当是昭陵时人也。
△《徐仲车诗》一卷
右皇朝徐积字仲车,东莞人。
△《黄虞部诗》一卷
右皇朝黄观。昭陵时,尝将漕成都。
△《邵尧夫击壤集》二十卷
右皇朝邵雍尧夫,隐居洛阳。熙宁中,与常秩同召,力辞不起。邃于《易》数。始为学,至二十年不施枕榻睡,其精思如此。歌诗盖其馀事,亦颇切理,盛行于时。卒谥康节。集自为序。
△《韩持国诗》三卷
右皇朝韩维字持国,亿之子也。元丰中,入翰林为学士,迁承旨。哲宗初载,拜门下侍郎。与其兄子华、玉汝俱位宰相。持国最能诗,世传其“酴靡”绝句,他多称是。
△《司马才仲夏阳集》两卷
右皇朝司马字才仲,温公之侄孙。元初,与王当辈同中贤良科,调官钱塘。喜赋宫体诗,故世传其为鬼物所崇而卒。
△《司马才叔逸堂集》十卷
右皇朝司马或字才叔,才仲之弟也。登进士第,亦尝应贤良,以党锢不召。诗虽纵艳,比其兄稍庄雅。
△《岷山百境诗》二卷
右皇朝王き字道辅。少有能诗名。世谓其诗初若不经意,然遣词属意,清丽绝人。自号南陔居士。宣和中,以狂谲被谮,伏诛。
△《杨天隐诗》十卷
右皇朝杨恬字天隐,潼川人。
△《韩子苍集》三卷
右皇朝韩驹子苍,仙井人。政和初,请阙上书,特命以官,累擢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王甫尝命子苍咏其家《太乙真人图》,诗盛传一世。宣和间,独以能诗称云。
△《许表民诗》十卷
右皇朝许彦国字表民,青社人。周邦彦称其宽平优游,中极物情,惜乎留落不偶,故世人知之或寡也。
△《吕居仁集》十卷
右皇朝吕本中字居仁,好问右丞之长子。靖康初,权尚书郎。绍兴中,赐进士第,除右史,迁中书舍人,已而落职奉祠。少学黄山谷为诗,尝作《江西宗派图》,行于世。
△《晁氏具茨集》三卷
右先君子诗集也,吕本中以为江西宗派,曾忄造亦称公早受知陈无己,从兄以道尝谓公宗族中最才华。喻汝砺序其诗云:“予尝从叔用商近朝人物,嘉言善行,朝章国典,礼文损益,靡不贯洽。由叔用之学而达诸廊庙,温厚足以代言,渊博足以顾问,则以诗鸣者,是岂叔用之志也哉?虽然,叔用既已油然栖志于林间旷远之中,遇事写物,形于兴属,渊雅疏亮,未尝为凄怨危愤之音。予于是有以见叔用于消长用舍之际,未尝不安而乐之者也。嗟乎!所谓含章内奥而深于道者,非耶?秦汉以来,士有抱奇怀能,留落不遇,往往操心汗笔,有怨诽沈抑之思,气候急刻,不能闲远,古之词人皆是也,所以往往无所建立于天下。唯深于道者,遗于世而不怨,发于词而不怒,君子是以知其必能有为于世者也。嗟乎!吾于叔用,岂直以诗人命之哉!”
△《涧上丈人诗》二十卷
右皇朝陈恬字叔易,尧叟裔孙也。博学有高志,不从选举,躬耕于阳翟,与鲜于绰、崔齐名,号“阳城三士”。又与晁以道同卜隐居于嵩山。大观中,召赴阙,除校书郎。以道寄诗戏之,曰:“处士何人为作牙,暂携猿鹤到京华,故山严壑应惆怅,六六峰前只一家。”未几,致仕还山。建炎初,再召,避地桂岭。卒,年七十四。秩朝奉郎,直秘阁。涧上丈人者,其自号也。计句豪健,尝作《古别离》,纪靖康之难,一时传诵之。笔札清劲,与人尺牍,主皆藏┑以为宝云。
△《藏寂轩》文藁
右皇朝董□字□□,襄阳人。
△《赵延持盈》要论
右皇朝赵延。宣和初,任合州石照县丞日所上。
△《参寥集》十二卷
右皇朝僧道潜,自号参寥子。与苏子瞻、秦少游为诗友。其诗清丽,不类浮屠语,世称其《东园》、《赠歌者》两绝句,馀多类此。
△《希白诗》三卷
右皇朝僧希白撰。张逸序之,曰:“希白能诗,与宋白、梁周翰、张咏而下十数公相友善,其格律不减齐己”云。
△《吕献可章奏》二十卷
右皇朝吕诲字献可。熙宁中,为御史中丞,坐攻王安石,知邓州。司马温公服其知人,讠志其墓,且序其《章奏集》,云:“其草存者二百八十有九,历观古人,有能得其一二者二百八十有九已可载之史籍,在献可,盖不足道也。”
△《孙莘老奏议》十卷
右皇朝孙觉字宰老。元丰末,自秘书少监除右谏议大夫。元初,迁给事中,吏部侍郎。莘老素与王介甫善,后为谏官,论新法,遂绝。
△《范蜀公奏议》二卷
右皇朝范镇字景仁,成都人。举进士,为礼部第一。仁宗朝知谏院。后言王安石新法不便,乞致仕,归颍昌。元初,诏召不赴。封蜀郡公。年八十一。谥忠文。
△《河间公奏议》十卷
右皇朝朱光庭元中为谏官时所论事也。
△《包孝肃奏议》十卷
右皇朝包拯字希仁,合淝人。天圣五年进士。为御史中丞,知开封府。为人刚严,闻者皆惮之。
△《李公择庐山奏议》十七卷
右皇朝李常字公择。早年读书于庐山。熙宁中,为谏官,论青苗法而罢。元初,为御史中丞。
●卷二十
◎总集类
△《李善注文选》六十卷
右梁昭明太子萧统纂。前有序,具述其所作之意。盖选汉迄梁诸家所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策秀才文、表、上书、启、弹事、笺、记、书、移檄、难、对问、议论、序、颂、赞、符命、史、论、连珠、铭、箴、诔、哀辞、碑、志、行状、吊、祭文,类辑之为三十卷。窦常谓统着《文选》,以何逊在世,不录其文,盖其人既往,而后其文克定,然所录皆前人作也。唐李善集注析为六十卷。善,高宗时为弘文学士,博学,经史百家,无不备览而无文,时人谓之“书簏”。初为辑注,博引经史,释事而忘其义。书成上进,问其子邕,邕无言。善曰:“非耶?尔当正之。”于是邕更加以义释,解精于五臣。今释事、加义者两存焉。苏子瞻尝读善注而嘉之,故近世复行。
△《五臣注文选》三十卷
右唐吕延祚集注。延祚以李善上引经史,不释述作意义,集吕延济、刘良、张诜、吕向、李周翰五人注,延祚不与焉,复为三十卷。开元六年,延祚上之,名曰《五臣注》。
△《杂文章》一卷
右孙巨源得之于秘阁。载宋玉等赋颂五十八篇。景迂生元丰甲子以李公择本校正,后有刘大经、曰为、王、李端、唐君益诸公题跋。
△《文粹》一百卷
右皇朝姚铉宝臣编。铉,庐州人。太平兴国初进士。文辞敏丽,善书札,藏书至多,颇有异本。累迁两浙漕课使,课吏写书,采唐世文章,分门编类,初为五十卷,后复增广之。为薛映掎其事,夺官,斥连州,卒。后其子以其书上献,诏藏内府,命以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