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
△《张龙筋凤髓判》十卷
右唐张字文成。辞章藻丽,尝入中制科。此乃其书判也,凡一百首。自号浮休子。
△《孟浩然诗》一卷
右唐孟浩然也。襄阳人。工五言诗,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一日,诸名士集秘省联句,浩然句曰:“微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皆钦伏。张九龄、王维雅称之。维私邀入禁林,遇玄宗临幸,浩然匿床下,维以闻。上曰:“素闻其人。”因召见,命自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上曰:“不求进而诬朕弃人。”命放归。所著诗二百一十首。宜城处士王士源序次为三卷,今并为一,又有天宝中韦纟舀序。
△《严从中黄子集》三卷
右唐严从,开元中为著作郎,春宫侍读,集贤院学士,卒。自号中黄子。当时,命太子侍文吕向访遗文于家,得《训老》、《经颂》等八篇,序为三卷。
△《李翰林集》二十卷
右唐李白太白也。白旧集十卷,唐李阳冰序。咸平中,乐史别得白歌诗十卷,凡歌诗七百七十六篇,又纂杂着,为《别集》十卷。宋次道治平中得王文献及唐魏万所纂白诗,又裒唐类诗洎刻石所传者,通李阳冰、乐史集,共一千一篇,杂着六十五篇。曾子固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云:“白,蜀郡人。天宝初至长安,明皇召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安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迫致之。败,坐系浔阳狱,崔涣、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释白囚,使谋其军。干元元年,终以事,长流夜郎,以赦得释,过当涂以卒。其始终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序可考者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白在宣城谒见永王,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序,盖史误也。予按杜甫诗亦以白为山东人,而苏子瞻尝恨白集为庸俗所乱,则白之自序亦未可尽信,而以为史误。近蜀本又附入左绵邑人所裒曰白《隐处少年所作诗》六十篇,尤为浅俗。白天才英丽,其辞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非常人所及,读者自可别其真伪也。
△《岑参集》十卷
右唐岑参,南阳人。文本之后。天宝三年进士,累官补阙、起居郎,出嘉州刺史。杜鸿渐表置幕府,为职方郎中兼侍御史,罢,终于蜀。参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其有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每篇绝笔,人竞传讽。至德中,裴荐、杜甫等,尝荐其“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可以备献替之官”云。集有杜确序。
△《李嘉诗》二卷
右唐李嘉,别名从一。赵州人。天宝七年进士,为秘书正字,袁、台二州刺史。善为诗,绮靡婉丽,有齐、梁之风,时人以比吴均、何逊云。
△《高集》十卷,《集外文》二卷,《别诗》一卷
右唐高达夫也。渤海人。天宝八年,举有道科中第。永泰初,终散骑常侍。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传布云。
△《贾至集》十卷
右唐贾至幼几也。洛阳人。天宝十年,明经擢第。累官起居舍人、知制诰。从幸西川,当撰传位册,既进藁,上曰:“先天诰命,乃父为之。今兹册命,又尔为之。两朝大典,出卿父子,可谓继美矣。”大历中,终散骑常侍。集,李邯郸淑家本二十卷,苏弁编次,常仲儒为序,以墓铭、序碑列于后,今亡其半。苏子瞻尝行吕惠卿责词,有“元凶在位”之语,仇人乃曰:“史唯宋太子劭谓之元凶”,因诬其指斥。殊不知曹子建《责躬诗》有曰“元凶是率”,盖自谓也。今至制诰中除魏仲犀、徐归道词,亦以元凶指禄山,岂独劭为元凶耶?世多疑子瞻失词,因表出之。
△《钱起诗》二卷
右唐钱起,征之父也。吴郡人。天宝中举进士。初,从乡荐,客舍月夜,闻人哦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摄衣从之,无所见矣。及就试,诗题乃《湘灵鼓瑟》也。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主文李晖深嘉之,擢置高第,释褐授校书郎,终考功。与郎士元齐名,时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元子》十卷,《琦子》一卷,《文编》十卷
右唐元结次山也。后魏之裔。天宝十三年进士,复举制科,授右金吾兵曹,累迁容管经略使。始在商馀山,称元子,逃难入琦洞,称琦子,或称浪士,渔者称为聱叟,酒徒呼漫叟,及官呼漫郎,因以命其所著。结性耿介,有忧道闵世之思。逢天宝之乱,或仕或隐,自谓与聱牙,岂独其行事而然,其文词亦如之。然其辞义幽约,譬古钟磬,不谐于俚耳,而可寻玩。在当时,名出萧、李下,至韩愈称数唐之文人,独及结云。
△《韩诗》五卷
右韩君平也。南阳人。天宝十三年进士,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继辟幕府。俄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终于中书舍人。诗兴致繁富,朝野重之。
△《杜甫集》二十卷,《集外诗》一卷,《注杜甫诗》二十卷,《蔡兴宗编杜甫诗》二十卷,《赵次公注杜甫诗》五十九卷
右唐杜甫子美也。审言之孙,天宝十三年玄宗朝,献太清宫、享庙及郊,奏赋三篇,使待制集贤院。宰相试文,再迁右卫率府胄曹,终于剑南参谋、检校工部员外。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当寇乱,挺节无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集有王洙原叔、王琪君玉序。皇朝自王原叔以后,学者喜观甫诗,世有为之注者数家,率皆鄙浅可笑。有原叔名者,其实非也。吕微仲在成都时,尝谱其年月。近时有蔡兴宗者,再用年月编次之。而赵次公者,又以古律诗杂次第之,且为之注。两人颇以意改定其误字云。
△《吴筠宗元先生集》十卷
右唐吴筠撰。前有权德舆序。筠字贞节,华阴人。生十五年,隐于南阳。天宝初,召至京师,请为道士,居嵩山。已有敕待诏翰林。筠知禄山将乱,求还茅山,许之。乃东游会稽,往来天台、剡中,与李白、孔巢父酬唱。大历中卒,弟子谥为宗元先生。筠通经义,美文辞,性高鲠。其待诏翰林也,特承恩顾。高力士素奉佛,尝短筠于帝,故筠所著文赋,深诋释氏颇为通人所讥云。
△《独孤及毗陵集》二十卷
右唐独孤及至之也。洛阳人。天宝十,三年举洞晓玄经科。代宗初,为太常博士,濠舒二州刺史,政最,徙常州,卒于官。及幼有成人之量,彳扁览《五经》,观其大义,不为章句学。为文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长于论议。《唐实录》称韩愈师其为文云。集有李舟、梁肃前后序,末载崔甫碑志。
△《皇甫冉诗》二卷
右唐皇甫冉茂政也。丹阳人。天宝十五年进士,为无锡尉,历拾遗、补阙,卒。与弟曾齐名,当时比张氏景阳、孟阳云。集有独孤及序。
△《郎士元诗》一卷
右唐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人。天宝十五年进士,为郢州刺史。与钱起俱有诗名,而士元尤更清雅。时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两人无诗祖行,人以为愧。
△《顾况集》二十卷
右唐顾况字逋翁,苏州人。至德二年,江东进士。善为歌诗,性诙谐。德宗时,柳浑辅政,以秘书郎召。况素善李泌,及泌相,自谓当得达官,久之,迁著作郎。及泌卒,有调笑语,贬饶州司户,卒。集有皇甫冉诗序。
△《陈蜕诗》一卷
右唐陈蜕。未祥其行事,集有《长安十五咏》。自序云:“蜕生长江、淮间,以诗句从赋,仅十馀年矣。今我后抚运,泽及四夷,蜕复得为太平人”云云。若此殆肃、代间人也。
△《卢纶诗》一卷
右唐卢纶与吉中孚、韩、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纶字允言,累举进士,不第。
△《耿诗》二卷
右唐耿。宝应元年进士,为左拾遗。
△《韦应物集》十卷
右唐韦应物,京兆人。周逍遥公之后。左仆射扶阳公待价生令仪,令仪生銮,銮生应物。天宝时,为三卫。永泰中,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大历十四年,自县制除机阳令,称疾辞归。建中二年,授比部郎中,守滁州。居顷之,改江州。召还,擢左司郎中。或娼其进,媒蘖之,出为苏州刺史。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除地而坐。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漫,锼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韵谐婉,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在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
△《李端司马集》三卷
右唐李端,赵州人。大历五年进士,为校书郎。卒官杭州司马。郭暧尚平公主,贤明,招纳士类,故端等皆客之。尝座上赋诗,奇甚主大加称叹。钱起曰:“素为之,请赋起姓。”端立献一章云:“新开金埒看调马,旧锡铜山许铸钱。”钱起乃服。主喜厚赐之。
△《李益诗》一卷
右唐李益君虞也。姑臧人。大历四年进士,调郑县尉,幽州刘济辟从事。宪宗雅闻其名,召为集贤殿学士。负才,凌籍士,众不能堪,暴其献济诗“不上望京楼”之句,以涉怨望,诏降秩,俄复旧。益少富词藻,长于歌诗,与宗人贺齐名。每作一篇,乐工以赂求取,被声歌,供奉天子。《征人》、《早行》诗,天下皆施之图绘。今集有《从军诗》五十首,而无此诗,惜其放逸多矣。
△《陆贽奏议》十二卷
右唐陆贽敬舆也。贽,嘉兴人。大历八年进士,中博学宏词书判拔萃科。德宗初,为翰林学士。从奉天,还,为中书舍人平章事。贽在奉天,日下诏书数百,初如不经思,逮成,皆周尽人情。尝为帝言:“今盗彳扁天下,宜痛自悔,以感人心。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无所忌,庶叛者革心。”上从之。故下制书,虽武夫悍卒,无不感动流涕。议者谓兴元戡难功,虽爪牙宣力,盖贽有助焉。旧《翰苑集》外,有《榜子集》五卷,《议论集》三卷。翰苑集,苏子瞻乞校正进呈,改从今名。疑是裒诸集成云。
△《王建诗》十卷
右唐王建也。大历十年进士。为昭应县丞、太府寺丞。大和中,陕州司马。尤长宫词。
△《柳郯诗》一卷
右唐柳郯。集有与李端、卢纶辈相酬赠诗。大历间进士也。
△《武元衡临淮集》二卷
右唐武元衡伯苍也。河南人。建中四年进士。元和二年,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剑南节度。八年,复秉政。明年,早朝遇盗,为所害。元衡工五言诗,好事者传之,被于管弦。尝夏夜作诗曰:“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翌日遇害。旧有《临淮集》七卷,此其二也。议者谓唐世工诗宦达者惟高,达宦诗工者惟元衡。
△《羊士谔诗》一卷
右唐羊士谔也。贞元元年,擢进士第。顺宗时,为宣歙巡官,王叔文恶之,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李吉甫知奖,擢监察御史,掌制诰。尝出为资州刺史。
△《曲信陵集》一卷
右唐曲信陵。贞元元年进士。为舒州望江令,卒。
△《杨巨源诗》一卷
右唐杨巨源字景山,河中人。贞元五年第进士,为张弘靖从事,自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巨源在元和中,诗韵不造新语,体律务实,用功颇深。旦暮摇首,微咏不辍,年老成疾。尝赠弘靖诗,叙其家世云:“伊陟无闻祖,韦贤不到孙。”时人称之。年满七十,乞归。时宰惜其去,以为其乡少尹,不绝其禄。大和时,以官寿卒。
△《欧阳詹集》十卷
右唐欧阳詹行周也。泉州人。贞元八年进士,终国子四门助教。初,闽人不肯北宦。及常衮为观察使,兴学劝士,詹始以进士举。其联第者如韩愈、李绛诸人,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云。此集李贻孙纂,退之作詹《哀辞》,称詹甚美,大意谓詹觅举京师,将以为父母荣也。又云其德行信于朋友。而唐小说载詹惑太原一妓,为赋“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之诗,卒为之死。今集中载焉。然则,詹之志岂仅在父母哉!有德行者乃尔耶?
△《韩愈集》四十卷,《集外文》一卷
右唐韩愈退之也。南阳人。贞元八年进士,累擢知制诰,进中书舍人,迁吏部侍郎。为京兆尹,与李绅不协,绅出,愈罢为兵部,俄复旧。刘句《唐书》称愈“恃才肆意,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为罗池神,而愈碑以实之。李贺父名晋肃,不应进士,而愈作为《讳辨》。又为《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缪者。”《新书》称“愈三岁而孤,自知读书。比长,尽通《六经》、百家学。”“性明锐,不诡随。”“每言文章自相如、子长后,作者不世出,故深探本原,卓然树立,成一家言。造端置辞,要为不袭蹈前人者。”议者谓《旧史》谓愈文章甚纰缪,固不待辨,而《新史》谓造端置辞,不蹈袭前人,亦未为知愈。盖愈之置辞造端,字字悉有据依。如《毛颖传》、《进学解》之类,皆有所师范云。其集屡经名人是正,其讹舛绝少,但编次殊失伦类,当重为编辑之。
△《李绛论谏集》七卷
右唐李绛深之也。赞皇人。贞元八年进士,中宏词科,补渭南尉。六年,进中书侍郎、平章事。大和初,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四年,南蛮之寇,为乱兵所害。绛仪质魁伟,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贤不肖太分,屡为谗邪所中。平生论谏数十百事。其甥夏侯孜所编,大中史官蒋偕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