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访书志

  ○《韵镜》一卷(日本旧刻本,刊入《古逸丛书》)
  其书不著撰人名氏,绍兴辛巳,张麟之得其本,别为之《序例》刊之,初名《指微韵镜》。逮嘉泰三年麟之又重为之序,盖即郑夹漈《七音序略》所云《七音韵鉴》者也。是宋代已经三刊,不知何故元、明以来遂无传本,著录皆不之及。日本享禄戊子清原、宜贤合诸传钞本重刊之,颇有更改。永禄七年云:“又得庆元丁巳所刊原本重校之,始还其旧”。其书直列十六平、上、去、入各四等,大致与《切韵指掌》、《四声等子》略同,简而不漏,详而不杂,等韵书中称最善本。唯内转第一本,撮口、合口之音而云“开”。第二不撮口音而云“合开”。又第四、第五支摄内“坡”,《切韵指南》、《五音集韵》唯“陂”、“靡”、“彼”、“■〈歹皮〉”、“被”、“靡”六字属“合”,余七音皆属“开”,今此六字在第五转,则第四转当云“开”,而云“开合”。又第十一转,当云“合”,而云“开”。第十二当云“合”,而云“开”。“合”亦撮口合口音。第二十六与第二十五同,当云“开”而云“合”。凡此差互,不无疑窦,或又校改传刻之误。今悉依原本,俟识者定之。又图后所列韵字“东”、“冬”以下,余所见日本别刻本皆作阳文,此本阴、阳文错出,似无义例,亦不校改以存其真焉。
  ○《龙龛手鉴》八卷(朝鲜古刻本)
  按智光原序称“四卷”,此分为八卷,盖缘书中每部多有“今增”字样,则非僧行均原书。此朝鲜古刻本,又有日本活字板本,则又从朝鲜出者也。今行世此书有二通,一为张丹鸣刊本,分四卷,而每卷又分上、下卷。首弟四行题“金部第一”,第五行即以“鏒”字顶格,此必非行均之旧。其中谬误百出,且有脱漏大字者。(如金部脱“鉴”字“锵”字。)一为李调元《函海》刊本,款式与此本合,当为宋本之旧。其中多空缺处,此必原书有磨泐或虫蚀之故。其本伪谬尤甚,如第一卷以第二十四之“巾部”为首,第五叶“禾部”未终,乃接目录。又脱目录之第一叶,而第一叶“毛部”之后,忽接以“禾部”之后半,而不悟首四叶之应在此处。李氏《函海》固多不校勘,若其错乱至此,是并未入目矣。此本虽有后人羼入之字,而其下必题以“今增”,与原书不混。至其文字精善,足以订正张刻本、《函海》本不可胜数。迩来著录家虽有此书传钞旧本,而无人翻雕,得此本固足宝贵。况其所增之字,亦多经典常用之文,不尽梵筴俗书,异乎乡壁虚造者矣。
  ○《韵府群玉》二十篇(元椠本)
  首滕宾序,次姚云序,次赵孟頫题,次阴竹野序,次阴复春序,次阴劲弦序,次凡例,次序目,次目录,缺二叶,钞补。有“戊申春东山秀岩书堂刊本”。书首行题“韵府群玉卷之一”,行下有阴文“上平声”三字,次行题“晚学阴时夫劲弦编辑”,三行题“新吴阴中夫复春编注”。按《提要》录此书,云是大德间刊本。今考时夫之父阴竹野序为大德丁未,阴复春序为延祐甲寅,阴劲弦序虽不书年月,而言其书成时其父已没,是大德间此书尚未成,安得有刊本?则所云大德本者,意断之说也。《千顷堂书目》云:“阴劲遇一作阴时遇,字时夫,奉新人。数世同居,登宋宝祐九经科,入元不仕。其兄中夫,名劲达。”今以此书证之,中夫为时夫之兄,见于自序,与黄氏所说合。不知《提要》何缘以中夫为时夫之弟,岂以标题时夫居中夫之前乎?又足见所见本无阴氏昆弟二序也。今按阴竹野序称“前进士阴幼达”,序称“延祐甲寅乡试后五日”,则黄氏所云“登宋宝祐九经科”进士者,为其父阴竹野,亦非时夫昆弟登科之年也。今合序与标题参互考之,阴竹野未详其名,阴时夫为竹野之季子,名幼达,字时夫,以字行,遂别字劲弦。阴中夫为时夫之兄,名劲达,字中夫,以字行,又别字复春。其书为时夫所作,其注为中夫所作,故标题弟居兄前,然一称后学,一称中吴,为不典矣。余尝谓阴氏韵书,非唯分部难据,即以至浅者言之,《广韵》以下,多沿字母七音之次第,凡同音之字,皆隶一处,使人识首一字,凡以下同音之字皆可不考而知。今以常见之字置于前,遂使音切次第错杂凌乱,徒眯后生之耳目,相沿至今,编为令甲,此真事理所不解者也。
  ○《经史通用直音》四卷(明成化刊本)
  通妙邵真人编纂,清浏喻道纯校正,云中张道中重校。首有成化八年白玢序,称赵堂披阅《道藏》经典,以直音难字证于经末,其徒喻道纯补订之。然不以《道藏》经典为次第,而以偏旁统之。俗体、古文、收罗綦博,其体例略如《龙龛手鉴》,唯直音不用反切,训诂亦较略耳。
  ○《一切经音义》一百卷(日本藏《高丽藏》本)
  唐沙门慧琳《一切经音义》百卷。余初至日本,有岛田蕃根者持以来赠,展阅之,知非元应书,惊喜无似。据《宋高僧传》称,周显德中,中国已无此本。又《行瑫传》亦称慧琳《音义》不传。此本从《高丽藏》本翻出,原本为胡蝶装,余曾于日本东京三缘山寺见之,字大如钱,然亦多讹字。按唐人景审原序,称此书“取音于《韵英》、《考声切韵》,而以《说文》、《玉篇》、《字林》、《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七家字书释谊。七书不该,百氏咸讨”。今就此书覆审,如张戬《考声》、《集训》、《古今正字》、《文字典说》、《文字释要》等书,并隋、唐《志》所不载。又如武玄之《韵诠》、陈庭坚《韵英》、诸葛颖《桂苑丛珠》,虽见于著录家,而他书亦罕征引。又如引《说文》则声义并载,引《玉篇》则多野王按语,引《左氏传》则贾逵注,引《国语》则唐固注,引《孟子》则刘熙注。此外,佚文秘籍不可胜记。诚小学之渊薮,艺林之鸿宝。此书出,遂觉段茂堂、王怀祖、任子由、沈匏庐诸先生之撰述,皆有不全不备之憾。初得此书,即劝黎纯斋星使刻之,以费繁而止。厥后中江李眉生廉使欲刻之,已措资矣,会余差满将归,遂辍议。然此书讹谬夺误触目皆是,其未佚者,固当检原书一一对勘;其已佚者,亦必参合诸书审视裁择;可两存者,仍之;显然讹误者,直改之。唯兹事体大,非博极群书,心有识别者,不得妄下雌黄。海内深识之士,何能共聚一堂,商榷从违?所为抚卷太息,恐年岁之不我与也。
  此本初印多误字,厥后又有挖改,然不尽当。余既见此本,凡书肆中所有皆购之,以饷中土学者。厥后又知其板尚存西京,又属书估印数十部,故上海亦有此书出售,皆自余披剔而出也。
  ○《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日本古钞本)
  此本原为日本浪速井上氏所藏,纳之博物馆中者,为蝴蝶装,两面书之,字体殊古雅。每半叶十二行,首题“一切经音义目录”,下旁注“第一、第二”,又下题“沙门玄应撰”。第二行题“第一卷”,以下为第一卷子目。目录后提行,高二格题“摩竭题”。注双行。卷末题“愿以此功德过去二亲等出离三有海,共生安乐国。大治叁年戊申五月十八日敬奉书写毕”。按大治叁年为宋高宗建炎二年,然望其界格体式,当是从唐卷子本出。故标“玄应”不题“唐”字也。此本非唯胜宋、元本,当亦高丽本所不及。余于癸未嘉平月十四日因旧局长町田久成始得见之,意欲影钞之,以归期迫不及待而罢,仅摹首叶款式入之《留真谱》中,然耿耿于心,未能释也。书以告后之渡海者,其勿忽诸。
  ○《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宋椠本)
  释元应《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自《开元释教录》以下,至明《北藏》,皆同,《南藏》始分第三、第四、第五三卷为四卷,遂为二十六卷,而讹谬宏多。嘉庆间武进庄氏以《北藏》本校刊行世,臧氏言“从咸宁大兴寺得善本”,不言何本。今据其本校之,实《北藏》本也。近日杭州曹籀复重刊之。曹氏言汉阳叶氏有影宋本,为某所乾没,竟不出,曹氏至拟之雷击,而不知《宋藏》原本犹在天壤间。此本为宋理宗嘉熙三年安吉州资福寺刊,自“阶”字号起,至“弁”字号止,为摺叠装,每叶十二行,行十七字。首题“众经音义序”,下标“阶”字,以下略与《高丽本》同。惟“元应”上有“大慈恩寺”四字。所释经文大字顶格,音义俱双行,自第八卷至第十四卷,则惟标目顶格,经文则低一格,此或以别本补之,然字体板式皆同。十五卷以下仍同前七卷之式。今以校明《藏》本,非唯异于《南藏》,并与《北藏》大异。如开卷序文“谅在前模”,与高丽本、元本合;明南、北《藏》本“模”误作“后”。(上文“求其本据”,庄刻本误“据”为“模”,此庄本之独误也)“斯则得于要约”,元、明并误“斯”为“期”。第一卷《华严经》“踰摩下”,无“新译音义”以下三十五字;“毗岚”下或作“毗蓝”,“婆风”或作“鞞岚婆”或云“吠蓝婆”。《大集日藏分经》“屏中”下,“圊圂,屏厕也”,上有“广椎”二字。第二卷《涅般经》“震动”下,经文有“从手,作振,掉也,亦动也”,无“发也掉”三字;“矛槊”下,无“或作■〈釒冊〉,俗字也”六字;“规欲”下,“谓以法也”,“法”下有“取之”二字;(按无此二字不可通。)“金錍”下无“宾弥”以下十四字,而有“按荀揩《诰幼文》,字宜作篦,音方美反”十四字;惟“鹦鹉”下与“婆嘻”注文共连为一条,与高丽本同误。以下增删处不胜纪。余得此本后,即属高根虎以明《南藏》本校之,异同不下数千事。(别详《札记》。)忆余初至日本,与森立之遇,谈及日本古钞本注多虚字,以阮文达《十三经校刊记》之说以为日本人所为。森立之变色言曰:“此在《经典释文》已言之,君不省之乎?”余曰:“《释文》言多虚字,为注脚‘某也’、‘某某也’之类。非如‘也’下安‘之’,‘哉’下续‘矣’之类也。且自有刻本以后,此弊已全除之矣。”立之随即入内,取此宋板《音义》出,指数处“也之”、“哉也”等处,并有“也也”叠刊者。因谓“此非宋刻本乎”?余乃歉然。厥后悟得钞书者欲注文两行整齐,不及细核字数排匀,故随意以虚字填入,互详前“经部”中。
  ○《篆隶万象名义》三十卷(旧钞本)
  日本东大寺沙门大僧都空海撰。空海入唐求法,兼善词翰,归后遂为日本闻人之冠。今世彼国所传假字,即空海所创造也。此书盖据顾野王《玉篇》为本,而以一篆、一隶配之。(隶即今之真书。)其注文则如《大广益本玉篇》,但举训诂,不载所引经典。唯所载篆书,每部中或有或无,当是钞胥省之。又自卷首至《面部》分析为十二卷,而总目则仍顾氏原卷,此不可解。今古钞原卷子本尚在高山寺,余曾于纸币局见之,原卷虽古,亦非空海亲笔。此又狩谷掖斋所藏,其签题尚是掖斋亲笔。据跋,则源弘贤不忍文库中物也。按野王《玉篇》一乱于孙强,再乱于陈彭年,其原本遂不可寻。今得古钞卷子本五卷,刻入《古逸丛书》中,可以窥见顾氏真面目,然亦只存十之一、二。今以此书与五残卷校,则每部所隶之字,一一相合,绝无增损凌乱之弊;且全部无一残阙,余以为其可宝当出《玉篇》五残卷之上。盖《广益》本虽删顾氏所引经典原文,而经典义训大抵尚存。唯顾氏上承《说文》,其所增入之字皆有根据,而其隶字次第,亦多与《说文》相合;其有不合者,正足与今本《说文》互相证验,则此中之原流升降,有关于小学者匪浅。况空海所存义训,较《广益》本亦为稍详,(顾氏原书于常用之字,往往列四五义,《广益》本概存二、三义而已。)若据此书校刻饷世,非唯出《广益玉篇》上,直当一部顾氏原本《玉篇》可矣。唯钞此书者草率之极,夺误满纸,此则不能不有待深于小学者理董焉。
  弘贤尝读弘法大师作书目录,有《篆隶万象名义》卅卷,而不知其存亡。余固勤于小学,求之有年于兹矣。享和元年冬,稻山、秋月二公,以写本见寄,云:“原本藏山城国高山寺,其部首始‘一’终‘亥’,一依《说文》、《玉篇》,至于音训与二书互有出入,不知当时据何书。”数十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旦获之,吾不忍文库之荣莫加焉,什袭以藏。源弘贤踊跃欢喜识。(按弘贤谓与《玉篇》有出入者,盖据所见《广益》本而言。)
  ○《新撰字镜》十二卷影(古钞本)
  日本僧昌住撰。(原序中不出昌住之名,然日本别有删削注文之本,及《群书一览》皆题为“昌住撰”,当别有著录之书可据。)序称昌泰中撰成此书,实中土唐昭宗光化元年也。其书自《天部》至《连部》凡一百六十部,共二万九百四十馀字。分部不依《说文》、《玉篇》次第,而亦各以类从。其有偏旁上、下、左、右之不同者,亦为分之,如《火部》居左者为第八,居下者为第九。《人部》居上者为第十,居左者为第十一。盖特以便寻检,无他义例也。其注收罗义训,最为广博。据其自序,大抵本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及《玉篇》、《切韵》为主,而又旁采诸字书以增益之。其有东倭义训,亦间为附入。今为勘之,其正、俗等字有出于《集韵》、《龙龛手鉴》之外者。所列古文,亦有出于《说文》、《玉篇》之外者。盖昌住当日本右文之时,多见古小学书,观《见在书目》可证。(不第《玉篇》、《切韵》皆顾、陆原本也。余初从书肆得影钞本五卷,一、四、五、六、七。)惊喜无似,惜其不全,偏访诸藏书家,亦绝无传钞本,询之森立之,乃知原本在博物馆中,因局长町田久成使钞胥就其馆影写之。町田云:第二、第四两册,原为铃鹿氏所藏,馀十册为浪速井上氏所藏,两家皆欲合并为全书,而皆不肯割。町田为局长时,劝两家均纳博物馆,于是始为全书,每卷有“法隆寺印”,盖此寺为日本古时名刹,多藏古书。余所得古钞本多有此印。首卷末有“天治元年甲辰五月下旬书写之毕”题记,当宋宣和六年。馀卷或有或无。又云:“法隆寺一切经书写之次,为字决诸人各一卷。书写之中,此卷是五师静因之分,以■〈月象〉笔所写了。”盖十二卷为十二人所书。余尝赴博物馆亲见原书,用单纸,坚滑异常,两面书写。(日本古写佛经多两面书写。)笔法各自奇古,惜钞者尚未能似之,乃别摹第一册第一叶,以存原书真面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