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访书志

  《蒙求序》
  《荐蒙求表》
  子光《序》
  前言往行载经史,炳若丹青。然简编浩博,未易研究,非真积力久,莫能撮其要。唐李澣搜罗载籍,采古人行事,著为《蒙求》。揣议声韵,以类折偶,剪剔烦芜,掊撷精英,事迹粲然,班班可考。其于属辞备阅,不为无补矣。然鲜究本根,类多舛讹,览者病焉。岂澣之所载然欤?抑亦后世传袭之误也?予尝嘉其用意,而惜其未备,于是渔猎史传,旁求百家,穷本探源,摭华食实,大抵传记无见而语浅谬妄者,就加是正。至于载籍之中,间有故实可以概举者,仍掇其一二大者附焉。庶几照然若日星之丽天,焕然可睹,命曰《补注》。将以备遗忘,而助讨论,不亦文范之捷径欤?时己酉仲冬之月辛卯吉日子光序。(别本“子光”上有“徐”字。)
  ○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三卷(活字本)
  此活字本,无集印年月,相其字体,当是庆长年间之版。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字。每卷有总目。(古钞本均无总目。)首李良《表》,次李华《序》,次徐子光《序》。按徐子光不详其人,龟田兴称“活字本有宋度宗咸淳戊辰宋秉孙《序》曰:‘君其问诸徐君,以为然乎否?’似是当时现存之人。徐氏《补注》成于己酉,下距戊辰仅二十年。然则徐子光为理宗、度宗两朝间人。”其说当为有据。顾余所见活字本,均无宋秉孙《序》,当是龟田所见又一时集印之本也。(《访书志》所藏有永禄活字本。)此本栏外上、下,均有日本人补释注中字义典故。
  又一通字体格式全与上本同,而纸色稍新,当又出此本之后。又有宽永乙亥孟夏中野市右卫门刊行本,则翻雕活字本也。
  ○《太平御览》一千卷(影宋钞本)
  《御览》一书,明刊本多误。我朝嘉庆间扬州鲍氏据旧钞本订正重刻,始略可读。顾其所据钞本亦非影宋精本,不免有以近刻校改之弊。而世传宋刻仅有残本,今在嘉兴陆氏,然不及三之一,固未足以订全书也。日本文久间,喜多村直宽据其国枫山官库藏宋本用活字板印行。自卷一至卷五百六十二属田口文之以所引各书勘正,著有《举讹》。五百六十三卷以后,讹则直宽即据鲍本校改,世遂以此本为《御览》善本。余来日本,即得活字印本,又得柴学士此影宋本,乃知田口文之多臆改,未足凭也。即如第一卷《天部》上《举讹》云:“《晋书》‘为天下主’,‘主’清本作‘贞’是也。既上板,不及改,故此出焉。”似田口所据宋本作“主”无疑矣。今观此本仍作“贞”,则是作“主”者,田口上板时臆改也。又《天部》下《举讹》云:“《曾子》曰‘单居离’,清本‘君’作‘居’。”今此本仍作“居”,则作“君”者亦非原本如是。是则此五百六十三卷为田口所乱不少矣。余以为此书本于北齐《修文殿御览》及唐代《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书,而尤以《修文》为蓝本。目录前所列书目,多有唐、宋《艺文志》所不载者,皆《修文》之旧也。且无论逸文秘册,他无证验,不能易一字;即见存之书,以各本对勘,亦如隔云雾。盖《修文御览》尤在宋以上近千年也。惜此书卷帙浩博,非有大有力者不能精刻,又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不能校订。书此以俟,庶几旦暮遇之。
  ○《事类赋》三十卷(宋椠本)
  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首题“事类赋卷之一”,次行题“宋博士渤海吴淑撰注”。前有绍兴丙寅边惇德序,序后有边惇德、陈绶、李端民校勘官衔,次有吴淑《进注事类赋状》。所引书名下皆有“曰”字。明嘉靖壬辰无锡华麟祥重刊本即据此本。惟于校刊之后增“无锡县学生倪奉、施渐、浦锦、陆子明、苗子寔、秦采、俞寰、华复初”等名,前增华云一序。卷首于“吴淑撰”下一行题“皇明都事锡山华麟祥校刊”。(又有翻刻华本者,改题“明后学无锡华麟祥校刊”,然于吴氏原文仍无所改。)又有明嘉靖甲午刻于开封郡斋,前有李濂序。每半叶十一行,行亦二十字,而文字则一仍宋本之旧,不知何时以华本改为十一行,而尽删去书名下“曰”字,并删节注文,仍题“华麟祥校刊”。此后剑光阁刊本固之。(近日辑逸书者亦多据其本。)如开篇《天部》“地居下而阴浊”注引徐整《三五历记》,近本竟全删之。又“溟涬笥鸿”注引《帝系谱》并引注文,近本则删注文。“雪霜降而风雨施,无非教也”注引《礼》曰:“天有四时风雨雪霜,无非教也。”近本只注一“礼”字。其他不可缕举。观其所节,意在去繁就简,似亦略通文义者,非书估所能为。不知吴氏所引书今大半亡佚,一字之存,当同一珠,乃复妄施斧削,使人人习读之书,竟不得真面目,其可恨十倍于陈禹谟。今《事类赋》单行之本更微,坊间刻有《五种事类赋》,谬误尤不可读,安得好事者以宋本重刊之?
  《边惇德序》(近本有,不录,录其题衔。)
  宋绍兴丙寅右迪功郎特差监潭州南岳庙边惇德,左儒林郎绍兴府观察推官主管文字陈绶,右从政郎充浙东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李端民校勘。
  进注《事类赋》状
  右臣先进所著《一字题赋》百首,退惟芜累,方积兢忧。遽奉训辞,俾加注释。伏以类书之作,相沿颇多,盖无纲条,率难记诵。今综而成赋,则焕焉可观。然而所征既繁,必资笺注。仰圣谟之所及,在陋学以何称?今并于逐句之下以事解释,随所称引本于何书,庶令学者知其所自。又集类之体要在易知,聊存解释,不复备举。必不可去,亦具存之。凡谶讳之书及谢承《后汉书》、张璠《汉记》、《续汉书》、《帝系谱》、徐整《长历》、《玄中记》、《物理论》之类,皆今所遗逸,则著述之家,相承为用,不忍弃去,亦复存之。前所进二十卷,加以注解,卷帙差大,今广为三十卷,目之曰《事类赋》。乏张华之博物,叨预升闻;谢陆贾之著书,敢期称善。徒倾鄙思,曷副宸心!伏乞皇帝陛下,俯录微能,特纡睿览。苟乾坤之施,不遗刍狗之微;则铅椠之勤,庶耀缣缃之末。冒黩斧扆,兢惶载深。
  阎百诗校《困学纪闻》称傅青主言,明永乐间扬州有刊本谢承《后汉书》者,不知谢书自《崇文总目》以下皆不著录,此已可决其为谰言。而或犹以青主不妄言为解,今观此书进状,知北宋之初博洽如淑者,已云“遗逸”,想百诗亦未见此状也。
  ○《秘府略》残本二卷(钞本)
  此书日本天长八年奉敕撰,凡一千卷。今存八百六十四《百谷部》一卷,八百六十八《布帛部》一卷。末有纪宗直、源胤相二跋。其体例全同《太平御览》所引书多亡佚之本,即现存者亦多异同,余别有札记。惜所存仅二卷耳。
  《文德实录》云第四滋野贞主天长八年敕与诸儒撰集古今文书,以类相从,凡有一千卷,名《秘府略》云云。又《仁和寺书籍目录》亦云“《秘府略》千卷”(云云。)予三十年好古书集之,闻有此书,未见此书。又引书等一向所见无之,深恨之。适于或家得此二册,(卷第八百六十四,卷第八百六十八。)则书写之,希代为珍,记勿令外见。元文五历十二月十三日御厨子所预从五位上纪宗直。
  宝历七年丁丑四月以御厨子所预高桥若狭守(宗直)家藏之本书写,自加校合毕。张藩源胤相。
  ○《姓解》三卷(刻入《古逸丛书》)
  宋邵思撰。陈振孙《书录解题》尚著于录,以后遂无及之者。此本为向山黄村旧藏,雕镂之精,罕有伦匹,盖即景祐刊本也。乃影钞而重刊之。今按其书详略失当,有经、史著姓而遗之者,有不见经、史第就《姓苑》录出者。其北虏复姓,则连篇累牍,不胜其繁。姓下所引名人,往往朝代凌乱,(如以吴起置吴芮后之类。)父子乖错,(如以嵇康为嵇绍子,徐摛为徐陵子之类,今订。)分一人为二,(如士会、士季、邢邵、邢子才,皆分为二人之类。)以复为单,(如以申屠嘉为姓申之类。)以虏为汉,(如云“仇尼,汉复姓”之类。)甚至“却”、“郗”不分,(如以郗鉴、郗超为卻姓之类。)“咸”、“威”不辨,(如以咸丘蒙为威丘蒙之类。)又好杂采谬说,(如云“周武王以万人服天下故有万氏”之类。)几于目不睹书传者之所为,订不胜订。非第不可与《元和姓纂》等书絜长较短也。惟其中所引有逸书,又引《风俗通?姓氏篇》之文最多,或亦好古者所乐观焉。
  ○《书叙指南》二十卷(明万历刊本)
  前有嘉靖六年巡按山西监察御史吴兴沈松序,次有万历丙申知镇江、襄阳两府永嘉王继明序,盖嘉靖间刻于河东,万历间又重刻于襄阳者也。目录分元、享、利、贞为四集,每集分五卷,合为二十卷。题“浚水任广德俭甫编次,猗顿后学乔应甲重校”。《提要》载此书与此合,唯所据雍正三年金汇刻本称“自靖康板毁以来,五、六百年若隐若显”,不言明代有嘉靖、万历二刻,则此本流传不广。金氏未之见,《提要》亦未之见也。今金氏本亦罕见,唯三原李锡龄《惜阴轩丛书》有刻本。
  ○《类篇群书画一元龟》丁部残本(钞本)
  存丁部二十一至二十三,皆《乐门》,二十四《歌舞门》,共四卷。体例略同《太平御览》,而所分子目尤繁碎,其全书当不在千卷下。所采大抵六经、子、史、《文选》,不采谶纬说部,然间亦有逸书。所引经、史皆标经、史字样于上,而注书名于下。自《尔雅》及汉以后典礼之书皆标图记之目,又所引书至唐而止。首有“金泽文库”印,又有“乐亭文库”印,及“■名”、“白河”二圆印。此书日本《访古志》亦不载。
  ○《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续集四十卷别集三十卷(宋椠明印本)
  每半板十二行,行二十一字。(明刊本同,盖即以此翻雕者。)是书著录家皆只有前、后、续三集,唯《千顷堂书目》载有别集。《提要》据序中“编为三集,每集析为四十卷”之语,定前三集为原书,别集为后人所续。今案别集前后无序跋,唯前三集书名多注每段之末,别集则书名皆出于其首。《提要》据序文称“淳熙十五年编为三集”,而《纪年类》、《诞节类》并称理宗为“今上”,定为书肆所附益。今细核之,殊不然。若果淳熙中其书即成三集,则每集每类必无重复,何以前集所分之类,后集、续集、别集亦大半同之?比勘之,实是前集有不尽者复载于后集、续集,别集皆然。余意其人初成此书只前集四十卷,厥后屡增屡续,遂有四集。初集之成在淳熙,至续、别集之成,已至端平之代。其前集纪年有理宗之号,当时或补刊、或挖板,皆不可知。余意此书特书贾之稍通文理者所为,故时代已移,但改序文数语,不知与年世不照也。
  ○《事物纪原》二十卷
  余所见《纪原》有二通:一为正统十三年南昌阎敬所刊,一为胡文焕本,即从阎本出也。皆十卷,分五十五门。此本为正统九年所刊,首列汉阳教谕南平赵弼序,次汉阳府推官建安陈华序。据序中言,陈华得此本于国子祭酒江西胡颐庵后,以倩赵弼校订。赵又为之删削增益,乃使其子缮写付刊。今核其书分五十门,校简本颇有省并,其中征引之文,亦稍有裁削,且有并全条删削者,大非高氏之旧矣。然其分卷仍作二十,与《书录解题》合。每条题目皆作阴文,下即紧接书之,不别居一格,似仍宋刻之旧,且书中称《国朝会要》,尚是高氏原本。简本尽改作《宋朝会要》,良由不知书为宋高氏所作,故尽改之。又如伍希明《太乙金镜》,简本作“王希明”之类,皆以此本为是。
  又此本目录后称“《历代考注事物纪原》书传诸儒姓氏壹百八十四种”,似亦高氏原书所有,但其中删削原文,妄为窜易,实不一处。明人删改古书,莫此为甚,不待万历以后也。
  ○《事文类聚翰墨全书》残本(元椠巾箱本)
  元刘应李撰。《四库提要存目》题为宋人,误也。首有大德十一年熊禾序,行书,当是熊氏手写。称应李与之讲学武夷洪源山中十有二年,然则应李为闽人。书分前、后二集,此本今存《前集》甲集十二卷乙集九卷,丁集全缺,丙集十一卷,戊集十三卷,己集七卷,庚集二十四卷,辛集十卷,壬集十二卷、癸集十一卷;《后集》存乙集上、中、下三卷,丙集十二卷,戊集九卷,馀俱缺。卷中凡《事实》每半叶十二行,凡《文类》每半叶十行。按此为刘氏原书,惜缺数集,未知原本总若干卷,大约一百三十卷以上。此后坊本所刻多窜乱,又并合卷数。有称为《启制天章》者,改题为《翰墨大全》者不可究诘。余别藏明嘉靖丁巳清白堂杨氏归仁斋刊本,则通前、后为一百十七卷,《后集》至戊集而止。据此则原书《后集》似谨至戊集。其分卷与此不同者,《前丙集》并为五卷,戊集亦并为五卷,《后丙集》并为六卷,首题为“李古冲古本”,其实亦改窜之本也。而《四库存目》题为一百二十五卷,则所据亦一本矣。此书对联、套语入录,诚为秽琐。然搜采经传,宋元人遗文独存于此册者不少,当援祝穆《事文类聚》之例存录之。
  又按《后乙集?圣朝混一方舆胜览》上、中、下三卷,仿祝穆《方舆胜览》,详于古迹,而略于因革。然《元一统志》既不传,《元史?地理志》又多脱误,则此册尤考元地理者所不废也。《潜研堂文集》及《拜经楼藏书题跋》皆载此书,而不知为刘氏书中之一种,且吴氏所载每叶二十四行,行二十字,一一与此本相应,则所见非有别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