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崇文总目
崇文总目
集贤书目一卷 韦述撰。
〔绎按:玉海云,韦术集贤书目一卷,崇文目有之,通志略、上有唐字,不著撰人,宋志亦作唐集贤书目。〕
唐列圣实录目五十卷 孙玉汝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五十□卷,通志略、宋志、并二十五卷。〕
后唐统类目一卷 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群书丽藻自录五十卷 宋遵度撰。
吴氏西齐书目一卷 吴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目下有录字。〕
河南东斋史目录三卷 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通志略、并无录字,宋志作河南东斋史书目,注云,斋一作齐。〕
唐书叙例目录一卷 唐志、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新集书目一卷 蒋彧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无新集二字。〕
天下郡县书目一卷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学士院杂撰目一卷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杂撰作新撰,陈诗庭云,宋初改军镇及宫殿名,诏学士院撰,又按:以上原卷二十三。〕
《崇文总目》 宋?王尧臣等编
卷三
儒家类
共四十四部,计三百二十卷。
〔侗按:今核计实三百三十卷。〕
晏子春秋十二卷 晏婴撰,原释,晏子八篇今亡,此书后人采婴行事为之,以为婴撰则非也。(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志、旧唐志、唐志并七卷,今本八卷。〕
曾子二卷
〔侗按:即从大戴礼中录出别行者,原本一卷,宋汪晫所编。〕
孟子十四卷 原释,赵岐注。(观天一阁钞本。)
孟子七卷 原释,陆善经注,善经唐人,以轲书初为七篇,因删去赵岐章旨与其注之繁重者,复为七篇云,(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孟子题辞正义云,皇朝崇文总目,孟子独存赵岐注十四卷,唐陆善经注孟子七卷,凡二家,二十一卷。〕
续孟子二卷 原释,林慎思撰,慎思以为孟子七篇非轲自著书,而弟子共记其言,不能尽轲意,因传其说演而续之。(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云,唐咸通中林谨思撰,又林永伸蒙子家传云,欧阳文忠公上崇文总目,卷续孟子二卷,程钜夫续孟子叙云,续孟子二卷,其书列于唐艺文志,宋崇文目同。〕
荀子二十卷 荀况撰,杨倞注。
荀卿子十二卷
〔侗按:唐以前著录家惟汉志孙卿子三十二篇,余并作十二卷,至杨倞为注,始分为二十卷,则此书乃原本也,应列于前。〕
鲁仲连子五卷
〔侗按:汉志、十四篇。〕
贾子十九卷 原释,汉贾谊撰,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隋唐皆九卷,今别本或为十卷,(见文考献通。)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云,唐志贾谊新书十卷,崇文目、九卷,书录解题、十一卷,今本新书十卷,陈诗庭云,隋志亦作十卷,原释云,隋唐皆九卷,误矣。〕
太元经十卷 扬雄撰,蔡文邵注。
〔侗按:通志校雠略云,太元经以讳故,崇文改为太真,困学纪闻杂识类亦云崇文总目,谓太元经曰太真经,旧本作太元,盖后人窜改,今仍之。〕
法言十三卷 扬雄撰,原释,李轨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陈志、通志略并十五卷,唐志、三卷。〕
法言十三卷 原释,柳宗元注。(见天一阁钞本。)
说苑五卷 原释,汉刘向撰,向、成帝时典秘书,采传记百家之言,撰其正辞美义可为劝戒者,以类相从,为说苑二十篇,今存者五卷。(见文献通考南丰文集,书录解题并引末句。)
〔侗按:读书志云,曾子固校书,自谓得十五篇于士大夫家,与崇文旧书五卷合为二十篇而叙之,汉艺文志考证云,崇文总目存者五篇,曾巩复得十五篇,与旧为二十篇,诸仁煦曰,书唐志又作三十卷。〕
续说苑十卷 原释,唐刘贶撰,以刘向著说苑二十篇,时汉史未行,故汉事颇阙,贶因采其所遗亡凡十篇云。(见文献通考。)
〔侗按:宋志、刘餗撰。〕
新序十卷 原释,汉刘向撰,成帝时典校秘书,因采载战国秦汉间事,为三十卷上之,其二十卷今亡。(见献通文考。)
〔侗按:通志略、一十卷。〕
盐铁论十卷 桓宽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潜夫论十卷 玉符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中论六卷 徐斡撰,原释,不知何人合之。(郡斋读书志引,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读书志、二卷,引此作七卷,书录解题、二卷,宋志十卷,今本二卷。〕
中说十卷 王通撰,原释十卷,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子明。(明玉海艺文类。)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十卷,与读书志、书录解题同,考原释中分十门,当是每门一卷耳,旧本讹作六卷,今校改,旧唐志、唐志、通志略并五卷。〕
帝范一卷 唐太宗撰,原释,述修身治国之要言。(见玉海圣文类。)
〔侗按:玉海艺文类、官制类两引崇文目并同,旧唐志、唐志并四卷,贾行注,此本盖无注者,今本亦四卷。〕
青宫要记十卷 唐武后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艺文类、官制类两引崇文目并同,旧唐志、要记作记要,三十卷,唐志作纪要,卷亦同,臣轨二卷 唐武后撰。〕
修身要览十卷 唐章怀太子贤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唐志、要览作要录,宋志别有李贤修书要览,即此书而重出也。〕
百行章一卷 杜正伦撰。
君臣政理论三卷 杨相如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圣典三卷 杨浚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伸蒙子三卷 林慎思撰。
〔侗按:林元复伸蒙子跋云,先伸蒙之书,一志于唐艺文,再纪于皇朝崇文总目,刘希仁后叙云,伸蒙子虽见于唐艺文志及本朝崇文总目,而犹未广其传。〕
康教论一卷 邱光庭撰。
贞礼一卷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元子二十卷 元结撰。
〔侗按:唐志、通志略、宋志并十卷。〕
理源二卷 牛希齐撰。
〔侗按:遂初堂书目,希齐作希济。〕
皇王大政论一卷 李琪撰。
〔侗按:宋志、十卷。〕
鲰子一卷 赵邻几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前朝君臣正论二十五卷 赵莹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无上二字。〕
资理论三卷 朱昂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本说十卷 刁衎撰。
素履子一卷 张宏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张弧撰。〕
里训十卷 张涉撰。
东莞子十卷 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儒门诫节忠经三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中庸论一卷 赵澡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商子新书三卷 商子逸撰。
〔侗按:宋志作商孝逸。〕
李子正辞十卷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正辞作正辨,不著撰人名。〕
尹子五卷 宋志、不著撰人名。
原叙,仲尼之业,垂之六经,其道闳博,君人治物,百王之用,微是无以为法,故自孟轲、扬雄、荀况(侗按,一本作卿。)之徒,又驾其说,扶而大(侗按,一本作本。)之,历世诸子,转相祖述,自名一家,异端其言,或破碎于大道,然计其作者之意,要之孔氏(侗按,一本作子。)不有殊焉。(见欧阳文忠公集,及玉海艺文类。)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四。〕
道家类
共三十五部,计一百七十卷
〔侗按:今核计实一百六十八卷。〕
鬻子一卷 鬻熊撰,原释,艺文志二十六篇,其八篇亡,特存此十四篇耳。(巽岩李氏引,见文献通考。)
〔侗按:汉志、二十二篇。〕
老子道德经二卷 李耳撰,原释,河上公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一卷。〕
道德经二卷 原释,不著姓氏阙。(见天一阁钞本。)
道德经一卷 原释,王弼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及今本并二卷,陈诗庭云,唐志作王弼注,新记元言道德。〕
道德经二卷 原释,唐明皇注。(见天一阁钞本。)
道德疏六卷 唐元宗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读书志、作老子疏,宋志、作道德音疏。〕
道德经传四卷 原释,唐陆希声撰,传疏道德二经义。(见文献通考。)
〔侗按:宋志作陆氏撰,不著名。〕
道德经疏二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集河上公、葛仙翁、郑思远、唐睿宗、明皇诸家注,叙其自疏。(见文献通考。)
〔侗按:宋志、有赵至坚道德经疏三卷,疑即是书。〕
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七卷 成元英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道德经广圣义三十卷 原释,唐杜光庭撰,以明皇注疏演其义,(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义下有疏字。〕
道德经谱二卷 原释,道士扶少明撰,不详何代人,以道德经章句略为义训,(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道德经疏义节解上下各二卷 原释,伪蜀乔讽撰,讽仕蜀为谏议大夫、知制诰,奉诏以唐明皇注疏、杜光庭义掇其要,附以己意解释之,(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无上下二字。〕
道德经小解二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注解道德经义,(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列子冲虚至德真经八卷 列制寇撰,张湛注。
〔侗按:汉志、御寇作圄寇。〕
又子十一卷 原释,徐灵府注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史记货殖传集解云,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名研,骃按范子曰,计然者,葵邱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意林云,姓辛,名文子,未知孰是,汉志九篇,诸家书目及今道藏本并十二卷,书录解题、通考并作默希子注,即灵府自号也。〕
文子十二卷 原释,李暹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并作文子训注,宋志作子暹训文子注,旧本暹讹作进,今校改。〕
亢仓子三卷 王士元补亡,原释,凡九篇。(书录解题引,见文献通考。)
〔侗按:唐志、读书志、通考并二卷,今本一卷。〕
庄子十卷 庄周撰,郭象注。
补注庄子十卷 张昭撰。
南华真经篇目义三卷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通志略无义字。〕
鹖冠子三卷 原释,今书十五篇,述三才变通古今治乱之道,唐世尝辨此书后出,非古所谓鹖冠子者。(见文献通考。)
〔侗按:鹖冠子,佚其名氏,汉志、一篇,通考、八卷。〕
集注阴符经一卷 唐志、不著撰人,原释,自太公而下,注传尤多,今集诸家之说合为一书,若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淳风、李筌、李合、李鉴、李锐、杨晟凡十一家,自淳风以下皆唐人,又有传曰者,不详何代人,太公之书,世远不传,张良本传不云著书,二说疑后人假托云,又有阴符经叙一卷,不详何代人叙,集太公以后为阴符经注者凡六家,并以惠光嗣等传附之,(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阴符经一卷 黄帝撰。
阴符机一卷 原释,唐李靖撰,以为阴符者,应机制变之书,破演其说为阴符机,又有势滋及论合三篇,(见文献通考。)
阴符经太无传一卷
〔侗按:唐张果得是书于道藏,不详作者,宋志、蔡望撰。〕
骊山母传阴符元气一卷 李筌撰。
〔侗按:通志略、元气作妙义。〕
阴符经要义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阴符经正义一卷 原释,唐韦洪撰,(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正义作疏诀。〕
黄帝阴符经辨命论一卷 原释,唐张果传,或曰果于道藏得此传,不详何代人所作,因编次而正之,今别为古字,盖当时道书所得之本也,(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考、辨命作辨合,引此释与前太无传共之,考二书皆张果所得,不知原本究隶何书,今附于此,下小解、原释、通考引,亦与前要义共之。〕
阴符经小解一卷 原释,元解先生撰,不详何代人,(见文献通考。)阙。(见汪氏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