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晋书九家辑本

使大疑庙定于神算。文选五十九。
充无嗣。以外孙韩谧为后。谧父韩寿。河南尹。母贾 充少女也。充平生不议立后。充后妻郭槐。辄以外孙讳 谧为黎民子。袭封。槐自表陈。是充遗意也。帝许之。 以谧为鲁公。文选答贾长渊注。
贾充前妻李氏。生二女。荃、浚。以父丰坐流徙。禁 锢解。荃等屡请充迎其母。而父不判。充当镇关中。屯 军城西。为供帐受百官饯。荃、浚、遂突出于坐中。叩 头流血。诉充。并陈说群客。以母应还之意。荃是齐献 王之妃。众宾皆惊起散出。充甚愧愕。御 览一百五十一。
充后妻郭氏。又生二女。少有淫行。年十四五。通于 韩寿。充未觉。时外国献奇香。世祖分与充。充以赐女 。充与寿坐。闻其衣香。心疑之。充家严峻。墻高丈五 。荐以枳棘。周行东北角。有狸鼠行迹。充潜杀知婢。 遂以女妻之。类聚三十五。
  魏舒
魏舒字阳元。书钞。
舒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 令不就。可以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 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 经。因而对策升第。书钞引晋书。
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朝府碎务。未尝见是非。至 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 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 堂人之领袖也。书钞引晋书。
为舒为司徒。所得俸散之九族。家无余财。书 钞引晋书。
舒徙司徒。年过致仕。有逊让意。而无居宅。乃仅以 俸秩散余。为第一所。同上。
舒为司徒。年老。每称疾逊位。同上 。
后因正旦。朝罢还第。表送章绶。帝手诏敦勉。而舒 执意弥固。乃下诏曰。□□□□□□□□□□□□□□ □□□□□□□礼令皆如旧制。于是赐安车驷马。门施 行马。舒为事、必先行而后言。逊位之际。莫有知者。 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禄终者。未之有也。书 钞引晋书。
  李熹
李熹字季和。书钞。
迁御史中丞。当官秉直。二字新作正 色。不惮强御。书钞引晋书。
熹为太子太傅。在位累年。训导尽规。书 钞引晋书。
  刘寔
刘寔字子真。书钞。
少贫苦。卖牛衣以自给。然好学。手约绳。口诵书。 博通古今。清身洁己。行无瑕玷。书钞 引晋书。
寔为吏部郎。坐选稽迟。免官。书钞 引臧书。
寔以祭酒迁广陵王师。书钞引晋书。
怀帝即位。寔拜太尉。自陈年老。固辞。上不许。书 钞引晋书。
怀帝三年。诏听以侯就第。赐几杖。宅一区。不朝。 书钞引晋书。
  王浑
浑为安东将军。镇寿阳。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 循羁旅。劳谦接纳。一作虚怀绥纳。坐 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
  王济浑子。
和峤性俭。家有好李。帝求之不过数十。王武子因其出 。率少年将斧诣园。饱啖毕。伐树而去。事 类赋注。李。引晋书。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着 连干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云此必是惜障泥。使 人解去便渡。故杜预谓济有马癖。书钞 引晋书。
  王浚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 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 皆得驰马往来。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桌 之盛。自古未有。书钞引晋书。
  唐彬
彬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右将军。彬既 至镇。训卒利兵。广农重稼。震威耀武。宣喻国命。示 以恩信。书钞引晋书。
  山涛
涛为尚书吏部郎。文帝与涛书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 迈时。念多所乏。令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魏帝尝赐 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书 钞引晋书。
转北中郎将。督邺城守事。书钞引晋 书。
涛转尚书。表辞才下年老。诏曰。方今多事。嘉谋良 图。委以老成也。初学记十一引晋书。 新无。
咸宁初。涛为太子少傅。书钞引晋书 。
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书 钞引晋书。
袁毅为□令。赂遗朝廷。以营虚誉。遗山涛丝百斤。 涛不欲为异。乃受之。命内之阁上。后毅事露。吏验至 涛所。涛于梁上取丝。尘埃黄黑。封印如初。以付吏。 事类赋注。丝。引晋书。
山涛子淳元。一作允。□疾不 仕。世祖闻其短小聪敏。欲见之。涛面答。淳元自谓形 容。宜绝人事。不肯受诏。论者奇之。御 览三百七十八引臧书。
简涛五子。字季伦。书 钞。与谯国嵇绍、沛郡刘谟、宏农杨淮、齐名。初 为太子舍人。累迁太子庶子。书钞引晋 书。
  王戎
戎少阮籍二十余年。相得如时辈。遂为竹林之游。御 览五十七引臧书。
戎为荆州刺史。有司奏戎上四字新作 坐字。遣吏修园宅。免官。诏以赎论。迁豫州刺史 。书钞引晋书。
戎子万。有美名而大肥。戎令食糠。而肥愈甚。书 钞。
  郭舒
郭舒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刺史夏侯含辟为西曹。转主簿。含坐事。舒自系理。 含事得释。刺史宗岱即命为治中。书钞 引晋书。
  乐广
乐广字彦辅。书钞。
性冲约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尤善谈论。每以 约言析理。以厌人心。裴楷尝引广共谈。自夕申旦。雅 相钦挹。王戎为荆州刺史。闻广为夏侯玄所赏。乃举为 秀才。辟太尉掾。转太子舍人。书钞引 晋书。
  郑袤
魏武帝初封诸子为侯。精选宾友。袤与徐干俱为临淄文 学。书钞引晋书。
时广平太守缺。宣帝谓袤曰。贤叔大匠。垂称于阳平 。魏郡百姓蒙惠化。且卢子家、王子雍、继踵此郡。使 世不乏贤。故复相屈。袤在广平。以德化为先。善作条 教。郡中爱之。书钞引晋书。
默袤子。字思元。书 钞。
默为东郡太守。值岁荒人饥。默辄开仓赈给。乃舍都 亭。自表待罪。朝廷嘉默忧国。诏书□叹。比之汲黯。 颁告天下。若郡县有此比者。皆听出给。书 钞引晋书。
迁太常。山涛欲举一亲为博士。谓默曰。卿似尹翁归 。令吾不敢复言。默为人敦重。柔而能整。皆此类也。 书钞引晋书。
  李胤
李胤字宣仲。当作伯钞书。
容貌质素。颓然若不足者。而知度沈邃。言必有中。 初仕郡上计掾。州辟部从事治中。举孝廉。参镇北军事 。书钞引晋书。
胤迁御史中丞。恭恪直绳。百官惮之。书 钞引晋书。
胤为吏部尚书。清慎选举。号为廉平。书 钞引晋书。新无。
  华表
华表字伟容。御览二百二十八。
泰始原作咸熙。五年。诏曰。 华表清贤履道。内贞外顺。历位忠恪。言行不玷。其以 表为太常卿。御览二百二十八引臧书。
  石鉴
石鉴以才干。习于从政。敢断无疑。再为司隶校尉。书 钞引臧书。



臧荣绪晋书卷八
  刘毅
毅幼有孝行。少厉清节。然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 风惮之。侨居平阳。太守杜恕。请为功曹。沙汰郡吏百 余人。三魏称焉。为之语曰。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 。书钞引晋书。
武帝问刘毅曰。卿以吾可方汉何帝也。对曰。可方桓 灵。帝曰。吾德虽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 一同天下。方之桓灵。不亦甚乎。初学 记九引臧书。
毅为尚书左仆射。文选恩幸传论注。
上疏。陈九品之弊曰。句见选注。臣 闻、立政者以官才为本。官才有三难。而兴替二 字书钞作治乱。之所由也。人物难知。一也。爱憎 难防。二也。情伪难明。三也。今立中正。定九品。上 七句亦见书钞引。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 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公无 考校之负。私无告讦之忌。用心百态。求者万端。廉让 之风灭。苟且之俗成。天下□□。但争品位。不闻推让 。窃为圣朝耻之。夫名状以当才为清。品辈以得实为平 。安危之要。不可不明。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 。乱败之恶也。不可不察。然人才异能。备体者寡。器 有大小。达有早晚。前鄙后修。宜受日新之报。抱正违 时。宜有质直之称。度远阙小。宜得殊俗之状。任直不 饰。宜得清实之誉。行寡才优。宜获器任之用。是以三 仁殊途而同归。四子异行而均义。陈平、韩信。笑侮于 邑里。而收功于帝王。屈原、伍胥。不容于人主。而显 名于竹帛。是笃论之所明也。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 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与 。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 。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讬者必 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 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上 二句引见选注。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 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置州都者。取州里清议咸所归 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不谓一人之身。了一州之才 。一人不审。便坐之。若然。自仲尼以上。至于庖牺。 莫不有失。则皆不堪。何独责于中人者哉。若殊不修。 自可更选。今重其任而轻其人。所立品格。还访刁攸。 攸非州里之所归。非职分之所置。今访之。归正于所不 服。决事于所不职。以长谗构之源。以生乖争之兆。似 非立都之本旨。理俗之深防也。主者既善刁攸。攸之所 下。而复选以二千石。已有数人。刘良上攸之所下石公 罪。攸之所行。駮违之论。横于州里。嫌雠之隙。结于 大臣。夫桑妾之讼。祸及吴楚。斗鸡之变。难兴鲁邦。 况乃人伦交争。而部党兴。刑狱滋生。而祸根结。损政 之道二也。本立格之体。将谓人伦有序。若贯鱼成次也 。为九品者。取下者为格。谓才德有优劣。伦辈有首尾 。今之中正。务自远者。则抑割一国。使无上人。秽劣 下比。则拔举非次。并容其党。公以为格。坐成其私。 君子无小人之怨。官政无绳奸之防。使得上欺明主。下 乱人伦。乃使优劣易一作异。地 。首尾倒错。措一作推。贵异之 器。使在凡品之下。负戴不肖。越在成人之首。损政之 道三也。陛下践阼。开天地之德。弘不讳之诏。纳忠直 之言。以览天下之情。太平之基。不世之法也。然赏罚 。自王公以至于庶人无不加。法置中正。委以一国之重 。无赏罚之防。人心多故。清平者寡。故怨讼者众。听 之则告讦无已。禁绝则侵枉无极。与其理讼之烦。犹愈 侵枉之害。今禁讼诉则杜一国之口。培一人之势。使得 纵横无所顾惮。诸受枉者抱怨积直。独不蒙天地无私之 德。而长壅蔽于邪人之铨。使上明不下照。下情不上闻 。损政之道四也。昔在前圣之世。欲敦风俗。镇静百姓 。隆乡党之义。崇六亲之行。礼教庠序以相率。贤不肖 于是见矣。然乡老书其善以献天子。司马论其能以官于 职。有司考绩。以明黜陟。故天下之人。退而修本。州 党有德义。朝廷有公正。浮华邪佞。无所容厝。今一国 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取给殊方。面犹不识 。况尽其才力。而中正知与不知。其当品状。采誉与台 府。纳毁于流言。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 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既 无乡老纪行之誉。又非朝廷考绩之课。遂使进官之人。 弃近求远。背本逐末。位以求成。不由行立。品不校功 。党誉虚妄。损政五也。凡所以立品设状者。求人才以 理物也。非虚饰名誉。相为好丑。虽孝悌之行。不施朝 廷。故门外之事。以义断恩。既以在官。职有大小。事 有剧易。各有功报。此人才之实效。功分之所得也。今 则反之。于限当报。虽职之高。还附卑品。无绩于官。 而获高叙。是为抑功实而隆虚名也。上夺天朝考绩之分 。下长浮华朋党之士。损政六也。凡官不同事。人不同 能。得其能则成。失其能则败。今品不状才能之所宜。 而以九等为例。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 。则为本品之所限。若状得其实。犹品状相妨。系絷选 举。使不得精于才宜。况今九品所疏。则削其长。所亲 。则饰其短。徒结白论。以为虚誉。则品不料能。百揆 何以得理。万机何以得修。损政七也。前九品诏书。善 恶必书。以为褒贬。当时天下少有忌。今之九品所下。 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废褒贬之义。任爱憎之断 。清浊同流。以植其私。故反违前品。大其形势。以驱 动众人。使必归己。进者无功以表劝。退者无恶以成惩 。惩劝不明。则风俗污浊。天下人焉得不解德行。而锐 人事。损政八也。由此论之。选中正而非其人。授权势 而无赏罚。或缺中正而无禁检。故邪党得肆。枉滥纵横 。虽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上 四句。亦见书钞引。或恨结于亲亲。猜生于骨肉。 当身困于敌雠。子孙离其殃咎。斯乃历世之患。非徒当 今之害也。是以时主观时历法。防奸消乱。靡有常则。 故周因于殷。有所损益。至于中正九月。上圣古贤。皆 所不为。岂蔽于此事。而有不周哉。将以政化之道无取 于此也。自魏立以来。未见其得人之功而生雠薄之累。 毁风贬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愚臣以为 宜罢中正。除九品。上二句亦见书钞引 。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文 选恩幸传论注。引臧书。虽仅节数句。而臧书有此疏。 自可知。故因从唐修书录出。
毅为司隶校尉。曾斋而疾。其妻出省。毅自表戒当 作解。斋。书钞引晋书。刘 暾毅子。字长叔。当 作升。盖升叔二字古常误。
暾五为司隶。允协物情故也。书钞引 臧书。
  和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