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正史
- 旧晋书九家辑本
旧晋书九家辑本
孙绰纂子楚孙。字兴公。
兴公斋前种一株松。枝高势远。邻居曰。松树非不楚 楚可怜。但恐无栋梁用耳。兴公曰。枫柳虽合抱。亦何 所施。类聚。
吾彦
吾原误吴。彦为交州刺史。在镇 二十余年。威恩宣着。南州宁静。自表求代。征为大长 秋。书钞。
周处
周处为人、勇暴不可当之。尝居义兴。水中有蛟龙。山 上有白额虎。乡里有周处。人谓之三横。有里人说处。 请杀虎。虎死。入水击蛟龙。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人谓已死矣。皆相庆贺。处杀蛟龙回。闻 乡里相贺。始知身之患人也。于是反身修己。御 览四百三十五引晋书。
至洛阳。惠帝拜为将军。累迁为建威将军。后西征。 没于阵。赠西平将军。俱见御览四百三 十五。
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 遇一老父谓曰。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 极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当世出二千石。言 讫不见。侃寻牛得之。因葬其处。以所指别山与周访。 访父葬焉。果为刺史。自访以下。三世为益州四十一年 。如其云言。书钞冢墓引晋书。
臧荣绪晋书卷十一
八王
汝南王亮
咸宁三年。徙封汝南。之国。武帝赐汝南王亮。追锋皂 盖犊车。书钞引晋书。
西阳王羕字延年。文成王亮子也。类 聚。
辅成帝时。帝冲幼。诏羕依安平献王孚故事。设床帐 于殿上。帝亲迎拜。类聚。
楚隐王玮
楚隐王玮字彦度。武帝第五子也。书钞 。
武帝崩。入为卫将军。领北军中侯。加侍中。行太子 少傅。杨骏之诛也。玮屯司马门。玮年少果锐。多立威 刑。朝廷忌之。书钞引晋书。
孙秀子会。尚河东公主。形陋短小。奴仆之下者也。 初学记十九引晋书。
长沙王乂
长沙王乂字士度。原误仕庆。武 帝子。太康十年封长沙王。御览百五十 一。
乂性果厉有威断。初入洛。谓成都王曰。天下先帝之 业。王宜维之。时齐王冏已至。闻乂言者皆惮之。御 览百五十一引晋书。
成都王颖
成都王颖字章度。文选大将军宴会被命 作诗注。
武帝子。拜屯骑校尉。加散骑常侍。御 览百五十一引晋书。
赵王伦篡位。颖与齐王冏举义。文选 。
成都王颖遣赵骧为前锋。文选。
伦遣孙会等进驱。未及温十里。大战。孙会先退。诸 军相次奔溃。颖寻过河。
入于京师。
诛伦。均见文选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 注。
进位大将军。文选。
颖形状美而神明少。乃不知书。以上 亦见御览百五十一。因以校改。然器性敦厚。委事 卢志。故得成其美焉。书钞诸王引晋书 。 按书钞大字。原标形状美与御览引同。而小字。仍 同唐修书作形美而神。皆知为陈氏所乱。
东海王越
东海献王越字元超。书钞。
有令名。谦虚。持布衣之操。为中外所宗。书 钞引晋书。
臧荣绪晋书卷十二
解系
解系字少连。书钞。
仲兄结字仲连。次兄育字雅连。一作 及二弟结。育。按二兄字疑作弟字。并清身洁己。 俱仕。历洗马舍人、尚书郎。州里荣焉。书 钞引晋书。
周馥。浚从 弟。
司徒王浑、表馥理识清正。兼有才干。主定九品。检括 精切。臣委任责成。褒贬允当。请补尚书郎。许之。稍 迁司徒左长史。吏部郎。选举精切。论望益美。书 钞引晋书。
苟晞
苟晞字道将。书钞。
苟晞为兖州镇。去京师五百里。每得珍异食物。欲贻 都邑亲贵。虑经信宿。不复鲜美。募得千里牛。旦发暮 还。晞以其骏快。疑筋骨有异。杀而观之。唯有双筋如 小竹大。自头挟脊。着肉里。故外不觉。事 类赋注。牛。引晋书。
晞为青州刺史。役烦赋重。民不堪命。日斩千人。血 流成川。号曰屠白。人人怖惧。流入他州。书 钞引晋书。
刘乔
刘柳眈子。乔曾孙。为仆射时。 右丞傅迪、广读而不解其义。柳读老子而已。迪每轻柳 。柳曰。卿读书而无所解。可谓书簏矣。书 钞引晋书。
琨竟为匹磾所拘。时卢谌为匹磾别驾。琨妻即谌之从 母也。文选答卢谌注。
为五言诗。赠卢谌曰。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自 一作是。惟彼太公望。昔在一作 是。渭滨叟。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白登幸曲 逆。鸿门赖留侯。重耳任一作凭。五 贤。小白相射钩。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雠。中夜抚枕 叹。想与数子游。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谁云圣达 节。知命故不忧。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涕 一作泣。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 去乎若一作矣如。云浮。朱实陨 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 炼钢。化为绕指柔。琨诗讬意非常。想张陈以激谌。谌 素无奇略。以常词酬琨。文选重赠卢谌 并注。
众人谓琨诗。怀帝王大志。文选赠刘 并书注。
琨卒后赠太尉。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注 。
刘舆琨兄。为魏郡太守。东海 王越将召之。或曰舆犹腻也。近则污人。及至。越疑而 御之。舆密视天下兵簿。仓库、牛、马、器械、水、陆 、之形。皆默识之。是时。军国多事。每会议。自潘滔 以下。莫知所对。舆既见越。应机辨画。越倾□酬接。 即以为左长史。越既总录。以舆为上佐。宾客满筵。文 案盈几。远近书记。日有数千。终日不倦。或以夜继之 。人人欢畅。莫不悦附。命议如流。酬对款备。时人服 其能。比之陈遵。时称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刘舆长 才。裴邈清才。书钞引晋书。
祖逖为豫州刺史。克己务施。不蓄资产。子弟耕耘。 负担樵薪。书钞廉洁。 又书钞太守引 作逖为豫州太守。呼子弟负薪 引晋书。
李矩
荀藩承制。假矩为荥阳太守。矩招怀离散。远近多附之 。石勒亲率大众袭矩。矩遣老弱入山。命所在散牛马。 因设伏待之。贼争取牛马。伏发。齐呼。声动山谷。遂 大破之。斩获甚众。勒乃退。藩表元帝。加矩冠军将军 。赐轺车幢盖。进爵阳武侯。书钞引晋 书。
段匹磾
鲜卑段匹磾。文选。
假抚军将军。匹磾自号大将军。文选 答卢谌注。
郭默
河东郭默。征为右将军。默乐为边将。不愿内辅。提 纲作宿卫。与新同。系为陈乱。及赴召。谓平南将 军刘胤曰。我能御胡而不见用。但右军主禁兵。若疆埸 有虞。被使出征。方始配给。将率一作 卒。无素。恩信不着。以此临敌。少有不败矣。时 当为官择才。若人臣自择官。安得不乱乎。书 钞引晋书。
郭默杀江州太守刘胤。自称刺史。默为人勇捷。常身 披重甲跳三丈矛。时人莫不惮之。后陶侃及庾亮率军灭 之。御览四百三十五虽引晋书。与新异 。
臧荣绪晋书卷十三
武十三王
秦王柬武帝第三子也。咸宁初封南阳王。文 选夏侯常侍诔注。
后太康十年。徙封秦王。文选选。
吴王晏字平度。武帝第二十三子。封吴。文 选答贾长渊注。
简文三子
会稽王道子。
道子日饮醇酒。而委事于元显。书钞 。
既而孙恩乘衅作乱。加道子黄钺。元显为中军以讨之 。又加元显录尚书事。然道子政无大小。一委元显。时 谓道子为东录。元显为西录。西府车骑填凑。东第门下 可设雀罗矣。书钞引晋书。
王导
导为辅国将军。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 、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 部司马。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今者临郡。不问贤 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时有不得者 。或为耻辱。天官混杂。朝望颓毁。导忝荷重任。不能 崇浚山海。而开导乱源。饕窃名位。取紊彝典。谨送鼓 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庶令雅俗区别。群望无感。书 钞引晋书。
中宗既登尊号。百官陪列。诏王导升御床共坐。导固 辞曰。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中宗乃止。书 钞床引晋书。
王导为太子太傅。初。帝爱琅邪王裒。将有夺嫡之议 。以问导。导曰。夫立子以长。且绍又贤。不宜改革。 帝犹疑之。导旦夕陈谏。故太子卒定。书 钞引晋书。
初。曹氏性妒。导甚惮之。乃密营别馆。以处众妾。 曹氏知将往焉。导遽令命驾。犹恐迟之。以所执尘尾柄 。驱牛而进。书钞。尘尾引晋书。
司徒蔡谟闻之。戏导曰。朝廷欲加公九锡。导弗之觉 。但谦退而已。谟曰。不闻余物。惟有短辕犊车。长柄 麈尾。导大惭。按书钞犊车提纲有短辕 犊车四字。注。晋书王导。见麈尾。则上所引。必并有 此段。而为后人所删。故姑依唐修书录出。以俟考。
王导孙谧。少有美誉。领司徒。桓玄将篡。谧奉玺册 诣玄。玄封谧开国公。及刘裕破玄。护军将军刘毅问谧 曰。玺绶何在。谧惧出奔。裕追还之。委任如初。书 钞玺引晋书。
臧荣绪晋书卷十四
刘弘
武帝与刘弘同年。少同砚书。初学记二 十一引晋书。
刘弘为镇南将军。督荆州军事。弘遣南蛮长史、陶侃 为大都督。书钞引晋书。
弘为荆州。镇沔汉。每有兴发。手相书喻。丁宁款密 。所以人皆感悦。有事人争赴之。咸曰。得刘公一纸书 。贤于十部从事。书钞引晋书。
陶侃
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 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书 钞。□。引晋书。
陶侃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 分阴。参佐或以戏废事者。乃取其蒲博棋局之具。悉投 于江。初学记六。
陶侃明识过人。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 于己门。侃后见之。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以盗来 此种。盗者惊惧。事类赋注。柳。引晋 书。
□鉴
中原丧乱。乡人遂共推□鉴为主。避难于鲁国峄山。山 有重险。百姓饥馑。野无生草。掘野鼠蛰燕而食之。事 类赋注燕引晋书。
高平□鉴。进位太尉。虽在公位。中心愈约。劳谦自 处。日兴诵玩典坟。咸宁中。寝疾。上疏逊位。初 学记十一引晋书。作□鉴字道徽。进禄太尉。疾笃。举 蔡谟自代。皆与新异。也书钞。 太尉。引晋书与新异。曰。臣疾弥留。遂至沉笃。 自忖气力。差理难冀。有生有死。自然之分。但忝位过 才。曾无以报。上惭先帝。下愧日月。伏枕哀叹。抱恨 黄泉。臣今虚乏。救命朝夕。辄以府事付长史刘遐。乞 骸骨归邱园。惟愿陛下崇山海之量。弘济大猷。任贤使 能。事从简易。使康哉之歌。复兴于今。则臣虽死。犹 生之日耳。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 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 处与田宅。渐得少安。闻臣疾笃。众情骇动。若当北渡 。必起寇心。太常臣谟。平简贞正。素望所归。谓可以 为都督、徐州刺史、臣亡兄息、晋陵内史、迈。谦爱养 士。甚为流亡所宗。又是臣门户子弟。堪任兖州刺史。 公家之事。知无不为。是以敢希祁奚之举。按 此疏文。疑所必有。故依唐修录出。
□超愔子。鉴孙。字景兴。少 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 义理精微。书钞参军。
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 温英气高迈。罕有所推。与超言常谓不能测。遂倾意礼 待。超亦深自结纳。书钞参军引晋书。
超所交友。皆一时秀美。虽寒门后进。亦拔而友之。 及死之日。贵贱操笔而诔者四十余人。其为众所宗贵如 此。书钞诔引晋书。
顾荣
顾荣字彦先。书钞。主簿引晋书。
少有珪璋。机符朗彻。同上主。
仕吴。弱冠举贤良。为黄门侍郎。当时后进。尽相推 谢。称荣有天才令望。御览二百二十二 引晋书。 按初学记十二引臧书。
吴平。光禄大夫张华、辟为祭酒。书 钞。
荣入洛。以南士秀望。累迁太子中舍人。转廷尉正。 同上。
赵王伦篡位。伦子虔以为长史。荣与同寮宴饮。见执 炙者。貌状不凡。有欲炙之色。荣割炙啖之。坐者问其 故。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及赵王伦败。 荣被执。将诛。而执炙者为督率。遂救之。得免。书 钞。炙引晋书。
大司马齐王冏原引误攸。以为 主簿。书钞主簿引晋书。
广陵相陈敏反。留顾荣、甘卓、与共举事、荣初与伪 和。既而说卓共攻之。荣发檄。疑作桥 。敛舟于南岸。敏率万人出。不获济。荣麾以羽扇 。敏众大溃。事类赋注。扇。引晋书。
纪瞻
瞻举秀才。至洛阳。尚书郎陆机策之。曰。昔三代明王 。启建洪业。文质殊制。而令名一致。然夏人尚忠。忠 之弊也朴。救朴莫若敬。殷人革而修焉。敬之弊也鬼。 救鬼莫若文。周人矫而变焉。文之弊也薄。救薄则又反 之于忠。然则王道之反覆。其无一定邪。亦所祖之不同 。而功业各异也。自无圣王。人散久矣。三代之损益。 百姓之变迁。其故可得而闻邪。今将反古以救其弊。明 风以荡其秽。三代之制。将何所从。太古之化。有何异 道。瞻对曰。瞻闻有国有家者。皆欲迈化隆政。以康庶 绩。垂歌亿载。永传于后。然而俗变事弊。得不随时。 虽经圣哲。无以易也。故忠弊质野。敬失多仪。周鉴二 王之弊。崇文以辩等差。而流遁者归薄而无款诚。款诚 之薄。则又反之于忠。三代相循。如水济火。所谓随时 之义。救弊之术也。羲皇简朴无为而化。后圣因承。所 务或异。非贤圣之不同。世变使之然耳。今大晋阐元。 圣功日隮。承天顺时。九有一贯。荒服之君。莫不来同 。然而大道既往。人变由久。谓当今之政。宜去文存朴 。以反其本。则兆庶渐化。太和可致也。又问。在昔哲 王。象事备物。明堂所以崇上帝。清庙所以宁祖考。辟 雍所以班礼教。太学所以讲艺文。此盖有国之盛典。为 邦之大司。亡秦废学。制度荒阙。诸儒之论。损益异物 。汉氏遗作。居为异事。而蔡邕月令。谓之一物。将何 所从。对曰。周制明堂。所以宗其祖。以配上帝。敬恭 明祀。永光孝道也。其大数有六。古者。圣帝明王。南 面而听政。其六则以明堂为主。又其正中。皆云太庙。 以顺天时。施行法令、宗祀、养老、训学、讲肄、朝诸 侯、而选造士、备礼辩物、一教化之由也。故取其宗祀 之类。则曰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曰太庙。取其室则曰 太室。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 周水圜如璧则曰辟雍。异名同事。其实一也。是以蔡邕 谓之一物。又问。庶明亮采。故时雍穆唐。有命既集。 而多士隆周。故书称明良之歌。易贵金兰之美。此长世 所以废兴。有邦所以崇替。夫成功之君。勤于求才。立 名之士。急于招世。理无世不对。而事千载恒背。古之 兴王。何道而如彼。后之衰世。何阙而如此。对曰。兴 隆之政。务在得贤。清平之化。急于拔才。故二八登庸 则百揆序。有乱十人而天下泰。武丁擢傅岩之徒。周文 携渭滨之士。居之上司。委之国政。故能龙奋天衢。垂 勋百代。先王身下白屋。搜扬仄陋。使山无扶苏之才。 野无伐檀之咏。是以化厚物。感。神祇来应。翔凤飘飖 。甘露丰坠。醴泉吐液。朱草自生。万物滋茂。日月重 光。和气四塞。大道以成。序君臣之义。敦父子之亲。 明夫妇之道。别长幼之宜。自九州。被八荒。海外移心 。重译入贡。颂声穆穆。南面垂拱也。今贡贤之涂已闿 。而教学之务未广。是以进竞之志恒锐。而务学之心不 修。若辟四门以延造士。宣五教以明令德。考绩殿最。 审其优劣。厝之百寮。置之群司。使调物度宜。节宣国 典。必协济康哉。符契往代。明良来应。金兰复存也。 又问。昔唐虞垂五刑之教。周公明四罪之制。故世叹清 问。而时歌缉熙。奸宄既殷。法物滋有。叔世崇三辟之 文。暴秦加族诛之律。淫刑沦胥。虐滥已甚。汉魏遵承 。因而弗革。亦由险泰不同。而救世异术。不得已而用 之故也。宽□之中。将何立而可。族诛之法。足为永制 与否。对曰。二仪分则兆庶生。兆庶生则利害作。利害 之作。有由而然也。太古之时。化道德之教。贱勇力而 贵仁义。仁义贵则彊不陵弱。众不暴寡。三皇结绳而天 下泰。非惟象刑缉熙而已也。且太古之法。所以远狱。 及其末不失有罪。是以狱用弥繁而人弥暴。法令滋章。 盗贼多有。书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叔世道衰。既 兴三辟。而文公之弊又加族诛。淫刑沦胥。感伤和气。 化染后代。不能变改。故汉祖指麾而六合响应。魏承汉 末。因而未革。将以俗变由久。权时之宜也。今四海一 统。人思反本。渐尚简朴。则贪夫不竞。尊贤黜否。则 不仁者远。尔则斟参夷之刑。除族诛之律。品物各顺其 生。缉熙异世而偕也。又问曰。夫五行迭代。阴阳相须 。二仪所以陶育。四时所以化生。易称。在天成象。在 地成形。形象之作。相须之道也。若阴阳不调。则大数 不得不否。一气偏废。则万物不得独成。此应同之至验 。不偏之明证也。今有温泉而无寒火。其故何也。思闻 辩之。以释不同之理。对曰。盖闻阴阳升降。山泽通气 。初九纯卦。潜龙勿用。泉源所讬。其温宜也。若夫水 润下。火炎上。刚柔燥湿。自然之性。故阳动而外。阴 静而内。内性柔弱。以含容为质。外动刚直。以外接为 用。是以金水之明内鉴。火日之光外辉。刚施柔受。阳 胜阴伏。水之受温。含容之性也。又问曰。夫穷神知化 。才之尽称。备物致用。功之极目。以之为政。则黄羲 之规可踵。以之革乱。则玄古之风可绍。然而唐虞密皇 人之阔网。夏殷繁帝者之约法。机心起而日进。淳德往 而莫返。岂太朴一离。理不可振。将圣人之道。稍有降 杀邪。对曰。政因时而兴。机随物而动。故圣王究穷通 之源。审始终之理。适时之宜。期于济世。皇代质朴。 祸难不作。结绳为信。人知所守。大道既离。智惠扰物 。夷险不同。否泰异数。故唐虞密皇人之网。夏殷繁帝 者之法。皆废兴有由。轻重以节。此穷神之道。知化之 术。随时之宜。非有降杀也。书钞。秀 才。引。首数句引晋书。虽未及问对之文。而有其文可 知。故依唐修书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