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正史
- 新唐书纠谬
新唐书纠谬
吴缜新唐书纠缪二十巻又五代史纂误三巻(四库全书 史部 正史类 宋史卷二百三)
唐书辨证二十卷
右皇朝吴缜撰数新书初修之时其失有八类其舛误二十门凡四百余事(四库全书 史部 目录类 经籍之属 郡斋读书志卷二下)
五代史纂误五卷
右皇朝吴缜撰凡二百余事皆五代史抵牾阙误也(四库全书 史部 目录类 经籍之属 郡斋读书志卷二下)
唐书纠缪二十卷
朝请大夫知蜀州成都呉缜廷珍撰其父师孟显于熙丰序言修书之时其失有八而纠摘其缪误为二十门侍读胡宗愈言于朝绍圣元年上之世传缜父以不得预修书故为此【案挥麈录嘉佑中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呉缜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于文忠愿预官属之末文忠以年少轻佻拒之缜恚甚而去迨新书成乃指摘瑕疵为纠缪一书此云世传其父不能预修故为此未知何据】(四库全书 史部 目录类 经籍之属 直斋书录解题卷四)
五代史纂误五卷【案宋史艺文志作三卷】杂録一卷
呉缜撰宇文峕中守吴兴以郡庠有二史板遂取二书刻之后皆取入国子监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蔵经有余板以刋二史寘郡庠中兴监书多阙遂取其板以往今监本是也(四库全书 史部 目录类 经籍之属 直斋书录解题卷四)
唐书辩证二十卷【一名纠谬】
鼌氏曰皇朝吴缜撰缜字廷珍成都人仕至郡守数新书初修之时其失有八类其舛误二十门凡四百余事缜不能属文多误有诋诃如新书张九龄传云武惠妃陷太子瑛遣官奴告之曰废必有兴公为援宰相可常处九龄奏之故卒九龄相而太子无患缜以为时九龄已相而太子竟以废死以为新书似实而虚按史之文谓终九龄在相位日太子得不废也岂谓卒以九龄为相太子终无患乎初名纠谬其后改云辩证实一书也
王氏挥麈録曰嘉佑中诏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有蜀人呉缜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于文忠愿预官属之末上书文忠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拒之缜鞅鞅而去逮夫新书之成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紏谬一书至元佑中缜游宦蹉跎老为郡守与五代史纂误俱刋行之绍兴中福唐呉仲实元羙为湖州教授复刻于郡庠且作后序以谓针膏肓起废疾杜预实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缜著书之本意也
陈氏曰其父师孟显于熈丰此书绍圣初上之(四库全书 史部 政书类 通制之属 文献通考卷二百)
五代史纂误五卷 杂録一卷
鼌氏曰皇朝吴缜撰凡二百余事皆欧阳永叔新五代史抵牾舛讹也按通鉴考异证欧阳史差误如庄宗还三矢事之类甚众今此书皆不及之特证其字之脱错而已又善本未必皆然
陈氏曰宇文时中守吴兴郡庠有二史板遂二书刻之后皆入国子监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藏经有余板以刋二史寘郡庠中兴监书多阙遂取其板以徃今监本是也(四库全书 史部 政书类 通制之属 文献通考卷二百)
唐书辩证二十卷
晁氏曰成都呉缜撰缜字廷珍仕至郡守数新唐书初修之时其失有八类其舛误二十门凡四百余事缜不能属文误有诋诃如新书张九龄传云武恵妃陷太子瑛遣官奴告之曰废必有兴公为援宰相可常处九龄奏之故卒九龄相而太子无患缜以为时九龄已相而太子竟以废死以为新书似实而虚按史之文谓终九龄在相位日太子得不废也岂谓卒以九龄为相太子终无患乎初名紏谬其后改为辩证实一书
王氏挥麈録曰嘉佑中诏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有蜀人呉缜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于文忠愿预官属之末上书文忠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拒之缜鞅鞅而去逮夫新书之成乃従其间指摘瑕疵为糺谬一书至元佑中缜游宦蹉跎老为郡守与五代史纂误俱刋行之绍兴中福唐呉仲实元美为湖州教授复刻于郡庠且作后序以谓针膏肓起废疾杜预实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缜著书之本意也(四库全书 史部 地理类 杂记之属 蜀中广记卷九十二)
五代史纂误五卷 杂録一卷
晁氏曰呉缜撰凡二百余事皆欧阳永叔新五代史抵牾舛讹也按通鉴考异证欧阳史差误如庄宗还三矢事之类甚众今此书皆不及之特证其字之脱错而已又善本未必皆然(四库全书 史部 地理类 杂记之属 蜀中广记卷九十二)
新唐书纠谬【一函六册】
宋吴缜撰二十卷前自序后载缜进书表宋吴元羙后序
宋鼌公武郡斋读书志曰吴缜字廷珍成都人仕至郡守数新书初修之时其失有八类其舛误二十门凡四百余事又宋王明清挥麈后録载嘉佑中诏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有蜀人吴缜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于文忠愿预官属之末上书文忠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拒之缜鞅鞅而去逮夫新书之成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纠谬一书至元佑中缜游宦蹉跎老为郡守与五代史纂误俱刋行之绍兴中福唐吴仲实元羙为湖州教授复刻于郡庠且作后序以为针膏肓起废疾杜预实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缜著书之本意也吴元羙宋史无传考明凌迪知万姓统谱载元羙福州人绍兴中为福建安抚司机宜乡人郑玮告其家亭号潜光有心于党李堂名商隐无意于事秦秦桧恶之谪容州是书元羙作后序时为绍兴戊午乃宋髙宗绍兴八年序称直寳文阁宇文时中自蜀来守吴兴以郡庠有新唐书五代史版本而吴君此书不可不附见遂令并刻之云云此本密行小字楮墨甚精实宋刋本之佳者宇文时中仕左中奉大夫直秘阁亦见迪知万姓统谱
御题新唐书纠谬宋吴缜所作也观其离为二十门逐条考证摘举舛讹洵称犂然有当夫以宋代文学之臣如欧阳修宋祁者主持馆局尚不免纰缪抵牾信史之难亶其然乎是书为元刻旧本几暇览观用志数语于卷首乾隆甲子十月廿有八日钤寳二曰庄敬日强曰内府书画之寳
书后有明文征明行书一行曰弘治丙辰春三月廿四日观于唐子畏书楼文璧记按弘治丙辰为明孝宗九年书画谱载征明名璧以字行长洲人子畏系唐寅字吴县人二人皆工书画擅才名寳贵是书则在前明己难得矣子畏有印记
本朝季振宜徐干学均有收蔵圗章(四库全书 史部 目录类 经籍之属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二)
新唐书纠谬【一函四册】
篇目同前缺吴元羙后序
是书宻行小字体式与前部同而笔画较肥亦间有讹字盖宋代翻刻之本后缺吴缜进表一叶及吴元羙后序系本书所有而后经散逸者表末六行墨笔补书而中仍缺一百三十四字注明缺文补书者不知谁氏书中颇有校正讹字之处亦留心考古之士惜所见非全本耳
明鸿胪顾汝修蔵本详见后明版秦汉印统考证
本朝大学士蒋廷锡编修查慎行俱经收蔵廷锡字扬孙江南常熟人康熙癸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谥文肃慎行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人康熙癸酉举顺天乡试以大学士李光地荐入直南书房癸未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得树楼即慎行家楼名其武陵世家顾蒙困学斋诸印无考(四库全书 史部 目录类 经籍之属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二)
宋吴元美作吴缜新唐书纠谬序曰唐人称杜征南颜秘书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颜师古本传】今观其推广发明二子信有功矣至班左语意乖戾处徃徃曲为说以会附之安在其为忠也今吴君于欧宋大手笔乃能纠谬纂误力禆前阙殆晏子所谓献可替否和而不同者此其忠何如哉然则唐人之论忠也陋矣可谓卓识之言(四库全书 子部 杂家类 杂考之属 日知录卷二十七)
癸辛杂识言刘羲仲摘欧阳五代史之讹误为纠谬一书以示坡公云云又言挥麈録云蜀人吴缜初第请于文忠愿预官属不许因作纠谬疑其别是一书不知吴缜所著纠缪乃新唐书也予家有旧刻本当是公谨未睹此故疑为一书耳(四库全书 子部 杂家类 杂说之属 香祖笔记卷九)
吴缜辨证二十卷数新书初修之时其失有八类其舛误二十门凡四百余事【缜不能属文多误有诋诃】缜又撰五代史纂误五卷凡二百余事(四库全书 子部 类书类 玉海卷四十九 唐书备问)
新唐书以浅水原懐中冡为浑瑊平凉会明所杀战士敛死者平凉离浅水原三百里无容以数千人迁至三百里谬甚矣懐中冡乃太宗征薛举战士也亦有马处是时天下剙建十昭仁寺宜禄县乃其一处为其中当战地也蜀人吴缜有新书紏缪至十二卷(四库全书 子部 小说家类 杂事之属 画墁录)
嘉佑中诏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有蜀人吴缜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于文忠愿预官属之末上书文忠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距之缜鞅鞅而去逮夫新书之成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糺缪一书至元佑中缜游宦蹉跎老为郡守与五代史纂误俱刋行之绍兴中福唐吴仲实元美为湖州教授复刻于郡庠且作后序以谓针膏肓起废疾杜预实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缜著书之本意也【张仲宗云】(四库全书 子部 小说家类 杂事之属 挥麈录后録卷二)
吴缜着唐书纠谬五代史纂误之因 (宋)张元干 撰
(四库全书 集部 别集类 南宋建炎至德佑 芦川归来集卷九)
嘉佑中诏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有蜀人吴缜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扵文忠愿预官属之末上书文忠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拒之缜怏怏而去逮夫新书之成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纠缪一书至元佑中缜逰宦蹉跎老为郡守与五代史纂误俱刋行之绍兴中福唐吴仲实元美为湖州教授复刻扵郡庠且作后序以谓针膏肓起废疾杜预实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缜著书之本意也【按此篇见挥麈后録云得之张仲宗今附载】
新唐书纠谬【呉缜】
(四库全书 子部 杂家类 杂纂之属 说郛卷十上)
一曰以无为有
代宗母呉皇后传
李吉甫谋讨刘辟
刘兰拒却颉利
马璘击溃史朝义兵
裴巨卿窦孝谌无传而云有传
二曰似实而虚
放死罪囚三百九十人
义阳宣城二公主四十不嫁
郑絪作相时事皆不实
张九龄諌而太子无患
刘潼治蜀南诏不敢犯边
三曰书事失实
降封宗室郡公而纪书为县公
陆贽李晟传幸梁州事
宪宗子棣王彭王信王同封失实
王勮传以寿春等五王降封入合为出合
张锡为相日数
辛云京京杲二传书事失实
崔圆辞大学士
王播进献
郭英乂代髙适
节愍太子诛武三思事
四曰自相违舛
王瓌恭宪太后弟乃以为惠安太后弟
以三月二日为中和日
太宗纪享年差三岁
杜佑所终之官与桑道茂传不同
眀皇帝公主数多一人
穆宗纪始封与宪宗纪异
建王已改名而薨时犹书故名
谓八王史失其薨年而自有薨年可见者
谓九王史失其系胄而自有系胄可见者
韦云起尝为麟州刺史而本传不载且是时未有麟州
虞世南传及天文志叙星变灾异事与纪志不同
李源年七十四而传以为八十
王同皎李多祚传讨二张处所与桓彦范及皇后等传不同
独孤怀恩献后之弟而以为侄
张鷟贬官年世相逺
本纪书浑释之死与传不同
杜求仁传舛误
贤妃徐惠为齐聃姊又为姑
萧至忠传叙萧徳言世次未眀
徐州戍兵龎勋等擅还
诛张昕三传各异
刘禹锡得志时三事与别传皆差
张廵用兵人数误
王焘等世次不眀
裴寂字不同
刘审礼传与表不同
虢王子次序不同
馆陶公主所尚不同
崔良佐传
武攸暨传误
两传载周贽安太清不同
郝玭马璘传不同
苏定方传误
江夏王道宗李靖等传不同
刘澭入朝纪传不同
孔戢传误
刘弘基殷开山传误
五曰年月时世差互
韦弘景封还诏书事一以为宪宗一以为穆宗
魏謩罢相差一年
李愬平蔡州差一年
阎立本为中书令差一年
武惠妃薨差一年
王志愔传幸东都差一年
王求礼传乆视二年大雪误
武后问狄仁杰求竒士其年误
岑羲为同三品年误及官称不同
窦怀贞传误
常山王承干卒纪传纪差一年
惠昭太子薨年纪传不同
孝敬皇帝年差一岁
章怀太子传年误
庆王宗薨纪传差一年
张浚死纪传差一年
肃王薨差一年
武攸暨传年次误
啖助传赞误
懿徳太子传误
上官昭容传误
江夏王道宗传误
突厥传叙永安王孝基传误
太宗薛举相持六十余日事
吐谷浑传贞观九年误
六曰官爵姓名谬误
纪书团练使崔灌而传乃观察使崔瓘
天策上将乃书为上将军
纪云矍璋而传乃瞿章
史思眀朱泚传各有敬釭许季常
目录着王綝而传乃王琳
封道言名不同
杨昢名不同
王抟名不同
梁武孙名误
嗣郯王戒丕字误
武徳四年封越王元茂误
信王憻名纪传不同
昭宗子裕纪书为佑
王茂章误作彦章
辛云京官误
朗陵王父子名皆未眀
呉大瓘名不同
杨子琳作杨惠琳二事
以公主字为封号
程昌裔名不同
张去奢去盈不同
郭濳曜姓不同
南昌公主
张说字误为锐字
雍王毕王房各有景误
范云仙等官误
苏光荣名不同
鹿晏弘名误
牛勖名不同
鱼朝恩传脱字
李训仇士良两传各载鱼弘志名不同
马举官及名纪传不同
卢坦误书呉少诚
范阳王蔼名不同
东莞郡公融名不同
袁朗传袁粲名误
苏弘轸名不全
李氏表有知古二名
王琚王同皎等传周璟名不同
宰相李藩世系表脱误
仇甫姓不同
苏定方传与突厥传不同
突厥传季髙迁姓误
突厥传李靖传不同
何重霸名纪传不同
髙祖纪书封徳彛左仆射误
唐俭传误书官
髙祖纪书长孙顺徳官误
髙祖纪封子为蜀王名不同
长平王传薛仁杲传不同
七曰世系乡里无法
称引父祖子孙别传例
王方庆玙 李吉甫徳裕
徐文逺有功 刘乃伯刍
张荐又新 柏良器耆
卢怀慎奕杞元辅
称引旁支逺裔别传例
崔日用良佐 李邕墉
崔玄暐戎 严震砺
陆贽扆 令狐徳棻楚
父祖子孙别传以例当书而不书者
李素立李承李藩
孟简传 陆长源传
李景让为憕孙又似曾孙
张镒为后胤五世孙又似曾孙
袁朗乡里
崔行功乡里
八曰尊敬君亲不严
杨隆礼尝避讳改名而传不载
诞节名及上寿仪纪传皆不载
裴守真耀卿传次序
九曰纪志表传不相符合
百官志太宗定内外官数与曹确传不同
天下军节度使姓名次序纪传不同
刘总纳土其州不同
宋璟传载东廵泰山之年与纪不同
李光弼传平袁晁年月与纪不同
程知节为葱山道总管与纪不同
桓彦范传中宗复位日与纪不同
宰相世系表苏瓌字与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