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正史
- 新唐书纠谬
新唐书纠谬
田绪传【并目录】
田绪传贾躭目录贾躭
今案躭当从耳今皆从身非也
吴元济并李日知传
吴元济传云以马■〈牜怱〉为留后李日知传诸子方■〈牜悤〉角今案马■〈牜怱〉字会元以义考之字当作摠且诸纪传皆作■〈扌忽〉字其字俱从手独此从牛盖流俗不典之字字书所无也日知传亦同
孙思邈传
导以药石救以■〈釒乏〉剂
今案字书无■〈釒乏〉字当作砭说文云以石刺病也
卢弘宣传
卢弘宣传云下檄■〈胁,贝代月〉谕
今案字书无■〈胁,贝代月〉字当作胁
李栖筠传
李栖筠全传栖字皆从手
今案其字从手不见于经典案集韵则当从木
郑余庆传
郑余庆传云损增仪矩又云准汉旧事
今案矩当作榘准当作凖
李翰徐申等传
李翰传云析骸以爨
徐申传云繇爨蛮
今案说文当作爨此二传字皆非也
李光弼杨炎等传
李光弼传云设么幄城隅
杨炎传云貌么陋
今案么字皆当作幺
岑文本等传
岑文本隋杨炎传愍字
今案愍当作愍
韦处厚传
韦处厚传云皇子方襁褓
今案说文褓当作緥
吉温传
吉温传云见温襁葆时
今案其字当为襁緥今作襁葆非也
五行志
五行志贞观十三年三月壬寅云阳石燃
今案燃当作然
裴冕传
裴冕传云爯调渭南尉
今案爯当作再
吕諲传
吕諲传云志行整饬
今案饬当作饬
讹错字
南蛮传
南蛮传云入自卭峡闗围雅州
今案雅州止有卭崃闗峡乃崃字之悞也
史宪诚传
史宪诚传云丌志绍
今案其传作志沼及文宗纪亦沼然则作绍者误也
王勃传
王勃传云客劔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
今案地理志彭州九龙县有葛璝山作愦者误也
韩滉传
韩滉传云为元佐办装
今案方述刘玄佐事复云元佐盖玄误为元也
太宗纪
太宗纪贞观二十二年九月眉卬雅
今案当作卭字卬字误也
武徳二年刘武周据并州宋金刚陷沧州
今案刘武周独孤怀恩尉迟敬徳传乃浍州作沧者悞【浍州案地理志本绛州冀城县武徳元年置四年废时刘武周方作乱河东绛浍正其境也若沧州则太逺矣】
仆固怀恩传
仆固怀恩传云诸节度皆以兵会次黄水
今案代宗纪及史朝义传乃横水作黄者悞也
李怀仙传
李怀仙传云故怀先与田承嗣薛嵩
今案先字悞当作仙
代宗纪
代宗纪广徳元年永泰元年书战于盩厔又云盩厔稆麦生浑奴刺宼盩厔
今案其字皆悞当作盩厔
矦君集传
矦君集传云为碛石道行军摠管
今案太宗纪贞观八年十二月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摠管宰相表亦同然则碛字悞当为积也
陈京传
陈京传云天子尚尤豫未刚定
今案尤字必悞合是冘字如马璘传诸将冘疑张文瓘传冘豫少决李抱真传内冘豫皆与此同意也
昭宗纪赞
昭宗赞云昭宗为人明隽
今案隽字悞当作隽
王播传
王播字明剔
今案当作扬
韦挺传
韦挺传云盖牟城
今案牟当从牛今从干误也
魏征陆贽等传
魏征传云龙逄比干也
今案逄当作逢
魏征传云萧然耗矣
陆贽传全卷皆作耗
今案耗当作耗
姜抚传
方技姜抚传云旱藕杜蒙也
今案本草药中无杜蒙疑是牡蒙牡蒙紫参也见嘉佑本草第七卷沙参注中
刘氏宰相世系表
宰相世系表刘氏注云尉氏房有仁轨琢
今案尉氏刘氏在唐无名琢者为宰相止有瑑相宣宗琢字乃瑑之悞也
元稹传
元稹传岂睱陈治安议教化
今案睱字合从日今从目误也
王纬传
王纬传云浙西观察使
今案淅乃浙字也
李绅传
李绅传末云屡为怨仇所根却
今案此根字当作拫其字从手今从木误也
百官志
百官志大理狱丞所掌职事内云家人入待
今案此乃侍字之误也
李徳裕传
李徳裕传旧制歳抄运内粟
今案此抄字合从禾
李磎传
李磎传云反摘磎奏
今案当作返擿
李锜传
李锜传云天下■〈木霍〉酒漕运
今案■〈木霍〉当作搉
刘崇望等传
刘崇望传即河中■〈釒〈山上隽下〉〉谕镌宙传■〈釒〈山上隽下〉〉谕之
今案皆当作镌
王凝传
王凝传云州有冶赋羡银常摧直以优吏奉
今案摧字恐是搉之误
矦希逸传
矦希逸传云人■〈艹舌〉之
今案■〈艹舌〉乃苦字之误
栁宗元传
栁宗元传贞符内云后之祅淫嚣昏好怪之徒
今案此嚣字疑是嚚字
又云琢斯屠剔膏流节离之祸不作
今案此琢字疑是椓字
卢怀慎及吐蕃等传
卢怀慎传疆场有警
吐蕃传疆场不定又疆场不明
今案此皆合作场
李晟赞
李晟传赞云捉孤军抗羣贼身佩安危而气不少衰
今案郭子仪传赞曰子仪自朔方提孤军转战逐北谊不还顾又五王赞曰五王提卫兵诛嬖臣中兴唐室盖提之为言緫勒统御之谓若乃命之为捉于文殊为不典今李晟赞所谓捉孤军者即提字之误欤
韩愈传
韩愈传所要光决于心
今案乃是先决于心
又赞云无柢捂圣人者
今案当作抵
又云以荀况扬雄为未淳今
案当作醇
刘武周传
刘武周传云破之于美食川
今案独孤怀恩及秦琼传皆为美良川盖良悞为食也
苏定方传
苏定方传云縳贺鲁以还又云遂面縳降
今案其字皆当作缚
新唐书纠谬二十卷五代史纂误五卷此二书皆元佑中故朝请大夫吴君缜所撰君字廷珍成都人熙丰时名公师孟之子歴数郡守俱以惠政闻生平力学博通古今多求前史谬误而叅订之然未尝示人间有传者此二书而已今直宝文阁宇文公时中自蜀来守吴兴以郡庠有新唐书五代史版本而吴君此书不可不附见也遂令并刻之且俾元美序其后元美曰唐人称杜征南颜秘书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今观其推广发明二子信有功矣至班左语意乖戾处往往曲为说以附会之安在其为忠也今吴君于欧宋大手笔乃能纠谬纂误力禆前阙殆晏子所谓献可替否和而不同者此其忠何如哉然则唐人之论忠也陋矣惜乎君之志徒见于其书也绍兴戊午四月望左从政郎充湖州州学教授长乐吴元美跋后
新唐书纠谬卷二十
附录:
新唐书纠谬二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吴缜撰缜字廷珍成都人尝以朝散郞知蜀州后厯典数郡皆有惠政其着此书专以驳正新唐书之讹误凡二十门四百余事初名纠谬后改为辨证而绍兴间长乐吴元美刊行于湖州仍题曰纠谬故至今尚沿其旧名王明淸挥麈录称欧阳修重修唐书时缜尝因范鎭请预官属之末修以其年少轻佻拒之缜鞅鞅而去及新书成乃指摘瑕疵为此书晁公武尝引张九龄为相事谓其误有诋词今观其书实不免有意掊击如第二十门字书非是一条至厯指偏傍点画之讹以讥切修等夫修史者但能编撰耳至缮录刊刻责在校雠缜槩归过于修等诚未免有意索瘢然欧宋之作新书意主文章而疎于考证抵牾蹖驳本自不少缜自序中所举八失原亦深中其病不可谓无裨史学也今世所行刊本第二十卷柳宗元传至苏定方传凡六条皆全脱而错入第六卷郑濳曜姓不同以下四条之文重复舛误巳非完书独两淮所进本尚属南宋旧椠其柳宗元传六条原文具在谨据以订正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六 史部二 正史类二)
五代史记纂误三卷(永乐大典本)
宋吴缜撰案周密齐东野语曰刘羲仲道原之子也【案道原刘恕之字也】道原以史学自名羲仲世其家学摘欧公五代史之讹为纠谬一书以示坡公公曰往岁欧公着此书初成荆公谓余曰欧公修五代史而不修三国志非也子盍为之乎余固辞不敢当夫为史者网罗千百载之事其间岂无小得失邪余所以不敢当荆公之托者正畏如公之徒掇拾于其后耳云云据其所说似乎此书为刘羲仲作然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此书五卷宋史艺文志载此书三卷虽卷数小异然均题缜作不云羲仲又密引挥麈录之言亦称缜有此书而不辨其为一为二【案挥麈录所云乃新唐书纠谬此引为五代史误】则密亦自疑其说葢传闻异词不足据也是书南渡后尝与新唐书纠谬合刻于吴兴附唐书五代史末今纠谬尚有椠本流传而是书久佚惟永乐大典颇载其文采掇裒集犹能得其次序晁公武称所列二百余事今检验仅一百十二事约存原书十之五六然梗概巳畧具矣欧阳修五代史义存褒贬而考证则往往疎舛如司马光通鉴考异所辨晋王三矢付庄宗等事洪迈容斋三笔所摘失载朱梁轻赋等事皆讹漏之甚者至徐无党注不知参核事迹寥寥数语尤属简陋缜一一抉其缺误无不疏通剖析切中症结故宋代颇推重之章如愚山堂考索亦具列纪传不同各条以明此书之不可以不作未可遽以轻议前修斥其浮薄至如所称唐明宗纪赵鳯罢条徐无党注中忘其日三字检今本无之又晋出帝纪射雁于繁台句今本并无雁字周大祖纪之甲辰当作甲申今本亦正作甲申不作甲辰缜旣纠修误不应竟构虚词或后来校刻五代史者因其说而追改之耶谨依宋史目次厘为三卷其间有与薛史同异者并畧加附识于下以备考证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六 史部二 正史类二)
书名:新唐书纠谬
作者:吴缜(字廷珍;号不详) (北宋) 撰
部:史 类:正史类 属:
参考数据:(《四库大辞典》)
二十卷。宋吴缜撰。吴缜,生卒年不详,字廷珍,成都人。北宋英宗治平中进士,神宗时“从宦巴峡”,撰成该书。哲宗元佑中,知万州、蜀州。绍圣元年(1094),经侍读胡宗愈推荐,吴缜表进该书于朝。吴缜撰写该书,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吴缜初登第,上书欧阳修,愿预官属之末修《新唐书》,欧阳修以其“年少轻佻拒之”。新书成后,吴缜“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纠谬》一书。”(王明淸《挥麈后录》卷二)另一种说法是,吴缜以其父师孟名显于时,却“不得预修”《新唐书》,“故为此”书以纠之。(《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以吴缜中进士年份而言,前一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因《新唐书》成书在前,为嘉靖佑五年(1060),而吴缜初登第在后,是治平中(1064—1067)。后一种说法,本身就难于断定是否事实,故前用“世传”二字带出。今之可据者,一为元佑四年(1089)八月吴缜所写自序,一为绍圣元年(1094)吴缜《进新唐书纠谬表》。据《自序》所言,该书为其“从宦巴峡”时所撰,元佑四年八月“解秩还朝”,归舟中将书稿整理成册,并于地当峡口的夷陵至喜亭写成序文。序称:前期旧史如唐及五代实录等,已修为新书颁于天下。《新唐书》自颁行迄今几三十载,学者传习。“缜寻阅新书,间有未通,则必反复参究,或舛驳脱谬,则笔而记之。”岁时稍久,积目益众。归纳而论,其失有八:一曰责任不专,二曰课程不立,三曰初无义例,四曰终无审覆,五曰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六曰务因旧文而不推考,七曰刊修者不知刊修之要,八曰校勘不举校勘之职,而惟务苟容。接着,吴缜又分析了造成“八失”的原因:新书纪、志、表则欧阳公主之,传则宋公主之,所主既异而不务通知其事,故纪有失而传不知,传有误而纪不见。尝闻修唐书自建局至印行罢局,几二十年。修书官初无定员,皆兼莅他务,或领外官。其书既无期会,得以安衍,自肆苟度岁月,如是者将十五年而书犹未有绪。及朝廷讶其淹久,屡加督促,往往遣使就官取之。于是仓猝牵课,以书来之,是书之不能完整,又何足怪!吴缜的这一分析,是符合实际的,历来正视不够,当引起注意。吴缜撰写该书,因“无他异书以考证,止以本史自相质正”。全书分二十门,各为一卷,其目类如下:一曰以无为有,二曰似虚而实,三曰书事失实,四曰自相违舛,五曰年月时世差互,六曰官爵姓名谬误,七曰世系乡里无法,八曰尊敬君亲不严,九曰纪志表传不符,十曰一事两见而异同不完,十一曰载述脱误,十二曰事状丛复,十三曰官削而反存,十四曰当书而反阙,十五曰义例不明,十六曰先后失序,十七曰编次未当,十八曰与夺不常,十九曰事有可疑,二十曰字书非是。所涉记事,凡四百六十条。《进书表》称,其书初名《新唐书正谬》,“寻以未尝刊正,止是纠摘谬误而已,遂改为《新唐书纠谬》。”吴缜另有《五代史纂误》,以纠《新五代史》之误。《新唐书纠谬》一书,直至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才由宇文时中刊行。元、明时期,罕有流传。清代,四库馆所采两淮所进本为南宋旧刊。钱大昕校、补遗、附录本,刊入“知不足斋丛书”。孙星华撰校勘记本,刊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卢文弨校补一卷,单行,刊入“抱经堂丛书”。
书名:五代史纂误
作者:吴缜(字廷珍;号不详) (北宋) 撰
部:史 类:正史类 属:
参考数据:(《四库大辞典》)
三卷。宋吴缜(详见《新唐书纠谬》撰。《五代史记纂误》主要是采摘欧阳修的《五代史》中有误或简陋不当之处,一一为之考补纠正。如《周太祖纪》“甲辰”,应当是“甲申”,有的是修改旧文首尾失检或脱落之处。《五代史记纂误》原本未分卷,只分上、中、下卷。上卷:《梁本纪》三事,《唐本纪》十六条,《晋本纪》七条,《周本纪》五条,《唐宗人传》四条,《晋宗人传》一条,《汉宗人传》二条,《周宗人传》二条,《梁臣传》八条。中卷:唐臣传九条,汉臣传二条,周臣传一条,死事传二条,唐六臣传五条,义儿传四条,杂传十三条。下卷:杂传十八条,司天考一条,后蜀世家五条,南唐世家二条,东汉世家二条。此书原本已佚,今本从《永乐大典》录出。分为三卷。有聚珍板本,知不足斋本,闽覆聚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