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正史
- 史记集解三家注索隐正义
史记集解三家注索隐正义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一〕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二〕
〔一〕正义音升,齐相姓名。
〔二〕索隐六国皆灭也。十七年得韩王安,十九年得赵王迁,,二十二年魏王假降,二十三年虏荆王负刍,二十五年得燕王喜,二十六年得齐王建。正义齐王建之三十四年,齐国亡。
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一〕「异日韩王纳地效玺,〔二〕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三〕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四〕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五〕廷尉斯等〔六〕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七〕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八〕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九〕『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一0〕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一一〕天子自称曰『朕』〔一二〕。」王曰:「去『泰』,〔一三〕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一四〕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一五〕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一六〕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一七〕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一〕正义令,力政反。乃今之赦令、赦书。
〔二〕正义效犹至见。
〔三〕正义质音致。
〔四〕集解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张晏曰:「
青阳,地名。」苏林曰:「青阳,长沙县是也。」
〔五〕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御史大夫,秦官。」应劭曰:「侍御史之率,故称大夫也。」索隐绾姓王。劫姓冯。
〔六〕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廷尉,秦官。」应劭曰:「听狱必质诸朝廷,与众共之,兵狱同制,故称廷尉。」
〔七〕集解蔡邕曰:「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立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与之言,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
〔八〕正义郡,人所群聚也。
〔九〕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博士,秦官,掌通古今。」
〔一0〕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一云泰皇,太昊也。
〔一一〕集解蔡邕曰:「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诏书。诏,告也。」正义令音力政反。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
〔一二〕集解蔡邕曰:「朕,我也。古者上下共称之,贵贱不嫌,则可以同号之义也。皋陶与舜言『朕言惠,可底行』。屈原曰『朕皇考』。至秦,然后天子独以为称。汉因而不改。」
〔一三〕正义去音丘吕反。
〔一四〕集解蔡邕曰:「群臣有所奏,请尚书令奏之,下有司曰『制』,天子答之曰『可』。」
〔一五〕集解汉高祖尊父曰太上皇,亦放此也。
〔一六〕集解谥法,周公所作。
〔一七〕正义色主反。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一〕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二〕方今水德之始,〔三〕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四〕衣服旄旌节旗〔五〕皆上黑。〔六〕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七〕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八〕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一〕集解郑玄曰:「音亭传。」索隐音张恋反。传,次也。谓五行之德始终相次也。汉书郊祀志曰:「齐人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始皇采用。」
〔二〕正义胜,申证反。秦以周为火德。能灭火者水也,故称从其所不胜于秦。
〔三〕索隐封禅书曰秦文公获黑龙,以为水瑞,秦始皇帝因自谓为水德也。
〔四〕正义周以建子之月为正,秦以建亥之月为正,故其年始用十月而朝贺。
〔五〕正义旌音精。旄音毛。旗音其。周礼云:「析羽为旌,熊虎为旗。」旌节者,编毛为之,以象竹节,汉书云「苏武执节在匈奴牧羊,节毛尽落」是也。韦昭云:「节者,山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以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用竹为之。」
〔六〕正义以水德属北方,故上黑。
〔七〕集解张晏曰:「水,北方,黑,终数六,故以六寸为符,六尺为步。」瓒曰:「水数六,故以六为名。」谯周曰:「步以人足为数,非独秦制然。」索隐管子司马法皆云六尺为步。谯周以为步以人足,非独秦制。又按:礼记王制曰「古者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步之尺数亦不同。
〔八〕索隐水主阴,阴刑杀,故急法刻削,以合五德之数。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一〕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二〕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一〕正义于伪反。
〔二〕正义易音以职反。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郡置守、尉、监。〔二〕更名民曰「黔首」。〔三〕大酺。收天下兵,〔四〕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五〕金人十二,重各千石,〔六〕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七〕西至临洮、羌中,〔八〕南至北向户,〔九〕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一0〕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一一〕南临渭,自雍门〔一二〕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一三〕所得诸侯美人锺鼓,以充入之。〔一四〕
〔一〕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鴈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正义风俗通云:「周制天子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左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也。」
〔二〕集解汉书百官表曰:「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
〔三〕集解应劭曰:「黔亦黎,黑也。」
〔四〕集解应劭曰:「古者以铜为兵。」
〔五〕集解徐广曰:「音巨。」
〔六〕索隐按:二十六年,有长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谢承后汉书「铜人,翁仲,翁仲其名也」。三辅旧事「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董卓坏其十为钱,余二犹在。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长安而销之也。正义汉书五行志云:「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谢承后汉书云:「铜人,翁仲其名也。」三辅旧事云:「聚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门。」魏志董卓传云:「椎破铜人十及锺鐻,以铸小钱。」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英雄记云:「昔大人见临洮而铜人铸,至董卓而铜人毁也。」
〔七〕正义暨,其记反。朝音潮。鲜音仙。海谓渤海南至扬、苏、台等州之东海也。暨,及也。东北朝鲜国。括地志云:「高骊治平壤城,本汉乐浪郡王险城,即古朝鲜也。」
〔八〕正义洮,吐高反。括地志云:「临洮郡即今洮州,亦古西羌之地,在京西千五百五十一里羌中。从临洮西南芳州扶松府以西,并古诸羌地也。」
〔九〕集解吴都赋曰:「开北户以向日。」刘逵曰:「日南之北户,犹日北之南户也。」
〔一0〕集解地理志西河有阴山县。正义塞,先代反。并,白浪反。谓灵、夏、胜等州之北黄河。阴山在朔州北塞外。从河傍阴山,东至辽东,筑长城为北界。
〔一一〕集解徐广曰:「在长安西北,汉武时别名渭城。」正义今咸阳县北阪上。
〔一二〕集解徐广曰:「在高陵县。」正义今岐州雍县东。
〔一三〕正义复音福。属,之欲反。庙记云:「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长杨、五柞,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离宫别馆相望属也。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徙。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也。」
〔一四〕正义三辅旧事云:「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一〕出鸡头山,〔二〕过回中。〔三〕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四〕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五〕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六〕
〔一〕正义陇西,今陇右;北地,今宁州也。
〔二〕正义括地志云:「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在京西南九百六十里。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后汉书隗嚣传云『王莽塞鸡头』,即此也。」按:原州平高县西百里亦有笄头山,在京西北八百里,黄帝鸡山之所。
〔三〕集解应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孟康曰:「回中在北地。」正义括地志云:「回中宫在岐州雍县西四十里。」言始皇欲西巡陇西之北,从咸阳向西北出宁州,西南行至成州,出鸡头山,东还,过岐州回中宫。
〔四〕索隐为宫庙象天极,故曰极庙。天官书曰「中宫曰天极」是也。
〔五〕集解应劭曰:「筑垣墙如街巷。」正义筑音竹。甬音勇。应劭云:「谓于驰道外筑墙,天子于中行,外人不见。」
〔六〕集解应劭曰:「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汉书贾山传曰:「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一〕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二〕乃遂上泰山,〔三〕立石,封,祠祀。〔四〕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五〕禅梁父。〔六〕刻所立石,其辞曰:〔七〕
〔一〕集解韦昭曰:「邹,鲁县,山在其北。」正义上,时掌反。邹,侧留反。峄音亦。国系云:「邾峄山亦名邹山,在兖州邹县南三十二里。鲁穆公改『邾』作『邹』,其山遂从『邑』变。山北去黄河三百余里。」
〔二〕正义晋太康地记云:「为坛于太山以祭天,示增高也。为墠于梁父以祭地,示增广也。祭尚玄酒而俎鱼。墠皆广长十二丈。坛高三尺,阶三等,而树石太山之上,高三丈一尺,广三尺,秦之刻石云。」
〔三〕正义泰山一曰岱宗,东岳也,在兖州博城县西北三十里。山海经云:「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石。」郭璞云:「从泰山下至山头,百四十八里三百步。」道书福地记云:「泰山高四千九百丈二尺,周回二千里。多芝草玉石,长津甘泉,仙人室。又有地狱六,曰鬼神之府,从西上,下有洞天,周回三千里,鬼神考谪之府。」
〔四〕集解服虔曰:「增天之高,归功于天。」张晏曰:「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瓒曰:「积土为封。谓负土于泰山上,为坛而祭之。」
〔五〕正义封,一作「复」,音福。
〔六〕集解服虔曰:「禅,阐广土地也。」瓒曰:「古者圣王封泰山,禅亭亭或梁父,皆泰山下小山。除地为墠,祭于梁父。后改『墠』曰『禅』。」正义父音甫。在兖州泗水县北八十里。
〔七〕索隐其词每三句为韵,凡十二韵。下之罘、碣石、会稽三铭皆然。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一〕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二〕本原事业,祗诵功德。〔三〕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四〕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五〕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一〕正义饬音敕。
〔二〕正义从,财用反。
〔三〕正义祗音脂。
〔四〕正义长,直良反。
〔五〕集解徐广曰:「隔,一作『融』。」
于是乃并勃海以东,〔一〕过黄、腄,〔二〕穷成山,登之罘,〔三〕立石颂秦德焉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