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正义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六>















  史记正义卷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十七
  唐 张守节 撰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   史记十七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襃有徳也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管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厉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防弗能正非徳不纯形势弱也汉兴序二等髙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髙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余人自鴈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薄防稽为梁楚吴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京兆也】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彊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疎诸侯或骄奢怵邪臣计谋为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恵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景帝时汉境北至燕代燕代之北未列为郡吴长沙之国南至岭南岭南越未平亦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防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阸塞地利彊本干弱枝叶之势也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臣迁谨记髙祖以来至太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记正义卷十七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十八
  唐 张守节 撰
  髙祖功臣侯年表第六【髙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萧曹等】史记十八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徳立宗庙定社稷曰勲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如厉国以永宁爰及苗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防也余读髙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嵗葢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厯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戸益息萧曹綘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谓平阳侯曹宗曲终侯郦终根杨阿侯卞仁载侯秋家谷陵侯韩偃也】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亦少宻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着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立之得以览焉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记正义卷十八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十九
  唐 张守节 撰
  恵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十九
  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着令甲称其忠焉昔髙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至孝恵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絶竟无过为藩守职信矣故其泽流枝庶母功而侯者数人及孝恵讫孝景间五十载追修髙祖时遗功臣及従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弟若肺腑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咸表始终当世仁义成功之著者也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九>















  史记正义卷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二十
  唐 张守节 撰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史记二十
  太史公曰匈奴絶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应荆荼是徴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邉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师北讨疆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








  右太史公本表
  当涂魏不害以圉守尉捕淮阳反者公孙勇等侯蒲 苏昌以圉尉史捕淮阳反者公孙勇等侯
  阳江徳以园廐啬夫共捕淮阳反者公孙勇等侯富民田千秋家在长陵以故髙庙寝郎上书諌孝武曰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尤畔父黄帝渉江上书至意拜为大鸿胪征和四年为丞相封三千户至昭帝时病死子顺代立为虎牙将军匈奴不至质诛死国除
  右孝武封国名
  后进好事儒者禇先生曰太史公记事尽于孝武之事故复修记孝昭以来功臣侯者编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览观成败长短絶世之适得以自戒焉当世之君子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当世岂不盛哉观其持满守成之道皆不谦让骄蹇争权喜声誉知进不知退终以杀身灭国以三得之及身失之不能传功于后世令恩徳流子孙岂不悲哉夫龙侯曽为前将军世俗顺善厚重谨信不与政事退让爱人其先起于晋六卿之世有土君国以来为王侯子孙相承不絶厯年经世以至于今凡八百余嵗岂可与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语之哉悲夫后世其诫之
  博陆霍光家在平阳以兄骠骑将军故贵前事武帝觉捕得侍中谋反者马何罗等功侯三千户中辅防主昭帝为大将军谨信用事擅治尊为大司马益封邑万户后事宣帝厯事三主天下信乡之益封二万户子禹代立谋反族防国除
  秺 金翁叔名日防以匈奴休屠王太子浑邪王将众五万降汉归义侍中事武帝觉捕侍中谋反者马何罗等功侯三千户中书昭帝谨厚益封三千户子代立为奉车都尉事宣帝
  安阳上官桀家在陇西以善骑射従军稍贵事武帝为左将军觉捕斩侍中谋反者马何罗弟重合侯通功侯三千户中事昭帝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因以谋反族灭国除
  桑乐上官安以父桀为将军故贵侍中事昭帝安女为昭帝夫人立为皇后故侯三千户骄蹇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因以父子谋反族灭国除
  富平张安世家在杜陵以故御史大夫张汤子武帝时给事尚书为尚书令事昭帝谨厚习事为光禄勲右将军辅政十三年无适过侯三千户及事宣帝代霍光为大司马用事益封万六千户子延夀代立为太仆侍中
  义阳傅介子家在北地以従军为郎为平乐监昭帝时刺杀外国王天子下诏书曰平乐监介子使外国杀楼兰王以直报怨不烦师有功其以邑千三百户封介子为义阳侯子厉代立争财相告有罪国除
  商利王山齐人也故为丞相史防骑将军上官安谋反山説安与俱入丞相斩安山以军功为侯三千户上书愿治民为代太守为人所上书言系狱当死防赦出为庶人国除
  建平杜延年以故御史大夫杜周子给事大将军幕府发觉谋反者骑将军上官安等罪封为侯邑二千七百户拜为太仆元年出为西河太守五凤三年入为御史大夫
  阳任宫以故上林尉捕格谋反者左将军上官桀杀之便门封为侯二千户后为太常及行卫尉事节俭谨信以夀终于子孙
  宜城燕仓以故大将军幕府军吏发谋反者将军上官安有罪功封侯邑二千户为汝南太守有能名
  宜春王防家在齐本小吏佐史稍迁至右辅都尉武帝数幸扶风郡防共置辨拜为右扶风至孝昭时代桑羊为御史大夫元凤三年代田千秋为丞相封二千户立二年为人所上书言自杀不殊子代立为属国都尉
  安平杨敞家在华隂故给事大将军幕府稍迁至大司农为御史大夫元凤六年代王防为丞相封二千户立二年病死子贲代立十三年病死子翁君代立为典属国三嵗以季父恽故出恶言系狱当死得免为庶人国除
  右孝昭时所封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