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正史
- 史记正义
史记正义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夀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
史记正义卷十二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十三
唐 张守节 撰
三代世表第一【言代者以五帝乆古传记少见夏殷以来乃有尚书略有年月比于五帝事迹
易明故举三代为首表者明也明言事仪】 史记十三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谱布也列其事也】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葢其慎也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厯谱谍终始五徳之传古文咸不同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三>
帝泄
帝不降
帝扄【不降弟】
帝厪
帝孔甲【不降子好鬼神淫乱不好徳二龙去】
帝臯
帝发
帝履癸【是为桀】
禹至桀十七世黄帝至桀二十世
殷汤代夏氏殷汤【従黄帝至汤十七世】
帝外丙【汤太子太丁蚤卒故立次弟外丙】
帝仲壬【外丙弟】
帝太甲【故太子太丁子淫伊尹放之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乃迎之复位】
帝沃丁【伊尹卒】
帝太庚【沃丁弟】
帝小甲【太庚弟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帝雍已【小甲弟】
帝太戊【雍已弟以桑谷生称中宗】
帝中丁
帝外壬【中丁弟】
帝河亶甲【外壬弟】
帝祖乙
帝祖辛
帝沃甲【祖辛弟】
帝祖丁【祖辛子】
帝南庚【沃甲子】
帝阳甲【祖丁子】
帝盘庚【阳甲弟徙河南】
帝小辛【盘庚弟】
帝小乙【小卒弟】
帝武丁【雉升鼎耳雊得傅説称髙宗】
帝祖庚
帝甲【祖庚弟淫】
帝廪辛
帝庚丁【廪辛弟殷徙河北】
帝武乙【慢神震死】
帝太丁
帝乙【殷益衰】
帝辛【是为纣弑】
汤至纣二十九世从黄帝至纣四十六世
周武王代殷【从黄帝至武王十九世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三>】
张夫子问禇先生曰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得无与诗谬乎禇先生曰不然诗言契生于后稷人迹者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奈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后十余世
至汤王天下尧知后稷子孙之后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后世且千嵗至文王而有天下诗曰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丘水有燕衔堕之契母得故之误吞之即生契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姓之曰子氏子者兹兹益大也诗人美而颂之曰殷社芒芒天命鸟降而生商商者质殷号也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羊牛避不践也抱之山中山者养之又之大泽乌覆席食之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姬者本也诗人美而颂之曰厥初生民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孔子曰昔者尧命契为子氏为有汤也命后稷为姬氏为有文王也太王命季厯明天瑞也太伯之吴遂生源也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防天命而治天下徳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徳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黄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乆逺邪曰云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有福万世黄帝是也五政明则修礼义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蜀王黄帝后世也【谱记普云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俈立封其支庶于蜀厯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国破子孙居姚隽等处】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徳泽流后世邪行道徳岂可以忽乎哉人君王者举而观之汉大将军霍子孟名光者亦黄帝后世也此可为博闻逺见者言固难为浅闻者説也何以言之古诸侯以国为姓霍者国名也武王封弟叔处于霍后世晋献公防霍公后世为庻民往来居平阳平阳在河东河东晋地分为魏国以诗言之亦可为周世周起后稷后稷无父而生以三代世传言之后稷有父名髙辛髙辛黄帝曾孙黄帝终始曰汉兴百有余年有人不短不长出白燕之郷【一作白彘按霍光平阳人平阳今晋州霍邑本秦时霍伯国汉为彘县后汉改彘曰永安隋又改为霍邑遍检记传无白燕之名疑白彘是卿之名】持天下之政时有婴儿主却行车霍将军者本居平阳白燕臣为郎时与方士考功【谓年老为方士最功也】会旗亭下为臣言岂不伟哉
史记正义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十四
唐 张守节 撰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十四
太史公读春秋厯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发书而叹也曰呜呼师摰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诗人本之祍席闗雎作仁义陵遅鹿鸣刺焉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彊乗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防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簒子滋起矣齐晋秦楚其在成周防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国佚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眞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防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着八篇为虞氏春秋【按其文八篇艺文志云十五篇虞卿撰】吕不韦者秦荘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记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汉相张苍厯谱五徳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着文焉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説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厯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着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记正义卷十四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十五
唐 张守节 撰
六国表第三 史记十五
太史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胪作□音旅祭名又旅陈也】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寳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防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説起矫称蠭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逺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徳义不如鲁卫之暴戻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葢若天所助焉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禹生于茂州汶川县本冉駹国皆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畧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已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易以豉反后王近代之王法与已连接世俗之变及相类也故议卑浅而易识行耳】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着诸所闻兴壊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十五>
二十八【为阿房宫之衡山治驰道帝之琅邪道南郡入为太极庙赐户三十爵一级】
二十九【郡县大索十日帝之琅邪道上党入】
三十
三十一【更命腊曰嘉平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以嘉平大索二十日】
三十二【帝之碣石道上郡入】
三十三【遣诸逋亡及贾人赘壻路取陆梁为桂林南海象郡以适戍西北戎为四十四县】三十四【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方越地覆狱故失】
三十五【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
三十六【徙民于北河榆中耐徙三处】
三十七【十月帝之防稽琅邪还至沙丘崩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杀蒙恬道九原入复行钱】二世元年【十月戊寅大赦罪人十一月为兔园十二月就阿房宫具九月郡县皆反楚兵至戏章邯击却
之出卫君角为庶人】
二【将军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追楚兵至河诛丞相斯去疾将军冯劫】
三【赵髙反二世自杀髙立二世凡子婴立刺杀髙夷三族诸侯入秦婴降为项羽所杀寻诛羽天下属汉】
史记正义卷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十六
唐 张守节 撰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史记十六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徳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防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徳若彼用力如此葢一统若斯之难也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壊名城销镝鉏豪桀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