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长史各一人。晋武帝置左右卫,各有长史、司马。东晋省长史。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并同。至隋,左右卫各置长史一人,大唐因之。
  录事参军各一人。东晋元帝初为镇东大将军,置录事参军。自后无闻。梁皇弟皇子府有中录事参军及录事参军各一人。后魏二大公府及第一、第二、第三品将军府及始蕃王、二蕃王、三蕃王府各有录事参军官。北齐因之。隋左右卫府各有录事参军一人。大唐因之。
  仓曹参军各二人。东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有仓曹参军。宋武帝相府亦置。后魏与录事参军同置。北齐因之。隋左右卫府各有仓曹参军一人。大唐因之,置二人。
  兵曹参军各二人。历代皆与仓曹同置。
  骑曹参军各一人。魏司马景王为大将军,有骑兵掾。宋武帝为相,有骑兵参军。隋左右卫府有骑兵参军。大唐初因之,其后改为骑曹。
  冑曹参军各一人。东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有铠曹参军。宋武帝为相,亦有之。齐有左右铠曹各一人。隋左右卫府有铠曹行参军事一人。大唐因之。长安初,改为冑曹。神龙初,复为铠曹。开元初,复为冑曹。
  凡自十六卫及东宫十率府录事及兵、仓、骑、冑等曹参军,通谓之卫佐,并为美职。汉魏以来,诸将军有长史以下官属。今诸卫所置,盖亦因其旧号,考其资位,则全校微矣。其下诸卫官属并同。
  左右亲卫中郎将。府中郎将之名,秦汉以来有之,非今任也。别具中郎将、五官左右篇中。今中郎将因隋。每卫各置开府一员以统之。大唐武德七年,改开府为中郎将。亲卫为一府,勋卫、翊卫各为一府,中郎将各一人,掌领校尉以下宿卫,总判府事。大唐武德七年,改亲卫骠骑将军为之。其勋、翊二卫亦然。左右郎将一人。隋备身府置左右郎将。大唐因其名,武德七年,改亲卫车骑将军为之。其勋、翊二卫亦然。掌贰中郎将之职。录事参军一人,掌受府事。兵曹参军一人,掌判府事。校尉五人。
    左右骁卫
  汉有骁卫将军,谓之杂号将军,武帝以李广为之,后省。后汉初,改屯卫为骁骑。魏置为中军。晋领营兵,兼统宿卫。梁以来,其任愈重。天监六年,置左右骁骑,领朱衣直合,并给仪从。北徐州刺史昌义之首为此职。出则羽仪清道,入则与二卫通直,临轩则升殿夹侍。改旧骁骑曰云骑。陈有左右骁骑及云骑。陈韦翙为骁骑将军,素有名称,每大事恒令夹侍左右,时人荣之。永定二年,诏云:「左右骁骑,宜通文武,文官则用心腹,武官则用功臣,所给仪从,同太子二卫率。」后魏、北齐并有骁骑将军之职。后周有左右骁骑率上士。至隋开皇十八年,置备身府。炀帝即位,改左右备身府为左右骁卫府,所领军士名曰豹骑,其备身府又别置焉。大唐因隋置左右骁卫府。龙朔二年去府字。光宅元年,改左右骁卫为左右武威。神龙元年复旧。大将军各一人,所掌与左右卫同,将军各二人以副之。领官属并隋置,大唐因之,同左右卫。
    左右武卫
  后汉末,曹公为丞相,有武卫营。及魏文帝,乃置武卫将军,以主禁旅。晋、宋、齐、梁、陈,又有建武、奋武、广武等将军。至隋,采诸武之名,置左右武卫大将军一人,将军各二人,以总府事。炀帝改所领军士名熊渠。大唐光宅元年,改为左右鹰扬卫。神龙元年复为武卫。其制与隋同,所掌如左右卫。领官属并隋置,大唐因之,同左右卫。
    左右威卫
  隋初有领军府,炀帝改为左右屯卫。大唐因之。贞观十二年,左右屯卫始置飞骑,出游幸即衣五色袍,乘六闲马,赐猛兽衣而从焉。龙朔二年,改左右屯卫为左右威卫,而别置左右屯营,亦有大将军等官。寻改左右屯营为羽林。光宅元年,改威卫为豹韬卫。神龙元年复旧。所掌如左右卫。领官属,并隋置,大唐因之,同左右卫。龙朔二年,左右威卫旧官之员外,各置录事参军一人,府三人,史四人,并隶左右羽林军,统本司事。
    左右领军卫
  初,魏武为汉丞相,相府自置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为中领军,以史涣为之,与护军韩浩皆领禁兵。文帝受汉禅,始置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魏文帝践祚,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晋武帝初省,使中军将军羊祜统二卫、前后左右、骁骑七军营兵,即领军之任也。祜迁罢,复置北军中候。怀帝永嘉中,改中军曰中领军。元帝永昌元年,复改曰北军中候,寻复为领军。成帝时,复以为中候,而陶侃居之,寻复为领军。魏晋领、护皆金章紫绶,中领、中护银章青绶,武冠,绛朝服,佩水苍玉。晋郄鉴、庾亮、纪瞻、卞壸、陆晔、褚翼、王彪之、会稽王道子、沈嘉、武陵王遵、孔安国、谢混等并为领军。宋置领军将军一人,掌内军;护军将军一人,掌外军。齐有领军及中领军,凡为中,小轻,同一官也。诸为将军官,皆敬领、护。诸王为将军,相逢,则领、护让道。领军置长史以下官属。梁领军将军管天下兵要,谓之禁司,与左右仆射为一流。中领军与吏部尚书为一流。梁萧景为领军将军,管天下兵要。监局官僚皆近幸,多骄侈,景在职峻切,官曹肃然。其监局多事,唯景及臧盾长于拨繁,继居此职,并着声称。陈因之。后魏有领军、护军。二职若侍臣带者,加中。又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二军与领护不并置。北齐领军府,凡禁卫官皆主之,以高归彦为领军大将军。领军加大自归彦始。隋有左右领军府,各掌十二军籍帐、差科、辞讼之事,不置将军,唯有长史、司马、诸曹掾属等官。炀帝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即今左右威卫。大唐复采旧名,别置领军卫,分为左右。龙朔二年,改为左右戎卫。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为左右玉钤卫。神龙元年复旧,各置大将军一人,掌宫掖禁备,督摄队伍,与左右诸卫同,将军各二人以副之。长史,齐梁陈并有之。北齐有长史、司马。隋置录事以下诸曹。大唐因之,同左右卫。
    左右金吾卫
  秦有中尉,掌徼循京师。如淳曰:「所谓游徼,徼循禁备盗贼也。」颜师古曰:「徼谓遮绕。音工钓反。」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应劭曰:「吾者,御也。掌执金革以御非常。」颜师古曰:「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职主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缇骑二百人,缇骑无秩,比史食俸。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生满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光武微时,叹曰:「仕宦当为执金吾。」旧掌京师盗贼,考按疑事。郅都、宁成、王温舒、减宣等皆截理横噬,虎而冠者也。一切理辨,亦旋诛黜。郅都为中尉,见者侧目,号为苍鹰。后汉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卫尉巡行宫中,金吾徼巡宫外,相为表里,以擒奸讨猾。月三绕行宫外及主兵器。自中兴,但专徼循,不与他政。魏武秉政,复为中尉。晋初罢。直至后周,置武环率、武候率下大夫各二人。隋置左右武候府大将军一人,将军三人,掌车驾出入,先驱后殿,昼巡夜察,执捕奸非,烽候道路水草所宜,巡狩师田则掌其营禁。炀帝大业三年,改为左右武候卫,所领军士名佽飞。汉百官表曰:「汉有左弋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佽飞,掌弋射,属少府。」光武省之。隋氏采旧名。大唐初又为左右武候府。龙朔二年,改为左右金吾卫,置大将军一人,所掌与隋同,将军二人副其事。领官属,并隋置,大唐因之。
    左右监门卫
  隋初有左右监门府将军各一人,掌宫殿门禁及守卫事,各置郎将二人,校尉直长各三十人。有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二曹参军、铠曹行参军各一人。二汉有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非今任也。炀帝改将军为郎将,各一人,正四品,置官属并同备身府。大唐左右监门府置大将军、中郎将等官。龙朔二年,改府为卫,大将军各一人,所掌与隋同,将军各二人以副之。中郎将各四人,分掌诸门,以时巡检。领官属,并隋置,大唐因之。
    左右千牛卫
  千牛,刀名。后魏有千牛备身,掌执御刀,因以名职。谢绰宋拾遗有千牛刀,即人君防身刀也。齐尚书杨玉夫取千牛刀杀苍梧王是也。其义盖取庄子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十九年,所割者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因以为备身刀名。北齐千牛备身属左右将军。隋有左右领左右府,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领千牛备身十二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十二人,掌供御刀箭;备身十六人,掌宿卫侍从。左右置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二曹参军事、铠曹行参军。炀帝改左右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置备身郎将等官。大唐贞观中,复为左右领左右府。显庆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龙朔二年,改左右千牛府为左右奉宸卫,后改为左右千牛卫。神龙二年,各置大将军一人,初以安国相王为千牛卫大将军,是时王以尝登帝位。所掌与隋同,总判卫事,将军各一人以副之。中郎将各一人,通判卫事。领官属,即隋左右领左右府长史以下,大唐改之。左右千牛备身各十二人,龙朔中,改为左右奉裕。咸亨初复旧。垂拱二年,又改为奉裕。神龙元年复旧。掌执御刀宿卫侍从。皆以高荫子弟年少姿容美丽者补之,花钿绣服,衣绿执象,为贵冑起家之良选。备身左右各十二人,执御刀弓箭宿卫侍省。备身各一百人。掌宿卫侍从。
    左右羽林军
  汉武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言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颜师古曰:「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一云象天文羽林星,主车骑也。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谓之羽林中郎将,领郎百人,谓之羽林郎。选陇西、汉阳、安定、北地、西河、上郡良家子便弓马者以为之。一名岩郎,言其御侮岩除之下。后汉志曰:「言从游猎,还宿殿阶岩下室中,故号岩郎。」或说为岩郎,取其岩属素整也。又置羽林左右监,后汉志曰:「羽林左监一人,主羽林左骑,羽林右监一人,主羽林右骑,皆六百石。」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之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五兵谓弓矢、殳、矛、戈、戟。光武中兴,以所征伐士劳苦者为之。其后复简五营高手,别为左右监。羽林父死子继,与虎贲同,所居之署,谓之寺。延熹六年,减虎贲羽林住寺不任事者半俸。二汉并属光录勋。后汉窦固、邓彪并为羽林。魏羽林左右监与汉同。夏侯玄为右,桓范为左。晋罢羽林中郎将,又省一监,置一监而已。哀帝省。宋武帝永初初,复置江右领营兵,江左无复营兵。羽林监及虎贲中郎将并铜印墨绶,武冠,绛朝服;其在陛列,则鹖尾冠,鹖鸟每斗死不止。绛纱縠单衣。江左不复着鹖冠。齐因之。后魏有羽林监。北齐置监十五人。后周有左右羽林率,属大司马。隋炀帝改左右领军为左右屯卫,所领兵为羽林。大唐贞观十二年,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以诸卫将军领之,其兵名曰飞骑。又于飞骑中简才力骁捷善射者,号为百骑,扈从游幸则衣五色袍,乘六闲马,赐猛兽衣。龙朔二年,改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武太后临朝,永昌元年,改百骑为千骑。天授中,改军为卫。中宗景龙元年,改千骑为万骑,大将军一人,大足元年,左右羽林卫各增置将军一人。所掌与左右卫同,将军各三人以副之。领官属并大唐置。
    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等军附
  大唐之初有禁兵,号为百骑,属羽林。永昌元年,改羽林百骑为千骑。景龙元年,改千骑为万骑,仍分为左右营。开元二十六年,析羽林军置左右龙武军,以左右万骑营隶焉。官属并大唐置。至德中,分置左右神武军,各置官属,如羽林之制。
通典卷第二十九 职官十一
  武官下
   大将军并官属 车骑将军 卫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 四征将军四镇将军 四安将军 四平将军 杂号将军 监军军师祭酒理曹掾属附 三署郎官叙 中郎将五官中郎将 左右中郎将 虎贲中郎将 四中郎将东西南北 杂中郎将 折冲府果毅别将等附 三都尉奉车 驸马 骑 奉朝请附
    大将军并官属
  大将军,战国时官也。楚怀王与秦战,秦败楚,虏其大将军,屈是矣。汉高帝以韩信为大将军。初拜信,萧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儿戏耳。」乃择良日,斋戒设坛,以礼拜之。又窦婴为大将军,每朝大议,列侯莫敢抗礼。武帝又置。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卫青字仲卿,为车骑,击匈奴大立功,引兵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因军中拜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卿以下皆拜,惟汲黯独揖。后又加青大司马位,冠于大将军上,共为一官。后霍光、王凤等皆然。成帝绥和二年,赐大司马印绶,罢将军官。后汉光武时,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后汉大将军自为一官,其大司马不加于其上。和帝时,以窦宪为之。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置官属,依太尉。宪威权振朝廷,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长史、司马秩中二千石,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自下各有增。宪初为此官,威振天下,尚书以下欲拜之,伏称万岁。尚书令韩棱曰:「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乃止。后梁冀为之,官属倍于三公府。自安帝政理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京都。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梁冀别传云:「元嘉二年,又加冀礼仪。大将军朝,到端门,谒者将引。增掾属、舍人、令史、官骑、鼓吹各十人。」风俗通曰:「桓帝初,京师谣曰:『游平卖印自有评,不避豪强及大姓。』按:窦武字游平,为大将军,印绶所加,咸得其人。」汉末犹在三公上。魏武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下,魏武乃固以大将军让绍。魏黄初中,又有上大将军,以曹真为之。吴亦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自大将军为太尉,然则大将军在三司下矣。其后又在三司上。自汉东京,大将军不常置,为之者皆擅朝权。至晋景帝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后以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后,位次三司下。后复旧,在三司上。太康元年,琅琊王迁大将军,复制在三司下。薨,复如旧。冠绶佩服与大司马同。宋唯彭城王义康为之,章绶冠佩亦与晋同。齐以为赠。梁有之。陈以为赠。后魏、北齐为二大,与大司马同。后周建德四年,增置上大将军。隋并以为武散官,不理事。上大将军从二品,大将军正三品。大唐贞元二年九月敕:「六军先已各置统军一人。今十六卫宜各置上将军一人,秩从二品。其左右卫及左右金吾卫上将军俸料、随军人马等,并同六军统军。其诸卫上将军,次于统军支给。自今已后,内外文武阙官,于文武班中材望相当者参叙,仍待以后各依故事,于本卫量置卫兵。仍举故事,置武班朝参。其廊下食亦宜加给,稍令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