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太学博士:晋江左增置国子博士十六人,谓之太学博士,品服同国子博士。梁置太学博士八人,陈因之。后魏亦然。北齐国子寺有太学博士十人。后周置太学博士下大夫六人。隋初置太学博士五人,仁寿元年,罢国子,唯立太学,置博士五人;大业三年,减置二人。大唐因之。助教:后魏置。北齐亦有之,置二十人。后周曰太学助教上士。隋又曰太学助教,五人;大业三年,减三人。大唐因之。
  广文馆: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并以文士为之,大唐天宝九载置。
  四门博士:后魏书刘芳表:「去太和二十年,立四门博士,于四门置学。按礼记曰『天子设四学』,郑玄注:『同四郊之虞庠也。』今以其辽远,故置于四门,请移与太学同处。」从之。北齐二十人,隋五人,大唐三人。助教:北齐国子寺有二十人,隋初则五人,大唐因之。直讲四人,大唐初置,无员数,长安四年,始定为四员。大成二十人,大唐置,取贡举及第人,简聪明者,试书日诵得一千言,并日试策所习业等十条通七,然后补充,仍散官,禄俸赐会同直官例给。武太后长安中,省,而置直讲,定为四员。
  律学博士:晋置,属廷尉,卫觊奏请置律学博士,转相教授,东晋以下因之。梁曰冑子律博士,属廷尉。陈亦有律博士。后魏、北齐并有之。隋大理寺官属有律博士八人。大唐因之,而置一人移属国学。助教一人,从九品上。
  大唐置书学博士三人,又置典学二人。贞观六年正月,命整治御府古今工书锺、王等真迹,得千五百一十卷。太宗尝谓侍中魏征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征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命侍读。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武太后神功元年,谓凤阁侍郎王方庆曰:「卿家多书,合有右军遗迹。」对曰:「臣十代再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往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并以进讫。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今进上。」太后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以为荣。算学博士二人,典学二人。
    军器监监 丞 主簿 甲坊署 弩坊署
  后周武帝四年,初置军器监。大唐武德初,置军器监。贞观元年,罢军器大监,置少监,后省之,以其地隶少府监,为甲弩坊。开元初,复以其地置军器使。至三年,以使为监,更置少监一员,丞二员,主簿一员,录事一员,及弩坊等署。十一年,悉罢之,复隶少府,为甲弩坊。十六年,移其名于北都,置军器监。亦尝以太原尹兼领。天宝六载,复于旧所置军器监,监一人,领甲坊、弩坊两署。
  丞、主簿各一人,大唐置。
  甲坊署令、丞:周礼考工记曰:「函人为甲。」隋少府有甲铠署,大唐改焉。
  弩坊署令、丞:周礼司弓矢掌四弩。隋有弓弩署,大唐改焉。
    都水使者丞 主簿 舟楫署 河渠署
  虞舜命益作虞,以掌山泽。周官有林衡、川衡二官,掌林麓川泽之禁。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水衡都尉,颜师古曰:「山林之官曰衡。掌诸池苑,故称水衡。」张晏曰:「主都水及上林苑,故曰水衡;主诸官,故曰都;有卒徒武事,故曰尉。」衡,平也。主平其税也。掌上林苑,汉赵充国以中郎为水衡都尉,主舡官也。盖主上林离宫燕休之处。王莽改曰予虞。后汉光武省之,并其职于少府。每立秋貙刘之日,辄暂置水衡都尉,貙刘,将祭大猎之名。貙,敕俱反。事讫省。初,秦汉又有都水长丞,主陂池灌溉,保守河渠,自太常、少府及三辅等,皆有其官。汉武帝以都水官多,乃置左、右使者以领之。刘向为左都水使者是也。又续汉百官志曰:「刘向领三辅都水。」至汉哀帝,省使者官。至东京,凡都水皆罢之,并置河堤谒者。汉之水衡都尉,本主上林苑,魏世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晋武帝省水衡,置都水台,有使者一人,掌舟航及运部,而河堤为都水官属。元康中,复有水衡都尉。元康百官名及晋起居注曰:「陈慎、戴熊俱以都水使者领水衡都尉。」怀帝永嘉六年,胡贼入洛阳,都水使者奚浚先出督运得免。江左省河堤。诸公赞曰:「陈勰字太和,有巧思,为都水使者。」洛阳记云:「千金堤,勰所置。」宋都水使者,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与御史中丞同。孝武帝初,省都水台,罢都水使者,置水衡令,孝建元年复置。齐有都水台使者一人。梁初与齐同,天监七年,改都水使者为大舟卿,位视中书郎,列卿之最末者,主舟航河堤。陈因之。后魏初皆有水衡都尉及河堤谒者、都水使者官,至永平二年,都水台依旧置二使者。北齐亦置二使者。隋开皇三年,废都水台入司农,十三年,复置。仁寿元年,改台为监,更名使者亦为监。炀帝又改为使者,寻又为监,加置少监,又改监及少监并为令,领舟楫、河渠二署。大唐武德八年,置都水台,后复为都水署,置令,隶将作。贞观中,复为都水监,置使者。龙朔二年,改都水使者为司津监丞,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都水监为水衡,置都尉;神龙元年,复为都水监,置使者二人,分总其事,不属将作,领舟楫、河渠二署。
  丞:汉有水衡丞五人,亦有都水丞。后汉、晋初都水使者有参军二人,盖亦丞之职任。宋因之。梁大舟卿有丞。陈因之。后魏、北齐又曰参军。隋曰都水丞。大唐二人。
  主簿:晋水衡都尉有之,为左、右、前、后、中五水衡令,悉皆有之。梁大舟卿亦有之。至隋又置,大唐因之。
  舟楫署令:汉主爵中尉属官有都船令丞,水衡都尉有楫棹令丞。晋曰船曹吏。齐曰官船典军。后周曰舟中士。隋为舟楫署令、丞。大唐因之,令、丞各一人。
  河渠署:隋炀帝置,令、丞各一人。大唐因之。
通典卷第二十八 职官十
  武官上
   将军总叙 左右卫并亲卫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左右羽林军 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等军附
    将军总叙
  三代之制,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故夏书曰「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盖古之天子寄军政于六卿,居则以田,警则以战,所谓入使理之、出使长之之义。其职在国,则以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为称,其在军则以卒伍、司马、将军为号,所以异军国之名。诸侯之制,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其将亦命卿也。晋献公初作二军,公将上军,则将军之名起于此也。魏献子、卫文子并居将军之号。左传曰:「晋阎没、女宽谓魏献子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注曰:「献子为中军率,故谓之将军。」又礼记曰:「将军文子之丧既除,而后越人来吊。」又家语曰:「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是也。文子为卫之将军,名弥牟。自战国置大将军,周末又置前后左右将军,至秦,将军之官多矣。汉兴,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后汉志曰:「汉将军比公者四:谓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掌京师兵卫,四夷屯警。孝武征闽越、东瓯,又有伏波、楼船;及伐朝鲜、大宛,复置横海、度辽、贰师。宣帝增以蒲类、破羌。权时之制,若此非一,亦不常设。光武中兴,诸将军皆称大。及天下已定,武官悉省。后汉志曰:「其前后杂号将军皆主征伐,事讫皆罢。」四征兴于汉代,四安起于魏初,四镇通于柔远,镇东西南,并后汉末有之。镇北,魏置。四平止于丧乱。魏置。晋武帝重兵官,故军校多选朝廷清重之士居之。置中军将军以统宿卫七军。及五王作难,东海王越以顷兴事皆由殿省,乃奏宿卫有侯爵者皆罢之。时殿中武官并封侯,由是出者略尽,皆涕泣而去。乃以东海国官领左右卫,以国兵宿卫。晋宋以来,以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将军,谓之六军。宋舆服志曰:「骠骑、车骑、卫将军及诸将军加大者,皆金章紫绶,武冠,佩水苍玉。诸军司马,银章青绶,朝服武冠。」其四安、四平、左右前后、征虏等将军及四中郎将,晋代荀羡、王胡之并居此官。宋齐以来,唯处诸王素族无为者。齐以二卫,左右。四军,前后左右将军,谓之四军。五校,即汉之五校。骁骑、游奥、积射、强弩、殿中员外、殿中、武卫七将军,殿中司马督及虎贲中郎将,从仆射,宋志曰:「从仆射,汉东京有中黄门从仆射,非其职也。魏代因其名而置从仆射。」职官要录曰:「本期门之职,汉桓帝时置从仆射,掌诸散从,其射事则主帅之。」羽林监,武骑常侍谓之西省,而散骑谓东省。梁武帝以将军之名高下舛杂,命更加厘定,于是有司奏置一百二十五号将军。以镇卫、骠骑、车骑为二十四班,内外通用。四征、四中为二十三班,四中谓军、卫、抚、权。八镇为二十二班,东西南北左右前后,八安为二十一班,东西南北左右前后。四平、四翊为二十班,四平,东西南北。四翊,左右前后。凡三十五号,为重号将军。又有五德将军,忠武、军师,武臣、爪牙、龙骑、云麾,镇兵、翊师、宣惠、宣毅,智威、仁威、勇威、信威、严威,智武、仁武、勇武、信武、严武,谓五德将军。以班多者为贵。凡十品二十四班。品十取其盈数,班二十四以法气序。制簿悉以大号居后,以为选法,自小迁大也。前史所记,以位得从公,故将军之名,次于台槐之下。至是备其班品,叙于百官之外,凡一百二十五将军。后魏将军之名多矣,谓骠骑、车骑、卫为三将军。末年有八柱国大将军,其中六人各督二大将军,事在柱国将军篇。凡十二大将军。元赞、元育、元廓、侯莫陈顺、宇文导、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此十二大将军。又各分统开府二人,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四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自大统十六年以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矣,咸是散秩,无复统御。后周武帝三年,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隋炀帝以左右翊卫、改左右卫为之。左右骁卫、改左右备身为之。左右武卫、隋初旧名。左右屯卫、改左右领军为之。左右御卫、新加置。左右候卫,改左右武候为之。凡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以总府事。每卫各置长史、录事参军、司仓、兵、骑、铠等参军员。军人总名卫士。盖魏、周十二大将军之遗制。大唐武德初,秦王既平王世充及窦建德,高祖以秦王功殊今古,自昔位号不足以为称,乃特置天策上将军以拜焉,位在王公上。及升储宫,遂废天策府。二年七月,高祖以天下未定,事资武力,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乃置十二军,分关中诸府以隶焉。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丹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麟州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每军将一人,副一人,取威名素重者为之,杨恭仁、刘弘基、长孙顺德等并为其将。督耕战之备。自是士马强劲,无敌于天下。五年省。七年,以突厥寇掠,复置十二军,后又省之。其后定制,有:左右卫、隋之翊卫。左右骁、左右武、左右威、左右威,隋之屯卫。左右领军、左右金吾、金吾,隋之武候卫。左右监门、左右千牛,凡十六卫,大将军各一人,左右卫及左右金吾总谓之四卫,其余谓之杂卫。将军总三十人。左右千牛卫将军各一人,余位各二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六军,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三人,皆有卫署。开元十二年,张说奏,于三辅拣五尺八兵十二万人,谓之骑,置于南衙。每月分番,自此以后,不复简点。其余骠骑、辅国、镇军、冠军四大将军,云麾、忠武、壮武、宣威,明威、定远、宁远、游骑、游击等九将军,并为五品以上武散官。先天二年正月十日诏:「往者卫士,计户取充使,二十一入幕,六十出军,既惮劬劳,咸欲避匿。今改取二十五以上充,十五年即放出。频经征镇者十年放出。自今以后,羽林、飞骑先于卫士中简择。」开元十一年二月敕:「同、华两州,精兵所出,地资辇毂,不合外支。自今以后,更不得取同、华两州兵防。」
    左右卫并亲卫
  汉京师有南北军,掌理禁卫,南军若今诸卫,北军若今羽林等军。周勃驰入北军是也。初有卫将军。说在本篇。魏末,晋文王又置中卫将军。武帝受禅,分中卫为左右卫将军。以羊琇为左,赵序为右。并置佐吏,皆掌宿卫营兵,银章青绶,武冠,绛朝服,佩水苍玉。宋齐谓之二卫,各领营兵,每暮一人宿直。后增二卫仪从为九十人。陈因之。后魏永光初,又增置左右卫将军各二人。北齐二人,分掌左右厢,所主朱华阁以外,各武卫将军二人贰之。隋初,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又各统亲卫。炀帝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又加置亲卫,并领勋武三卫。炀帝改三卫为三侍,非翊卫府皆无三侍。其所领军士名为骁骑。大唐复为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掌宫掖禁御,督摄队伍。将军各二人。贰大将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