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晋政辑要
晋政辑要
隰州属 本州岛学额进童生十二名 大宁县八名 蒲县八名 永和县八名运司学额进童生十名 以上各属共额进生员一千五百三十九名
○晋省学租
查雍正二年直省册报总计十八省共学田三千八百八十六顷有奇咨查晋省学田共二百七十七顷零山一道岁收租谷一千一百八十九石八斗零杂粟租三十一石一斗零租银二百五十七两零租钱二千二百八十六文租麦一十三石七斗零租米三石一斗今将各属学田细数开列于后
计开
太原府属 阳曲县原设学田地七顷一十六亩共征租谷三十五石八斗 太原县原设学田地一顷八亩九分五厘共征租银八两三钱七分租谷六石三斗五升 榆次县原设学田地一十七顷八十一亩三分八厘共征租谷六十七石六斗二升零 太谷县原设学田地五顷二十五亩五分三厘共征租谷一十七石二斗八升 祁县原设学田地二十六顷一十六亩五分五厘共征租谷五十八石四斗九升零 徐沟县原设学田地一顷四十六亩六分六厘共征租银八两七钱七分零 文水县原设学田地八十四亩共征租谷一十五石一斗五升 岢岚州原设学田地一顷四十三亩五分共征杂粟租六石六斗租银一两二钱
平阳府属 临汾县原设学田地一顷五十四亩一分共征租谷一十石八斗四升零 襄陵县原设学田地一十七亩二分四厘共征租杂粟一十九石六斗五升零折银一十两七钱九厘零 洪洞县原设学田地二十八亩八分五厘共征租夏麦七石七斗五升三合秋谷一十七石五斗一升 太平县原设学田地九十三亩二分八厘共征租银九两三钱二分八厘 曲沃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七十五亩二分九厘共征租银二十两九钱四分 翼城县原设学田地一顷六十亩共征租谷六石四斗 乡宁县原设学田地七十五亩共征租银二两二钱二分
潞安府属 长治县原设学田地一顷一十八亩三分共征租谷五十七石四斗屯留县原设学田地七顷六十九亩三分五厘共征租银二十五两四钱四分八厘 襄垣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一十五亩共征租谷六石八斗 黎城县原设学田地一顷二十亩共征租谷四十七石六斗八升
汾州府属 本府儒学原设学田地一顷三十一亩共征租谷二十五石二斗五升 汾阳县原设学田地二顷六十一亩九分八厘共征租秋谷五十四石四斗 平遥县原设学田地二顷六十六亩二分八厘共征租银一两九钱三分五厘租谷二十二石四斗五升零 介休县原设学田地七十二亩五分四厘供征租谷三十二石七斗共折银二十两四钱三分八厘 孝义县原设学田地一顷二十四亩七分八厘共征租银四两八分 临县原设学田地一顷六十八亩八分共征租谷一十一石五斗三升折银七两二钱七厘 永宁州原设学田地五十亩五分共征租银三两三钱三分六厘
大同府属 本府儒学原设学田地四顷八亩共征租谷四十石六斗一升 大同县原设学田地五十亩共征租谷二石 应州原设学田地二十四亩共征租银一两四钱四分共折制钱五百四文折新钱一百六十八文 浑源州原设学田地六十亩共征租银一两一钱五分五厘共折制钱四百四文折新钱一百三十五文 山阴县原设学田地四顷五十亩共征租银七两八钱共折制钱二千七百三十文折新钱九百一十文 灵邱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二十三亩共征租谷一十一石二斗五升 广灵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三十亩共征租谷二十三石 阳高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三十七亩共征租银九两二钱共折制钱三千二百二十文折新钱一千七十三文 天镇县原设学田地六十亩共征租谷一石五斗
泽州府属 凤台县原设学田地九十四亩共征租银八两九钱八分 高平县原设学田地一顷一十二亩七分七厘共征租谷四十五石共折银一十一两五钱六分
蒲州府属 永济县原设学田地七十二顷九亩九分一厘共征租谷三百六十石四斗九升零 临晋县原设学田地九顷二十九亩九分四厘共征租谷四十六石四斗九升七合 虞乡县原设学田地六顷一十九亩九分六厘共征租谷三十石九斗九升八合
朔平府属 本府儒学原设学田地六顷二十九亩共征租杂粟十二石五斗八升 右玉县原设学田地六顷四亩共征租杂粟一十二石 左云县原设学田地三顷二亩五分共征租谷六石二斗八升五合 朔州原设学田地九顷共征租谷一十二石六斗 马邑县原设学田地三顷四十七亩五分共征租银四两一钱六分四厘
辽州属 本州岛原设学田地一顷八十一亩共征租谷八石八斗一升租米三石一斗 和顺县原设学田地五十四亩山一道共征租谷五钱租谷六斗六升零
平定州属 寿阳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五十一亩共征租谷七十三石八斗二升盂县原设学田地一十八顷六十七亩六厘共征租谷一百一十石六斗五升零
忻州属 定襄县原设学田地三十三亩三分共征租银四两八钱二分
代州属 本州岛原设学田地七顷四十九亩六分一厘共征租谷六两九钱七分八厘共征租谷一石五升 五台县原设学田地二顷四十九亩共征租银九钱九分六厘 崞县原设学田地五十一亩共征租谷三石六斗 繁峙县原设学田地二十五亩三分共征租谷一斗三升一合
解州属 安邑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三亩八厘共征租谷三十六石五斗六升七勺共折银二十二两九钱六厘 夏县原设学田地五十五亩七分三厘共征租谷二十七石八斗六升五合五勺共折银一十六两七钱一分九厘
绛州属 本州岛原设学田地四十五亩九分三厘共征租谷二石二斗九升六合四勺折银二两二分 闻喜县原设学田地一顷五十九亩七分共征租夏麦五石七斗四升九合二勺秋谷一十石二斗二升八勺 垣曲县原设学田地二十二亩共征租夏麦二斗六升秋谷三斗七升
霍州属 本州岛原设学田地一十一亩三分共征租谷一石一斗三升折银一两一分七厘 赵城县原设学田地四十九亩共征租银三两 灵石县原设学田地二顷八十二亩二分一厘共征租谷六石七斗七升三合折银六两七钱七分三厘
隰州属 本州岛原设学田地二顷一十亩共征租银四两九钱六厘 蒲县原设学田地一顷共征租谷三石 永和县原设学田地四顷五十四亩共征租银五两六分八厘租谷七石六斗三升二合八勺
运司儒学原设学田地一顷二十亩共征租银二十三两三钱六分二厘 以上共地二百七十七顷九十八亩三分六厘山一道共征本色租谷一千一百八十九石八斗七升六合四勺杂粟租三十一石一斗八升折色租谷一百六十九石六斗八升六合六勺折银一百一两二钱六分四厘折色租麦三石二斗三升折银二两二钱六分一厘折色租稻一十石五斗九升折银五两八钱二分四厘本色租银一百四十八两四钱四厘以上折银并本色租银通共二百五十七两七钱五分三厘租新钱二千二百八十六文租麦一十三石七斗六升二合二勺租米三石一斗以为各属岁给廪生贫士之用又于乾隆四十年九月十七日奉准 户部咨令将各属学租存剩银两并粮石变价每年于奏销后一并解司报拨充饷
○圣贤后裔
雍正五年六月准 礼部咨议覆山西廵抚伊 疏称雍正三年皇上念关圣福 国庇民为千古正神追封三代俱膺公爵解州及直隶各州县俱制牌位供奉其洛阳守墓之处巳邀特恩设博士一员今该抚请于解梁原籍照先儒朱子后裔江南福建二处设立博士之例于解州添设博士一员以奉祭祀俟命下遵奉等因奉旨依议钦此嗣于雍正五年查明关圣嫡裔关居斌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雍正九年关运隆承袭乾隆二十三年关金钟承袭又查雍正二年奉准 礼部定例嗣后先圣先贤祠宇遇有设立奉祀生者各省督抚学臣严行查核咨报 礼部核明给与印照方准为奉祀生等因又乾隆三十二年奉准 礼部咨钦奉上谕清查各省先贤先儒奉祀各生当经造册咨准 部覆晋自襄陵平遥介休永济临晋夏县河津等七县共奉祀生十七名嗣后遴选嫡裔顶补额缺即照现定章程咨部给照画一办理又乾隆四十三年奉准礼部咨曲沃县唐晋国公谥文忠裴度后裔裴在文给与印照准充奉祀生各在案今将现在奉祀各生开后
计开
襄陵县奉祀生三名
关天宠于乾隆三十五年奉 部给照奉祀
关帝庙
关金铎于乾隆三十六年奉 部给照奉祀
关帝庙
高午汉于乾隆八年奉 部给照奉祀
明高忠节公邦佐专祠
曲沃县奉祀生一名
裴在文于乾隆四十三年奉 部给照奉祀
唐晋国公谥文忠裴度专祠
平遥县奉祀生一名
尹清梅于乾隆三十年奉 部给照奉祀
先贤尹吉甫祠
介休县奉祀生二名
文佩于乾隆四十二年奉 部给照奉祀
先贤文彦博祠
郭崇德于乾隆三十五年奉 部给照奉祀
先贤郭有道祠
永济奉祀生一名
孟兴瑔于乾隆三十八年奉 部给照奉祀
亚圣祠
临晋县奉祀生八名
孟尚钦于乾隆七年奉 部给照奉祠城村
孟子庙
孟衍泽于乾隆七年奉 部给照奉祀城村
孟子庙
孟衍龙于乾隆七年奉 部给照奉祀新村
亚圣祠
孟毓棠于乾隆四十一年奉 部给照奉祀新村
亚圣祠
孟衍麟于乾隆七年奉 部给照奉祀杜村
孟子祠
孟毓泗于乾隆四十一年奉 部给照奉祀杜村
孟子祠
孟兴灏于乾隆四十一年奉 部给照奉祀新村
孟母三徙祠
孟兴澜于乾隆四十一年奉 部给照奉祀新村
孟母三徙祠
夏县奉祀生一名
司马衎于乾隆三十五年奉 部给照奉祀
司马温国文正公祠
河津县奉祀生一名
薛思恩于乾隆四十八年奉 部给照奉祀
先儒薛文清公祠
○圣裔经费
晋省解州关帝德垂宇宙泽荫解梁今其支派繁衍生计日蹶每于香火器具难尽悫诚山西廵抚海 敬事先圣推及后裔岁捐俸银五百两并谕各属量为酌捐俾岁需有资用垂久远经本司郑禀设公捐帮费议立章程所有原详批案开录于后
计开
为遵 谕详议事乾隆五十四年闰五月二十一日蒙 廵抚部院海 批本司禀捐关帝后裔银二千两内蒙宪台捐银五百两先行给发外其余司道等曁各府州公捐均于养廉内扣收转给禀蒙 批允遵照在案今据解州出具文领交给五经博士关金钟亲赍赴领照数给发外本司敬惟关帝灵昭天下率士尊亲解梁为发祥之地于山河表里之区尤资 福荫今其后裔博士奉祀庙庭克蠲诚敬及支派繁衍红白等事既多竭蹶而于岁需香火器用一切等项恐难兼顾仰荷 宪台洞悉几微首先捐俸惟是此举既行当图久远嗣后逓年遵办永以为例即后之来者未有不乐此美举也谨将每年捐数开折呈详等因奉 此据议公捐银数及扣收司库缘由均属允当仰即移行遵照嗣后本部院衙门应捐银五百两亦即在于每年应得养廉内分作十个月扣存司库同司道府州扣捐银两齐全之日详明批示给发解州承办再此项公捐银两原为关圣庙岁需香灯器具以及博士并在该处守祀各后裔帮补红白事件而设每年如有余剩年终即应分给博士及在彼各后裔添补薪水之需但每年应需用香灯器具及红白各事每款应用银若干两余剩若干作何分拨不致偏枯之处该司即饬解州查明分条悉心妥议章程由司核议详夺以凭批示立案
廵抚 每年捐银五百两
布政使 每年捐银二百两
按察使 每年捐银一百两
盐运使 每年捐银一百两
冀宁道 每年捐银八十两
归绥道 每年捐银八十两
雁平道 每年捐银七十两
河东道 每年捐银七十两
太原府 每年捐银一百两
平阳府 每年捐银一百两
潞安府 每年捐银一百两
汾州府 每年捐银一百两
大同府 每年捐银一百两
泽州府 每年捐银一百两
解 州 每年捐银一百两
绛 州 每年捐银一百两
○古圣陵庙
唐尧陵坐落临汾县北桥里设立陵户二名于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内额设陵户每年工食银六两
女娲氏陵坐落赵城县侯村里设立陵户二名于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内额设陵户每年工食银一十二两
商汤王陵坐落荣河县百祥村设立陵户二名于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内额设陵户每年工食银一十二两
关圣庙坐落解州常平村设立庙户二名于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内额设庙户每年工食银一十二两
蒲州府南门外旧有
河渎神祠建自唐开元十五年祠右又有
西海神祠建自元至元十二年均经列在祀典
国朝以来历次遣官致祭康熙四十二年奉御书砥柱河津牓悬于河渎庙殿又奉御书源远流长牓悬于海神庙殿后俱勒石建立碑亭二庙自康熙七年及雍正十二年经前抚宪先后酌加修葺历年久远风雨剥蚀渐巳倾圯迨乾隆四十六年七月间黄水漫溢庙被淹浸水退之后更加颓败于乾隆五十年二月内经前抚宪农奏明动用司库存贮榆社县张克睿捐赎银两将二庙估计重修委蒲州府邱之芬率同永济县胡瑀查勘估计共需工料银九千八百九十五两零并委河东道景 覆加履勘造具册结绘图贴说题报兴修在案嗣因前项工程估报之后于五十年七月内黄河涨溢续被水淹较前倍加朽坏宜续估添换委据蒲州府带同原估官永济县胡瑀亲诣查勘确切估计除原估银两外增估银一万一千余两造具清册送司因查前项工程早经题估兴修自应遵照原奏俟修竣据寔造册报销今续估工程此时似难续请动项办理而前项庙工又关系紧要当经详请将添估银两在于通省各府厅州县养廉银内自乾隆五十二年秋季起作为一年公捐办理奉前抚宪勒 批允饬遵在案据该府陆续请领银两将前项工程购备物料兴工修理于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初十日将原估续估工程一并修理完竣经抚宪海 亲临验收并据分案造册送司业于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内分别详请题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