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会要

十八年,以陆深为詹事,崔铣为少詹事,王教、罗洪先、华察等为论德、赞善、洗马,皇甫孝、唐顺之等为司直、司谏,皆天下名儒。自明初宋濂诸人後,宫僚莫盛於此。(《职官志》。 )
左、右春坊大学士与正学士同品。洪武中,无任之者。建文以任董伦。永乐立东宫,李至刚、胡广、畅士奇为左,解缙、黄淮为右。洪熙,曾为左,王英为右。景泰,商辂、彭时、吕原、倪谦为左,刘俨、刘定之为右。逾五十年,而《弘治会典》成,拜杨廷和左春坊大学士。以後遂不复设。(《梦余录》。 )
万历十一年六月,擢编修吴中行为右春坊右中允,检讨赵用贤为右春坊右赞善。因廷臣交荐,辅臣申时行书:“此二臣遭挫巳久,茹痛已深,不宜但叙年资,仅从常调。”乃有是命(《实录》。 )
◎翰林院上(元翰林兼国史院。 )
吴元年五月己亥,初置翰林国史院,设学士、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直学士、修撰、典簿、编修。以陶安、潘庭坚为学士,朱升为侍讲学士。洪武元年,改为翰林院。授张以宁侍讲学士,秦裕伯侍读学士,陈陉、范常直学士。二年,置学士承旨,以詹同、宋濂为之。增设待制,则秦裕伯、王为之;应奉,则赵震、殷哲为之。定侍讲学士正四品,侍读学士从四品,修撰正六品。十四年,定学士为正五品。革承旨、直学士、待制、应奉。十八年,定以侍读先侍讲。建文初,仍设承旨。改侍讲、侍读两学士为文学博士,方孝孺任之,参预机务。置文翰、文史二馆。文翰以居侍读、侍讲、侍书、五经博士。文史以居修撰、编修、检讨。成祖初,复旧。(《山集》,《梦余录》。 )洪武六年七月,宋濂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宋濂传》。 )
詹同兼学士承旨,并命与学士乐韶凤等定《释奠先师乐章》。(《詹同传》。 )
九月,命翰林院儒臣择唐宋名臣笺表可为法式者。词臣以柳宗元《代柳公绰谢表》及韩愈《贺雨表》进。令中书颁为式,禁骈俪对偶体。(《世法录》。 )
七年八月,上御武楼,赐学士宋濂坐,谓曰:“天下既定,朕方垂意宿学之士。卿知其人乎?”濂以会稽郭传对。帝召见谨身殿,授翰林应奉,直起居注。传实僧也。(《王蒙传》。 )
八年十月,诏翰林考议陵寝、朔望、节序祭祀礼。(《大政记》。 )
十二年十二月,诏徵宁国府训导陈迪为编修。(《明政统宗》。 )
十四年五月癸丑,召山西右布政使赵新为翰林院修撰。(《昭代典则》。 )凡诸司章奏,命同春坊、正字等官考核平允,则署衔曰:“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某,”列名书之。(《吾学编》。 )
十五年正月丙戌,命翰林院侍讲火原洁及编修马懿赤黑等,以华言译蒙古语复取《元秘史》参考,纽切其字,以谐其声昔。既成,诏翰林李、吴伯宗等译《回回历》书。(《昭代典则》。 )
十八年,更定翰林品员。又定进士一甲授修撰,二甲以下授编修、检讨。其秩,自学士正五品以下至七品有差。初,翰林院官皆由荐举,未有以进士入者。故四年开科,状元吴伯宗止授员外郎,榜眼、探花授主事而已。(《山集》。 )至是年廷试,擢一甲进士丁显等为翰林院修撰,二甲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进士之入翰林,自此始也。使进士观政於诸司,其在翰林、承敕监等衙门者曰“庶吉士”。进士之为庶古士,亦自此始也。(庶吉士不专属之翰林。 )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者,仍称进士。观政进士之名,亦自此始也。(《选举志》。 )
二十三年十一月己丑,以永川县知县王佐为翰林院侍读。(《昭代典则》。 )
三十年,以张信为侍读,戴德彝为侍讲,谕之曰:“翰林虽职文学,然既列禁近,凡国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当知无不言。唐陆贽、崔群、李绛在翰林,皆能正言谠论,裨益当时。汝宜以古人自期。”(《王度传》。 )
建文二年十二月,以处士唐愚为翰林侍读。(《明政统宗》。 )
永乐二年,授一甲三人为翰林修撰、编修,复命於第二甲择文学优等杨相等五十人及善书者汤流等十人为庶吉士。於是庶吉士遂为翰林之专官?寻命解缙等,选修撰曾、编修周述、周孟简及庶吉士杨相等凡二十八人,就学文渊阁。庶吉士周忱自陈少年愿学。上喜而俞之,增为二十九人。上命司礼监给纸笔,光禄给朝暮馔,礼部月给膏烛钞人三锭,工部择近宅居之。上时至馆召试。五日一休沐,必使内臣随行,且给校尉驺从。(《山集》。 )
初,选进士为庶古士,谓之“馆选”。其後或间科一选,或连科屡选,或数科不选。所选多寡无定额。比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外为州、县官,谓之“散馆”。(《三编质实》。 )
翰林改教授者:永乐乙未,进士第二人李贞以编修改高州府教授,第三人陈景以编修改福州府教授。(《梦余录》。 )十三年,蕲州同知桂宗儒柔懦当黜,改修撰。(《山集》。 )
十六年五月,以刑部主事李时勉为侍读,陈敬宗为侍讲。(《大政记》。 )
十八年九月,擢教授蔺从善、林长懋,教徐永达等,为编修,侍皇太孙。(同上。 )
仁、宣间,有陈继、杨翥者以布衣通经,用杨士奇荐,继由博士迁检讨,翥亦授检讨,历任修撰。自天顺後?渐拘资格。编修马升、检讨传宗,不由科目,皆出之为参议。布衣无得预馆阁者。(《陈济传》。 )
宣德七年,以故鸿胪寺为翰林院。落成,诸殿阁大学士皆至。钱习礼不设杨士奇、杨溥座,曰:“此非三公府也。”士奇等以闻。帝命具座。後遂为故事。(《钱习礼传》。 )
八年三月,帝命杨溥合选宣德二年、五年、八年所取进士,拔二十八人为庶吉士,以萧为首。(《萧传》。 )
正统十二年三月,选修撰刘俨、商辂等十人入东阁,习制诰,让中秘害,仍命侍经筵,以备他日内阁之选。(《通纪》。 )
卷三十六 职官八
◎翰林院下
天顺二年正月,命李贤等重修《寰宇通志》。贤尝谓翰林实文学侍从之臣,非杂流可与。景泰间,陈循辈各举所私,非进士出身者十将四五,一时无由而退。至是重修《通志》,惟推择进士山身者。此辈遂知不当居此,愿补外职。贤乃言於上,命吏部外除之。(《昭代典则》。 )自是专选进士充翰林院,遂为定制。(王圻《通考》。 )
成化三年,帝以明年上元张蹬,命词臣撰诗词进奉。编修章懋、黄仲昭,检讨庄{旦水}言:“顷谕臣等撰鳌山烟火诗词。臣等窃议,此必非陛下本怀,或以两宫圣母在上,欲备极孝养,奉其欢心耳。然大孝在乎养志,不可徒陈耳目之玩,以为养也。今川东未靖,辽左多虞,江西、湖广赤地数千里,万姓嗷嗷,张口待哺。此正陛下宵旰焦劳,两宫母后同忧天下之日。至翰林官以论思为职,鄙俚之言,岂宜进於君上?伏读宣宗皇帝御制翰林箴有曰:‘启沃之言,唯义与仁。尧舜之道,邹鲁以陈。’张蹬岂尧舜之道?诗词岂仁义之莒?若谓烟火细故,不足为圣德累,则舜何必不造漆器?禹何必不嗜旨酒?汉文何必不作露台?古帝王慎小谨微,必矜细行者,正以‘欲不可纵,渐不可长’也。伏乞将烟火停止,移此视听,以明目达聪,省此赀财,以赈饥恤困。则灾可消,太平可致。”帝以元夕张蹬,祖宗故事。恶懋等妄言,杖之,左迁其官。修撰罗伦先以言事被黜。时称“翰林四谏”。(《章懋传》。 )
柯潜为学士时,即院中後圃构清风亭,凿池时芙蓉,植二柏於後堂。人称其亭为“柯亭”,柏为“学士柏”。院中有井,学士刘定之所浚也。“柯亭”“刘井”翰林中以为美谈云。(《柯潜传》。 )
十三年七月辛未,诏翰林院会内阁自考察其属。旧制:诸司官属考察,俱由吏部、都察院会核。至是,以翰林职居清要,听其长自核奏闻。(《宪章录》。 )
弘治四年,给事中涂旦以累科不选庶吉士,请循祖制行之。大学士徐溥言:“自永乐二年以来,选取庶吉士无定制。今後请每科选用。令新进士录平日所作论策、诗赋、序记等文,呈之礼部,送翰林考订。择其词藻文理可取者,按号行取,礼部以糊名试卷,偕阁臣出题考试於东阁。试卷舆所投之文相称,即收预选。每科所选不过二十人,每选所留不过三五辈。将来成就,必有足称者。”孝宗从其请,命内阁同吏、礼二部考选,以为常。(《会典》。 )
六年,诏天下举才德之士隐於山林者。顺天府尹唐恂以潘辰荐。吏部以辰生长京师,寝之。恂复奏,给事中王纶、夏昂亦交章荐。乃授翰林待诏。白天顺後,渐拘资格,布衣无得预馆阁者。辰独以才望得之,一时诧异数焉。(《陈济传》。 )
十年,大计京官。侍讲学士杨守址时掌院事,上言:“臣舆掌詹事府学士王鏊俱当总部考察。但臣等各有属员,进舆吏部会考所属,则坐堂上,退而听考,又当候阶下。我朝优假学士,庆成侍宴,班四品上,车驾临雍,坐彝伦堂内,视三品,此故事也。今四品不舆考察,则学士亦不应舆。臣等职讲读撰述,称否在圣鉴,有不待考察者。”诏可。学士不与考察,自守址始。(《杨守陈传》。 )
正统间,以学士一人在内阁,专管诰敕,後久不设。弘治七年复设。至用尚书兼学士如石缶,侍郎兼学士如贾咏辈掌管。嘉靖六年,以张璁议,始停不补。(《梦余录》。 )
是年九月,以桂萼为礼部尚书,仍兼翰林学士。故事:尚书无兼学士者,自萼始。(《桂萼传》。 )
升少詹事霍韬为詹事,仍兼翰林学士。韬固辞,言:“杨荣、杨士奇、杨溥以及李东阳、杨廷和专权植党,笼翰林为属官,中书为门吏。故翰林迁擢不由吏部,而中书至有晋秩尚书者。臣尝建议:翰林去留尽属吏部,庶不阴倚内阁为腹心,内阁亦不阴结翰林为羽翼。议未即行,躬自蹈之,而又躐居学士徐缙上,何愧如之?”上优诏不允。(《霍韬传》。 )
十月丙寅,谕内阁选择翰林诸臣,称职者留用,不称者量才外补。(《实录》。 )初,张璁以议礼拜学士,诸翰林耻之,不与并列。璁深恨。及侍读汪佃讲洪范不称旨,帝令补外。璁乃请自讲读以下量才外补。改官及罢黜者二十二人。诸庶吉士皆除部属及知县。由是翰苑为空。(《张璁传》。 )
上既罢转翰林多人,复谕内阁、吏礼二部,都察院,咨访有才识文学者,量为推举,改宫僚、翰林,以广用人之路。乃改大理少卿黄绾、南京通政司参议许诰、南京尚宝卿盛端明、、福建按察副使张邦奇、四川按察副使韩邦奇、山西按察副使致仕方鹏、刑部员外欧阳德、吏部主事金璐、御史张衮皆授学士、讲、读、宫坊、编修等官。(《实录》。 )
八年四月,考选庶吉士。大学士杨一清等列上唐顺之等二十人,请命官教习。得旨,以:“庶吉士之选,祖宗旧制诚善。迩来大臣徇私选取,市恩立党,於国无益 自今不必选留。”遂改顺之等为主事等官。并限翰林之选,侍读、侍讲、修撰各三员,编修、检讨各六员。著为令。(《选举志》。 )
十一年十月甲申,复考选庶吉士例。(《通纪》。 )
十二年七月庚午,改主事唐顺之、陈束、杨瀹、卢淮、陈节之,御史胡经、周文烛为编修。十月乙酉,改主事屠应竣、王汝孝,郎中华察为修撰。(《大政记》。 )
翰林由别衙门改用者:欧阳兼、张衮、胡经俱以御史改编修,余皋以给事中改检讨,王一宁以工部主事改修撰,欧阳崇一以刑部郎中改编修,王大任、姜儆俱以御史升侍读学士。(《梦余录》。 )
万历九年十一月,张居正言:“前代好文之主,皆有文学之臣,奉侍清燕。或承诏登朝,或应制赓酬,皆寓风劝箴规之益。翰林撰述讨论为其职务,如日讲诸臣皆文学优赡,其余翰林亦皆需次待用,宜令分番入直,每日轮四员,同日讲诸臣在馆只候。万几之暇,如披阅古文有所采录,或鉴赏名笔有所题咏,郎属诸臣具草。或以不时面赐质问,以观其才品高下。”从之。(《通纪》。 )
崇祯十一年,帝以国家多故,朝臣词苑起家,儒缓不习吏事,无以理纷御变。改旧例,择知、推治行卓绝者入翰林。(《汪伟传》。校点者案:“懦”,《明史》作“儒” )
◎秘书监(仍元官。 )洪武三年三月庚子,置秘书监,掌内府书籍。六年,擢举人萧韶为秘书监直长。
十三年七月癸巳,罢秘书监,所藏古今图籍改归翰林院典籍掌之。(已上《大政记》。 )○文华堂
洪武六年正月,擢举人张唯、王辉等十余人为翰林院编修,又选国子监蒋学、方徽、彭通拜给事中,俱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宋濂及修撰孔克表、正字桂彦良为之师。帝听政之暇,辄幸堂中,评其文字优劣,锡以鞍马、弓矢、白金有差。(《山集》。 )
◎宏文馆
洪武三年,法唐永徽之制,置宏文馆,以胡铉为学士。命刘基、危素、王本中、睢稼皆兼学士。(《昭代典则》。 )
是年,以罗复仁为宏文馆学士。复仁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常操南昔。帝顾喜其质实,呼为“老实罗”而不名。(《罗复仁传》。 )九年闰九月,罢宏文馆。(《大政记》。 )
洪熙元年正月,建宏文阁於思善门左。诏选诸臣有学行者入直。命学士杨溥掌阁事,帝亲授阁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助益学问,亦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三编》,又《殿阁词林记》作宏文馆。 )
六月,宣宗即位。闰七月乙丑,罢宏文阁。(《大政记》。 )
正德元年,王鏊奏:“请於便殿侧修复宏文馆。选天下文学行艺著闻者七八人,更番入直。内阁大臣一人领之,如先朝杨溥故事。陛下万几有暇,时造馆中讲论经史,於圣德自有裨益。”疏入,报闻。(《明臣奏议》系之嘉靖元年。按:王鏊已于正德三年致仕。兹据《明正统宗》及《大政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