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会要

穆宗初,因礼臣请,乃罢时享及节序、忌辰、有事奉告之祭,但进日供而已。
隆庆元年,礼科王治请罢献皇庙而专祀之世庙。章下所司。(已上《礼志》。 )
光宗既崩,太常卿洪文衡请祧睿宗,曰:“此肃宗一时崇奉之情,不合古谊。且睿宗尝为武宗臣矣,一旦加诸其上,礼既不合,情亦未安。当时臣子过于将顺,因循至今。夫情隆于一时,礼垂于万世,更定之举,正在今时。”疏格不行。(《文衡传》。 )
天启元年,太常少卿李宗延奏祧庙宜议,言:“睿宗入庙,世宗无穷之孝思也。然以皇上视之,则远矣。俟光宗升时,或从旧祧,或从新议。盖在孝子固以恩事亲,而在仁人当以义率祖。”章下礼部,卒不能从。(《礼志》。 )
◎亲王从享
洪武三年八月,定以皇伯考寿春王、王夫人刘氏为一坛。皇兄南昌王、霍邱王、下蔡王、安丰王、霍邱王夫人翟氏、安丰王夫人为一坛。皇兄蒙城王、盱眙王、临淮王、临淮王夫人刘氏为一坛。后定“夫人”皆改称“妃”。皇侄宝应王、六安王、来安王、都梁王、英山王、山阳王、昭信王为一坛。凡一十九位。春夏于仁祖庙东庑,秋冬及岁除于德祖庙东庑。(《礼志》。 )
是年,定亲从享皆设位于东庑西向,功臣配享皆设位于西庑东向。(《会典》。 )四年,进亲王于殿内东壁。九年,新太庙成。增祀蒙城王妃田氏,盱眙王妃唐氏。(《礼志》。 )
是年,奉安四代神主,以亲王并王妃二十一位侑于殿内东壁,功臣十二位配于西壁,不分献。自是四时之祭,皆行合享之礼。(《会典》。 )
正德中,御史徐文华言:“族有成人而无后者,祭终兄弟之孙之身。诸王至今凡五、六世矣,宜祧。”礼官议不可。(《礼志》。 )
万历初,于慎行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享太庙。”不从。(《于慎行传》。 )
九年,给事中丁汝谦言:“诸王世次远,宜罢祭,祭于墓。亲王之殇无后而近者,宜配。”不从。(《太常纪》,下同。 )
十四年,太常卿裴应章言:“诸王本从祖食。四祖亲尽且祧,而诸王得配享百世,非所以为杀也。寿春等王于太祖为伯为兄,太祖南面,而伯若兄俯而侑于侧,非所以为顺也。其以诸王祧庙。岁则,馀则罢。”上下礼部议。沈鲤上言:“宗庙之祭,为重。时享不可预,而预于,其无乃未安乎?且祧以藏毁庙之主,为祖非为孙。礼有祧,不闻有配祧者。请仍遵初制,序列东壁为近礼。”报可。
◎功臣配享
洪武二年正月丁未,享太庙。以功臣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配享,设青布帏六于太庙庭中,遣官分献。(王圻《通考》。 )
三年,定配享功臣,常遇春以下凡八位。春夏于仁祖庙西庑,秋冬于德祖庙西庑,设位东向,遂罢帏次之设。
九年,新太庙成。”以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俞通海、张德胜、胡大海、赵德胜、耿再成、桑世杰十二位,配于西庑;罢廖永安。(已上《礼志》。 )
二十年,定:凡祭功臣,令军官首领官陪。(《会典》。 )
建文时,宋礼言:“功臣自有鸡笼山庙,请罢太庙配享。”帝以先帝所定,不从。县令候太庙事毕,别遣官即其家庙祭之。(《会典》。 )永乐初,享太庙礼成,仍遣官祭功臣庙。(王圻《通考》。 )
洪熙元年,以张玉,朱能,姚广孝配享太庙。(《礼志》。 )
弘治五年三月,诏曰:“太庙配享诸功臣,追封王者六人,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今其子孙有不沾寸禄与编氓伍,欲量加恩,俾奉其祀。该部查实以闻。”(《昭代典则》。 )
嘉靖九年,中允廖道南言:“姚广孝髡徒,不宜入庙。”遂移祀大兴隆寺。(《春明梦余录》。 )十年,以刑部郎中李瑜议,进刘基位次六王。(《礼志》。 )
十六年二月,武定侯郭勋请以五世祖英侑享太庙。廷臣持不可,侍郎唐胄争尤力。帝不听,卒从勋请,初,二庙功臣位皆以爵,及进基,位公侯上。至是复令礼官议,乃合二庙功臣叙爵。于是列英于桑世杰上,张玉、朱能于沐英下,基于世杰下。礼官又言:“《礼》有功宗之祀,汉祭功臣于庙廷,魏祀尚书令荀攸于太祖庙,唐高祖至宪宗庙,或六、七、八人,或二、三、四人,宋太祖至光宗亦然。如魏徵、李沆、司马光皆文臣,不必武功也。守成诸君,亦各有与享者,不必皆创业也。我朝二祖开国靖难,固有功臣。仁宗以后,无事武功,其间相与辅赞治平,岂无有魏徵、李沆辈者?今侑享二祖十七人,惟基、广孝二人文臣耳!自后六庙,缺焉无闻。乞下廷议,考求六朝文武大臣,有功在当时、泽及后世者,请上裁定,进侑庙廷。”上不允。(王圻《通考》。 )
万历中,礼部尚书沈鲤以太庙侑享,请移亲王及诸功臣于两庑,毋与帝后杂祀。(《沈鲤传》。 )
十四年,太常卿裴应章言:“庙中列后在上,异姓之臣,礼当避嫌。且至尊拜俯于下,诸臣之灵亦必不安。”命复改西庑,遣官分献。(《礼志》。 )
◎功臣庙
洪武二年正月,上敕中书省臣曰:“诸将相从,捐躯戮力,开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食其报。追思功劳,痛切朕怀。其命有司立功臣庙于鸡笼山,序其封爵,为像以祀之。”(《五礼通考》。 )
帝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祯、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立庙鸡鸣山下。死者像祀,生者虚其位。(《三编》。 )
八年正月辛未,增祀鸡笼山功臣庙一百八人。(《本纪》。 )
十二年七月,遣官祭功臣庙,祀吴祯等百九十人。(《明正统宗》。 )
十三年正月,祀顾时以下二百八十人于功臣庙。(《五礼通考》。 )○王国宗庙
洪武四年,礼部尚书陶凯等议定:王国宫垣内,左宗庙,右社稷。庙制:殿五间,寝殿如之,门三间。
永乐八年,建秦愍王享堂,命视晋恭王制,加高一丈,因定享堂七间。(已上《礼志》。 )
十月乙卯,上闻周王肃于国中作殿,奉祀高皇帝,赐书曰:“《礼》:‘支子不祭。’王国庙祀,肇于始封之王。高皇之祀,朝廷有宗庙。王祀于国中,过矣。其审礼而行,毋贻物议。”(《大训记》。 )
嘉靖八年,秦王充耀言:“代懿王当庙,而自始封至今,已盈五庙之数,请定祧庙之制。礼臣言:“亲王祧庙,古制未闻。宜推太庙祧之礼,而降杀之。始封居中,百世不迁。以下四世,亲尽而祧。但诸侯无祧庙,祧主宜始祖之室,置椟藏之。每岁暮,则出祧主合祭。”诏如议。(《礼志》。 )
◎群臣家庙
洪武六年,诏:定公侯以下家庙礼仪。礼部议奏:’凡公侯品官,别为祠屋三间于所居之东,以祀高、曾、祖、考,并位。如祠堂未备,奉主于中堂。享祭所用器皿,随官品第,称家有无。前二日,主祭者闻于上,免朝参。凡祭,四仲之有择吉日,或春、秋分,冬、夏至,亦可。”从之。(王圻《通考》。 )
成化十一年,祭酒周洪谟言:“臣庶祠堂神主俱自西而东,古无神道尚右之说。惟我太祖庙制,合先王左昭右穆之义。宜令一品至九品皆立一庙,以高卑广狭为杀。神主则高祖居左,曾祖居右,祖居次左,考居次右。”帝下礼臣参酌更定。(《礼志》。 )
嘉靖十五年,夏言疏请:“依宋儒程颐之议,诏令天下臣民: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但不许立庙以逾分。庶上广锡类之孝,下无之嫌。”又礼官疏请:“官自三品以上立五庙,以下皆四庙。为五庙者,仿唐制,五间九架,两旁隔板为五室,中五世祖,旁四室高、曾、祖、祢。为四庙者,三间五架,中为一室高、曾,左右二室祖、祢。其三品以上,若上无应立庙之祖,不得为世祀不迁之祖。惟以第五世之祖奉为五世祖。至世穷数尽,则以今之得立庙者为世世奉祀之祖,而不迁焉。四品以下,四世递而已。”制可。(同上。 )
卷十一 礼六(吉礼 )
◎祀先代帝王
洪武三年五月,遣使访历代帝王陵寝,命各行省具图以进,凡七十有九。礼官考其功德昭著者,凡三十有六。遣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礼,亲制祝文遣之。(《礼志》。 )
四年,遣使祭历代帝王陵寝,始罢天下府州县祀三皇。(王圻《通考》。 )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陈祀伏义,商高宗,孟津祀汉光武,洛阳祀汉明帝、章帝,郑祀周世宗,巩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 )在山西者一、(荣河祀商汤。 )在山东者二、(东平祀唐尧,曲阜祀少昊。 )在北平者三、(内黄祀商中宗,滑祀颛顼、高辛。 )在湖广者二、(酃祀神农,宁远祀虞舜。 )在浙江者二、(会稽祀夏禹、宋孝宗。 )在陕西者十五。(中部祀黄帝,咸阳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汉高帝、景帝,咸宁祀汉文帝,兴平祀汉武帝,长安祀汉宣帝,三原祀唐高祖,醴泉祀唐太宗,蒲城祀唐宪宗,泾阳祀唐宣宗。 )
六年,议定三皇、五帝、三王及汉、唐、宋创业之君,俱于京师立庙,每岁春秋致祭。遂建历代帝王于钦天山之阳,为正殿五室。中一室三皇,东一室五帝,西一室夏禹、商汤、周文王,又东一室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室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又增祀隋文帝,未几复罢。(王圻《通考》。 )
七年,令帝王庙塑衮冕坐像。惟伏义、神农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郑晓《今言》。 )
九年,遣官不处历代帝王陵寝,禁刍牧,置守陵户。(《本纪》。 )
二十一年,令每岁郊祀,祭历代帝王于大祀殿,仍以岁八月中旬,择日遣官祭于本庙。其春祭停之。又定每三年遣祭各陵之岁,则停庙祭。(《礼志》。 )
是年,诏以历代名臣,凡三十七人,从祀于东西庑,为坛四。以宋赵普负太祖为不忠,不可从祀。又祀元臣穆呼哩,(旧作“木华黎”。 )而罢其孙安童。(王圻《通考》。 )
永乐元年八月丁巳,遣官祭历代帝王。(《大政记》。 )十九年,迁都。帝王庙遣南京太常寺官行礼。(《礼志》。 )
嘉靖十年二月丁卯,亲祀历代帝王于文华殿。初洪武定制,每岁郊祀,以历代帝王祭于大祀殿。上更定郊制,罢之。令建历代帝王庙于都城西,岁以春秋致祭。至是庙尚未成,权于文华殿行之。十一年庙成,名曰:景德崇圣之殿。八月壬辰,亲祭。嗣后岁遣大臣一员行礼,四员分献。凡子、午、卯、酉祭于陵寝之岁,则停秋祭。
二十四年,罢元世祖陵庙之祀,及从祀穆呼哩等;复迁唐太宗与宋太祖同室。凡十五帝,从祀名臣三十二人。(已上《通典》。 )○三皇
洪武元年三月,用太牢祀三皇。二年,命以句芒、祝融、风后、力牧配。四年,帝以天下郡邑通祀三皇为渎。礼臣议:“唐玄宗尝立三皇五帝庙于京师,至元成宗时,乃立三皇庙于府州县,春秋通祀,而以医药主之,甚非礼也。”帝曰:“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汨于医师可乎?”命天下郡县毋得亵祀。(《礼志》。 )
嘉靖十五年,建圣济殿于文华殿后,以祀先医。(《会典》。 )
二十一年,建景惠殿于太医院北,中奉三皇及四配,而附历代医师于两庑,凡二十八人。岁仲春、秋上甲日,礼部堂上官行礼,太医院堂上官二员分献,用少牢。复建圣济殿于内,祀先医,遣太医院正官行礼。(《通典》。 )
隆庆四年,礼部侍郎王希烈议:“三皇既祀于帝王庙,请罢太医庙祭,专遣太医院官祭先医。”不允。(《春明梦余录》。 )○圣师
明初,宋濂建议:“伏义为道统之师,神农、典帝、尧、舜、禹、汤、文、武以次而列,皋陶、稷、契、夷、益、伊尹、傅说、箕子、太公、周公皆天子公卿之师,宜秩祀天子之学。”时不能行。至嘉靖九年,始祀先圣、先师于文华殿东室。旧有释像,命撤去。奉皇师伏义、神农、黄帝,帝师尧、舜,王师禹、汤、文王、武王九圣,南向;左先圣周公,右先师孔子,东西向。每春秋开讲前一日,行释奠礼。十六年,移祀于永明殿后,行礼如初。其后常遣官代祭。隆庆初,仍于文华殿东室行礼。(王圻《通考》。 )
◎先师孔子
洪武元年二月丁未,以太牢祀孔子于国学,仍遣使曲阜致祭。(《本纪》。 )
二年,诏: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刑部尚书钱唐上疏言:“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道,故天下通祀孔子。”侍郎程徐亦以为言,不听。久之,乃用其言。(《钱唐传》。 )定制:每岁仲、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礼志》。 )
四年,命礼官儒臣厘正祀典。国子司业宋濂上《孔子庙堂议》曰:“世之言礼者,皆取法孔子,不以古礼祀孔子,是亵礼也。古者先师位皆东向,汉章帝幸鲁,祀孔子,帝西向再拜。唐《开元礼》:先圣东向,先师南向,三献官西向,犹古意也。今袭开元二十七年之制,迁神南向,失神道尚右之义矣。古者木主栖神,天子诸侯庙皆有主,大夫束帛,士结茅为,无像设之事。《开元礼》设先圣神座于堂上两楹间。今因开元八年之制,抟土而肖像焉,失神而明之之义矣。《礼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所谓先师者,若汉《礼》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书》有伏生之类。古之学者非其师弗学,非其学不祭。学校既废,天下莫知所师。孔子集群圣之大成,颜、曾、思、孟实传其道,尊之以先圣、先师,而通祀于天下,固宜。若七十二子,止于国学祀之,庶弗悖礼意。《开元礼》:国学祀先圣孔子,以颜子等七十二贤配,诸州惟祀颜子。今以荀况之言性恶,扬雄之事王莽,王弼之宗老庄,贾逵之忽细行,杜预之建短丧,马融之党权势,亦高厕其中,吾不知其何说也?古者‘子虽齐圣,不先父食。故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宋祖帝乙,郑祖万王,犹尚祖也。’今回、参、坐飨堂上,而其父列食于两庑间,颠倒彝伦,莫此为甚,吾不知其何说也?古者,士见师以菜为贽,故始入学者,释菜以礼先师;其学官时祭皆释奠。今专用春秋,非矣。释奠有乐,释菜无乐,是二释之重轻,以乐之有无也。今袭用魏、晋律,所制《大成乐》乃先儒所谓乱世之音,可乎哉?古者释奠、释菜,其仪注虽不可考。然《开元礼》仿佛《仪礼》,馈食之节,三献皆有饮福及尸酢主宾之仪。今惮其烦,惟初献行之,可乎哉?他如庙制之非宜,冕服之无章,器用杂乎流俗,升降昧乎左右:此类甚多,不可枚举。”同时翰林院待制王亦著孔庙从祀议,谓:“荀况之言性恶,扬雄之事新莽,何休注《公羊》而黜周王鲁,王弼注《易》而专尚清虚;如此之等,犹在祀列。何以在汉独遗董仲舒,在唐独遗孔颖达?至如宋之范仲淹、欧阳修、真德秀、魏了翁,元之吴澄,凡此七人,并宜从祀;用以搜累代之旷典,昭万世之公议。”又谓:“颜、曾、思父子配位倒置,不免《春秋》‘逆祀’之讥,亟宜厘正。”其语多与濂合。厥后上置国子监,先圣改用木主,卒从濂议。时东阁大学士吴沈尝著《辨》,言:孔子封王为非礼。后布政使夏寅、祭酒邱浚皆沿其说。及嘉靖改称先师,实自沈发之云。(《春明梦余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