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会典






  明防典卷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明防典卷二十
  户部五
  国初覈实天下户口具有定籍令各务所业其后休养既久生齿渐繁户籍分合及流移附属并脱漏不报者多其数乃减于旧今以近嵗造册数目备列于后以见增减之故云
  诸司职掌
  凡各处户口每岁取勘明白分豁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总数县报于州州类总报之于府府类总报之于布政司布政司类总呈逹本部立案以凭稽考仍每十年本部具奏行移各布政司府州县攅造黄册编排里甲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户遇有差役以凭差若有逃移者所在有司必须穷究所逃去处移文勾取赴官依律问罪仍令复业
  十三布政司并直府州
  人户总计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
  人口总计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二十一口
  浙江布政司
  人户二百一十三万八千二百二十五户
  人口一千四十八万七千五百六十七口
  湖广布政司
  人户七十七万五千八百五十一户
  人口四百七十万二千六百六十口
  江西布政司
  人户一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户
  人口八百九十八万二千四百八十一口
  河南布政司
  人户三十一万五千六百一十七户
  人口一百九十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二口
  北平布政司
  人户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九十二户
  人口一百九十二万六千五百九十五口
  陜西布政司
  人户二十九万四千五百二十六户
  人口二百三十一万六千五百六十九口
  广西布政司
  人户二十一万一千二百六十三户
  人口一百四十八万二千六百七十一口
  山东布政司
  人户七十五万三千八百九十四户
  人口五百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七十六口
  山西布政司
  人户五十九万五千四百四十四户
  人口四百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七口
  广东布政司
  人户六十七万五千五百九十九户
  人口三百万七千九百三十二口
  福建布政司
  人户八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七户
  人口三百九十一万六千八百六口
  四川布政司
  人户二十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九户
  人口一百四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八口
  云南布政司
  人户五万九千五百七十六户
  人口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七十口
  直
  苏州府
  人户四十九万一千五百一十四户
  人口二百三十五万五千三十口
  寜国府
  人户九万九千七百三十二户
  人口五十三万二千二百五十九口
  徐州
  人户二万二千六百八十三户
  人口一十八万八百二十一口
  滁州
  人户三千九百四十四户
  人口二万四千七百九十七口
  池州府
  人户三万五千八百二十六户
  人口一十九万八千五百七十四口
  扬州府
  人户一十二万三千九十七户
  人口七十三万六千一百六十五口
  庐州府
  人户四万八千七百二十户
  人口三十六万七千二百口
  安庆府
  人户五万五千五百七十三户
  人口四十二万二千八百四口
  松江府
  人户二十四万九千九百五十户
  人口一百二十一万九千九百三十七口
  鳯阳府
  人户七万九千一百七户
  人口四十二万七千三百三口
  应天府
  人户一十六万三千九百一十五户
  人口一百一十九万三千六百二十口
  广德州
  人户四万四千二百六十七户
  人口二十四万七千九百七十九口
  淮安府
  人户八万六百八十九户
  人口六十三万二千五百四十一口
  徽州府
  人户一十二万五千五百四十八户
  人口五十九万二千三百六十四口
  常州府
  人户一十五万二千一百六十四户
  人口七十七万五千五百一十三口
  镇江府
  人户八万七千三百六十四户
  人口五十二万二千三百八十三口
  太平府
  人户三万九千二百九十户
  人口二十五万九千九百三十七口
  和州
  人户九千五百三十一户
  人口六万六千七百一十一口
  十三布政司并直府州治四年造册户口数目人户九百一十一万三千五百四十六户
  人口五千三百三十八万一千一百七十三口
  浙江布政司
  人户一百五十万三千一百二十四户
  人口五百三十万五千八百四十三口
  山西布政司
  人户五十七万五千二百四十九户
  人口四百三十六万四百七十六口
  云南布政司
  人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户
  人口一十二万五千九百五十五口
  四川布政司
  人户二十五万三千八百三户
  人口二百五十九万八千四百六十口
  湖广布政司
  人户五十万四千八百七十户
  人口三百七十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口
  福建布政司
  人户五十万六千三十九户
  人口二百一十万六千六十口
  江西布政司
  人户一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二十九户
  人口六百五十四万九千八百口
  山东布政司
  人户七十七万五百五十五户
  人口六百七十五万九千六百七十五口
  河南布政司
  人户四十三万六千八百四十三户
  人口二百六十一万四千三百九十八口
  贵州布政司
  人户四万三千三百六十七户
  人口二十五万八千六百九十三口
  广东布政司
  人户四十六万七千三百九十户
  人口一百八十一万七千三百八十四口
  陜西布政司
  人户三十万六千六百四十四户
  人口三百九十一万二千三百七十口
  广西布政司
  人户四十五万九千六百四十户
  人口一百六十七万六千二百七十四口
  南直
  应天府
  人户一十四万四千三百六十八户
  人口七十一万一千三口
  寜国府
  人户六万三百六十四户
  人口三十七万一千五百四十三口
  太平府
  人户二万九千四百六十六户
  人口一十七万三千六百九十九口
  镇江府
  人户六万八千三百四十四户
  人口一十七万一千五百八口
  鳯阳府
  人户九万五千一十户
  人口九十三万一千一百八口
  松江府
  人户二十万五百二十户
  人口六十二万七千三百一十三口
  扬州府
  人户十万四千二百四户
  人口六十五万六千五百四十七口
  庐州府
  人户三万六千五百四十八户
  人口四十八万六千五百四十九口
  安庆府
  人户四万六千五十户
  人口六十万六千八十九口
  池州府
  人户一万四千九十一户
  人口六万九千四百七十八口
  常州府
  人户五万一百二十一户
  人口二十二万八千三百六十三口
  苏州府
  人户五十三万五千四百九户
  人口二百四万八千九十七口
  淮安府
  人户二万七千九百七十八户
  人口二十三万七千五百三十七口
  徽州府
  人户七千二百五十一户
  人口六万五千八百六十一口
  广德州
  人户四万五千四十三户
  人口二十二万七千七百九十五口
  和州
  人户七千四百五十户
  人口六万七千一十六口
  徐州
  人户三万四千八百八十六户
  人口三十五万四千三百一十一口
  涤州
  人户四千八百四十户
  人口四万九千七百一十二口
  北直
  顺天府
  人户一十万五百一十八户
  人口六十六万九千三十三口
  大名府
  人户六万六千二百七户
  人口五十七万四千九百七十二口
  保定府
  人户五万六百三十九户
  人口五十八万二千四百八十二口
  真定府
  人户五万九千四百三十九户
  人口五十九万七千六百七十三口
  永平府
  人户二万三千五百三十九户
  人口二十二万八千九百四十四口
  广平府
  人户二万七千七百六十四户
  人口二十一万二千八百四十六口
  河间府
  人户四万二千五百四十八户
  人口三十七万八千六百五十八口
  顺德府
  人户二万一千六百一十四户
  人口一十八万一千八百二十五口
  隆庆州
  人户一千七百八十七户
  人口二千五百四十四口
  保安州
  人户四百四十五户
  人口一千五百六十口
  明令
  凡各处漏口脱户之人许赴所在官司出首与免本罪收籍当差
  凡嫡庶子男除有官廕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与半分如别无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绍全分
  凡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方许择立逺房及同姓为嗣若立嗣之后却生亲子其家产与原立子均分并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立同姓者亦不得尊卑失序以乱昭穆
  凡妇人夫亡无子守志者合承夫分须凭族长择昭穆相当之人继嗣其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
  凡户絶财产果无同宗应继者所生亲女承分无女者入官
  凡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许分财异居其父祖许令分析者听
  凡军民医匠隂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宪纲
  一户口仰本府州县取勘所属籍定户口分豁城市乡都旧管收除实在数目开报
  事例
  洪武三年令中书省臣凡行郊祀礼以天下户口钱粮之籍陈于台下祭毕收入内库藏之 令本部榜谕天下军民凡有未占籍而不应役者许自首军发衞所民归有司匠工部 诏本部籍天下户口及置户帖各书户之乡贯丁口名岁以字号编为勘合用半印钤记籍藏于部帖给于民令有司防闸比对有不合者发充军官吏隐瞒者处斩 十九年令各处民间凡成丁者务各守本业出入隣里必欲互知其有逰民及称商贾虽有引若钱不盈万文钞不及十贯俱送所在官司迁发化外 正统三年令四川清军官员取勘各府州县人户有三姓五姓十姓合为一户者俱各另为立户应当粮差不许合户附籍 天顺八年令在营官军户丁舍余不许附近寄籍如原籍丁尽许摘丁发回 成化二年令在京军职漏报户下舍人者发邉方立功三年六年令军户不许将弟男子侄过房与人脱免军伍治十三年奏准军户子孙畏惧军役另开户籍或于别府州县入赘寄籍等项及至原衞发册清勾买嘱原籍官吏里书人等揑作丁尽户絶回申者俱问罪正犯发烟瘴地面里书人等发附近衞所俱充军官吏参究治罪



  明防典卷二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
  明防典卷二十一
  户部六
  事例
  洪武二十三年令监生同各府州县官拘集各里甲人等审知逃户该县移文差亲隣里甲于各处起取其各里甲下或有他郡流移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永乐十九年令原籍有司覆审逃户如户有税粮无人办纳及无人听继军役者发囬其余准于所在官司收籍拨地耕种纳粮当差其后仍发囬原籍有不囬者勒于北京为民种田 宣徳五年奏准逃户已成产业每丁种有成熟田地五十亩以上者许告官寄籍见当军民匠灶等差及有百里之内开耕田地或百里之外有文凭分房趂田耕种不悮原籍粮差或逺年迷失乡贯见住深山旷野未经附籍者许所在官司取勘见数造册送部查考其余不回原籍逃民及窝家俱发所在卫所充军照例拨与田地耕种办纳子粒若军衞屯所容隠者逃民收充本衞所屯军窝家军余人等照隠藏逃军榜例发边衞充军该管军衞有司官吏旗军隣里容隠者照榜例坐罪若逃军诈作逃民许限内自首各还原衞所着役限外不首者逃军并窝家亦照榜例问断 正统元年令山西河南山东湖广陜西南北直保定等府州县造逃户周知文册借开逃民乡里姓名男妇口数军民匠灶等籍及遗下田地税粮若干原籍有无人丁应承粮差若系军籍则开某衞军役及有无缺伍送各处廵抚并清军御史处督令复业其已成家业愿入籍者给与户由执照仍令照数纳粮若本户原有丁多税粮十石以上今止存一二丁者认种地五十亩原籍有人办粮者每人认种地四十亩俱照轻租民田例每亩起科五升三合五勺原系军匠籍者仍作军匠附籍该衞缺人则发遣一丁补役该轮班匠则发遣一丁当匠原籍民灶籍者俱作民灶籍灶户免盐课量加税粮如仍不首虽首而所报人口不尽或展转逃移及窝家不举首者俱发甘肃衞所充军二年令各处有司委官挨勘流民名籍男妇大小丁口排门粉壁十家编为一甲互相保识分属当地里长带管若团住山林湖泺或投托官豪势要之家藏躱抗拒官司不服招抚者正犯处死户下编发边衞充军里老窝家知而不首及占恡不发者罪同 四年添设山东山西河南陜西湖广布政司所属并顺天等府州佐贰官各一员抚治流民后事减地方革罢 八年令逃军逃匠逃囚人等自首免罪各发着役罪重者从实开奏量与寛减其逃民不报籍复业团聚非为抗拒官府不服招抚者户长照南北地方发缺军衞所充军家口随住逃军逃匠逃囚人等不首者发边衞所充军 十三年奏准天下诸司衙门老疾致仕事故等项官员离原籍千里之外不能还乡者许告所在官司行原籍官司照勘原系军民匠籍照旧收附如遇缺伍失班即送壮丁补役若原籍无人办纳税粮于附籍州县照数拨与地亩承种纳粮抵补原籍该纳之数若附近原籍不及千里者仍发回纳粮当差 景泰三年令文职改调事故等项官员遗下家人子弟如有畏避原籍军匠灶役朦胧报作民籍寄住以致原籍缺役者不分年月久近己未附籍押发原籍官司收听继 天顺八年添设湖广布政司叅议一员于荆襄汉阳等府抚治流民 成化元年添设陜西按察司副使一员于汉中府抚治流民 六年奏准流民愿归原籍者有司给与印信文凭沿途军衞有司每口给口粮三升其原籍无房屋者有司设法起盖草房四间仍不分男妇每大口给与口粮三斗小口一斗五升每户给牛二只量给种子审验原业田地给与耕种优免粮差五年仍给下帖执照 七年令荆襄南阳等处深山穷谷系旧禁山塲若不附籍流民潜住团聚为非者许军衞有司廵捕官兵里老人等拘送各该官司问刑衙门问发边逺充军窝藏之人罪同若不系禁约山塲止于余外平地州县军屯官庄藏住不报籍者逓发原籍当差逃囚军匠人等不分山内山外俱发边衞充军 十七年添设四川按察司副使一员于重防保顺四府抚治流民 十八年令各衞所附籍军丁无粮草者尽发原衞当差有者户留一丁应纳丁老及有他故仍于本衞取回一丁顶补其原无籍名有产欲报者亦准一丁附籍 二十三年诏陜西山西河南等处军民先因饥荒逃移将妻妾子女典卖与人者许典卖之家首告准给原价赎取归宗其无主及愿留者听隠匿者罪同 治八年添设河南布政司叅政一员于南阳府抚治流民 九年令河南分廵汝阳道佥事兼理抚民听廵抚郧阳御史节制 十三年奏准凡问发直隆庆保安二州为民人犯但有在逃及违限不赴配所者俱行提问罪仍改发辽东自在安乐二州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