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初,辅臣请以道众前导,帝曰:「朕斋戒既久,止欲与卿等严导,以表精虔。」遂奉引而行。帝却伞盖,彻警跸,至朝元殿之丹墀。旦自舆殿捧天书,帝跪受讫,付陈尧叟启封。帛上有文曰:「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既去帛缄,书甚密,纸坚润,不与常类。抉以利刀,久而方启。启讫,跪进,帝亦跪捧,复授尧叟命读之。其书黄字三幅,词类《尚书 洪范》、老子《道德经》。始言帝能以至孝至道治世,次谕清净简俭,终述世祚延永之意。读讫,帝复跪捧,以所缄之帛蕴之,盛以金匮,置于舆殿。再拜讫,奉引,升自东阶,安于道场中,复燃香再拜。礼毕,帝御殿之北庑,召(对)[旦]等谓曰:「朕德薄,何乃天降明命,昭晰若此!」旦等曰:「昔龙图授羲,龟书锡禹,非常之应,惟圣主得之。陛下应天立极,振古称首。上帝所以申锡秘检,示治国大中之道,万世一时也。」咸再拜称贺。
是夕,命王旦宿斋中书,晚诣道场上香。旦趍往,而帝已先至,(四)[因]曰:「文武百官、诸军将校、诸方蕃客入贺。」是夕,帝斋于长春殿,辅臣宿

于本司,道众声赞于朝元殿,教坊奏法曲于庭。
袍,太常卿赞导,升殿焚香,酌献于三清天书之前。登歌作乐既毕,执事者奉天书舆殿,降自西阶,出朝元门,由右升龙门历文德殿。威仪乐部奉引,帝步导入东上阁门,避黄道而行。既入门,从官皆退,唯中官执事。还宫,帝前导如初。 翌日,所司设大次于朝元殿之西廊,列黄麾仗,自殿至阁门,群臣序立。帝服
四月一日,天书再降内中功德阁。
天禧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始下诏:以四月一日天书再降内中功德阁日为天祺节。
六月八日,封祀制置使王钦若言:「六日泰山西南垂刀山上有红紫云气,如桥梁之状,渐成花盖,至地而散。其日木工董祚于灵液亭北见黄素曳于林木之上,有字而不能识,遂言于皇城吏王居正。居正见其上有御名,驰告李神福
神人言,来月上旬当赐天书于泰山,宜斋戒祗受。朕虽荷降告,亦未敢宣露,惟密谕王钦若等,凡有祥异,即上闻。今得其奏,果与梦协。上天眷佑,丕应彰灼,祗畏惕厉,惟惧不称。」王旦等曰:「陛下至德动天,感应昭著,臣等不胜大庆。」再拜称贺。帝曰:「灵文非久到阙,奉迎之礼,宜加详定。」旦等曰:「正月奉迎天书,已定仪注,今 、曹利用等达于钦若,钦若遂率官属以道门威仪迎置公舍。七日早,自公舍奉导至社首山,钦若跪授中使,驰捧赴阙。」奏至,帝御崇政殿促召辅臣,谓之曰:「朕五月十七日夜忽梦前所

望约而行之。」帝曰:「向者降于内庭,故不别设仪仗;今自外而至,礼当严奉。可且置于含芳园正殿,揆日具仪卫奉迎。」旦等复曰:「至日欲具黄麾仗、道门威仪,百官并放朝参,出城班迎。入内日亦准是。」从之。即命旦为奉迎天书导卫使,丁谓为扶持使,蓝继宗为都监。
十日,天书至自泰山,扶持使而下具仪卫奉迎,安于含芳园之西门。命王旦诣园斋宿,晨夕焚香,道众作法事。
十一日,群臣诣含芳园门迎导天书,升园之正殿。帝斋于长春殿。
翌日,备銮驾赴含芳园,改服通天冠、绛纱袍,百官朝服序班。帝出大次,于殿下北面再拜讫,导卫扶持使自殿上奉天书而下,置帝前。再拜祗受,付陈尧叟启封跪读。其文曰:「汝崇孝奉吾,育民广福。锡尔嘉瑞,黎庶咸知。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国祚延永,寿历遐岁。」读讫,召百官示之,复奉以升殿,焚香酌奠。车驾先远俟于朝元殿之幄次,导卫使等奉至,帝迎拜前导,避黄道而行,由东上合门入内。
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奉圣制天书誓文赴玉清昭应宫。先是,帝谓王旦等曰:「朕以上穹敷佑,灵文三锡,夙夜兢励,尽志钦奉。且虑岁月寖久,子孙轻怠,故作此文刻石,寘于天书阁下。」
七年五月十一日,诏模刻天书,奉安于玉清昭应宫。命宰臣王旦为天书刻玉使,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钦若为刻玉副使,兵部z肣氖秘w仁、翰林学士陈彭年为同刻玉副使,入内押班周怀

政为都监。
袍,行酌献之礼。百官陪位,奉安于刻玉殿。令刻玉使日赴焚香,副使已下日一员莅事。 八月七日,有司备仗卫、道门威仪、教坊乐,刻玉都监自内中奉天书升辇,刻玉使已下班迎,赴朝元殿。帝服
天禧元年正月六日,诏曰:「顾以眇躬,获绍隆构。仰庆灵之积累,荷穹昊之监观,秘箓垂文,珍图锡祚。告卜世卜年之业,谕时万时亿之祥。载帷凉薄之姿,寅奉殊尤之贶,每增夕惕,祗荅天祺。登岱畎以垂鸿,巡魏脽而育谷。而又飙轮临暨,浚发于仙源;曲里朝修,崇严于道荫。旷典以之交举,厚福繇是咸怀。遂同海域之心,恭上紫清之号。揆首春之谷旦,陈徽贶之盛仪。爰造殊庭,荐称神祖。导珍符而展采,标瑞历以建元。乃至洁祀太宫,升禋吉土,式罄奉先之孝,允伸大报之诚。福贶来同,感悦交集。夙宵内省,夤畏靡遑。思与官师,共遵天诲。体清净之妙本,畅悠永之真风。是用顺考灵辰,宣扬秘诲,共守大中之道,愈钦皇极之规。谨以今年正月十五日行宣读天书之礼。繄尔宰府,体兹意焉。」
十二日,帝斋于长春殿,亲王、近臣、御史中丞、知杂、尚书省四品、诸司三品、宗室团练使已上、藩侯观察使已上、管军防御使已上并斋于朝堂及本司,以王钦若为宣读天书礼仪使。
十三日,有司于天安殿设次,奉玉皇圣像于中位,置写本天书于东,圣祖版位于西,命仪卫使王旦等建金箓道场三昼夜。

十四日,诏皇侄守节已上、驸马都尉王贻清、李遵勖并升殿陪位预听。
十五日三 四筹,帝服通天冠、绛纱袍诣天安殿道场,焚香再拜,西向而立,群官朝服升殿。摄中书令任中正诣玉皇前跪奏:「嗣天子臣恒谨与宰臣等宣读天书,讲求圣意,虔思睿训,抚育生民。」仪卫使王旦跪取左承天、祥符门天书置案上,摄殿中监张景宗、张继能捧案,摄司徒王曾、摄司空张知白跪展天书,摄太尉向敏中宣读,每句毕,即详思其指,言上天训谕之意。摄中书令王钦若执笔抄录。宣读毕,摄侍中张旻跪奏:「嗣天子臣恒敢不虔遵天命!」仪卫使跪纳天书于匣中,又跪取功德阁天书、泰山天书宣读,如上仪。王钦若又跪进所录天书意。帝跪受讫,登歌酌献礼毕酌:原作「作」,据原批改。,奉写本天书还内。
瑞异 宋会要辑稿 瑞异二 日 食

宋会要辑稿 瑞异二

日食
【宋会要】
太祖建隆元年,司天少监王处讷言:「五月一日太阳当亏,请其日掩藏刀枪甲胄。」事下有司,请其日皇帝避正殿、素服,文武百官各守本司。从之。
二年四月一日,司天监言:「太阳其日当食。」诏避正殿、守司如元年之制。
淳化五年十二月一日,司天监言:「日当日食,云阴不见,占与不食同。」宰臣上表称贺,诏付史馆。《玉海》:日当蚀,阴云蔽之, 臣贺。贺日不蚀,盖始于此。灾不胜德,云为垂阴。
真宗三年五月一日「三年」前脱年号。,司天监言日当食,真宗避正殿不视事。其日云阴不见,帝语近臣:「此非朕德所致,且喜分野之内不被灾矣。」
大中祥符七年十二月朔,司天监言:「日当食,验之不食。」宰臣王旦等上表称贺,诏付史馆。
天禧五年七月一日,司天监言:「按《仪天历》,日当食之。既帝避正殿,命中使诣宫观、寺院及坊市道场祈祷,其日测验,及四分止。按唐贞元八年十一月朔,历算官徐承嗣言食八分,测之及三分,宣示朝堂,编在史册。此盖圣德广大,阳盛阴潜之庆。」翌日宰臣率百官诣合门拜表称贺,请付史馆。帝曰:「亏食之变不甚,盖上天眷佑下民也。」
仁宗天圣二年五月二日,权判司天监宋行古等言:「按占,日当食一分半;今全不亏。」诏付史馆。
宝元元年六月二十三日,权知司天少监杨惟德等言:「来岁闰十二月,则庚辰岁正月朔日当食。请移闰于庚辰,则日食在前正月之晦。」帝曰:「闰所以正天时而授民事,其可曲避乎 」不许。
庆历五年四月朔,司天监言:「太阳当食,即阴晦不见。」宰臣率从臣皆贺。
六年二月二日,司天监言:「日当食三月朔。」仁宗谓辅臣曰:「日食之咎,盖天所以谴告人君,愿罪归朕躬,而无及臣庶也。凡民之疾苦,益思询究而利安之。」宰臣贾昌朝对曰:「陛下发德音以应天弭变,臣等敢不夙夜悉心而奉行之!」于是再拜而退。
皇佑六年四月朔,日有食之,遣官祀社以救日。是日雷雨至,申刻见所食九分之余。三日,宰臣率百官诣东上合门,以日食不及算分,表贺。
嘉佑二年四月,复言:「己亥岁日当食,欲今年十二月为闰。」亦不许。

仁宗嘉佑三年闰十二月,诏:「明年正旦日食,其日百官毋得拜表称贺。」
六年六月朔,日有食之。司天监言当食六分之半,自未初从西食四分,而云雨(立令)有雷电,顷之既,而浑仪所言云掩日食不见,不为灾。权御史中丞王畴言:「当祗惧天戒,不当受祸受祸:疑当作「受贺」。。」乃诏百官毋得称贺。
四年神宗已即位,未改元。十二月十七日,诏:「来岁正旦太阳当蚀,避正殿,减常膳,自此月二十一日为始,罢元日百官称贺。」又出手诏曰:「古者太阳蚀日,百官守职,盖所以祗天戒而备非常也。今独阙焉,甚非王者小心寅畏之道。其将来正旦日蚀,可令中书议举行之。」宰臣累上表请御正殿,复常膳,乃从之。
熙宁元年正月一日,日有食之。司天监言其日巳时八刻瞻见太阳于正西偏南起亏,至午时五刻后蚀及六分弱,至未时三刻复圆。二日, 臣诣阁门拜表曰:「天人之交,虽灾祥之宜戒,日月之会,亦盈缩之有常。适缘薄食之期,属在元正之旦,仰祗变象,深轸睿衷。虚槐枫之大庭,彻鼎俎之常举。敢干聪听,冒进忱辞。伏惟皇帝陛下求福不回,遇灾而惧。矧焦劳之已至,何咎眚之不除!伏愿恢发至仁,俯从众欲,御九宸之正宁,复四食之常珍。上以隆户牖之尊,下以慰华夷之望。」批荅曰:「朕德不明,上累三光,正月之朔,日有食之。考之古义,咎莫大焉。故朕避朝彻膳,思有以恐惧修省,谢上天之谴告。而二三辅臣暨百辟庶尹,方当同心协德,以辅不逮。若夫进御虎门之朝,退加牢鼎之膳,请虽诚至,岂朕所望哉!」自是三上表,乃从之。
六年三月十三日,司天监言:「四月一日当食九分。」诏自十四日易服,避正殿,减常膳,仍降德音曰:「朕获奉宗庙,于兹七载,忧勤愿治,弗敢荒宁。而太史豫言天将降告,正阳之朔,日有食之。推原典经,斯谓大异。夙宵战栗,未烛厥理。岂非庶政之失加于四方,德谊未孚,刑罚未中,善气缪盩,以累三光 今天动威,申儆不逮,是用损膳彻乐,变服避殿,推恩元元,荡宥多辟,以图消复,以召和平。」
二十四日, 臣诣合门上表曰:「太史占符,将侵阳而亏景;中宸轸虑,爰变服以致虔。复虚路寝之朝,重彻内饔之举,中外咸惕,夙宵靡宁。窃以天体阴高,日缠交会,不无薄食,未损清明。恭惟皇帝陛下宪古聪文,体干刚粹,面稽帝则,恭授人时。而乃孟月正阳,大明告眚。博鉴典经之训,永惟侵沴之原,旁究政宜,预祗天戒,亟形深诏,载洽湛恩。固将格回复之灵厘,道和平之善气。伏愿特纡渊听,俯 舆情。法坐垂衣,还正黼屏之位;大庖陈俎,进加玉食之珍。协四海之欢康,副九宾之愿望。」批荅曰:「朕

祗若天戒,忧心靡宁。循惟眚灾,咎在菲德,贬损常御,预干明威干:疑误。。公卿庶士,率励百职,图救厥异,以昭棐忱。奏对所陈,岂亮朕意!」自是再上表,弗许。
元丰元年六月癸卯朔,日当食不食。
十一月,翰林天文院言:「日食,阴云不见。」又司天监言:「巳时六刻,云开见日,不及所食分数。」
四年十一月一日,日有食之。
五年三月十七日,司天监言:「四月朔日当食于寅。」诏自月巳亥素服,避正殿,减常膳,其日百司守职。十八日,降德音于四京诸道、州府军监。
四月一日,司天监言:「日当食,而阴晦不见。」三日,始御正殿。
六年九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元佑三年六月十五日,日有食之。
六年五月朔,日食。诏罢文德殿视朝,祭太社,百司守职。太史言食二分。
绍圣元年二月二十八日,诏:「三月朔,日当食,罢其日视朝,仍差翰林学士顾临祭太社一位,百司守局。」
四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先是,太史局奏:「六月朔日有食之。」诏其日罢视事,仍令有司具素膳,公卿等更宜勉思所戒,以辅不逮。《续通鉴长编》:群臣具表贺,三省、枢密院同班致词,贺不见亏蚀。上顾三省曰:「卿等更当修政事、进贤退不肖为意。」
元符二年十月十六日,有食之既「有」前疑脱「日」字。。
三年徽宗已即位,未改元。三月二十三日,降德音于四京畿内曰:「朕以眇身,初嗣服历,惟德不类,上类三光类:疑为「累」字之误。。太史豫言,天文之蒙,乃四月朔,日有蚀之。谴告之来,必缘类至。侧身而惧, 命惟几。损膳避朝,以图消弭。百姓有罪,时予之辜。其推涣恩,敷锡近甸。呜呼!天道虽远,其听自民。格王所先,惟正厥事。诞告有众,体予至怀。」
二十五日,诏曰:「朕以眇身,始承天序。任大责重,罔知攸济。永惟四海之远,万几之烦,岂予一人所能 察 必赖百辟卿士,下及庶民,敷奏以言,辅予不逮。矧太史前诰,天将动威,日有蚀之,期在正月。变异甚(讵)荛之中,言亦可采。况朕躬之阙失,若左右之忠邪,政令之否臧,风俗之媺恶,朝廷之德泽,有不下究,闾阎之疾苦,有不上闻,咸听直言,毋有忌讳。朕方开谠正之路,消壅蔽之风 ,未烛厥理。将以弥纶初政,消弭天灾,自非药石之规,孰开朕德 况今周行之内,人有所怀;蔽:原作「消」,据曾肇《曲阜集》卷一改。,其于鲠论嘉谋,惟恐不闻,而行之惟恐不及。其言可用,朕则有赏;言而失中,朕不加罪。朕言惟信,非事空文。尚悉乃心,毋悼后害。应中外臣僚以至民庶,各许实封言事。布告迩遐,咸知朕意。」